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清同治十年(1871 年),左宗棠鎮壓了金積堡回民起義後,遷永寧望洪堡回民於靈州 (今靈武)城南安插。當時到達靈州城南五公里處的30多戶100多口回民,看到這裡地勢較高且平坦,交通,灌概便利,相對於四周的汪洋大湖,確實是一處難得的高臺子”,於是便在此安家落戶。

次年,由回民群眾集資建起了包括6間禮拜殿、2間水房、2間阿訇住房的臺子清真寺。

到了民國四年(1915年),居民增加到53戶、300多口人。顯然臺子清真寺已不適應需要,於是群眾集資建起了一座包括15間禮拜殿、阿訇滿拉住房和水房各6間的清真寺。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由於住戶和禮拜人數的增多(平時有1百多人,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會禮時達5百餘人),於是群眾齊心協力,又集資將該寺擴建為包括有三進院落的大寺,佔地3千多平方米,另有寺田24畝2分。前院是邦克樓和14間水房,中院是禮拜殿和殿前南北共27間廂房,後院是14間教室。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整個寺院佈局合理,結構精巧,宏偉壯觀。加之近處湖水清清,楊柳依依,遠處山色膝朧,靈州古城、鎮河塔、烽火臺依稀可見,登上邦克樓遠眺或近觀,風光旖旎,景色宜人。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1923年10月,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來到崇興,拍下數十張臺子清真寺照片,成為寧夏目前發現最早的清真寺相片。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這裡民風淳樸,群眾樂善好施,待人如敬如賓。

1935年秋,一位從江南來大西北採風的孫幼真先生途經這裡,看到這美麗雄偉的清真寺和勤勞善良的人民,寫下了《寧夏鄉間一座極壯麗的建築一一臺子寺》,刊登於1936年南京出版的《晨熹》8卷6期。

1934年寺內設國民小學一處,有 學生120人。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1938年馬鴻逵在寺內設立阿訇教義國文初級講習所。

1945年開辦女子學校一處,有學生60人。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臺子清真寺時,受到開學阿訇和全坊回族穆斯林群眾的熱烈歡迎。

遺憾的是這座清真寺在十年動亂中被拆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宗教政策得到貫徹落實,1982年全坊回族群眾集資建起佔地4千多平方米的新寺。有可容納5百多人禮拜的54間、480平米的禮拜殿,建有沐浴室、阿訇滿拉住房、接待室等共43間390平方米。 寺內打有機井,建有簡易水塔,大小淨用自來水。

1999年由於吳靈青公路擴建、墊高,寺內汙水無法排除。在全坊高目的集資、獻料、贊助下臺子清真寺於2001年第四次重建,建成仿古式大殿786.4平方米、沐浴室456.3平方米、配房,教學室284.5平方米、捲棚138.7平方米、女學室138平方米、衛生間36.4平方米,共1840.5平方米,佔地面積4950.5平方米。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自清同治11年(1872)建寺至今,先後有14位開學阿訇,他們是:楊阿訇(名不詳)、王天錄、王三、馬穆薩、楊金山、王洪恩、楊文喜、楊大江、楊文華、馬生喜、張學明、馬龍、楊得善、馬子安等。培養了一大批教職人員。該寺是寧夏影響較大的清真寺之一。

臺子清真大寺屬伊合瓦尼,現在全坊有4百多戶、8千多人。近年來阿訇利用主麻日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和法令,促進了穆斯林群眾和漢族群眾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全坊群眾遵紀守法、勤勞致富、鄰里和睦。同時由於阿訇積極帶頭,以身做則,臺子村自1982年以來在計劃生育、交售公糧、植樹造林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從未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因此臺子村先後被靈武縣、銀南地區命名為第一批“文明城”之一,臺子清真大寺也在1984年被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伊斯蘭教為四化服務先進集體。

【美麗家鄉】臺子大寺話 今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