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南影北娛


在《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一個道理。

不同階層、不同認知的人,看似表面無意識,但是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準則在遊走世界。踏入對方的規則,而不從內心認同,不去踐行,最終憑藉這個規則獲利的,結果全部要吐出來,甚至還要付出代價。


在故事裡,“蓮生”的故事是原罪,是所有事情本質的註解。

因為蓮生,第一次知道了揚州瘦馬那些年紀輕輕的女孩子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買回家之後,各種調教、學習曲藝、學習梳妝、學習文化,最終就是為了成年後,賣給富商大戶,賣一個好價錢。

趙二虎自以為救了蓮生,卻無法給蓮生物質的虛榮的生活,更無法給她愛情的憧憬。然而趙二虎卻根本不懂這些,自以為和蓮生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模樣。

蓮生一次次地出走,然而在亂世之中,又不太遠,由被迫回來。因為外面已經沒有了繁華和虛榮,只有一片破敗不堪的慘絕人寰。

而這一次“出走”的蓮生卻意外地救了垂死的龐青雲。並且用身體點燃了龐青雲,讓他重新恢復了活下去的慾望和求取更好生活的慾望。

雖然加夾在趙二虎當中,這事顯得非常地不道德。但是這對於蓮生和龐青雲,畢竟是靈魂的碰撞,由一夜情引發的真愛。

蓮生和趙二虎本身就不是一個階層的,趙二虎和龐青雲同樣也不是。


為了打敗惡魔,首先要把自己變成惡魔;早在亂世求存,就要比亂世更骯髒。

很多故事其實都講了這樣的道理,為了除賊,屈身事賊的事情,史書不絕。

龐青雲更是現實中的現實。為了生存他可以和趙二虎、姜午陽這樣沒文化的山賊結拜兄弟;為了發展,他可以用趙二虎、姜午陽的八百兄弟的人頭去賭自己的仕途。

本身從手段來講,龐青雲是骯髒的,不管他的內心是否純潔。但是他的魅力就在於他每一次豪賭的結果都贏了,在亂世之中,每一次贏面意味著絕對的追隨。在劇情中,姜午陽有句臺詞特別有名。

“大哥說的雖然聽不懂,但就是覺得,大哥是對的。”

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姜午陽只不過是那些追隨龐青雲的一個代表。姜午陽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做了龐青雲的幫兇。比如在蘇州屠城的時候,鎖住了趙二虎,第一個帶頭放箭殺俘虜。

龐青雲的魅力在於,即便做著骯髒的交易,也從來不避諱趙二虎和姜午陽。但是內心卻一直沒有遵守“投名狀”。

龐青雲帶著趙二虎和姜午陽的800個土匪,去投陳公。第一次攻打舒城,龐青雲就讓一部分兄弟衝在前面送死,後續部隊按兵不動,等待敵人露出破綻。或許這場仗一定會打贏,但是對於衝在前面兄弟們幾無生還可能,不過是炮灰。

這實際上第一次就已經觸犯了“投名狀”的底線了。然而龐青雲就一句話,“記住,軍隊就只能有一個頭,那就是我。”

龐青雲實際上一直在用自己取得的勝利,去馴化趙二虎和姜午陽。

後續龐青雲要整頓軍隊的秩序,殺了兩個兄弟;為了攻打天京無後顧之憂,讓趙二虎背信棄義,殺掉俘虜。以及後來為了爭取自己的政治資本,對趙二虎下黑手。


這些本質上都是在違揹著“投名狀”。“投名狀”只是龐青雲籠絡趙二虎和姜午陽的工具,龐青雲一直只是在利用“投名狀”來獲利。

“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依。 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但是趙二虎、姜午陽卻是“投名狀”得忠實擁躉。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投名狀,都是為了自己的兄弟。所以這個衝突本質上是遲早要爆發的。

龐青雲和趙二虎、姜午陽本質上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趙二虎和姜午陽信任龐青雲的基礎在於“投名狀”,因為龐青雲是和自己納了投名狀的。

所以當姜午陽第一次發現了大哥龐青雲和二嫂蓮生的秘密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投名狀中那句話,“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所以姜午陽殺了蓮生,以為沒有了蓮生,他們兄弟之間就能回到最初。然而這並沒有阻止龐青雲殺趙二虎。

於是他又想到了投名狀的另一句話,“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於是姜午陽不顧一切地去刺殺了龐青雲。


炒米視角


說明不管曾經多親密,只要三觀不同,最後都是分崩離析

龐青雲心懷天下,屬於那種有能力有理想的大好青年。他有大局觀,為了最終的全面勝利,為了打造太平盛世,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蘇州城4000降兵的生命重要嗎?重要的,況且頭領還是曾經共過患難的兄弟!但是,比起如何穩固後方,如何更好的攻打南京,這又算的了什麼?糧草不足,拿什麼養他們?即使收編,馬上攻打南京,這些降兵能出力嗎?會不會與南京城內裡應外合給自己致命一擊?

作為軍隊首領,龐青雲知道他不得不殺,否則的局面可能更不堪,那拿什麼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如何才能創造他想要的太平盛世?

在最後身中三弟姜午陽數刀的時候,他想不通,趙二虎就算當時能養活那4000人又怎樣,自己一句話就免掉了剛從戰火中擺脫的百萬黎民的三年重稅,難道我錯了嗎?不,我沒有錯,我一定要走上那個高臺,我要改變亂世,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他打斷姜午陽手腳,但是並沒有下狠手。



如果沒有隨後的那一聲槍響,他一定還會養著姜午陽,至少能保證姜性命和衣食無憂。

他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自己每一步都對了,卻是這樣的結局!


一聲槍響之後,龐青雲也許想起了他自己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不知道能不能走到對岸?

龐青雲是好人嗎?我認為是!但他更是個好將軍!


但是趙二虎不這麼想,在他眼裡,餓肚子不要緊,打敗仗不要緊,生命?這種小事不值一提!糧草不足?小事,大不了兄弟們一起捱餓!我趙二虎要的是兄弟永遠在一起,一起大口喝酒,一起大口吃肉,曾經的兄弟即使到了敵對陣營那也不能殺,即使將來攻城時這些兄弟有可能會在背後給你來一下。


朝廷餉銀能不能私分這種在趙二虎看來都不是事,他只要兄弟們都高興,都活著,這就夠了!

兄弟們在一起,都活著,有錢拿,有酒喝,就是趙二虎的信念!什麼天下,什麼大局,他都不關心!所以,大哥龐青雲後來的那些他不理解,所以他的悲劇其實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趙二虎是好人嗎?是的!但他做不了好將軍!


至於姜午陽,他的信念更簡單——大哥、二哥!到最後危機浮出水面的時候,當他看到二嫂和大哥在一起的時候,他單純的認為一切的禍根在於女人。所以他認為只要沒有了二嫂,大哥和二哥就一定會和好如初。



所以當得知大哥要解決二哥的時候,他要為二哥報仇。如果是二哥要解決大哥,他也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去找二哥。他的理由很簡單,誰也不能負我兩個哥哥!

姜午陽是好人嗎?是的!他單純的像個孩子!


一切的根源都在於三人的三觀不同,所以他們的行事作風完全不一樣,最後導致了三人的悲劇!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我看來應該是三觀改變命運!


電影基本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龐青雲三兄弟,恰好是三種男人。


小弟姜午陽,是個有勇無謀的小角色。他沒什麼遠見,也沒有智慧,只是敢打敢拼,成為大哥手下的打手。

姜午陽的有點是為人簡單,重感情,相信時間不是黑就是白。

劫軍糧時,龐青雲在太平軍手中救了他,姜午陽就把龐當做恩人。

在後來舒城之戰,姜午陽不惜送掉自己的性命,也要救龐青雲。

有意思的是,姜午陽不但忠於大哥龐青雲,也終於二哥趙二虎。


他認為龐青雲和趙二虎的反目,僅僅是為了二嫂。

所以,姜午陽親手殺死了對他一直很好的二嫂,為了讓大哥二哥恢復以前的樣子。

在知道趙二虎被龐青雲害死,姜午陽抱著必死決心去刺殺龐,最終被凌遲處死。

姜午陽是個重感情的普通人,在和平年代他是很好的人。

然而,那麼戰亂的年代,姜午陽這種人註定只是個炮灰。



二哥趙二虎。

趙二虎同小弟姜午陽一樣重情義。

他為了救少年時期的女友出火坑,不惜去妓院搶人,還殺了人,被迫上山做了土匪,刀口上混生活。

同龐青雲結義以後,在舒城之戰冒著必死的危險,也要救龐青雲。

蘇州之戰,眼見敵我雙方要在持久戰中同歸於盡,趙二虎為了自己的土匪弟兄以及為大哥龐青雲解圍,不惜犧牲自己去行刺黃將軍。


誰都知道,只要進入蘇州行刺,無論是否得手,趙二虎是必死無疑的。

就這點來說,趙二虎比姜午陽要更為偉大,他願意為了更多的人犧牲。

然而,目睹龐青雲殺死蘇州投降的太平軍士兵,趙二虎開始醒悟龐的險惡用心。

龐青雲只是將他們作為炮灰使用,以便自己東山再起,獲取榮華富貴。

所以,趙二虎一度想要帶著殘餘部下離開,在龐青雲跪求下才放棄。


即便明知道龐青雲不是好人,但趙二虎仍然不同敵人何奎合作。知道何奎要暗殺龐青雲,趙二虎毫不猶豫的去救人,結果被龐青雲暗算致死。

到死的時候,趙二虎還在考慮龐青雲的安危。

同姜午陽一樣,趙二虎其實是個重情義、敢於為別人犧牲的大好人,可惜生不逢時。



老大龐青雲

龐青雲是個冷血無情的軍人,又是個蹩腳的政客。

在被何奎陷害,導致全軍覆沒時,龐青雲靠裝死僥倖生還。

但部下都死了,他回去也是一個斬首。

在流浪江湖時,他無意中遇到趙二虎這夥土匪。

龐青雲認為這800土匪頗有戰鬥力,又陷入絕境,可以利用他們東山再起。

於是,龐青雲寧可殺死一個無辜的人,納投名狀。

隨後龐青雲一系列的作為,都是為了他自己。

比如舒城之戰,他們以800對5000太平軍,還說3天打贏。

這根本就是用800土匪的性命去冒險。

結果此戰下來,800土匪就死了大半,然而龐青雲卻一炮走火,重新成為滿清大將。

他急功近利,不滿足於受3個老將軍控制,冒險去打重兵駐守的蘇州。

此舉差點讓土匪們全軍覆沒,僅僅依靠趙二虎拼死去行刺,以及太平軍黃將軍為了部下的生命而自殺,這才僥倖獲勝。

然而,佔領蘇州的龐青雲已經有更高的志向,而土匪們逐步失去利用價值。


所以,龐青雲殺死了2個強姦民女的土匪,表明自己是正規軍,不是土匪一夥,向朝廷表明心機。

其實,龐青雲之前的戰鬥中,縱容土匪強姦搶劫的就是他自己。

在趙二虎的支持下,龐青雲攻陷南京,成為消滅太平軍的第一功臣。

朝廷以擔任兩江總督作為誘餌,讓龐青雲自己裁軍,還要除掉在山字營中最有威望且可能反叛的趙二虎。

龐青雲並沒有什麼猶豫,就幹掉了趙二虎。

這並不是說龐青雲同二嫂通姦,而是他的眼中任何人都是可以犧牲的炮灰。

搞笑的是,朝廷的慈禧天后和3個老將軍才是真正的老辣。他們利用龐青雲消滅太平軍,再讓他親手消滅自己的土匪軍事力量,最後將他除掉,一了百了。



說通俗點,上面3個人都是炮灰。

龐青雲利用趙二虎、姜午陽,朝廷則利用龐青雲。

這是一群炮灰的故事。


薩沙


看電影《投名狀》,如果沒有放到歷史的語境中,是難以體會到編導想傳達的更深層次內涵的。這部電影的原型,是清末四大疑案之首的刺馬案。

清末四大奇案,是說同治、光緒年間,發生的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等名噪一時的奇案。尤以刺馬案最為曲折離奇,跌宕起伏,在當時就引起朝野爭論。時至今日,當時實情如何,仍然撲朔迷離,引人入勝。

(刺馬案)

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三人在歷史上都有原型。影片的野心很大,想在短短几十分鐘裡把清末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人物性格描摹的豐滿立體,卻難以通過寥寥無幾的影像,將那個民族之殤的動盪年月的悲慘情形闡述盡至,以至於人們忽略了歷史背景,單就人物性格判斷誰是誰非,頗有偏差。

龐青雲三兄弟都是浪漫主義的人物,在他們,甚至是大多數的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而言,都是沒有錯的。而這,恰恰是影片悲劇的最高潮:如果所有人都沒錯,那麼一定有什麼錯了,而這個錯了的世道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除非將它徹底埋葬。

脫離電影來看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是有著豐富的政治內涵的。

(有著人生理想的龐青雲)

太平天國失敗後,朝野紛紛傳言曾國藩有野心自立。而實際上,曾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清廷上下為此憂心忡忡,在曾國荃打下南京後就開始著意打壓湘軍,並在江南排兵佈陣,以備不時之需。

換句話說,天下誰都知道財賦之半出自江東。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還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蕩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東南臥著一隻虎,她睡覺也不安心。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

這個馬新貽是誰呢?他就是《投名狀》裡龐青雲的原型。

馬新貽是山東菏澤人,也是在平定天平天國的戰爭中逐漸發跡的。不過,馬新貽並不屬於湘軍派系,始終是自成一軍。馬新貽的最終上位,有清廷的矛盾的因素,也與他的“無間道”生涯有關。

原來馬新貽在江淮地區做官,遇到太平軍作亂,幾次戰役過後,很不幸他被俘了。不過,想來此人口才過人,像梁山上的吳用,一番慷慨陳詞下來,竟然感動了看押兵勇,與其首領義結金蘭。

此後,馬新貽導演了一出收復失地的鬧劇,頻頻獲得大捷,逐漸升遷到高級武官,直到被清廷注意到江淮之間竟然還有一支“百戰百勝”的軍隊。

清廷注意到馬新貽,是因為清廷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原來,清朝為了降低湘軍的威脅,施行裁勇改兵制度,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擄掠。有些人甚至參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這些黑勢力,散兵遊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

清廷注意到即使把曾國藩安排到了京城做官,民間還是有眾多的驕兵悍將在威脅著清廷的統治。於是,不屬於湘軍體系的馬新貽走進了清廷的視野。
(蘇州殺降成為兄弟鬩牆的導火線)

馬新貽在懲治散兵遊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袁世凱的繼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遊勇即就地正法,散兵遊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

馬新貽如此大刀闊斧,乃是秉著皇帝旨意,徹查湘軍意圖謀反之事。如此,馬心貽甚得清廷支持,得以威壓江東,湘軍人馬無人不仰其鼻息。江東號稱海內富庶,太平天國盤踞江東十數年,搜刮無度,朝野都認為天京城內金銀成山。

曾國荃帶領湘勇攻進天京,一場大火,死無對證,曾國藩在奏章裡也沒有辦法解釋,只好說洪逆豪奢無度,金銀無所蹤之語來搪塞。清廷當時正缺用度,本想著天平天國討平後的金銀開支,接到這樣一個奏章,心裡不大安穩。早有細作報與朝廷,盡言長江上都是湘軍兵勇所劫掠之江東財物,載之以歸湖南。後人言無湘不成軍,乃是此時的經濟基礎已經打牢,後世湖南人才輩出,多賴此也。

然而,清廷卻如臨大敵。一個有著優秀的統帥、百戰之餘的精兵,加上不知道多少的財富,湊到一起,是什麼呢?只有一個可能:造反。

雖然清廷早早佈置了僧格林沁在淮北一帶不防,並對湘軍恩威並施,調離曾國藩到北京任職,明升暗降,短時間內解除了危機,但是裁撤之舉,早已讓湘軍上下為之不滿,清廷絲毫不敢大意,稍有風吹草動,清廷爪牙四出羈捕。

如此高壓,必然導致民怨沸騰,而馬新貽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就任兩江總督的。清廷從來沒有將兩江總督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外人(非滿人)來做的先例,馬心貽註定是一個悲劇的過渡人物。想來馬心怡也心知自己的處境,因此他只能大刀闊斧去整治湘軍舊部。

湘軍積累的財產即將公佈於天下之際,刺馬案突發,馬新貽死於任上,且在眾目睽睽之下。清廷立知此事涉及封疆大吏密事,一旦拆穿,神佛面上都不好看,因此還特地派了曾國藩署理此案,其內在含義頗可玩味。慈禧在曾國藩辭行時,還特地交代:馬新貽是個能辦事的人。一語為此案定了基調,也是給湘軍留了迴旋的餘地。

刺馬案就在這樣的迷迷糊糊中過了公審,江浙一帶成為湘系軍閥的基本盤的局面沒有得到改善,清廷的這一缺憾終於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得到了解決。一個普通的民事案子,命如螻蟻一樣的亂世浮萍,竟然讓江浙一帶一百多位官員的烏紗不保。看似為民除害,其實不過是根除了湘軍盤踞在江浙的勢力。


(拼命掙來的榮華就綻放了一剎那)

至於“刺馬案”中的義結金蘭、無間道、漁色負友、投名狀等曲折離奇的案情,更是如同一部人間悲喜劇,道盡了人間悲歡離合。一個逐漸沒落的王朝,無法承載英雄人物的夢想。所有人都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投名狀》就是這樣的悲劇世界,即使你看懂了,離真相更近了,卻發現還不如沒有看到的好。得之歟,失之歟?人間正道是滄桑,誠不我欺。


而知而行的歷史


《投名狀》:趙二虎

《投名狀》裡的英雄滿天飛,華仔扮演的趙二虎算頭一個。趙二虎頭腦簡單,言談舉止間傻氣十足,但他豪氣干雲、心地善良,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根深蒂固,就連落草為寇也是因為助人為樂所致。

趙二虎一生都在為他的“義氣”而活,當他們攻下蘇州後他對大哥龐青雲所說的那句“人無信就是畜牲”其實就是他一直實踐著的人生觀。趙二虎不識字,是個直腸子,有絲毫的不滿都會毫不猶豫的表露出來。

但趙二虎心腸好,在他心裡,兄弟永遠是第一位,每次打完仗,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擺飯、端酒祭奠死難的兄弟。而且他始終未曾出賣過任何人,縱使何魁親自登門相求,縱使心中已然明瞭兄弟之情不再,縱使任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他決不會背叛那一紙投名狀。而且,女人和生命都被他人騙走而不自知,這樣一個草莽英雄,任誰不會心生幾分憐憫?

所以說,從頭到尾趙二虎都是一個道德神話的形象,也是最容易博得觀眾同情的角色。我在電影院裡看時,當演繹到趙二虎在雨中身中數箭而亡的那一幕時,周圍傳來了一片啜泣聲。

《投名狀》:姜武陽

三弟姜午陽也是英雄,午陽簡單,心智上幾乎就是二虎的翻版。事實上,在兩位大哥面前,午陽就像是個未成年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被兩位大哥灌輸的,更多的時候,他只是在兩位大哥之間做被動的選擇而已,看似有點牆頭草,卻一直忍受著內心的煎熬,著實一個苦主。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一直在用午陽的畫外音來結構全片,當最後午陽殺死大哥龐青雲,對天怒吼出自己的名字後,整部影片隨即結束。看到這裡,相信觀眾們都會對陳導的良苦用心恍然大悟:用午陽的畫外音,正是為了暗示他的善終結局。因為在這樣一個血雨腥風的影片裡,這麼一個純潔的孩子就像是世間希望的火種,一定得留存下去。

《投名狀》:龐青雲

李出演的大哥龐青雲最有爭議,一般來說,都認為龐青雲是個背兄棄義、勾嫂成奸的反角,但這個人物同樣有血有肉,也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江山的。初看時沒明白,過後一想,其實龐青雲的悲劇在片頭第一句午陽的畫外音裡就已經點出來了:“他說,當他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時候,他已經死了。”什麼叫“死了”?“死了”就是人性的泯滅;為什麼泯滅?因為他見慣了太多的爾虞我詐、血雨腥風,已不再相信任何人。

所以,爬出死人堆的龐青雲已經不再對任何人間情感抱有幻想,此後的他,一心只想著飛黃騰達,任何人,都只是他這龐大野心中的一個棋子。從這個意義上講,龐青雲的靈魂,乃是被那個時代扭曲的。

然而出生入死的情誼豈是說泯滅就泯滅得了的?舒城一戰,八百精兵擾亂五千敵軍,靠的是兄弟同心、齊心協力喊出的那一聲“殺”字。“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而在《投名狀》的時代,只有龐、趙、姜三兄弟那樣的瘋子才能生存。

既然都瘋了,外人定不會理解,那份兄弟間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更不會泯滅。龐青雲陰險,可他在暗算趙二虎的那一刻,獨自擺酒送別冤魂,言談間熱淚翻滾,進而號啕大哭。

打舒城,龐未曾哭;圍蘇州,龐未曾哭;攻南京,龐未曾哭;唯獨在兄弟撒手人寰時,龐淚如雨下。誰又能說龐人性全無?當然,龐的眼淚也可以解讀為是為蓮生所流。龐一生陰人無數,坑殺蘇州滿城降將眼都不帶眨,末了還能整出一大堆道理來忽悠你,唯獨連蓮生的正臉都不敢瞧。龐青雲曾經責怪她,“既然跑了,為什麼還回來?”其實這質問,正映照出龐內心的無奈。在蓮生面前,龐是個束手就擒的俘虜。

三人結局說明了什麼?

對於龐清雲的死,我覺得和兄弟情義,兒女私情都無關,這是政治鬥爭的結果。歷朝歷代,都是諸侯,軍閥強大了就國土四分五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只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專政才能天下相對太平。而龐清雲的死,是歷史的必然。

趙二虎最楞,所以他的信仰最徹底,死都死得那麼不明不白,對他來說,就是要過有魚有肉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同時獲得在兄弟中的安全感,認同感。

姜武陽並非大家所說的孩子,他只是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他是最偏執,也是最懂得變通的一個人。總是在審時度勢地採取行動,你很難說,感情上,他和趙二虎還是龐清雲更近,他所需要的,是在他心目中認為最合理的東西。趙二虎會為了蘇州城的俘虜被殺而完全失去理智,姜武陽就不會,因為,權衡下來,那是為攻下南京所不得不為之的行為,這就是他的變通,他沒有死守著對趙二哥的忠誠而違背自己的原則。


暮色流年


昨晚半躺在床上看電視新聞,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突然又被電視聲音驚醒,原來不知道何時手壓著遙控器把央視新聞頻道轉換到了央視電影頻道,上面正在播放由陳可辛在2007年導演的電影《投名狀》,一時睡不著,乾脆看了起來。誰知道看完了更加睡不著啦,不由自主打開簡書,記錄一下現在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認為要普及一下何謂“投名狀”。投名狀在古代用於忠誠之徵,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其所謂“但凡好漢們入夥,須要納投名狀”,大意是指一個人在進入綠林時必須簽署的一份生死契約,有了“投名狀”便落草為寇。而擺脫“投名狀”的方法,就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這一條路了。所以後世就沿用了這一系列的說法即為“投名狀”。

投名狀一詞,源於《水滸》中林沖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林沖初上梁山,王倫提出了“納一個投名狀”的要求。投名狀,朱貴是這樣向林沖解釋的:“但凡好漢們入夥,須要納投名狀,是教你下山去殺得一個人,將頭獻納,他便無疑心。這個便謂之投名狀。”

其次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劇情。1870年秋,大哥龐青雲(李連杰 飾演)一身官服,在城牆頂俯瞰自己的就職典禮舞臺;充滿理想、胸懷壯志的他,如果沒有走上這條不歸路,極可能是推翻腐敗清庭的新中國革命者之一,創大事業名留青史,可惜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改變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導致他最後的毀滅。這兩個強盜是曾跟他矢誓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二哥趙二虎(劉德華 飾演)和三弟姜午陽(金城武 飾演),而那個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蓮生(徐靜蕾 飾演)。

趙二虎在亂世中淪為強盜,帶著幾百人到處劫掠,他為人盜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條活路給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來分給和他同住一條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眾心。趙二虎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妻子蓮生,一個就是十三歲便跟了他做強盜的三弟姜午陽。自從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龐青雲這個陌生人為替姜午陽擋箭而受了傷,令姜午陽深感救命的恩情,因此姜午陽對龐青雲的崇拜竟超過他對趙二虎的崇拜。

  在趙二虎等人的山村被清軍洗劫,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姜午陽極力主張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由大哥龐青雲帶領他們投效清廷,趙二虎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絕境,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龐青雲。

為實現天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理想,龐青雲藉助以趙二虎、姜午陽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原來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龐青雲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他不惜和趙二虎決裂,屠殺被趙二虎勸降的太平軍降兵,只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姜午陽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本來,龐青雲距離成功已僅有一步之遙,但他的作為傷透了對他崇拜不已的姜午陽。就在他設毒計暗害了二虎後的就職大典上,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龐青雲竟橫死於刺客之手。

其實電影《投名狀》是根據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為藍本創作而成,裡面有曾國藩(時調任直隸總督/刺馬幕後主謀)、李鴻章、馬新貽(時接任曾國藩的兩江總督/慈禧抑湘軍勢力的棋子)、張汶洋(刺客)等人的影子。對於歷史原型部分,我在此就不加贅述和評論了。

我只想就電影本身裡面的一些東西談一談觀後感。“投名狀”是特定時期下的一種產物,其產生背景和內涵我不敢妄加評判,但就其外延意義而言,我從人力資本管理層面理解的最大意義在於,個體作為一個組織或團體的一分子,在你決定加入的那一刻開始,對團隊的忠誠是不可少的基本素養。我們不主張以類似“投名狀”那種過激的方式來表達,而是自己內心在對企業文化認可的基礎上以踐行而體現。當然,對於畸形的企業文化而言,忠誠無從談起。

對於電影中歃血為盟的結拜兄弟義氣,顯然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但“義”一字我的理解是道義、擔當、正義,是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相吻合的,應該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傳承、弘揚。

影片的結局以發人深省的劇情收場,表面上看龐青雲是死於結拜兄弟姜午陽和清廷之手,我認為是他自己自殺(這裡撇開歷史原型而言)。為什麼?是他的三觀不正害死了他自己。不仁不義、賣友求榮、背信棄義、利慾薰心、蛇蠍心腸、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兩面三刀、草菅人命等等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趙二虎、姜午陽心有百姓眾生、本質敦厚善良、有擔當、有血性,但愚忠、愚義、少讀了書、少了洞見和智慧,最終害死了他們自己和一大批兄弟、姐妹、家人。令人唏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浩瀚宇宙和歷史長河中我們只是一粒塵埃,如何理解“忠”、“義”,如何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你我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義不容辭的擔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僅是個人修養的要務,更是對家庭、對社會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和理念,更是新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觀影談感受我想成為我的新常態,及時與夥伴們分享是一種快樂。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忠義之人,獻給





吃雞小小能手


我的觀點:電影《投名狀》三兄弟代表著人際交往的三類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和理想主義者。結局說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抖了麼剪刀嘴——影視精彩片段不斷

大哥龐青雲:最低層的勞心者,自以為看破紅塵。只要不觸碰他的利益,什麼都好說,一旦他的利益收到威脅,他就冠冕堂皇的除掉威脅。雕蟲小技也許可以籠絡底層人心,但是還有比他更心狠手辣的人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一次與太平軍交戰中不甘失敗的龐青雲來到二弟趙二虎的寨子,因為趙二虎帶領村民劫了太平軍的糧草被清軍“黑吃黑”,龐青雲立即利用村民的激憤情緒組建“山字營”自籌糧餉攻打太平軍。他是一個心機深重,野心極大的利己主義者,在他眼裡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為整頓軍紀不顧趙二虎的苦苦哀求殺了qj民女的狗子,按照清軍規則,攻下太平軍城池劫城三日,但是龐青雲說:從今天起這種事不能發生在我們的軍隊,但是他不知道這樣的軍隊是對朝廷的威脅。蘇州殺降,龐青雲又是另一番說辭。攻下天京後,趙二虎私放糧餉,此乃朝廷大忌,龐青雲為了當上兩江總督霸佔二嫂竟謀害趙二虎。作為最底層的勞心者,只要不觸碰他的利益,什麼都好說,一旦他的利益收到威脅,他就冠冕堂皇的除掉威脅。他沾沾自喜於自己不擇手段你獲得的一切,沒想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終被暗殺。

二哥趙二虎:最普通的勞力者,樸實而有充滿人情味,在底層勞心者的說教下仍然堅持他與生俱來的正義和善良。這種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儘管狗子QJ民女,他仍然據理力爭,他說:我們破城殺了人家的家人,毀了她們的家,你現在來保護她們,那以後誰來幫你賣命。在他骨子裡錯了只要認錯能改,善莫大焉。他勸降蘇州官兵,龐青雲卻出爾反爾殺降屠城。他全然不顧兄弟自己軍隊面臨的處境,據理力爭,甚至為了洩憤冒著殺頭的罪名私放糧餉。所以他只能成為勞力者,治於人。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這種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所以他聽從了大哥建議,把山寨的兄弟交代大哥帶領。

三弟姜武陽:勞心者和勞力者的中介人,兩者秩序的維護者,亂我兄弟者、兄弟亂我兄弟者必誅之。

姜武陽其實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總是想著三兄弟和睦相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相信他們立下投名狀時的誓言。為了這個目標,他總是遊走在大哥和二哥之間,如果說大哥和二哥是巴掌,那麼姜武陽就是一顆棗。他的目標對所有人都不構成危害,所以他很容易滿足,這種人沒有野心,和他相處只想著對你好。所以當龐青雲亂兄弟,姜武陽要殺龐青雲,當龐青雲被暗殺,他要幫大哥報仇。

這三類人基本涵蓋我們整個人際關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就有很多龐青雲、趙二虎、姜武陽。

最後,如果您有其他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討論,希望您可以關注,抖了麼剪刀嘴——精彩影視片段不斷。謝謝!


抖了麼剪刀嘴


《投名狀》講述了一個鬱郁不得志的將軍,碰到了兩個生性義氣的鐵骨漢子,結局卻是同患難但不能共享福,這說明團隊建設需要嚴明的紀律性。

一個好的團隊,要有一個嚴明的領導人,同樣離不開他身邊的可以幫助的他的人。

劇中三兄弟的領導人肯定是龐青雲,他這個人有能力有膽識有抱負,胸懷天下是亂世最需要的人才,他對大局觀的把控才讓最終的全面勝利。通俗的說他是為治世而生,卻讓愚昧害了自己。

為什麼最後鬧得兄弟反目成仇呢?可能很多朋友會說是因為一個女人,但仔細想一想當時的三人名氣都有了龐青雲什麼樣的女人得不到,根本用不著犯這種大忌。問題的根本還是那4000降兵,趙二虎眼裡兄弟情義大於一切,正好觸犯了團隊建設所需的紀律性。作為領導者龐青雲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想要成就心中的那個太平盛世就必須排除異己,即使最親近的人。

更何況當時的朝廷就要利用這場內鬥,如何將龐青雲摧毀。龐青雲想要證明自己就不得不痛下殺手,單如果沒有仇恨的導火索,兩個情同手足的兄弟如何反目,所以他選擇了最誅心的奪妻。

趙二虎的結局從開始就註定了,他的信念更適合做領導者,帶著兄弟過快樂逍遙的生活,做副手的他不懂得領悟領導人的意思。姜無陽一心想維持兄弟間的關係,到頭來兩頭為難。這說明一個好的團隊需要一個好的領導人,也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還要有一個懂得調和關係的人。


超哥大嘴巴說娛樂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題。

《投名狀》電影有意思的是將太平天國戰爭中的一連串經典故事穿插在其中,加以一個戲劇性的結尾。

我覺得這些人物中,龐青雲、趙二虎遭遇更似是曾國藩集團的經歷(結局雖然安排是的馬新貽被刺的結局)。

龐青雲是多個湘軍人物的原型疊加而成。如曾國藩、李鴻章、馬新貽(屬半湘軍系)三個人物合成。

趙二虎的結局卻似安排的是戈登,姜午陽似是傳說中刺馬案裡的刺客張汶祥。


《投名狀》龐青雲劇照

但整個電影的大背景是湘軍集團在艱難中崛起,被朝廷猜忌、離間,至後暗算的一個過程。被導演給揉合進了一部電影中,極為難得。

姜午陽其實主要就是把整個劇給串起來的人物。而三位大人自然就是朝廷皇權那隻看不見的手。何魁“搶錢搶糧搶女人”典型的就是曾國藩瞧不起的八旗軍將領。

《投名狀》的李連杰大功告成危機四伏

兄弟相殘,遠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門之變,近有雍正時四爺、八爺、十四爺九子奪嫡。

朝廷離間湘軍集團內部,使曾國藩、左宗棠、沈葆貞的多系之爭。

尤其以曾左之間的矛盾最為著名,曾左一直相交甚久,曾對左有救命、提攜之恩,對沈葆貞更是有相識、提拔之恩,但當 曾國藩艱難的三次從死裡逃生中扳回局面時,即將取得平滅太平天國大功之際。清廷也已知曉勝局在握。

清廷馬上變臉,利用曾左、曾沈之間的地方間隙,打破這種兄弟相依的局面。暗示並拉攏左、沈包括李鴻章,來壓制曾國藩兄弟。

湘軍危急之刻劇照

朝廷離間曾左,湘軍兄弟相殘

慈禧最明顯的手段,將左宗棠調到二年之內就從一個浙江侯補道提到巡撫,再到閩浙總督級別,與曾平級,幾乎是清朝前所未有的特例,讓左宗棠感激零汀。

結果,在曾左就天京幼天王事件,鬧得滿朝皆知,而且慈禧與恭親王為首的朝廷明顯拉偏架,使得一直涵養很好的曾國藩也氣憤不過,造成大臣之間相互揭底、相互攻詰的局面。

尤其是左宗棠脾氣又衝,而內心上總覺得曾國藩不如自已,卻總是被壓制。

成為第一個就站出過公開指責曾國藩兄弟放走幼天王與太平軍,讓曾國藩極為傷心、惱怒。

最後使得曾左二人一生形同陌路。

朝廷也最後成功迫使曾國藩裁撤湘軍,逼曾國荃回家養苛。

曾國荃

歷史是重演的

而對於左宗棠,同樣的逃脫不了朝廷這樣的猜忌宿命。到了平定新疆大功告成之後,朝廷將左宗棠回調軍機,明顯架空左的權力,左之後再無任何話語權,左與湘楚軍也再無往來。

在政治與利益面前,一切兄弟、友情、袍澤之誼都是虛無飄渺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嶽鍾琪其實都是如此。

這是皇權之下,龐青雲大功告成後的一個必然走向。

兄弟情誼被離間劇照

龐青雲的被殺結局的第二個走向——刺馬案,湘軍遊勇的復仇

則是馬新貽被刺案,清末兩江總督馬新貽居然在閱兵場被刺客張汶祥光天化日之下刺殺事件,已是晚清三大疑案之首。

由於至今沒有明確的歷史結論,更多的分析傾向於湘軍餘部流落社會者,忌恨朝廷及馬新貽嚴整南京秩序,而刺殺馬新貽。也意味著湘軍將士被裁撤後對於朝廷的憤懣之情,以至於反戈一擊。

所以,才有後來1870年,慈禧召見曾國藩時,詰問曾國藩:“孤覺馬新貽一案甚奇”,曾國藩也未作任何表示,回了一句,“臣也覺此事甚奇”。至此,朝廷仍在懷疑曾國藩在此事上有瓜葛。

而同樣,劇中表現的龐青雲之死是遭受了朝廷槍手的暗算,而並非是姜午陽所害。

天津教案望海樓教堂被燒後

暗算之二,曾國藩遭朝廷暗算。

無獨有偶,曾國藩實際上也是遭受了朝廷的暗算,在1870年,曾國藩去世前一年,發生著名的天津教案中,由於中國一些無知之人的煽動天津士民,說望海樓教堂“殺嬰、刨眼做藥”謠言後,群起殺洋人燒教堂,致24個洋人死亡的大事件。

最後朝廷又沒辦法,又不能對洋人開戰,又不想處理刁民,擔心所謂喪失人心。朝廷仍要曾國藩去處理。

這時曾國藩幾乎雙目都要失明,他也知道當時無法開戰也無理由開戰,去了一定是擔罵名的。但曾仍然挺身而出。處理了三名失職天津官員,把殺人者繩之以法。

他在請旨時,明確表示教堂較為封閉讓很多人不瞭解,希望處理完之後,朝廷能把教堂的情況公之於天下,以後不要發生類似問題。

天津教案現場

但是慈禧在發佈旨意時特意去掉他的說法,只保留處理結果,把所有責任全部推責於曾國藩,以致於曾國藩一時間被天下士人大罵不已,至死都揹負賣國罵名。

曾國藩內心有多憤懣,卻無法言說。第二年就在悲憤病痛交加中死去。

曾國藩遭遇的暗算與龐青雲所受的明槍可以說形成鮮明襯托。恰恰刻畫了政治人物有再高的功勳,只要朝廷需要拋棄你時,你是就一個犧牲品。

二、劇中的蘇州殺降事件,恰恰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所為,其實也可視為曾國藩集團。

而劇中的趙二虎在蘇州殺降事件中,則是李鴻章手下常勝軍首領英國人戈登的原型。李鴻章為在攻城期限之前拿下蘇州城,在戈登擔保下,蘇州八王同意投降李,但投降之後因發生爭議,李鴻章與程學啟等人認為是要挾,殺死八人,並將太平降軍大部屠殺。

招致國內外大量反對聲。洋槍隊首領戈登聞知大怒,衝入李鴻章大帳欲與之決鬥。

李鴻章

最後幾經雙方調和,李鴻章表示遺憾,並保證保護好餘下降眾的家屬,且戈登事後拒絕接受朝廷一萬兩銀子的賞賜,沒多久戈登也黯然離去。

三、劇中以趙二虎的死來代表戈登的離去。

不打不相識,李鴻章與戈登二人後來又成為終生好友,這是後話。

劇中將這一幕表現了中國古代殺降問題的劇情安排進來,也是很有意思,這種自古爭論不休、中西文化不同的故事場景。很容易很人格分裂,好友反目,也剛好融入到兄弟相殘的主題之中。

軍紀故事的穿插加深了利用與被利用

在以前,所謂軍紀整肅也往往是用於削除異已的一個手段,也是朝廷整肅大將最好的藉口,湘軍軍紀之差也是眾多朝廷人士指責的一個重要原因,剛好又可以反映出湘軍當時確有濫殺行為。

在那種糧草睏乏又要幹大事,又要立名聲的艱難環境下,很難說對與錯,這又是一個兩難的選擇與矛盾,電影再一次將這種矛盾加入進來,使得整個電影裡充滿了對錯爭議的張力,極為吸引眼球。

在這裡,姜午陽絕對是一個亮點,他是中華傳統的江湖豪俠之士,極重兄弟情誼,連接兄弟之間的一個紐帶。

在當時政治黑暗背景下,他的挺身而出,是久違的傳統江湖義氣在劇中的一抹亮色。所以當兄弟相殘、相互死去之後,姜午陽的心如死灰,在劇中來說,其身死交待也就無關緊要。

但是他也側面表現了湘軍集團極重鄉誼、生死與共的特色。

影片中關於湘軍崛起的艱難場景、兄弟相救、四處求糧求人,以及朝廷對於八旗綠營軍的偏愛、對於湘軍的不信任貫穿始終。

都是意指曾國藩早期創建湘軍,帶領湘軍由一萬人發展到十三萬的主力,從一支團練部隊逐漸發展到朝廷最精銳的部隊的過程,包括曾國藩遇險,投水,多次徘徊於生死之間的艱難歷程等。

所以,《投名狀》的確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實際上是將曾國藩湘軍集團所處的惡劣環境、千難萬險、最終成就功業為大背景,穿插了這一時期的眾多故事與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的表現了當時政治、規則、情誼、人性之間的矛盾交織與複雜變化。

此時,三個主人公的實際結局也就不重要了。


秋草獨尋


人都是群居動物,兩個人在一起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通常能夠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就像是夫妻一樣,兩個人互助前行!

但是三個人在一起就很複雜了,三個人就沒有了太大的約束,一切都考自己,當然出了問題肯定也是靠自己。這就容易造成三觀上的不一致,出現矛盾,在管理學上講,三人管理小組是最不穩定的,也就是共產黨員一樣,三個黨員就要成立一個黨支部。主要是維持穩定!

《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就是按照三人行必有一損,這三個人是不能報團的取暖的,要先幹掉一個人做為投名狀,以投名狀來形成一種秩序,來保護自己的團隊。

在那個時代死刑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這都是一種不可少的手段。

原因有兩個:

一、組織讓你殺外人,就說明當你背叛的時候,也可以把你殺掉。

二、你殺了人,就沒有退路了,只能是一條路走到黑。

龐青雲兄弟三人,雖然都是當兵的,但是三個人的目的是不同的。

龐青雲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升官發財,他做事不管別人的死活,最終用鮮血染紅了自己的紅頂子。

三人剛開始的時候價值換就不同,分道揚鑣是必不可少的,說到根本上龐青雲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圈子太小了。

趙二虎考慮到兄弟們都是自己的親戚、老鄉、兄弟,如果人都死在了戰場上是沒有辦法交代的。所以在攻打舒城的時候兄弟兩人其實已經產生了意見分歧。所以龐青雲一直強調只能有一個指揮員。

打下南京之後,根本不跟龐青雲商量,就私分了餉銀。私分餉銀直接形成了龐青雲與趙二虎你死我活的局面,這個局面一旦形成,神仙也解決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