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當群眾“警衛員”和“勤務兵”

“一身迷彩服,頭戴小紅帽,彆著紅袖章,這幾顆紅棗專門拿來送給他,感謝他天天上門幫我測量體溫,買米買菜,既當時警衛員,又是勤務兵。”

“大娘,您是說張貝吧。他是望豐社區的兩委班子成員,現在正上門登記外工務工人員信息,我一定把您的謝意轉告到……”

3月7日上午,陽光祥龍小區先後有4位居民來到門崗,點名要對張貝表達謝意。

甘當群眾“警衛員”和“勤務兵”

大家為什麼會一致記得張貝呢?

原來,疫情防控工作展開後,張貝主動請纓,包保轄區陽光祥龍外來人口最多、居住人員最雜的小區。

為了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張貝在排查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生活困難群眾時,隨即留下了自制的名片,上面赫然寫著“警衛員”“勤務兵”6個大字和自己的電話號碼,方便群眾有困難時,能夠第一時間聯繫上自己。

甘當群眾“警衛員”和“勤務兵”

3月2日深夜,有位居民舊疾復發,撥通了“勤務兵”張貝的電話,他一邊聯繫藥店購買緊急藥品,一邊聯繫120救護車及時送診。等把居民安頓好就醫,天已矇矇亮了;張貝聽取完醫生囑咐,又反覆向病人交待好注意事項後,才悄然回到小區,連軸轉開始了新一天工作。

一個電話隨叫隨到,需要跑腿的事情從不含糊。”社區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據初步統計,疫情防控以來,張貝共計開展敲門上門志願服務100餘次,為居民測量體溫8000餘人(次),協調代購物調40批近10噸。(供稿 王雲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