文字甲、乙、丙、丁的來源是什麼?

晚尚好


甲,乙,丙,丁是十天干其中的四個,十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據傳說,天干地支起源於公元前2697年,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干支紀年法。

記載傳說“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苦,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干地支之由來。”

實際上在現在所用曆法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是無法出現的。

根據“五虎遁法”甲子年對應的是丙子月。

但是在古代曆法中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的確出現過。

相傳,古六歷是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其中,夏曆建寅、殷歷建醜、周曆建子,根據夏商周秦的順序,秦歷建亥,以亥月為歲首。

但是西漢制定太初曆將原來以冬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夏曆正月為歲首,並吸收了干支歷的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使曆書與農時季節更為適應。

到了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干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爾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干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

所以甲,乙,丙,丁最早是一種紀年符號,用於記錄時間,後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用於命理學,風水學,占卜學,乃至今天應用到各行各業中。



墨琰易道


題主所問,甲乙丙丁四字的來源,就不得不提起,漢字最重要的一個特徵——象形。

漢字造字有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其中佔比最大的便是象形。

甲乙丙丁四個字,便是象形。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裡有云:“按甲、乙、丙、丁四字為一系統,乃最古之象形文字。

我們首先來看甲字。


《說文》釋義: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也。

《康熙字典》釋義:草木初生之莩(fú)子也。

上圖所示,甲是否像一顆破殼而出的苗木?故古人認為,萬物因孟春陽氣發動,大地復甦,一切皆由甲(破殼這一行為動作)始,所以列居天干之首。



乙,《說文》釋義:象春艸(cǎo)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餘勢),其出乙乙(乙乙是形容植物彎曲的意思)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

這裡說文的意思就很明確了,乙承甲,甲在前,乙在後,後來便引申為天干第二位。與甲同指東方,均屬木。

關於乙,還有一層釋義,即《爾雅》: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



丙,象形意指為魚尾,後假借為天干第三位。五行屬火。

丁字本義為釘,引申為強壯意。又引申為人口和指某些專職服務的人等。後假借至天干排行第四,同丙同屬火,居南方。


樂己說易


書中說:羲和“生十日”,創立了十干紀日法,也叫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古代農曆用數詞紀日。我們知道,伏羲時已經“首設元日”,也就是明確了每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知道了一年有多少天。炎帝時已經有了迴歸年的概念。測得一個迴歸年是366天。並且也測立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也就是有了四季,每個季節91天,或92天不等。堯帝時的節氣更多了,除了立春、立夏、立秋、立春四個節氣之外,還測有中春(春分)、中夏(夏至)、中秋、中冬(冬至)四個節氣。但那時還沒有每年12個月的紀日方法,容易把日子記錯。羲和就是在這個時候創立了十干紀日法。十天一個週期的記日子,就像現在一月一個週期記日子一個道理。


權奕高端風水


天象及地象,天有十日,日日不同,十日是宇宙所有。甲少陽,癸少陰。在天甲是土,西南方。甲在地是木,東方...。不明白不能為醫者,甲不治頭乙不治喉。


ss123451


起源於黃帝時代,由於蚩尤作亂,黃帝憂民,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天降十干,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此為天干地支之由來,後又用作紀時和紀曆,也可記錄順序。


深夜悅讀社


沒一個說到點子上的!


狼叔咖啡館


記錄數字 1234567890用的


簡單一和


很簡單,來自於八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