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葬著一箇中國人,中國後代前去掃墓,德川家族還得親自陪同

如今說起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很多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會浮現出盛唐時期的遣唐使團,由於當時的中國封建文明處在世界前列,許多國家紛紛派使團來華交流學習。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更是先後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來華訪問,

其規模之大、時間之久、次數之多、內容之豐富,可謂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客觀上講遣唐使對古代日本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也在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通過遣唐使團,古代日本大量輸入我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很快就風靡日本封建上層社會,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尤其是在借鑑我國典章、律令後,日本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讓其由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可以說隨著日本對中國文化喜愛,兩國曆史上也出現了像晁衡留唐、鑑真東渡的交流事件。然而除此之外,在我國明末清初國祚變遷之際,也有一位著名的大學者遠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成為日本聞名於世的“勝國賓師”。

日本葬著一箇中國人,中國後代前去掃墓,德川家族還得親自陪同


此人便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朱舜水。朱舜水本名叫朱之瑜,他是一位明朝遺民,也是一位東渡大儒,他在日本廣收弟子,傳播儒家學說,被尊為“國師”,他的學說更是對二百年後的明治維新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朱舜水本是一個貴族子弟,明朝的功勳家庭。祖父朱孔孟一生曾三讓皇恩不受,父親朱正則被明朝詔贈光祿大夫,授總督漕運軍門。正是因為出生在這樣官僚士大夫家庭,自由聰穎好學的朱舜水就希望有朝一日科舉及第,忠君報國關心百姓疾苦。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才華橫溢的朱舜水被以“文武全才第一”薦於禮部任職。然而由於晚明政壇腐敗黑暗,朱舜水見“世道日壞、國是日非”,雖然“有識者期以公輔”,卻慨然絕仕進之路,決心放棄入仕進身之路,專注於研究學問。自崇禎末年到南明弘光政權,朱舜水多次力辭朝廷詔徵授職,拒絕做官隱居餘姚老家。

後在弘光元年(1645年),竟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被人稱為“不徵君”,而正因此他受到御史彈劾,以“不受朝命,無人臣禮”罪追緝。無奈之下,朱舜水只能星夜逃到舟山,以行商為掩護。

日本葬著一箇中國人,中國後代前去掃墓,德川家族還得親自陪同


自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很快就佔領都城北京。第二年,南京、福建也相繼落入清軍手中,眼看整個大明王朝就到了徹底崩潰的邊緣。就在這國家危難之際,朱舜水毅然出山,走上了反清復明的鬥爭道路。清軍南下江南後,朱舜水積極從事抗清鬥爭,他先是追隨隅拒舟山的魯王,後來又參加抗清名將鄭成功、張煌言的北伐戰鬥。後來由於國事日益危急,朱舜水竟做出了一件很是大膽的事情,那就是他先後七次東渡日本想借日本援兵資助以恢復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