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為什麼要送灶、接灶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這是流傳在北京地區的歌謠,說明二十三就開始了過年。

二十三、糖瓜粘——為什麼要送灶、接灶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界”、“灶界老爺”、“東廚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間信仰極為昔遍,自漢代以來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十分虔誠。

道教稱灶君為“崑崙老母”或“雲種火老母”、“種火老母元君”。其實據道經記載,灶神因時因地因職而有別。《灶王經》雲:“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神君,地廚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婦神君,灶子灶孫神君,灶家姊妹媳婦眷屬神君,灶下炊濤神女,運火左右將軍,進火神母,遊火童子,天帝嬌男,地常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其中“五方五帝灶君”為專門的灶君,“五方遊奕灶君”為閒散灶君,“灶子灶孫神君”為家族灶君,“炊濤神女、運火將軍、進火神母、遊火童子”為灶之衙門,各司其職,連煙囪也有童子存在,保護正常工作。

灶神之職先是主管一家的伙食,以後變為操掌一家禍福的保護神。據洪邁《夷堅乙志·秀州司錄廳》記載,一鬼入廚,灶神喝問何干,鬼答逍閒,灶神叱曰:“不得作過!”鬼雲不敢。又《夷堅丁志·楊氏灶神》記載,楊氏子不肖,為父所逐,棲身於一破屋中。某夜,一虎闖入,危及楊氏子,楊氏灶神遂驅之,楊氏子轉危為安。後來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將其視為玉皇大帝的使者,令其常住人家,監察善惡,錄人功過,定期上報。如葛洪《抱朴子·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算者,三日也。”上報日期或雲農曆每月三十日上報,或每月初一半夜,或雲臘月廿三,或雲臘月廿四,或雲每逢庚申日。宋代以後,大都認為是臘月廿三,人們怕灶神報奏不妥而遭殃,故祀灶之日(臘月廿三)用粘糖糊封灶神的嘴,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祭灶風俗。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灶神爺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彙報主家一年功過,做年終總結。所以,主家燒香送灶。

(為什麼要送灶、接灶)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因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二十三、糖瓜粘——為什麼要送灶、接灶


(資料圖)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有的用膠牙糖敬他,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他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二十三、糖瓜粘——為什麼要送灶、接灶


(資料圖)

為了除舊迎新,我國民間還有在小年“掃塵”的習俗。林希介紹說,掃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老百姓稱之為“掃塵”“撣塵”。主婦們通常先把屋裡的傢俱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