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中國國際影響力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認為呢?

龍翔天下0811


那是絕對的!因為我大中華做到了讓全世界更尊重的事!大中華萬歲!


鬼見愁1623


疫情之後,中國或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贏家!

01

威懾力方面

中國藉助這次疫情,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舉國動員能力:空運能力和鐵路運輸能力都是日本的數倍,一週可建上千病床的高等級戰爭醫院,人員和物資可閃電般往前線調動,數千萬人隨時準備投入戰鬥,這是舉世無雙的戰爭動員能力。

表面上停下來的中國,其實進行了一場史詩級的戰略物資配置。於是這讓個別國家對中國充滿了敬畏,從而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真是上兵伐謀!

02

金融方面

這次疫情雖然最先在中國發生,但是中國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疫情控制住,並且進入收尾階段。中國啟動寬鬆的財政政策,股市一路上漲,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

而世界上其它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疫情卻愈演愈烈,從而引發個各國金融震盪,資金外逃……

於是,中國順理成章的成了資金的避風港,成了背後真正的贏家。

03

價值觀方面

人們關注的不再只是創富的故事,而是疫情中的各種英雄事蹟;

人們渴望的不再只是賺錢,而是更加真正高質量的幸福生活。

人們關注的不再只是大人物,還有千千萬萬個平凡的小人物,比如醫生、護士、小商販、快遞員、司機等等。

我們有多久沒有感受到這種美德散發的光芒了?

這難道不值得慶賀嗎?

看到這裡是不是心態好多了,那麼,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究竟帶來哪些影響?接下來,聽聽權威專家的分析。

一問:經濟基本盤能穩住嗎?

短期干擾不影響中長期趨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於短期外部衝擊,對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表示,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衝擊平息後,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迴歸正常。

專家分析認為,從產業來講,短期內對2月份、3月份的服務業影響較大,其中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受影響最大;由於快遞暢通性下降,包括網購在內的商業零售業會受到較大影響。對於工業和建築業來說,一季度稍有影響,主要體現在2月份,3月份可恢復正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會使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衝擊,但這些舉措有利於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後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衝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著時間延長,衝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還是要回到原有的軌跡。因此,長期內不影響經濟向好的根本趨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琛偉說。

二問:中小企業能撐住嗎?

中小企業將承受較大壓力

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員流動受限、各地延遲復工,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衝擊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前消費需求短期內下滑,已給不少地區的餐飲、旅遊、娛樂等服務行業造成明顯影響。專家普遍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正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尤其是中小型製造業、服務業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楊立強認為,消費需求下滑可能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因缺少訂單出現現金流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人員流動受限還直接或間接導致全國物流成本上升,在短期內推高物價的同時,還有可能導致部分企業供應鏈和節後返工受其影響,抬升企業生產成本。王小廣則認為,一些小微服務型企業或因難以承受短期衝擊,可能出現倒閉的情況。

此外,疫情期間的外貿出口和投資活動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王琛偉表示,客觀來講,一些國家可能會因限制疫情傳播,在一段時期內對我國出口商品提出限制條件。與此同時,投資活動可能會放緩步伐,由於近期很多經濟活動都會受到限制,投資項目前期報建手續可能推遲,直接影響到項目建設進度。

重點幫扶困難中小企業

“在當前經濟承壓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臺一些針對性的舉措,尤其是需要對中小企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稅費、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給予支持性政策,幫助特定企業、行業、地區、人群渡過難關,以減小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王小廣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迅認為,一方面,銀行要讓利給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降利減少企業財務成本。無論對於個人貸款還是企業貸款,都要給與一個特殊時期的延期,避免資金鍊斷裂,導致企業或個人破產倒閉潮。另一方面,不要飲鴆止渴。堅持“房住不炒”政策不動搖。

楊立強表示,疫情結束後,建議採取減稅、補貼等措施進一步刺激消費,扶持和幫助受影響的服務業企業恢復生產經營,疏解就業壓力。通過多種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響較大的製造業企業和外貿企業。

三問:如何在疫情中化危為機?

應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雖然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不可避免,但不能過分誇大其負面影響,我們應當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比如一些行業正在努力化危為機。

“在疫情影響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居家辦公、虛擬會務/商務、線上教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楊立強認為,基於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大眾生活、企業經營、政府管理、教育培訓等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他指出,疫情結束後疫病防控體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疫情過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擊戰中,就有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不少企業為了‘活命’被迫自我進化,最後衝破困境化繭成蝶。”王琛偉表示,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未必不是行業整合、升級的一個時機。“只要這些企業沒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麼疫情過後一些‘憋了很久’的經濟活動將集中暴發。疫情過後也會有較強經濟反彈。”

專家還認為,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政府治理能力將有較大提升,有利於中長期內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政府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對中方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從疫情防護到病患救治,直至宣傳教育,這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恰恰是對政府部門的一次‘大考’和鍛鍊,政府治理能力將由此得到提升。”楊立強說。

精準施策應對影響

“有效阻斷疫情傳播,是減少疫情對經濟影響最有效的措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訊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控制住疫情,加大國際疫情通報和信息共享,加強國際病毒、疫苗、試劑的聯合攻關,及早推出疫苗,更早控制疫情,讓大家集中精力回到經濟主戰場。

楊立強建議,在疫情期間,應採取有力措施切實降低物流受衝擊的程度,在保障群眾生活需要的同時保證企業供應鏈的有效運轉。同時,可以採取措施允許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異地虛擬商務,如虛擬會議、居家辦公等,提升電子政務便利化水平。

“當前,迫切需要通過釋放積極的政策信號,引導公眾預期,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經濟平穩發展。”楊立強說。

王琛偉認為,有必要強化特殊時期的經濟監測預警工作。及時跟蹤分析疫情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發展情況。及時發現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新變化、新情況,針對特殊情況、緊急情況,認真研究對策措施,切實做好應對工作。

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

專家表示,針對此次疫情采取的經濟措施,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又要著眼經濟長遠的高質量發展,堅決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擴張經濟措施,堅決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資拉動的老路上。“一些不受疫情影響的項目建設,前期工作要做實做好。疫情過後可能會迎來一波經濟反彈,相關受疫情影響的投資建設項目都會加快建設,要提前進行佈局謀劃。”王琛偉表示,對於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可以謀劃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道路、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盛朝訊建議,應加快新支柱產業培育和“新基建”建設。例如,大力發展辦公自動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適應5G、智能網聯汽車、量子通信、電子商務、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產業發展需求。同時,加快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產業及社會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展。

王小廣還認為,疫情結束後有必要進一步改革假期制度,應適當增加年中的假期,如7、8月普遍設暑假制度等,這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促進消費都有積極作用。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出來,制度創新尚有較大的挖掘空間,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還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中國經濟在經歷疫情等考驗之後,抗風險能力和韌性必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百味胖子


全球疫情過後,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知將會大大改變。恐懼者更加仇視,民族者更加詆譭。理性者改變偏見,敬畏者緊緊追隨。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加油中國🇨🇳🇨🇳🇨🇳



夏陽之城123


哎呦我去,壞事又變成了好事!老天對我們大中華太好了,為了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力,猶如及時雨般送上一場瘟疫!


用戶8871353930658


這個我表示不完全同意。過了這個疫情,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雖一定會有所提高,但從長久來看不一定會提高很多。因為世界東西方社會文明的差異,特別是西方那些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本性就是掠奪與擴張,目前看似都象“凍疆的蛇"和"快病死的狼“,不過一但“還魂“以後其秉性仍是不易改變的。例如,曾經在過去的世界經濟危機時,我們就真心"救”過了美國,在特朗普剛上臺第一次到中國來訪問時,我們也曾超常規格接待過他,其結果又怎樣呢?時間不長立刻變成了巨型“白眼狼”。我們從良心上講,目前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按人均收入水平在世界排名真實並算不高。不過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歷來"善良"與“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在當前全世界都在抗疫的特殊情況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援外雖是必要的,但務必把握好"度"。因為我們的國家與人民並不是如外人想象中的那樣富裕。


無名的小草208507432


但願如此!美好的,總是好旳。但過早宣稱特寇是吃穿山甲吃的,還關閉野生動物賣塲。(必須關,但不要張揚。),重訂野生動物保護法。不妥,背動!


手機用戶6445053857


國家應該給私企職工,下崗職工,小業主等隔離期間沒收入的人,每個人發兩千塊錢。因為瘟疫被遏制,需要全體公民都被隔離才行。沒防疫任務,在家隔離的,國企職工,公務員,在家隔離休息,也有工資,可是其他人就沒有了。這太不公平了。全體國民要有風險共擔意識。至於國際上的虛名,那隻對高級官員們對外交往有利,普通跟外國沒啥關係的百姓沒啥用處。普通百姓經濟承受力差,這個瘟疫能挺過去活下去就可以了。國家還是集中精力幫助國內普通百姓抗過去眼前的困難吧。國外人死活那是他們自求多福的事,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良子137


問題是還沒結束呢,別隻想著帶來的好處。作為悲觀主義者的我想想它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及後果在是應對。比如疫情結束後國際地位提升同時會不會給美國打壓,別忘了我們中國除了巴鐵就沒有同盟國。周邊的鄰國更像是強頭草,所以只能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