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范增關係好嗎?項羽要是聽從范增計策,楚漢相爭還會發生嗎?

大馬哈魚12


項羽對范增甚是尊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尊重並不代表信任,范增經常長輩自居常常不給項羽足夠的尊重,從“豎子不足與謀”這句話就可見一斑,久而久之當項羽地位和功業不斷提升時,不可能不會有嫌隙,沒有一個上司喜歡下屬經常對自己瞪鼻子上臉。

鉅鹿之戰後項羽實力直接碾壓劉邦,他也有足夠自信隨時弄死劉邦,所以鴻門宴劉邦能輕易逃跑,而且還能成全項羽的名聲,何樂而不為?至於陳平的反間計至少個人認為還不足以撼動范增,項羽還不至於就因使者的彙報就輕易相信,從另個角度而言項羽早有驅逐范增之心,正好利用這個事件達成目的,而這時他的實力還是能夠弄死劉邦的,至於後來的反轉有必然也有些偶然,歷史總有那麼多不確定性,不置可評。


一行0203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結果卻是出生低賤的劉邦勝利了,楚霸王自殺結局。而我們都會想到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他能奪取天下嗎。且聽我細細道來!

項羽與范增

項羽跟隨叔父反抗暴秦,沒有一個著名的謀士。於是乎,項羽放下身份去請范增出山輔助自己成就大業。而范增一看到項羽,就覺得項羽勇武不凡,於是不顧自己七十多的年齡與年老的身體出山輔助項羽。即使到死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項羽。從這裡我們看出,范增其實是很喜歡項羽的,甚至於對待他如同自己的兒子。

項羽自從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勢如破竹,實力漸漸強大起來。項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龍駒英布也不敢不聽。范增幫助項羽,幾萬軍隊大破秦軍二十萬,能力可見一斑。項羽打心眼兒裡也很尊敬范增,自從叔父死後便人范增為亞父,二人的關係更勝從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項羽與范增可以說是情同父子。一句話形容: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那麼各位看官又要說了,范增如此厲害為什麼項羽輸了。究極原因就在於他沒有聽從范增說的話。

作繭自縛

當項羽與秦軍激戰的時候,劉邦帥軍從另一條路繞過秦軍主力。一路順利的進入到了秦國都城,更是聽從張良的建議,封庫,善待宗師,不準擾民的建議。在秦國民眾心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這裡看得出,劉邦知人識人,也知道自己要謀求霸業。

而這邊項羽擊敗秦軍之後來到霸上,范增聽說了劉邦的作為,覺得此人必須要死。於是乎,就發生了我們所屬知的鴻門宴,然而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劉邦的糖衣炮彈之下放走了劉邦。

范增知道後,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見這個老人心中有多麼的失望。隨後項羽進入咸陽,范增也勸說項羽要善待關中百姓,可是項羽依舊沒有聽他的。不僅殺了前秦宗室,還防火燒燬阿房宮。最後帶著金銀財寶走了。這個兩個失誤也導致項羽,作繭自縛人心盡失,最後落得兵敗自殺的淒涼下場。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項羽真的完全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殺死劉邦善待百姓。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他可以順利的登上皇位。也許我們今天就不叫漢人而是楚人。可惜,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讓自己成為了失敗者。歷史沒


無敵通史


范增是安徽人,秦末著名政治家,他出來反秦時已經70歲了,由於比項羽大40歲,項羽後來稱其為亞父,可見項羽對范增還是很尊敬的。

范增很早就看出劉邦的野心,於是建議項羽趁其羽翼未滿殺之,但也許項羽身出大家族,自小有優越感,再加上自身性格高傲,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也不想背後捅刀,做小人之事,所以就未接受范增建議,錯失殺劉邦的機會。後來由於范增的計謀項羽不是很喜歡,所以劉邦就用了離間之計讓范增辭官回家,項羽也同意了。這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可見項羽對范增並不太信任,關係也只是君臣關係罷了,亞父之名只是名義上的說法罷了。

大家都說項羽如果聽從范增的計謀,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楚漢之爭了,但我覺得,劉邦是小人之心,地痞流氓,他的手段可不會像項羽那麼光明正大,劉邦之所以敢去鴻門宴,就是想到項羽也許不會採納范增的計策,知道他們的關係沒有那麼牢固,如果項羽與范增關係牢固,劉邦的下一步也許就不會這麼走了,最後發表一下感慨“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運既如此,在多如果也無用了!





幻境影射


項羽與范增關係前期來說是非常好的,後來范增離開項羽,不是兩個人的關係不好了,而是因為在計策上發生了分歧。如果項羽聽從范增計策,戰爭肯定還會發生,因為這是項羽所遵循的統治體制所決定的,但是劉邦肯定不是牌桌上的人。

對於范增,太史公沒有給他一篇專門的記載,或許是不敢,或許是范增如流星一般,匆匆劃過。

我們先看下范增在項羽統一天下歷程中的作用

范增跟隨項梁的時候已經70歲了,重要的是范增跟隨項梁的時候,正值起義精神領袖陳勝被殺,項梁剛和秦嘉內訌完,正在和章邯苦戰,可以說這個時候,整個起義軍正處於形勢最低谷。這個時候,能來投靠,那絕對是“鐵粉”。

范增來了之後,至少有三個正確的戰略

一是協助項梁建立了起義的正統性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以上是范增見了項梁所進之言,項梁於是採用了以楚國復國的名義,立熊心為楚懷王,開始了復國大業,取得了道義上的正統性。從此,項梁和項羽爭取到了長江流域最廣大人民的支持。

二是協助項羽完成了軍事權力的統一

在章邯包圍趙國,準備將義軍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楚懷王也開始了對權力的收攏,準備將權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派遣了宋義、項羽、范增帶領人馬去攻打章邯。在途中,項羽假傳命令,將宋義殺死,並且迅速穩定了軍心,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統治權,發動了鉅鹿之戰,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名。雖然,太史公吝嗇筆墨,為將范增的作用寫入其中,但是以范增“三把手”的身份,如果沒有范增的支持,項羽個人是絕對不會穩定軍心。從後面的鉅鹿之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將士對項羽的領導是很忠心的。

三是為項羽策劃了“鴻門宴”

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范增對時事的分析應該是正確的,劉邦是一個最大的不穩定分子。雖然項羽並沒有執行范增的計劃,但是這個計謀肯定是正確的。

而且從當時的事件可以看出,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還是比較不錯的,不僅僅是亞父的尊稱,而且還有相互扶持的情感在裡面。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想想一個臣子敢對君上說出這句話,肯定是午門外的伺候。

項羽的性格使得他對權力有著絕對的控制慾

項羽的性格可以從陳平的評價看出:恭敬愛人,至於行功爵邑,重之。項羽為人還算不錯的,一看也是出身貴族,有著貴族的禮儀風範。但是對權力、財物看的太重,可能與從小的經歷有關。

在後來發生的許多事中,估計也沒有聽范增的話,比如定都彭城,殺害義帝等,以范增的計謀,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所以說,關係好,並不代表權力的分享,也正是因為權力的紛爭,導致兩個人分開。如果兩個人關係破裂的話,義帝都能殺,何況一個老頭。

如果范增不死,可以穩住項羽的大後方

我們看劉邦的軍事戰略,劉邦在中原地區與項羽反覆拉鋸,拖住了項羽的軍事主力;韓信從東線進攻,攻佔趙國、齊國,對楚國實施戰略包圍;王陵在西線,在側翼騷擾項羽,保證劉邦的主力安全;彭越在楚國後方實施暴亂,破壞生產,打劫糧道,對項羽的後勤保障實施打擊。

如果范增跟隨項羽出征,劉邦絕對會死在成皋之戰的滎陽城裡。

如果范增留守楚國後方,彭越絕對沒有機會作亂,可以保證項羽的後勤供給。

所以說,范增在楚漢之戰中,絕對是蕭何或者張良一樣的存在。至於項羽會不會輸,我想一定會,但擊敗項羽的就不一定是劉邦了,歷史將會改寫到另一個人身上。

至於為什麼會輸,在回答“假如給項羽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輸給劉邦嗎?”的時候,進行了分析,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謝謝支持。

結論:項羽和范增兩個人關係很好,因為項羽對權力的慾望導致兩個人思想上的分歧,但不是感情上的破裂。如果范增在的話,劉邦不會活到垓下之戰的。


傲虎樓主


范增最先是項羽叔父項梁的謀士,

他和項梁的關係非常要好,兩人的年齡也是差不多的。後來,項梁被章邯的部下殺死,項羽就繼承了項梁的位置,成為起義軍的領袖。項梁知道範增是一個有大才的人,自己能夠有著今天的地位,和范增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項梁在死之前,就叮囑項羽對范增要充分的尊重,要好好利用范增的才能。項梁死後,跟隨他的范增逃出了秦兵的抓捕,來到了起義軍大營,找到了項羽,遵從項梁的遺願,繼續輔佐項羽。

  范增和項羽其實是不能很好地相處的兩個人,項羽是一個有著英雄情結的男人,他非常不喜歡那些陰謀詭計,而且又非常的講究大義,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范增是一個偏向於詭計的謀士,他所用的計策多是要用一些黑暗的手段來處理的。所以,項羽一開始是不太喜歡范增的,但是,自己不用范增,手下又無人可用,項羽用范增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但是,范增對於項羽是真正的死忠,可以算是項羽的骨鯁之臣。在楚漢爭霸的後期,項羽手下的很多謀士,都離開了項羽,投靠劉邦,項羽手下的名士只留下了范增一人。最後,就算項羽猜忌范增,范增向項羽請辭的時候,想的還是回到彭城,打理好項羽的後方,為前線的項羽提供堅實的後盾。

  項羽也知道範增對他是忠心的,但是接位不久的他,在軍中的地位雖然非常的高,但是在一些謀臣的眼中,這只是匹夫之勇,他脫離了范增就無法生存下去。這是項羽不能忍的地方,他就像個想急於證明自己的孩子。

  范增為什麼離開項羽?

  范增曾被項羽稱為“亞父”,他也的確配得上這樣的稱呼。范增受好友項梁死前相托,在項梁被殺之後,衝過重重阻礙,找到了項羽,並且盡心盡力的輔佐他。項羽也正是因為有了范增的輔佐,才在前期把劉邦打得像條喪家之犬般到處逃竄。

  但是,後來項羽中了劉邦手下謀士陳平的離間計,開始懷疑范增的忠心,范增無奈只得離開項羽。這只是范增離開項羽的一個原因,范增離開項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范增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不能忍受軍營之中的艱苦生活了。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劉邦準備向項羽提出求和,本來項羽是準備同意的,但是在范增的建議下,後來又拒絕了劉邦的求和。項羽和范增開始猛攻滎陽城,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向劉邦進獻了一條反間計。果然,粗枝大葉的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計,他開始你懷疑范增已經投靠了劉邦,開始削弱范增的兵權。最後,范增為了穩定軍心,只得請辭。

  其實,范增早就有離開項羽的想法,因為范增出山反秦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七十歲的高齡老人了。再加上幾年的四處奔波打仗,對范增體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另外,范增的背部生有毒瘡,一到炎熱的季節,背部的毒瘡就會發作。軍營之中的條件又比較惡劣,毒瘡發作是非常的痛苦的,范增年事已高,是很難忍受這樣的痛苦的。

  最後,深受病痛和心靈雙重摺磨的范增,死在了回彭城的途中。


醉飲一曲嘆往事


范增是項羽集團唯一能拿出手的謀士,項羽當然很尊敬他,並稱其為“亞父”,項羽領兵打仗可以,但穩固後方,還得需要范增這樣的人物,只是後來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項羽疏遠范增,范增一眼識破,並對項羽直言,我年齡大了,將死之人,整天和大王出生入死,難道就為了貪圖榮華富貴?項羽不為所動,范增只好大呼“豎子不足與謀”,然後,辭別項羽回家,在半路背部得疽而亡。

項羽要是聽從范增之謀,劉邦墳頭草老高了,范增能看出劉邦將是楚的大敵,想扼殺劉邦,沒想到項羽婦人之仁,放走劉邦,還出賣了曹無傷,真是夠愚蠢的。

若是范增在,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是逃不過范增的眼睛的,項羽也不會有垓下之圍,楚霸王不應該這麼早退出歷史舞臺。


饕餮中國


范增雖說出身不高,但他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總想找個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過他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所以到了70歲時,還是沒有名氣。范增和項羽本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聲中,他們走到了一起,開始合作。秦二世時期,項羽跟隨叔父項梁策劃反秦大計,范增得知消息後,前來投靠項梁。後項梁在定陶同秦軍作戰中被殺,項羽接管了楚軍,范增也就跟隨了項羽,還被項羽尊稱為‘’亞父‘’,范增也成為了項羽的第一謀士。



項羽身份尊貴,家世顯赫,自己又武功蓋世,王者之氣彰顯。范增作為第一謀士,項羽對他也是非常尊敬。雖不能說是言聽計從,卻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謀,對當時的時局也是分析得比較到位,有一定的遠見,在項羽的軍事佈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計策和謀略也被項羽及部下認可,軍中地位僅次於項羽。



當劉邦先入關中後,秦王子嬰率眾投降,宣告了秦朝的滅亡。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安撫秦國民眾,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劉邦的變化,於是提醒項羽,劉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建議項羽想辦法除掉劉邦,以絕後患。

范增親自佈置,為劉邦設計了一道鴻門宴,本想讓項莊在宴會上,借舞劍助興之機刺殺劉邦。沒想到范增的計謀,被項伯洩密給了張良,劉邦最後才得以逃脫,鴻門宴之計以失敗告終,范增被項羽的婦人之仁氣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罵項羽,並說豎子不可教也。項羽呵呵一笑,也沒有跟亞父范增計較,在項羽心裡,也許劉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亞父范增簡直是大題小做。



歷經鴻門宴劫難的劉邦,雖說僥倖逃命,可范增的陰險和毒辣卻給他留下了陰影,不除范增大事難成,於是劉邦把高層召集開會,陳平給他獻上一計,離間項羽同范增的關係,沒想到這麼個計謀,卻很奏效,范增被迫辭職,稱病回家養老,病死途中,劉邦集團清除了心頭大患。



我們不能否認范增的才華,他也是一心輔佐項羽,想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己的抱負。剛開始范增同項羽的關係非常和諧,感情融洽,可范增這老頭脾氣有點爆,說話也不注意場合,經常把項羽當小孩子訓,次數多了,項羽也就煩了,范增還是那樣,不管你煩不煩,該說還是說,該罵還是罵。陳平對項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瞭解,用個破計就把他們的關係給瓦解了。

劉邦在打敗項羽後,洋洋自得的說,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謀士不能好好用,失敗就是必然的事。其實說歷史沒有如果,假如項羽能夠聽從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把劉邦殺了,不要說楚漢之爭不會發生,就連大漢王朝在歷史上也不會出現。


一本夏


關係肯定是好的,在項羽起義初期得到他的幫助還是很多的,項羽作戰英勇,但是不夠大局觀,後期因為膨脹,開始不聽從范增的話,他一生從沒打過敗仗,所以最後當他失敗的時候沒發接受現實,選擇自殺,這個事告訴我們,幹大事一定要有大局觀,心胸要開闊,要會分清好人壞人,不能被驕傲衝渾頭腦!


A少來745


項羽是西楚霸王,范增是項羽的亞父。亞父是一個僅次於親生父親的存在。這關係能不好嘛!至少很多時候項羽還是尊敬和聽從范增的!在鴻門宴之前,項羽能夠積極進取,既為了報仇也為了自己能夠取得霸王的業績。劉邦那時候無力與項羽抗衡的。可是自從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之後就不思進取了。分封了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將士們為王,開始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的生活。還喜歡到自己的封地顯擺。這種只有小家,沒有大家的處事原則。註定了他一生的失敗。因為他目光短淺,沒有想到以後會怎樣。只有眼前的愛恨情仇!當然項羽如果作為大將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打完仗之後他還是可以和虞姬愛的死去活來。不用想太多,反正這個王朝不是他的一個人的。可是當他作為最有實力的王的時候,他可以當一回家,做一回主。完成一個真正的統一的王朝。到那時候再享樂也是可以的。可是沒有如果,現實打敗了項羽。當然一個男人的成功離不開謀士,更離不開身後的那個女人。可能虞姬只有美貌,沒有真正的幫到項羽。也沒有呂雉那般有心。他們註定是一對好鴛鴦。不是一對可以做事業的好夫妻。范增其實早就想除去虞姬這個紅顏禍水,因為項羽可以成為帝王的,只是為了虞姬才會這樣的。本來鴻門宴是項羽最後的一個機會,可是他還是錯過了。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意見,那麼他們就免除後患。哪還有楚漢之爭呢?


找一個字代替77


項羽和范增是老搭檔了,一起北上救趙的時候,宋義是主將,范增是副將,項羽是魯公。雖然兩人年齡相差懸殊,但是在鴻門宴之前,沒聽說兩人有什麼矛盾。為什麼在處置劉邦的問題上,兩個人有分歧了呢?這個問題也說明了,范增雖然博聞強識,有計謀,但是見識一般,所以范增也算不上頂級謀士。

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殺了劉邦,項羽也不會奪得天下,這是項羽性格的問題。當時鴻門宴的環境下,劉邦是殺不得的,原因就是如果殺了劉邦,項羽會大失人心,畢竟人家是來賠禮道歉的,那樣項羽想奪取天下就更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