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漳河北岸修築了一座城,因顓頊的外孫大業始居於此,遂將新城取名為“鄴”。

隨著時間的推移,鄴城的地位不斷提升。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佔據鄴城,由此開啟鄴城的輝煌篇章。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在此定都,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譽。

公元六世紀,鄴城四百年的繁榮戛然而止,玩起了失蹤,這一切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曹魏鄴城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宣帝宇文贇病逝,年僅8歲的宇文衍即位。皇帝年幼,無法親政,北周出現了權力真空。近臣劉昉、鄭譯矯詔,擁立楊堅為大丞相,輔佐朝政。上臺後,楊堅充分展現了治國理政的能力,廣施仁政,革新法令,厲行節約,深受底層百姓的擁護,同時,以趙王宇文招嫁女的名義,召集北周的宗室藩王入京,藉此監視保皇派,削弱其實力。完成這些部署後,楊堅仍對一個人心存忌憚。

與楊堅的經歷頗為類似,尉遲迥同樣是個官二代。尉遲迥,字薄居羅,山西大同人,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早年跟隨宇文泰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平定蜀地,官升大都督。北周初立,尉遲迥受封柱國大將軍,進爵蜀公。楊堅上位時,尉遲迥擔任總管,經營相州多年。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公元572年,北齊、北周和陳對立地圖 (標黑處為 鄴城 所在)


楊堅和尉遲迥兩人都是朝中的實力派大佬,不過兩人的政治主張不盡相同。楊堅大權獨攬,收買人心,打擊宗室,有自己的小九九,尉遲迥是堅定的保皇派,對楊堅的野心洞若觀火。雙方確認了一下眼神,互相拉黑。

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楊堅搶先出手了。他以會葬的名義,命尉遲迥之子尉遲惇前往相州,徵調尉遲迥入京。同時,命鄖公韋孝寬前往相州,接替尉遲迥的職位。楊堅的高明之處在於如果尉遲迥奉詔,就能釜底抽薪,成功排雷。萬一有變,楊堅也能佔據道義的制高點,出師有名。

相州地處中原腹地,下轄六郡。當地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治所鄴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一線都市,分為南北兩城。南城修建於東魏初年,較北城大。北城始建於曹魏時期,城內修有冰井臺、銅雀臺、金虎臺。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北周官制簡表


六月,尉遲迥以趙王宇文招小兒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公開起兵,所屬各州群起響應,叛軍人數多達數十萬。七月,滎州、申州、東楚州、東潼州等地紛紛倒戈,支持尉遲迥的叛亂。尉遲迥又北聯突厥,南下陳朝,以江淮為代價,爭取外援的支持。

局勢仍在持續惡化。七月二十五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攜所屬七州叛周降陳。八月七日,益州總管王謙也加入了叛亂行列。荊、襄、豫境內的諸蠻“焚燒村落,攻略郡縣”。一時間,北周境內烽煙四起,動盪不安,楊堅面臨上臺之後最大的危機。

面對亂局,楊堅沉著應對。六月十日,任韋孝寬為行軍元帥,攻伐尉遲迥。六月二十六日,任梁睿率軍進攻王謙。七月十六日,任楊素統兵攻擊滎州。七月二十五日,任王誼領兵討伐司馬消難。同時,任命韋世康為絳州總管,保障關中安全。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北周武士俑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穩定局勢的關鍵在於迅速平息尉遲迥的叛亂。八月,韋孝寬統率二十萬,行軍至懷縣永橋鎮(今河南武陟西南),尉遲迥部將紇豆陵惠搶先佔據永橋,而且永橋城高牆厚,易守難攻。眾將請戰攻城。韋孝寬不以為然,他認為首戰必勝,而且擊敗了尉遲迥,永橋自然克復。

韋孝寬遂引軍駐紮武陟。楊堅又派高熲前往一線,協助韋孝寬。尉遲惇率軍十萬,駐守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連營二十餘里,與韋孝寬隔沁水相峙。高熲在沁水搭建浮橋,尉遲惇在上游放縱火船,試圖焚燒浮橋,高熲對此早有防備,命士兵用上尖下寬、前高後低的“土狗”築成土壩,保護浮橋。

尉遲惇領兵稍退,計劃等韋孝寬渡河時,半渡而擊。沒想到韋孝寬揮軍齊進,行動迅捷。渡河之後,高熲又命人縱火焚橋。士兵見退路已絕,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叛軍難以抵擋,全軍潰散,尉遲惇單騎逃脫。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高熲(541年—607年)


韋孝寬率軍直趨鄴城,打算趁尉遲迥新敗,援軍未到,拿下鄴城。尉遲迥料敵於先,在鄴城南郊的野馬崗埋伏三千精兵,企圖偷襲韋孝寬。然而,伏兵被韋孝寬部將宇文忻發現,他率五百輕騎將其團滅。尉遲迥又在南郊草橋結陣阻擊,又被宇文忻擊敗。

八月十七日,在萬餘名頭戴綠巾、身穿錦襖的“黃龍兵”簇擁下,尉遲迥披堅持銳,坐鎮鄴城南郊。尉遲惇、尉遲祐兄弟集結了十二萬人馬。尉遲迥的弟弟、青州總管尉遲勤帶領三千騎兵參戰,還有五萬步兵正在增援途中。

雙方激戰,尉遲迥的士兵作戰悍勇,士氣高昂,韋孝寬初戰失利,被迫後退。此時,數萬鄴城百姓,吃瓜圍觀,築起人牆。宇文忻見狀,大呼:“事急矣!吾當以詭道破之。”於是,箭射百姓,眾人失措,推搡踐踏,秩序混亂。宇文忻又高呼:“賊敗矣!”韋孝寬軍心復振,乘亂反擊,尉遲迥大敗,退入鄴城。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


韋孝寬圍攻鄴城,李詢、賀婁子乾等人率先登城。城破之際,尉遲迥大罵楊堅後,在城樓自殺身亡,屬下士兵皆被坑殺。尉遲勤、尉遲惇與尉遲祐東逃青州,被大將郭衍俘獲。

歷時68天的叛亂,就此平息。二個月後,各地的叛亂相繼遭到鎮壓。司馬消難南投陳朝,王謙、宇文胄等叛將被斬殺,北周的局勢趨於平穩。

為了防止尉遲迥的殘餘勢力死灰復燃,楊堅下令將鄴城、魏郡、相州的大部分百姓,南遷至安陽,焚燬鄴城,將鄴城改名為靈芝。同時,大力扶持安陽的發展。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鄴城原址築小城,設鄴縣。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鄴縣改名臨漳,名傳至今。可以說,安陽取代了鄴城的地位,臨漳拿到了鄴城的地皮。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雖然很多保皇派加入了這次叛亂,不過經過宣帝的暴政,北周已經失去了普通官僚和廣大民眾的支持。楊堅掌握朝政、平息叛亂後,大量漢人參與朝政,加入軍隊,稀釋了鮮卑族的權力,改朝換代成為大勢所趨。

王夫之認為:“宇文闡稱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楊氏雖逼,闡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趙王招之少子以起兵。”楊堅儘管專權,當時並沒有失德之處,而尉遲迥並沒有以靜帝名義起兵,而是以宇文招小兒子作為話事人,這讓很多中間派倒向了楊堅,這正是他失策之處。

有四百年輝煌歷史的鄴城,為何會被焚燬?與兩個人的恩怨有關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鄴城成為尉遲迥敗亡的殯葬品,只剩斷壁殘垣。原本鄴城還有重建的機會,只是隋煬帝修建了大運河,運河兩岸逐漸繁榮,遠離運河的鄴城錯失重建的機遇。

南宋時期,黃河發生奪淮入海的事件,曾經流經河北的黃河發生了變道,鄴城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價值,重建變得遙遙無期,徹底沉淪,最終塵封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