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論語》: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紅塵觀史記》系列第20篇

我們常說的上古時代一般起源於三皇五帝,但更多隻是傳聞甚至是神話——當然,哪怕是神話也不會無緣自起的,真要下功夫追本溯源也都會找到先民們生活時代的蛛絲馬跡。

比如人首蛇身的伏羲(羲皇),女媧(媧皇),神農氏(炎帝)都可能和早期某些部落的蛇圖騰崇拜有關,再比如燧人氏也意味著人類開始掌握火源,而且據餘秋雨老師的考察,江西那邊有一些少數民族有極大的可能是上古戰神九黎族族長蚩尤的後裔,這也間接證明軒轅黃帝和蚩尤在涿鹿平原的那場曠世大戰並非杜撰,而是史實。

《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當然了,什麼蚩尤和自己麾下的兄弟們都是銅頭鐵臂身高三米的巨人,吃銅丸,嚼鐵彈這種描述可千萬別當真,完全就是後世的藝術加工了,以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營養水準有人能長得比姚明還高?反正我是不信的,更何況不是一個還是一群。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但是接下來的夏商周三朝——尤其是後面兩朝,隨著考古學的不斷推進和甲骨文,金文的解讀水準越來越完善,已經逐漸揭開了朦朧的面紗,換句話說,這兩朝的許多史實我們都有據可查,而且隨著年代的往後推移而越發清晰。

所以後世關於商朝和周朝的研究文獻也是越來越多,尤其是周朝,它的國祚長達八百載(準確的說是791年,不過四捨五入肯定好聽點),乃是中國曆朝歷代之最長——後世哪個朝代能夠達到它的一半就已經激動的熱淚盈眶,五體投地的拜天拜地拜老祖宗保佑了。

更不要說周朝還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盛況,當時知識爆發,文化開明,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見解主張,並在互相競爭甚至詰難中發展的更加完善——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的思想就算在現在都有很多人研究,更不要說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和後世兩千多年被作為官方思想的儒教了。

無獨有偶,就算放眼整個世界,公元前五世紀左右也都被認為是“智慧之源”,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的古希臘大思想家蘇格拉底,佛教的創始人古印度淨飯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釋迦摩尼佛

)都在這個時代,而且中東的兩河流域,希伯來人也開始一邊艱苦跋涉,一邊創造了基督教。

而幸虧周朝準備了足夠豐富的物質基礎和寬鬆的文化氛圍,這才讓我們中國也有幸加入這個時代,併為其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單從這個角度來說,周朝就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難怪乎孔夫子動不動就搖頭晃腦的讚歎周朝“鬱郁乎文哉”,並以畢生之力想要恢復初期文王武王時期的禮儀規矩了。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不過我們大部分人提到周朝,可能第一印象就是“武王伐紂”,甚至還有《封神演義》裡面提到的以姜子牙為首的諸多神仙妖怪,截教闡教斗的天昏地暗不亦樂乎,連西方淨土的佛教也都參合了進來。

但其實可能不少朋友並不知道,在周武王伐紂之前,周朝的先祖們已經為此準備了長達一千多年,激發只是適時地出現,完成了最耀眼的一擊而已,就和繼承了秦國先祖基業的秦始皇嬴政一樣。

當然了,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功績我們絕不能否認,但是周朝先祖們打下的基礎我們更應該多多關注,畢竟文王武王在後世的地位已經足夠高,形象也夠閃亮了,那些幕後英雄們也該多多到幕前亮亮相才是。

這一篇我們主要來介紹其中有代表意義的三位——周朝始祖棄(后稷),真正讓周成為諸侯的古公亶父,以及幾乎為武王準備好一切的周文王。

其餘的人其實紅塵君也很想介紹,但我們上面也說過了,那個時代屬於夏商兩朝甚至上古五帝,實在是缺乏足夠的史料支持。

先祖棄,百穀之王,農耕起家

周朝的先祖名字叫棄,沒錯,就是丟棄的那個“棄”,因為他真的是一個棄兒。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其實棄和五帝之中第四位的堯帝和商朝的先祖契都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為何如此怪異呢?因為除了堯帝以外,棄和契都是“感天而生”,帝嚳很可能只是他們名義上的父親而已,究其原因很可能和當時還處於“母系氏族”時代有關,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隻知其母,未知其父

,所以後代發達了之後才杜撰出這麼一位天神父親。

不過和契的母親簡狄吞蛋而孕不同,棄的來歷更為傳奇,有一天他的母親姜嫄只是荒野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然後覺得好玩踩了一下,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她竟然懷孕了,然後誕下一子就是棄。

也許姜嫄對於這個來歷不明的孩子也有點慌張,也可能是害怕老公帝嚳生氣就把棄給扔了,但是動物看到棄都自動躲開不踩,甚至還有鳥類用翅膀來庇護他,姜嫄看到後覺得很奇怪,認為這大概是天意,就又把他收留下來了,起名叫“棄”。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而這也可能就是帝嚳為何沒有傳位給“棄”的原因,按道理姜嫄才是他的“元妃”,也就是正妻和王后,堯帝的母親慶都其實只是次妃(小老婆),這要放在後世血親繼承製度已經嚴格化的封建王朝幾乎是不可能的——嫡子尚在,又無大過,庶子都一邊涼快去。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而棄天生就對農業感興趣,喜歡在田裡幹活,種植麻,黍,稷,麥等五穀,後來堯帝索性就讓他做了稷官(農事之官),以邰為國,並將邰加封給棄,所以棄也被稱為“后稷”。

而堯帝駕崩之後到了舜帝,他對於人才的管理更加細化,按照特長來分派百官的職責,他看到后稷確實對於農業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就讓他繼續擔任稷官,帶領百姓按時播種五穀,這也就是周朝的雛形——起源於農耕。

《史記.周本紀》: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當然,那個時候還不能叫做周,只能是諸多部落中的一個,但好歹有了封地和雛形——畢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日後的周王朝不管多強大,也是從這個小部落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古公亶父,遷周於岐,實始翦商

后稷的子孫們就繼承了他的志向,老老實實的在土裡刨食,研究怎麼樣種莊稼,然後一代代的在古老的大地上篳路藍縷,刀耕火種的生活著,一直到了古公亶父這一代。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古公亶父,也被稱為古公,是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同時又是周文王的祖父,他所處的時代已經是商朝,和后稷時期還處於鬆散平等的部落氏族聯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有了中央集中的奴隸制商王朝這個老大。

而古公在周朝歷代首領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是因為他有兩大貢獻——遷周於岐,實始翦商。

《詩經·閟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遷周於岐

當時西北戎狄(其實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中原人對周圍遊牧民族的統稱,而且大部分情況下不含褒義)經常侵犯他們,讓他們不堪其擾,而到了這一代更加嚴重,必須要討論一個根本性的對策來解決不可了。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許多族人都紛紛寫請戰書——領導,敵人都把咱們逼到這份兒上了,咱們和他們拼了吧,你放心吧,八年抗戰已經到第七年了,他們蹦躂不了多久了。

古公就誠懇的說道,兄弟們,不行啊,你們父母把你們交給我,是讓我帶你們共同富裕而不是和別人爭鬥的,再說打仗就會有傷亡,你們不管是誰有所損失我都於心不忍哪,這些戎狄來攻打我們圖的無非就是人口和土地,大家如果信得過我的話就跟我一起走吧,咱們把土地留給他們就是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大夥兒人在,天下大得很,難道還找不到我們可以耕種的土地嗎?

眾人一聽都很感動,覺得古公實在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首領,然後他們就悄悄的搬走了,把原來的土地都留給了那些遊牧民族們——那些彪悍的可汗狼主單于們來了以後都哭了,我們又不會種莊稼,你們留給我們這麼多土地種子和農具幹什麼,我們要的是幹活兒的人啊。

《史記.周本紀》: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

然後古公帶著廣大的人民群眾跋山涉水來到了“岐”這裡,覺得這裡土壤肥沃風水又好就留下了,這也是為何周朝早期也被稱為“西岐”的原因。

實始翦商

來到新的大本營之後,古公一改過去和戎狄混居時候他們的那些比較落後的風俗,帶領著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官吏,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由一個比較落後的氏族部落而建立秩序,成為一個諸侯國,並最終得到了老大商王朝的首肯。

《史記.周本紀》: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所以後世對古公都是一片讚頌,覺得他仁義無雙,堪比後世不忍心百姓們被曹操兵馬所迫害而帶著他們千里逃亡的大耳朵劉皇叔。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其實這個事情我們要一分為二的來看,所謂的“仁德”指的是擁有足夠的實力卻不願欺負別人,而且儘可能採取和平的方式來面對外來的侵襲,而作為農耕為主的周部落,面對那些好武善戰的遊牧民族其實是處於絕對的下風的。

這就像是後世我們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在面對周圍的遊牧民族大部分時間也都採取防禦和親甚至納貢等方式一樣,就算是秦皇漢武那些以武略著稱的君主也不例外,一邊打也要一邊籠絡的,不然又何必修築萬里長城?

因此古公在判斷出己方武力完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主動進行戰略性撤離“長征”西岐,乃是非常明智的決定,但非要拔高到“不忍心對戎狄下手”的道德高度那就有點不客觀了——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可以說惹不起躲得起,但非要說老子可憐你,怕下手太重把你打死打殘有傷天和之類的話就自欺欺人了,脫離實際情況而過多的文過飾非,這也是儒教文化的一大缺陷。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這裡再多說一句,春秋時期一度也稱王稱霸的吳國的先祖吳太伯,其實就是古公的長子,所以吳國雖然地處偏遠地區(指的是古代,現在江浙滬長三角不要太繁華),但卻是姬姓,和周王朝是一個老祖宗。

周文王

接下來我們再來介紹一下週文王,這也是孔子最佩服的人之一,後世儒家也奉為聖人。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和上面兩位上古部落首領不同,關於周文王大家都不陌生,甚至連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曹操都以他為偶像——“若天命在吾,吾當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的功績很多,尤其還身兼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化達人,養生家(活了九十七歲,光兒子都有十八個)等多重身份,專門寫幾篇論文都不夠介紹的,所以我們這裡只談他對周王朝最重要的三件貢獻——也就是為周武王伐紂所做的三大準備。

①招攬人才

《天下無賊》裡面葛優葛大爺演的黑道大哥黎叔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這話太對了,其實放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也不例外。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那個時候其實都更看重血緣和同族關係,很少從外面招攬人才,但是姬昌卻大膽的打破了這個樊籠,他吸收了不少外面的優秀人才(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這裡面又以太公望(就是姜子牙)最重要,他甚至把他當做師傅來尊敬和對待,言聽計從。

《史記.齊太公世家》: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周文王死後,這些人才繼續為周武王效力,讓西岐繼續強勢發展。

②擴展疆土

在古代土地是非常重要的——有土斯有財,所以當時的戰爭都以侵城掠地為主,錢財反而倒是其次,而姬昌雖然沒有伐紂,但已經為武王打好了基礎。

《史記.周本紀》: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

在他管理西周期間,東征西伐,為國家佔領了大量的領地和人民,再加上牧民有方,周圍部落很快都吸收了進來,其實當時西周所佔領的土地已經達到天下將近三分之二,所以也被稱為“西伯侯”,這個伯就相當於“方伯”,等於是諸侯之長,後世的如齊桓公晉文公等雄主的稱伯也就是這個意思。

③政治宣傳

除了人才和土地以外,周文王還在政治上做好了準備。

他先是因為周朝的過於強勢的表現而遭到了老大商紂王的忌憚,把他給囚禁起來,等於是做了“政治牢”,獲得了其餘諸侯的同情和惋惜,這在政治上其實是大大的加分,許多國家的領袖都曾經坐過前朝的政治牢。

《史記.周本紀》:”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砲格之刑。紂許之。

後來手下人怕紂王撕票,閎夭等人就想辦法投其所好送了紂王許多寶物和美女把姬昌給“贖”回來了(這裡也能看出人才多的重要性,大家能夠集思廣益),但是周文王不顧自己安危,還懇請紂王廢除讓天下百姓都又恨又怕的“炮烙之刑”,政治頭腦很差的紂王竟然同意了,而且還是“大悅”,同時還順便把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小弟崇侯虎給出賣了,這腦回路和西楚霸王項羽有的一拼,大概是個人武力值太高的副作用。

這樣周文王等於是好好的造了一次勢,做足了宣傳,從此西周仁義的名聲遠揚,又為天下人做了很多貢獻,已經是大家心目中的“天子”了——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紅塵說

以上就是周武王之前的周朝三位先祖們的介紹,簡單總結的話就是先祖后稷(棄)創建了這個部落,古公亶父把它正式發展到諸侯國(西岐)的高度,而周文王姬昌則是幾乎替兒子武王做好了一切準備——萬事俱備,只等伐紂了。

武王開啟了八百載的周朝,但其實他的先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千年

其實從始祖棄到周文王姬昌一共有多達十五位的首領,只是我們在上面也多次提到,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文明也不夠發達,再加上當時的“周”也還只是眾多部落中的普通一支,所以只有最優秀貢獻最大的幾位首領的事蹟才會被口口相傳繼承下來,這就像是上古那麼多部落首領大家卻只知道“三皇五帝”這八位一樣。

但是無論貢獻大小,他們也都為周朝乃至我們整個華夏文明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就像是我們幾千年無數代的難以計數的尋常百姓們一樣,都應該被我們感謝和尊重,在歷史中英雄固然重要,但也絕不能忘了他們腳下的這些默默無聞奉獻自己的基石們。

此外,周朝是以農耕起家,而我們中國又是全世界農耕文明的最典型的代表,後世幾千年都是以農業為主,從某種程度來說比起畜牧業起家的大秦帝國,周朝和我國後世的文化更加一脈相承,雖然秦朝才是第一個掃六合吞天下的“大一統”王朝,而秦始皇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最高的皇帝,但是官方高層和人民大眾,有時候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