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2)唐•尹建揚

尹建揚

祖父 宗(540-602),以武功拜都騎校尉。

父 忠義,子二:建揚、建名。

字悠名。進士,初為魯郡太守,貞觀元年(627),晉升為尚書令。貞觀中(637年),太宗詔取天下巨族作《氏族志》。建揚受詔與于志寧同修纂《氏族志》於史館。乃作尹氏族譜牒,自少昊至唐凡九十世,尹氏有譜自此始。(事載《尹氏歷代通譜》)。

據《江蘇丹陽尹氏家乘》載:建揚夫人李氏,生子四:元康、元寧、元正、元郎。

【注】魯郡:西漢置魯國,治所在魯縣(曲阜)。晉改郡。陏大業時(605-617),改魯州為魯郡。唐天寶至德年間(742-757)又改兗州為魯郡。

信息來源:《中華尹氏通志》第三分冊,人物誌,32頁。


(3)唐•尹思貞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尹思貞

祖父: 師,隋左武侯將軍。

父 : 惠,唐寧州司馬,贈涇州刺史。

尹思貞(640-716),京兆長安人。二十歲應試中舉,任隆州參軍。當時晉安縣有土豪蒲氏,橫行霸道,無法無天,前後官吏,誰也奈何不得他。州官令尹思貞處理。他查出了蒲氏奸贓數以萬計,依法將他斬首。遠近的人無不拍手稱快,並刻石來記下這件事,由此尹思貞知名。後調任明堂縣,以善政聞名。後升任殿中少監、檢校洺州刺史。正當契丹孫萬榮叛亂,河朔一帶極不安寧,尹思貞善於綏撫,只有他的治地沒有被驚擾,武則天特別下璽書褒揚讚美他。

長安年中(703),七次遷任秋官侍郎,因不聽從奸臣張昌宗而被誣構罪名,降職到定州任刺史,又調任晉州刺史。不久,又調入朝廷任司府少卿。當時司府少卿中有侯如一,處事也極嚴厲,吏人曾傳這樣一句話:“不怕侯卿杖,只怕尹卿筆。”他為眾人所敬服達到如此地步。不久,加銀青光祿大夫,在住宅中挖出古戟十二,接著門前有了有衣之戟,時人很是驚異。

神龍初年(705),尹思貞任大理卿。當時武三思專權,御史大夫李承嘉隨聲附合,雍州人韋月將告武三思謀反,唐中宗大怒,下命將韋月將處死。尹思貞以春季是萬物得生的月份,堅持奏請不可行刑,便改為杖刑流配嶺南。武三思令有司非法加害,尹思貞又堅持抵制。李承嘉領會武三思的旨意,託以另外的事,不許尹思貞入朝廷。尹思貞對李承嘉說“:你擅作威福,不顧國法,附和姦臣,謀圖不軌,是要除掉忠良來為所欲為嗎?”李承嘉大怒,便劾奏尹思貞,尹思貞被貶為青州刺史。青州境內有蠶一年四熟。黜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八月到青州,見蠶繭嘆道:“不是善政所致,誰又能出現這種盛況呢!”特意上表薦舉尹思貞。尹思貞前後任十三州刺史,皆是清廉治政。

睿宗即位,徵用為將作大匠,封為天水郡公。當時左僕射竇懷貞興土木建金仙、玉真兩座道觀,調動工匠,尹思貞常節減人員財物。竇懷貞怒,頻頻指責尹思貞。尹思貞道:“閣下身為宰相,任重在輔弼諧和,然不能贊助聖明,卻大興土木,害及百姓,難道不感到慚愧嗎?又受小人的譖言,輕視侮辱朝臣,今日之事,不能隨便了事。”說罷拂衣而去,閉門數天,皇上聽說就特令他不要放棄職守。那一年竇懷貞伏法處死,皇帝下詔表彰他賢良方正,能“折佞臣之枯權,拂衣而謝”。不久尹思貞兼任申王府長史,又遷任戶部尚書,因年老多病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後得準允。開元四年(716)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贈黃門監,諡號為簡。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清·徐松《登科記考》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清·嘉慶《長安縣誌》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清•嘉慶《長安縣誌》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明·天啟《四川成都府志》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畿輔通志》,此處應為尹思貞,洺州、定州刺史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青州府志》,任青州刺史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青州府志》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閬中縣誌》,崇祀閬中名宦祠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閬中縣誌》卷六·官師


(4)唐•尹暢

【尹暢】

開元十四年(726年),尹暢 登賢良方正科。進士,作《對賢良方正策問》。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清·徐松《登科記考》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對賢良方正策(問闕)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對賢良方正策(問闕)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對賢良方正策(問闕)

○對賢良方正策(問闕)

對:臣聞非才難,遭時難。況躬忝觀光之舉,不俟媒揚之地,儼身天闕,用感良辰。伏惟陛下建初立元,創業垂統,夷兇靖難,聖敬日躋,格上下而無憂內治,光四表而誼德昭振。故能荷天之休,福應尤盛,殷薦嚴配,升中告成,十數年間,而功業大備。豈非徇齊之德,神化所致哉!雖少康復夏,宣王興周,比之當今,萬分不及。而猶賜臣策曰“常恐上塵五聖之耿光,下辱萬方之瞻戴,日昃觀政,夜分思理”者。可謂無念增德,勿休熙載,履眾美而不足,躬聖明而流謙。而臣愚葑菲,誤自充賦,雖言及之,將何以承奉清問、對攵天休乎?然臣聞立德之謂道,體道之謂仁,固無宏逸,安敢訛濫?是以古之善為士者,必將微妙元通,豈獨重於偏才迂誕而已?如此,則黃帝之功濟生人,素王之道遵先聖。離朱、吃詬,奚得議其淺深?夷、齊、尹、惠,抑可語其同異?何者?食薇絕粟,終慚淑媛之言;鬼夏歸殷,卒致成湯之業。寓言莊叟,良未足徵;側訊蒙矜,誠將異爾。無貪至理,寧副虛懷?若乃喜怒哀樂之四端,貌言視聽思之五事,雖擴充之在我,諒休咎之關天。殷臣格言,已貫之於皇極;鄒子戲論,亦頗存於昭應。詎茲辨志,方用沃心?伏惟陛下事天明,事地察,無文鹹秩,群望畢舉。故祈谷汾隹,薦寶鼎於宗廟;潘柴岱嶺,靄飛煙於日。神歆效其如答,靈貺昭而必聞。雖飄風乍起,曾不終朝,大雨時行,旁г數郡,亦未聞偃拔包襄之甚也。陛下憂勤,夕惕若厲,信禹湯之罪已,實堯舜之用心。蓋天災流行,國家代有,屠龍牲馬,亦何以為?《書》稱“安人則惠”,《易》翼“損上益下”。謂宜開倉廩以給,選牧宰以寵綏,散利薄徵,息役施捨。禳修之道,何莫由斯!傳曰:“德勝不祥,義厭不惠”,謂此物也。雖歸諸天道,亦以人事。故周官六職,水旱則宗伯是司;漢宰三公,災眚則丞相是主。不然,何以昭燮贊之術,開勸戒之端哉?大體若茲,祥徵何有?臣聞夫大理之後,有易亂之人者,安寧無故,驕心起也;大亂之後,有易理之人者,創艾避災,思樂生也。當今海服清晏,太平無虞,眾宜曲折,萬事纖妙,文理至詳,不可復加矣。陛下享已成之功,居崇高之位,入有後庭聲色之務,出有苑囿遊觀之樂。志得無滿乎?欲得無極乎?古語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言末路之難也。此言雖微,可以喻大。是以聖人乾乾日惕,莫敢或遑,雖休勿休,盡善盡美。伏願陛下慎終如始,以成德政,使鴻圖盛烈,作唐龍光,不騫不虧,永永無極,此適時務之所當先也。臣又聞善為政者,在能其事,能其事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臣竊惟今國家所使分威權、御黎庶、斡府庫、理刑獄者,皆天下長吏也。而其俸祿,各有差等,以勸其徒。百官以理,萬人以察,天下幸甚。然而都內冗散,叨假名器者,不可勝數。或倡優雜伎之伍,弁射夷貊之流,紆紫懷金,出入周衛。漿酒霍肉,乘堅策肥者,奉一人猶聞不給,今官此輩,何所取資?狐鼠既託於城社,粟帛載殫於倉庫,非所謂侍御僕從,罔非正人,爵勿及惡,德惟其賢者矣?此救弊之所急也。臣草莽諸生,地卑識淺,陛下誘而進之,訪以時政,將承汝弼,安敢面從!輕陳末議,伏深隕越。謹對?


(5)唐•尹徵

【尹徵】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中進士,博學強識,與王恆、盧異同受業於肖穎士、杜佑,闢為淮南掌書,召入為太子校書郎,終右補闕。

蕭穎士《江有歸舟三章》序雲:“吾嘗謂門弟子有尹徵之學,劉太真之文,首其選焉。今茲春連茹甲乙,淑問休闡,為時之冠。浹旬有詔,俾徵典校秘書,且馳傳壟(隴)首,領元戎書記之事。……而太真元昆,前已甲科,未始間歲,翩其連舉。……夏五月,回棹京洛,告歸江表。……上京餞別,庭闈望歸……餘羈宦此都,色斯雲舉……同是餞者,賦《江有歸舟》,以寵夫嘉慶焉爾。”“今茲春連茹甲乙”,謂尹徵、劉太真今年春一起登第(甲乙指科第)。

“太真元昆,前已甲科”,謂劉太真之兄太沖前已登第,據《唐詩紀事》卷二七載,劉太沖天寶十二載登進士第;“未始間歲,翩其連舉”,謂未曾間隔一年,劉太真又接著登第,則太真登第時間當在天寶十三載,“今茲”亦指天寶十三載,(本)詩即作於這一年“夏五月”。據詩序,知尹徵於天寶十三載登第後立即授官,並未守選。

信息來源:《新唐書》、蕭穎士《序》。


歷代尹氏進士--家族文化系列連載_002

清·徐松《登科記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