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放養"解決了

這幾天我的讀書群在共讀《幸福的勇氣》一書,這篇文章是赫楠的領讀內容。在這篇文章裡,她討論了阿德勒的主張——"對孩子們不可以批評",她從四個方面討論這個問題,並且給出了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案例。

在這個案例中,熹熹是一個問題有點嚴重的孩子,在小升初的時候甚至開始抗拒上學,她的父母把她送到了一個特別的學校,這個學校對熹熹採取的辦法,就是這本書中阿德勒所主張的,要尊重孩子,如實地看待孩子,讓她做自己。

以下是赫楠的領讀內容:

阿德勒主張對孩子們"既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在大部分人看來是非常不合道理的。

為了理解這一觀點,首先我們要跟著哲人的思路,看一下阿德勒講的"批評和表揚"的邏輯是什麼。

我解讀的第二章重點關注的是"為什麼不可以批評?"

這一章講了四部分內容:

1、 孩子為什麼會做出我們認為"不好的事情"?

2、 這些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3、 面對孩子們的問題行為,我們的策略是什麼?

4、 在實操中,我們具體怎麼做?


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部分

孩子為什麼會做出我們認為“不好的事情”?

在普通教育者看來,批評是因為認為"孩子做了某種不好的事情",但是在阿德勒學者眼中,事情可能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他並不知道這是不好的事情"。

倘若如此,大人們應該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如果他不知道,就要教給他。並且,在教的時候不要用責備性的語言。因為那個人並不是在故意做壞事,只是不知道而已。

這裡舉一個《人生十二法則》的作者、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在網上課程中提到過的一個例子。

他講有的家長會訓斥自己的小孩子,因為小孩子沒有在玩兒完玩具之後把玩具收拾起來,這個對於小孩子來講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因為小孩子其實並不懂什麼叫"收拾",如果大人只是一味地發脾氣,小孩子在那個時候其實是很恐懼的,而且也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麼或者做錯了什麼,因為他只是玩兒完了,就離開了不想玩的玩具去做別的事情了。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如果你想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就要先教他,並且不能只是簡單的告訴他"要收拾",這樣小孩子也不會懂,你要分步驟一步一步教給他。比如說,地上那個小熊,你把它拿起來,放回到牆角的箱子裡。你的指示很清晰的話,孩子就會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然後他也就知道了什麼叫"收拾"。

所以教育者需要做的不是斥責而是教導

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

第二種可能性就是所謂的"明知故犯"。

也就是說,有些兒童,明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還會陷入問題行為之中,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種可能性也不能簡單粗暴的歸結為小孩子不聽話,在阿德勒看來,這樣的行為模式實際上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動機的。

現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來考慮。認真分析"問題行為的五個階段",我們就能理解為何批評是沒有效果的。

問題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阿德勒心理學關注的是行為背後的"目的",也就是,孩子們(也不僅僅是孩子們),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做出一些問題行為。

阿德勒心理學將全部人的問題行為分為了逐步發展的五個階段:

首先是①"尋求稱讚",接著是②"引起關注",如果這些都無法實現則③挑起權力爭鬥,然後又發展為④惡劣的復仇,最終階段則是⑤證明自己無能。

這一切又都根源於同一個目的——"歸屬感",也就是"確保自己在共同體中的特別地位"。

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

我們來分別看看這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稱讚的要求:"請表揚我!"

這個很好理解,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為了獲得老師或者家長的表揚好好學習,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但是,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很大的陷阱。也就是他們的目的始終只是"獲得表揚",進一步說就是"在共同體中取得特權地位"。

他們並不是在做"好事",只不過是在做"能獲得表揚的事"。以"獲得表揚"為目的的行為,如果得不到表揚和關注,就會失去行動的積極性。並且容易為了獲得表揚做出作弊或者偽裝的不良行為。

第二階段 引起關注:"得不到表揚也沒關係,反正我要與眾不同。"

想要在班級取得特權地位,想要在自己所屬的共同體中獲得明確的"位置",這才是他們真正目的所在。

也就是說,不是去努力獲得表揚,而是通過其他手段成為"特別的我"。積極的孩子會通過破壞社會或學校的小規則,也就是通過"惡作劇"來博取關注。

比如上課搗亂、捉弄老師、糾纏不休等。他們絕不會真正地觸怒大人們,班級裡逗笑的人也有不少會得到老師或朋友的喜愛。消極的孩子們會表現出學習能力極其低下、丟三落四、愛哭等一些行為特徵,希望以此來獲得關注。也就是企圖通過扮演無能來引起關注、獲得特別的地位。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無視,被批評要好得多。即使通過被批評的形式也想自己的存在被認可並取得特別地位。

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

第三階段 目的發展為"權力鬥爭"

不服從任何人,反覆挑釁,發起挑戰,企圖通過挑戰勝利來炫耀自己的"力量",並以此獲得特權地位。

簡而言之就是"反抗"。用髒話來謾罵、挑釁父母或老師,有的脾氣暴躁、行為粗魯,有些甚至去抽菸、偷盜,滿不在乎地破壞規則。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問題兒童。

另一方面,消極的孩子們會通過"不順從"來發起權力爭鬥,無論再怎麼被嚴加訓斥依然拒絕學習知識或者技能,堅決無視大人們的話。他們也並非特別不想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必要,只是想通過堅決不順從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在阿德勒看來,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行為都會止於第三個階段的"權力爭鬥"。為了防止問題行為進一步惡化,進入更難解決的下一階段,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第四階段 "復仇"

"已經知道對方不會愛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惡我吧,在憎惡的感情中關注我" 。

進入復仇階段的孩子們並不選擇正面作戰。他們的目標不是"壞事",而是反覆做"對方討厭的事"

這種情況下只能求助於完全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也就是說只能依靠其他教師或者是學校以外的人,比如心理專業人員。

第五階段 "證明無能"

告訴周圍的人"因為我很無能,所以不要再對我有所期待"。對人生絕望,打心底裡厭惡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並且,為了避免再次體會這種絕望就去逃避一切課題。向周圍人表明,"因為我如此無能,所以不要給我任何課題,我根本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對於專家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任務。

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

面對孩子們的問題行為,我們的策略是什麼?

阿德勒說"要放棄法官的立場",我們要守護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秩序,而是"眼前的孩子"。

所以 我們要事實求是第看待眼前的孩子,認識到他獨特的個性,也就是尊重他。

尊重真實的那個人。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不必要追求特別,你是"你"自己,僅僅如此就很有價值。通過尊重向孩子們傳達這個道理,藉此孩子們就會找回受挫的勇氣,開始步入自立階段。

通過表示"尊重"讓他們明白即使不"特別"也有價值。不是在做了"好事"的時候去關注,而是去關注他們日常生活中細微的言行。尤其要關注他們的"興趣",用他們的眼睛去看,耳朵去聽,用他們的心靈去感受。

之所以不能夠批評是因為,包含斥責在內的"暴力"是一種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

關於這一點,孩子們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責的時候,除了對暴力行為的恐懼,

他們還會在無意識中洞察到"這個人很不成熟"。

這是一個比大人們想象得更加嚴重的問題。你能夠"尊重"一個不成熟的人嗎?或者,從用暴力威懾自己的對方那裡能夠感受到被"尊重"嗎?

批評中不存在尊重,還會招致孩子的蔑視。

在實操中,我們具體怎麼做呢?

這裡先說一下應對的原則,之後會給大家講一個何帆老師在《變量2》裡面提到的例子。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在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既不批評也不追問原因,而是問 "以後怎麼做"。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這裡實際上要問的是孩子的生活方式

告訴孩子"這事你可以自己決定"。告訴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為一切都得由自己決定。並且,假如有做出決定時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識或經驗——那就要提供給他們。

這才是教育者應有的態度。

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決斷,並幫助其做出決斷。並且,告訴孩子自己隨時可以為其提供幫助,並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隨時提供幫助的距離上守護他們。

即使他們自己做出的決斷以失敗告終,孩子們也學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這個道理。


從撒謊不做作業到抗拒上學,熹熹的問題行為,卻因為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具體應該怎麼做,我們來看看"一所可以通宵打遊戲的學校"這個例子。

這個例子出自《變量2》。

《變量》系列是何帆老師策劃的一個跨越30年的寫作計劃,每年會出一本,總結上一年中國經濟、社會領域的重要事件,以及這些事件所代表的小趨勢對於未來的潛在影響。

在2020.1.1出版的《變量2》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講了教育的問題。

何帆老師認為:這一代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變得無比焦慮,而這種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投資很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在2019年的調研中,他發現了教育領域的各種"微創新",其中就包括這所"可以通宵打遊戲的學校"——先鋒學校。

先鋒學校並不是學校,他們自稱"先鋒學習社區",是由劉曉偉老師在2002年創辦的。

先鋒學校的在校學生只有40多個,學生自選課程,獨立學習。

大小事務都由學生自治,老師只是通過導師制提供輔導。這些老師會跟學生同吃同住,平等交流。

劉校長介紹說:一般來說,孩子們到了這裡,猝不及防地感受到自由的空氣,會報復性地瘋玩,但過了半年或一年,他們會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

故事的主人公熹熹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熹熹生於2004年,在學校熹熹的成績普通,即使感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也無法得到好成績,無法獲得老師的表揚。

於是熹熹開始偷偷的反抗,比如,她告訴父母學校沒有佈置作業,藉機在家裡瘋玩,到了學校,又告訴老師自己感冒了。

但是這樣的小伎倆很容易被戳穿,老師會直接向父母反映情況,父母又會因為熹熹的教育問題吵架。

熹熹覺得壓力很大,跟同學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最後在準備小升初的時候,熹熹拒絕做題,甚至抗拒上學。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熹熹的問題行為其實已經發展到了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尋求表揚,但是無法獲得表揚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於是開始通過抗拒引起關注,然後開始消極反抗拒絕上學。

因為抗拒上學,父母多方打探,把熹熹送到了先鋒學校。

剛到先鋒學校的熹熹覺得這裡就像是遊樂場,想幹什麼幹什麼,沒有人干涉。

她也選擇了整天打遊戲,但是過了半年她就對這樣的生活感到膩煩了,於是開始自己選課,上課,想打遊戲的時候就繼續打遊戲。依然沒有人干涉。

一年以後,她就不再沉迷於遊戲了,因為她發現了學習能讓她更加充實。

在先鋒學校,熹熹選的課有桌遊、歷史學、電影藝術,她還選了一門數學課,這門課的名字叫"萬物皆數"。除了上課之外,她還選擇了鋼琴作為自己的興趣。雖然之前家長也曾經讓她學習鋼琴,但是當時只覺得鋼琴是任務,而且從基本功練起,很枯燥。

但是在先鋒學校,老師讓熹熹自己先挑自己想彈的曲子,然後在一邊指導,配合她選擇的曲子,指導她相應的基本功和樂理知識,激發她主動學習的興趣。

2018年,熹熹突發奇想,想在學校裡開一家奶茶店。老師說:"好啊,但你得先寫個商業計劃書。"半年的時間裡,熹熹的商業計劃書迭代了三版,PPT改了四次,終於通過了答辯。

採訪了先鋒學校的孩子們,他們都說,來到先鋒學校之後,他們才真切地體會到,成長原來是一件又痛苦又快樂的事情。

先鋒學校的理念是:百分之百地信任每一個孩子。你要相信,他們每個人都會通過自己選擇的路徑,探索、嘗試,或漸或頓,但最終一定能"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真實的那個人。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不必要追求特別,你是"你"自己,僅僅如此就很有價值。

通過尊重向孩子們傳達這個道理,藉此孩子們就會找回受挫的勇氣,開始步入自立階段。

以上就是對於《幸福的勇氣》第二章的閱讀分享。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