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多大為一印?這個印是啥意思?

鳳兒95958


雖然現在農村人們家中都有電器、煤氣,但是更多人還是喜歡用土灶燒火做飯,這樣做出來的飯菜才香。不過農村飯菜香不止是因為土灶的原因,鐵鍋也有很大的功勞。基本上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幾口大鐵鍋。不過農村的鐵鍋大小尺寸,不是論多大的口徑,而是用多少印來表示。

那這個印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講究鐵鍋的尺寸“印”其實是農村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至今為止也沒有什麼官方認可將“印”作為計量單位。但是這並不妨礙農村人們的使用。

鐵鍋大小沒有一印,以二印為最開始直到十幾印都有。但每印之間的間隔大小並不一樣,甚至在不同的地區相同印數的鐵鍋大小也不同,比如有些地區的八印鍋是68釐米,而有些地區的八印鍋則是65釐米。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叫做6印的鍋口尺寸58釐米,7印的鍋口尺寸62釐米,8印的鍋口尺寸65釐米。

而關於“印”這種尺寸的說法,其實也有很多種,有的地區說是剛滿月孩子的腳印的大小,有的則認為“印”實際上指的是“仞”,而“仞”則是古代的時候的一種計量單位,隨著時間和口音的變化,“仞”就被讀成了“印”。

但其實不管這個“印”到底是什麼樣的計量單位,也不管是有什麼樣的標準,大家只要知道這是在農村買鍋的時候一種約定俗稱的叫法就行了。

瞭解農村生活趣事,關注農技廣播站,持續為大家分享!


農技廣播站


現在家庭由於人口少,飯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輕人家裡很少有用八印鍋的。過去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家裡孩子多,誰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時候的人又特別能吃飯,使用小鍋的話,根本不夠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鍋。俺家老爹當年在村裡翻砂廠幹過,他說過去鑄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鍋,鍋口直徑是二尺二,淨重是22斤,現在去土產公司買一口八印的鐵鍋,不再有那麼厚的了。市場上賣的鐵鍋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過鍋口的直徑還是二尺二,所以現在的鐵鍋很不耐用,因為鐵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圍著八印的鍋圈糊玉米麵餅子,奶奶做的餅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餅子裡面,都多多多少少摻雜一點豆麵,所以做出來的玉米麵餅子特別好吃。或許是使用習慣了的緣故,也或許是家裡的灶口已經定了那麼大的尺寸,現在的農村老人,還是喜歡使用八印鍋。就拿我們家老爹來說吧,現在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我一直勸說他換上一口小鍋,可是他不聽,多少年來一直用著一口八印的大鍋。

我只知道“印”是一個數量單位,究竟多大為一印,我也說不好。因為我老爹曾經在翻砂廠裡幹過,也鑄造過鐵鍋,所以我以為他能明白一些。就問他多大為一印?老爹說他年齡大了,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八印的鍋是二尺二,而且他們那時候,為了清楚的分辨鍋的大小,鑄造的時候,六印的鍋就同時鑄造六個印記,八印的鍋就鑄造上八個印記,以此類推。

鍋,在農村人眼裡有著另一層不同的含義,鍋就是過日子的象徵。家裡喬遷新居以後,我們這裡有一個習俗,就是親戚朋友都要去穩鍋。穩鍋的意思就是,從今天起要在新房子裡面開始生活過日子了。特別是剛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單獨另起鍋灶的時候,雙方父母是一定要來穩鍋的,一般由女方父母買一口新鍋,再買幾張大餅,寓意以後的日子興旺發達。

農村人無論有多麼大的仇恨,砸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給人家砸鍋,砸了鍋就是不讓人家過了的意思。我們村有個老頭很倔,對兒子媳婦也特別苛刻,就因為媳婦說的一句話不中聽,去兒子家裡給把鍋砸了,媳婦大哭著說,這是不怕他們家過了。老頭砸了鍋以後,卻揚長而去。


靈子


在農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這裡還是保留了過去的傳統,家家戶戶還是依然使用著大鐵鍋做飯菜的,我們這裡還是用柴火燒菜,所以大鐵鍋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燒柴火做菜特別香,我也很喜歡用用這種方式做菜,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家裡來的客人比較多,用大鐵鍋炒菜最合適了,而且做出來的菜特別香,記得城裡來大伯孃,他們都稱讚我們農村土灶鐵鍋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們這裡,很多農家樂也是用大鐵鍋柴火炒菜的,很多城裡人都喜歡吃我們這裡的農家菜,所以我們村裡農家樂生意也挺好的。

至於說農村大鐵鍋用印來計量的,我還第一回聽說的,我也問過我奶奶,她說每個地方農村的叫法不一樣,奶奶說過去去外地探訪親戚時,確實聽說用印這回事,用印來計量鐵鍋的說法是個別地方的風俗習慣,而且各地不統一,有人說是一印是一週歲孩子的一個腳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計量單位:仞。因為把印說成仞了。



奶奶說聽得最多的還是這個說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們用的5印鍋意思是說夠5個人做飯的鐵鍋,則6印就是6人鍋,8印就是8人的鍋,以此類推。所以說一印為多少?這個印是什麼意思?可以說各地的說法都不一樣,也不好做過多的解釋。還是遵從你們當地農村的風俗習慣比較好吧。


不過現在很多農村,鐵鍋沒有用“印”的說法了,我們習慣用尺的的說法,我們買鍋的時候,賣鍋的老闆就會問我們買幾尺的鐵鍋,我記得當時我家買的是1.6尺和1.8尺的鍋。一般鐵鍋的尺寸有1.6尺、1.8尺、2.2尺、2.6尺...等等。尺是長度計量單位,1尺是33.3釐米,1.6尺的鐵鍋就是1.6*33.3=53.28釐米。所以有人說一印大概是8-12釐米,其實也可以這樣解釋的,那麼1.6尺的鐵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5印鍋。對於鐵鍋用印的說法,你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三農天地


在我們東北,現在絕大部分農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鍋的習慣。大鍋飯、鐵鍋燉大鵝、大鐵鍋炒菜都有與眾不同的好味道。

鐵鍋的大小以“刃”區分。東北農家的鐵鍋一般分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麼鐵鍋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說“刃”指的是鐵鍋上口的直徑。成年人一手寬為一刃。也有人說以新生兒的腳長為一刃。一刃長約0.08~0.1米左右。這種說法顯然不對。6刃鐵鍋上口直徑近0.57米,8刃鐵鍋上口直徑在0.65米左右,1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0.7米左右,7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1.2米左右,10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1.3米左右。以上數據根本沒有規律所循。按以此種說法6刃~10刃鐵鍋還免強說得過去。按此種說法100刃鐵鍋上口直徑豈不要達到10米?與實際1.3米左右差距太大。

還有人說鐵鍋的“刃”指的是鍋的深淺,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

所以我認為區別鐵鍋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長度單位。

還有人說鐵鍋的“刃”其實是“人”字讀白了,6刃鍋是六個人吃飯用的,8刃鍋是8個人吃飯用的……依此類推。實際上8刃鐵鍋煮滿飯足夠30人吃一頓,這種說法也無規律所循,顯然說不通。

也有人說,鐵鍋的“刃”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並無規律所循。我不認可這種說法。凡事皆有因。鐵鍋按“刃”區別大小一定有規律所循。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鐵鍋的“刃”是不是容積單位呢?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做了一個試驗,分別將6刃、8刃、10刃鐵鍋加滿水,稱得三口鍋中水的重量分別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從中找出規律,鐵鍋每“刃”可盛水約為3.5千克。按照這一規律可知100刃鐵鍋盛滿水約為350千克。

雖然找到了規律,但這一規律的約定是怎麼來的?從何時開始?這些都無從考證。希望網友們指點迷津。


盤錦陽哥


首先明確一點,講鐵鍋幾印幾印,這個應該是老一輩農村人的叫法了,今天我們來探討探討!

說實話,小焦還是第一次聽說農村土灶大鐵鍋幾印幾印這樣的叫法,因為在我們這裡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媽這輩的去買鍋,一般都會說是買幾尺的鍋,很少會講幾印幾印。那麼,農村裡鐵鍋按印算,到底是什麼情況?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小焦問了問村裡老人,又在上網查了查資料,發現這個“印”,其實並沒有準確的說法,有的說印是度量單位,有的說是數量單位,反正國家並沒有把這個“印”作為正規的單位進行說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沒有對這個“印”作出一個具體的解釋說明。

小焦查閱了《說文解字》等古籍,書中對“印”字的釋義也沒有度量、單位等的記載。所以,可以斷定的是,這個表示幾印幾印鍋的這種說法是民間的叫法。

根據查閱,民間對於這個幾印鍋的說法,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

第一,“印”是方言的諧音。在山東、東北地區的方言中往往缺少捲舌音,尤其是山東地區,“油”和 “肉”發音接近,“人”和“銀”發音接近。而以前的時候,做飯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說鍋基本上都是“一人鍋”、“兩人鍋”、“三人鍋”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話,就有可能把“一人鍋”說成“一銀鍋”,再經過方言的演變,就很可能變成“一印鍋”這樣的叫法。

所以,在這裡這個“一印鍋”中的“印”應該指的是“人”,即“一人鍋”。

第二,“印”是民間度量單位。在我國古代,有一種長度單位叫“仞(讀作rèn)”,而周制一仞為八尺,漢制一仞為七尺,這個仞,主要是測量高度和深度的。我麼最熟悉的莫過於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詩句:“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個仞其實就講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麼,加上第一點的方言諧音,這個“仞”最容易諧音成“印”。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約合23釐米,也就是說按仞來算的話,這一仞鍋難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嗎?那可就得是184釐米深了,這個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鍋上的印記。這種說法是,其實鍋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鍋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鍋,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樣,有些鍋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就在鍋上做下印記,比如說六個印的鍋是1尺8,八印的鍋是2尺2等等,這樣要好分辨一些。

綜上所述,“印”並不是國家統一的度量衡,民間對它的解釋也不一致,所以這個“印”到底指的是啥,現在農村裡也沒有多少人清楚。不過,現在很多地方買鍋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說一尺八的鍋等等,可以不用再糾結幾印幾印鍋的這個概念了。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裡,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問: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多大為一印?這個印是啥意思?

過去的鍋和盆不是在商店賣,是由走街串巷做行走買賣的吆喝著賣,也有串鄉鑄鐵鍋的。

賣鍋的不是擔著挑兒就是推著木獨輪車,擔挑兒賣鍋賣的比較小,最大就是八印鍋,推獨輪車賣鍋就能大到十一印鍋,如果是趕牛車賣鍋,鍋還可以大一些。

無論怎麼賣鍋,運鍋的時候都是大鍋套小鍋一個個和套娃一樣,這樣摞起來運走,那就是八印鍋套七印鍋,七印鍋套六印鍋,六印鍋套五印鍋等。

出來買鍋的用哪個尺寸的鍋,他就給你拿哪個尺寸的鍋,你用最小的鍋,他就給你拿套在最裡邊的一印鍋,你用口大一些的鍋,他就給你拿第二第三第六或第八,真到你滿意為止。這一口套一口就是從一印到十一印或更大。

家庭用鍋就是根據屋裡壘的灶臺安鍋的,一般家庭的灶臺只能安五印到八印鍋的,再大了灶臺安不下,再小了不好看,有的人家是一個灶臺上並排安兩口鍋,一口大鍋是七印鍋,另一口小鍋是一印到三印的小鍋。三印到五印的鍋一般是在地裡瓜棚下安的。

夏天院裡的涼灶一般都是五印鍋和六印鍋。

十一印以上的鍋,就不是家庭用鍋了,那是吃大鍋飯,和磨豆腐,磨香油的作坊用鍋了。

鍋的"印″並不是一個計量位,它沒有準確的長度,就是一個套一個。

可這個印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從六印到十一印說的。這裡說的"印″,就是剛出生的嬰兒的腳印,最長就是古尺的二寸八,這樣算每印二寸八,每印二寸八,六印大約就是一尺七,七印大約就是二尺,八印大約就是二尺二。

五印以下和十一印以上就不是按二寸八算的了。

說到六印鍋,想起過去一個故事,說是過去有父子二人到大清河裡去摸魚,兒子摸著摸著,突然喊他爸:"爸,快來,這裡扣著一個六印鍋″!他爸跑過去,二人使勁翻過來,原來是一隻二三百年的大王八,長成了一口六印鍋那麼大!


生產隊長老楊


印是重量單位,也是容量單位,秦漢已有是做為圖章大小的依據,1印=100兩,有十斤大印之說,鍋以印做為計量單位明代就有了也可能還要往前,學徒時老師傅說百印鍋千斤水實容九百斤,印約=9斤,(南方可能少一些)12印鍋裝水約110斤,但實際做出的鍋容量小於這個數,幾天前看到一位大仙把鍋裝滿水實地測量得出結論1印約=3.5千克,本人原來換算錯了,明朝100兩按16進制應是6.25斤,明朝每斤約=560克,明朝100兩(印)換算成現代約=7斤,公制約=3.5千克,人們常說的十斤大印可能是誤傳,為此真要感謝那位大仙,有人說印與口經有關,是但不全是,同樣的容量,炒鍋的口經大於煮鍋的口經,現代鍋以公升(千克)和口經為型號,印已經淡出成為歷史。


北方老頭常大昊


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印肯定是指鐵鍋內直徑,到底多大是一“印”呢?“印”到底是啥意思,我看到有很多說法,那一種說法才是最準確的呢?

最常見的說法是“印”就英語“in”的諧音,一印就是一英寸,換成公式制是1英寸等於2.54釐米。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小時候農村家裡做飯的大鐵鍋是12印,還有一口大鐵鍋是18印,那個18印的鐵鍋比12印的大多了,經常用來煮豬草用的。一般做飯用不到。這些都是多大的鍋都是媽媽告訴我的。



按照1英寸等於2.5釐米的說法,我計算了一下,我家12印的大鐵鍋應該是300釐米的直徑,所以說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最正確的。這個尺寸和我家12印的大鐵鍋剛好吻合。



還有一種說法,“印”是農村約定成俗的說法。“印”是“仞”的諧音,東北人咬不清字,就說成了“印”。大概一印就是10到12釐米的樣子。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準確,按這個說法我家12印的大鐵鍋就是120到140釐米,這顯然和實際上差別太大,我記憶當中我家那口大鐵鍋直徑一米左右,上下差不了幾釐米。



現在的人們一般不用大鐵鍋做飯了,電飯鍋,高壓鍋,電磁爐,早已搶佔了做飯市場。只有很少的農村家裡還保留著大鐵鍋。每逢有人多做飯時還是大鐵鍋最給力,農村的大鐵鍋是燒柴火的。一個簡易的灶臺上面放上一口大鐵鍋就可以生火做飯了。

大鐵鍋做出來的飯菜和電飯鍋做出來的飯有不一樣的味道。大鐵鍋燉出來的肉,格外香醇。沒有吃過的自然體會不到,燉肉用啥鍋肉裡就有啥鍋的味道。大鐵鍋煮出來的豆角,和高壓鍋煮出來的味道絕對不一樣。大鐵鍋貼餑餑,這些飯菜的味道是電器飯具不能代替的。



每次回老家,我都會用家裡的大鐵鍋做一次飯吃,看著大鐵鍋,好象又回到了小時候,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圍在大鐵鍋周圍,看著鍋裡的美食口水流下來都不知道。看到大鐵鍋,我覺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個有父母兄弟姐妹圍在一起的家。


大山梅子


農民過日子,從古至今,你可以家中缺吃少穿,你可以饑荒債務一屁股,但家裡決不能少一樣物件,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是有個家,無論什麼樣的家,家中必須有一口大鐵鍋。



“印”是一種非法定計量單位,是用來特指鍋的口徑,在過去農民們認為一印就是一掌,相當於56-84釐米,因此即便都是買八印鍋,只要不是一起買的,那麼鐵鍋大小也是有出入的。

那些年聽到最多出自農民口中的一句話:若是孩子讀書,那麼家裡哪怕是需要砸鍋賣鐵,也一定供養孩子讀書。這話咱不是強調農民對孩子能夠學習知識有多看重,咱說的意思是,鍋是農民心目中的最重要的家產。

我們村裡目前為止,村民幾乎家家戶戶有八印大鐵鍋,我家裡有兩口八印大鐵鍋,對了,老家農民稱呼鍋用的單位是口:一口鍋,兩口鍋。雖然現在農民家裡都有大鐵鍋,但使用頻率低,除了蒸包子、蒸饅頭和煮紅薯、煮老玉米,大鐵鍋一般情況下被閒置下來不用。

過去農民們買鍋,最初是根據家裡人數來買鍋的,家裡人越多,買鍋越需要印數大的鍋,因此有人索性把幾印鍋看成是幾人鍋,比如六印鍋能做出六個人的飯,八印鍋能做出八個人的飯。

而印在我們農村是一個數量單位,是我們山東人對鍋的型號用的單位,印數越大代表鍋越大,通常農民們會根據家中使用的鐵鍋大小來盤鍋臺,我們村村民幾乎家家戶戶是兩口八印大鐵鍋,在廚房一角盤正方形鍋臺,八印鍋的鍋臺比炕面稍微矮一點。

記得我小時候,聽老人們講了村裡最缺德的兒媳婦,這個被老人們認為最壞的兒媳婦就因為一口鍋,落下了一輩子的缺德名。

據說當年鄰村第一孬老楊的閨女小楊嫁給了我們村的二混子小周,結婚第六天,小兩口吵架,倆人一個比一個脾氣大,小楊臭脾氣隨了她爹,不講理的倔強,只不過小楊畢竟是女人,沒力氣。兩人吵著吵著竟然動手推搓起來,當小楊被小週一把推倒在沙發上時,小楊徹底爆發了。

被小周惹乎瘋狂了的小楊從院子裡抱來磨傢什的大磨石,返身回屋,那時候鍋灶都在正間,一進門倆鍋灶一邊一個,小楊推開了一個鍋蓋,舉起磨石砸進了鍋裡,八印大鐵鍋當場被砸了個稀碎,然後把自己頭髮扯亂了以後,轉身跑出了老周家,大街上邊跑邊哭邊喊:老周家打死人了,剛娶了媳婦就往死裡打啊!!

瞬間老周家的兒媳婦在村裡成了村裡名人,敢給婆婆家砸鍋的人還是頭一遭聽說,不管小楊有理沒有理,砸鍋這個行為讓村裡人對她刮目相看,大家對她的議論是一邊倒的趨勢,都認為這閨女沒被老家教育好,缺了八輩子德的人才會砸人家鍋,後來小周和小楊離了婚,再以後小楊沒能找到婆家,沒人願意娶敢砸鍋的女人。

我們老家到現在還是說六印鍋,八印鍋,沒多複雜,就是農民們自己使用的數量單位而已。


悠然見東山


關於土灶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句話: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

作為咱們農村做飯和炒菜常用的工具,土灶是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所以漫長的歷史河流中也誕生出了許許多多製作土灶的手藝。作為一種器具,其肯定有著一定的印製量度,題主所說的印就是其中之一。那麼究竟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印的意思

“印”在這裡其實是人的含義,在不少地方,特別是北方農村地區,都把“人”發聲成為“印”。我在這裡舉個例子東北某些農村地區,問別人家裡幾口人時,往往會說成嫩家幾口印啊。故此六印鍋、八印鍋,其實就是按照每家的人口來制定鍋的大小,而非是什麼長度或者體積單位的體現。

那麼為什麼會按照農村家庭人口來打造大鐵鍋呢?首先是通過人口來印製鐵鍋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農村的資源,不會造成什麼浪費;其次也可以方便咱們農民掌握炒菜、炒飯時的分量,不至於四個人炒出十個人的菜;最後就是按照人口印製也能夠統一尺寸,方便灶臺的設計。可以說,一口小小的鐵鍋都有可能是咱們農村農民幾千年來智慧結晶的體現。

這就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其實很多農村的話語都暗含著一定的理由,咱們只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就能夠發現其中的緣由,進而被老祖宗的智慧所折服。您所在的地區對印還有著其它的解釋,請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