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大马哈鱼12


项羽对范增甚是尊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尊重并不代表信任,范增经常长辈自居常常不给项羽足够的尊重,从“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就可见一斑,久而久之当项羽地位和功业不断提升时,不可能不会有嫌隙,没有一个上司喜欢下属经常对自己瞪鼻子上脸。

巨鹿之战后项羽实力直接碾压刘邦,他也有足够自信随时弄死刘邦,所以鸿门宴刘邦能轻易逃跑,而且还能成全项羽的名声,何乐而不为?至于陈平的反间计至少个人认为还不足以撼动范增,项羽还不至于就因使者的汇报就轻易相信,从另个角度而言项羽早有驱逐范增之心,正好利用这个事件达成目的,而这时他的实力还是能够弄死刘邦的,至于后来的反转有必然也有些偶然,历史总有那么多不确定性,不置可评。


一行0203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结果却是出生低贱的刘邦胜利了,楚霸王自杀结局。而我们都会想到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他能夺取天下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项羽与范增

项羽跟随叔父反抗暴秦,没有一个著名的谋士。于是乎,项羽放下身份去请范增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而范增一看到项羽,就觉得项羽勇武不凡,于是不顾自己七十多的年龄与年老的身体出山辅助项羽。即使到死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项羽。从这里我们看出,范增其实是很喜欢项羽的,甚至于对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

项羽自从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势如破竹,实力渐渐强大起来。项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龙驹英布也不敢不听。范增帮助项羽,几万军队大破秦军二十万,能力可见一斑。项羽打心眼儿里也很尊敬范增,自从叔父死后便人范增为亚父,二人的关系更胜从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一句话形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那么各位看官又要说了,范增如此厉害为什么项羽输了。究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范增说的话。

作茧自缚

当项羽与秦军激战的时候,刘邦帅军从另一条路绕过秦军主力。一路顺利的进入到了秦国都城,更是听从张良的建议,封库,善待宗师,不准扰民的建议。在秦国民众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这里看得出,刘邦知人识人,也知道自己要谋求霸业。

而这边项羽击败秦军之后来到霸上,范增听说了刘邦的作为,觉得此人必须要死。于是乎,就发生了我们所属知的鸿门宴,然而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刘邦的糖衣炮弹之下放走了刘邦。

范增知道后,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见这个老人心中有多么的失望。随后项羽进入咸阳,范增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关中百姓,可是项羽依旧没有听他的。不仅杀了前秦宗室,还防火烧毁阿房宫。最后带着金银财宝走了。这个两个失误也导致项羽,作茧自缚人心尽失,最后落得兵败自杀的凄凉下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项羽真的完全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善待百姓。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他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也许我们今天就不叫汉人而是楚人。可惜,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让自己成为了失败者。历史没


无敌通史


范增是安徽人,秦末著名政治家,他出来反秦时已经70岁了,由于比项羽大40岁,项羽后来称其为亚父,可见项羽对范增还是很尊敬的。

范增很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于是建议项羽趁其羽翼未满杀之,但也许项羽身出大家族,自小有优越感,再加上自身性格高傲,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也不想背后捅刀,做小人之事,所以就未接受范增建议,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后来由于范增的计谋项羽不是很喜欢,所以刘邦就用了离间之计让范增辞官回家,项羽也同意了。这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项羽对范增并不太信任,关系也只是君臣关系罢了,亚父之名只是名义上的说法罢了。

大家都说项羽如果听从范增的计谋,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了,但我觉得,刘邦是小人之心,地痞流氓,他的手段可不会像项羽那么光明正大,刘邦之所以敢去鸿门宴,就是想到项羽也许不会采纳范增的计策,知道他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牢固,如果项羽与范增关系牢固,刘邦的下一步也许就不会这么走了,最后发表一下感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运既如此,在多如果也无用了!





幻境影射


项羽与范增关系前期来说是非常好的,后来范增离开项羽,不是两个人的关系不好了,而是因为在计策上发生了分歧。如果项羽听从范增计策,战争肯定还会发生,因为这是项羽所遵循的统治体制所决定的,但是刘邦肯定不是牌桌上的人。

对于范增,太史公没有给他一篇专门的记载,或许是不敢,或许是范增如流星一般,匆匆划过。

我们先看下范增在项羽统一天下历程中的作用

范增跟随项梁的时候已经70岁了,重要的是范增跟随项梁的时候,正值起义精神领袖陈胜被杀,项梁刚和秦嘉内讧完,正在和章邯苦战,可以说这个时候,整个起义军正处于形势最低谷。这个时候,能来投靠,那绝对是“铁粉”。

范增来了之后,至少有三个正确的战略

一是协助项梁建立了起义的正统性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以上是范增见了项梁所进之言,项梁于是采用了以楚国复国的名义,立熊心为楚怀王,开始了复国大业,取得了道义上的正统性。从此,项梁和项羽争取到了长江流域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是协助项羽完成了军事权力的统一

在章邯包围赵国,准备将义军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楚怀王也开始了对权力的收拢,准备将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派遣了宋义、项羽、范增带领人马去攻打章邯。在途中,项羽假传命令,将宋义杀死,并且迅速稳定了军心,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统治权,发动了巨鹿之战,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名。虽然,太史公吝啬笔墨,为将范增的作用写入其中,但是以范增“三把手”的身份,如果没有范增的支持,项羽个人是绝对不会稳定军心。从后面的巨鹿之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将士对项羽的领导是很忠心的。

三是为项羽策划了“鸿门宴”

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范增对时事的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刘邦是一个最大的不稳定分子。虽然项羽并没有执行范增的计划,但是这个计谋肯定是正确的。

而且从当时的事件可以看出,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不仅仅是亚父的尊称,而且还有相互扶持的情感在里面。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想想一个臣子敢对君上说出这句话,肯定是午门外的伺候。

项羽的性格使得他对权力有着绝对的控制欲

项羽的性格可以从陈平的评价看出:恭敬爱人,至于行功爵邑,重之。项羽为人还算不错的,一看也是出身贵族,有着贵族的礼仪风范。但是对权力、财物看的太重,可能与从小的经历有关。

在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中,估计也没有听范增的话,比如定都彭城,杀害义帝等,以范增的计谋,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说,关系好,并不代表权力的分享,也正是因为权力的纷争,导致两个人分开。如果两个人关系破裂的话,义帝都能杀,何况一个老头。

如果范增不死,可以稳住项羽的大后方

我们看刘邦的军事战略,刘邦在中原地区与项羽反复拉锯,拖住了项羽的军事主力;韩信从东线进攻,攻占赵国、齐国,对楚国实施战略包围;王陵在西线,在侧翼骚扰项羽,保证刘邦的主力安全;彭越在楚国后方实施暴乱,破坏生产,打劫粮道,对项羽的后勤保障实施打击。

如果范增跟随项羽出征,刘邦绝对会死在成皋之战的滎阳城里。

如果范增留守楚国后方,彭越绝对没有机会作乱,可以保证项羽的后勤供给。

所以说,范增在楚汉之战中,绝对是萧何或者张良一样的存在。至于项羽会不会输,我想一定会,但击败项羽的就不一定是刘邦了,历史将会改写到另一个人身上。

至于为什么会输,在回答“假如给项羽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会输给刘邦吗?”的时候,进行了分析,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谢谢支持。

结论:项羽和范增两个人关系很好,因为项羽对权力的欲望导致两个人思想上的分歧,但不是感情上的破裂。如果范增在的话,刘邦不会活到垓下之战的。


傲虎楼主


范增最先是项羽叔父项梁的谋士,

他和项梁的关系非常要好,两人的年龄也是差不多的。后来,项梁被章邯的部下杀死,项羽就继承了项梁的位置,成为起义军的领袖。项梁知道范增是一个有大才的人,自己能够有着今天的地位,和范增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项梁在死之前,就叮嘱项羽对范增要充分的尊重,要好好利用范增的才能。项梁死后,跟随他的范增逃出了秦兵的抓捕,来到了起义军大营,找到了项羽,遵从项梁的遗愿,继续辅佐项羽。

  范增和项羽其实是不能很好地相处的两个人,项羽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男人,他非常不喜欢那些阴谋诡计,而且又非常的讲究大义,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范增是一个偏向于诡计的谋士,他所用的计策多是要用一些黑暗的手段来处理的。所以,项羽一开始是不太喜欢范增的,但是,自己不用范增,手下又无人可用,项羽用范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但是,范增对于项羽是真正的死忠,可以算是项羽的骨鲠之臣。在楚汉争霸的后期,项羽手下的很多谋士,都离开了项羽,投靠刘邦,项羽手下的名士只留下了范增一人。最后,就算项羽猜忌范增,范增向项羽请辞的时候,想的还是回到彭城,打理好项羽的后方,为前线的项羽提供坚实的后盾。

  项羽也知道范增对他是忠心的,但是接位不久的他,在军中的地位虽然非常的高,但是在一些谋臣的眼中,这只是匹夫之勇,他脱离了范增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项羽不能忍的地方,他就像个想急于证明自己的孩子。

  范增为什么离开项羽?

  范增曾被项羽称为“亚父”,他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称呼。范增受好友项梁死前相托,在项梁被杀之后,冲过重重阻碍,找到了项羽,并且尽心尽力的辅佐他。项羽也正是因为有了范增的辅佐,才在前期把刘邦打得像条丧家之犬般到处逃窜。

  但是,后来项羽中了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开始怀疑范增的忠心,范增无奈只得离开项羽。这只是范增离开项羽的一个原因,范增离开项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范增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不能忍受军营之中的艰苦生活了。

  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准备向项羽提出求和,本来项羽是准备同意的,但是在范增的建议下,后来又拒绝了刘邦的求和。项羽和范增开始猛攻荥阳城,刘邦手下的谋士,陈平向刘邦进献了一条反间计。果然,粗枝大叶的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他开始你怀疑范增已经投靠了刘邦,开始削弱范增的兵权。最后,范增为了稳定军心,只得请辞。

  其实,范增早就有离开项羽的想法,因为范增出山反秦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七十岁的高龄老人了。再加上几年的四处奔波打仗,对范增体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另外,范增的背部生有毒疮,一到炎热的季节,背部的毒疮就会发作。军营之中的条件又比较恶劣,毒疮发作是非常的痛苦的,范增年事已高,是很难忍受这样的痛苦的。

  最后,深受病痛和心灵双重折磨的范增,死在了回彭城的途中。


醉饮一曲叹往事


范增是项羽集团唯一能拿出手的谋士,项羽当然很尊敬他,并称其为“亚父”,项羽领兵打仗可以,但稳固后方,还得需要范增这样的人物,只是后来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一眼识破,并对项羽直言,我年龄大了,将死之人,整天和大王出生入死,难道就为了贪图荣华富贵?项羽不为所动,范增只好大呼“竖子不足与谋”,然后,辞别项羽回家,在半路背部得疽而亡。

项羽要是听从范增之谋,刘邦坟头草老高了,范增能看出刘邦将是楚的大敌,想扼杀刘邦,没想到项羽妇人之仁,放走刘邦,还出卖了曹无伤,真是够愚蠢的。

若是范增在,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是逃不过范增的眼睛的,项羽也不会有垓下之围,楚霸王不应该这么早退出历史舞台。


饕餮中国


范增虽说出身不高,但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总想找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过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所以到了70岁时,还是没有名气。范增和项羽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声中,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合作。秦二世时期,项羽跟随叔父项梁策划反秦大计,范增得知消息后,前来投靠项梁。后项梁在定陶同秦军作战中被杀,项羽接管了楚军,范增也就跟随了项羽,还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也成为了项羽的第一谋士。



项羽身份尊贵,家世显赫,自己又武功盖世,王者之气彰显。范增作为第一谋士,项羽对他也是非常尊敬。虽不能说是言听计从,却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谋,对当时的时局也是分析得比较到位,有一定的远见,在项羽的军事布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计策和谋略也被项羽及部下认可,军中地位仅次于项羽。



当刘邦先入关中后,秦王子婴率众投降,宣告了秦朝的灭亡。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安抚秦国民众,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刘邦的变化,于是提醒项羽,刘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建议项羽想办法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范增亲自布置,为刘邦设计了一道鸿门宴,本想让项庄在宴会上,借舞剑助兴之机刺杀刘邦。没想到范增的计谋,被项伯泄密给了张良,刘邦最后才得以逃脱,鸿门宴之计以失败告终,范增被项羽的妇人之仁气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骂项羽,并说竖子不可教也。项羽呵呵一笑,也没有跟亚父范增计较,在项羽心里,也许刘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亚父范增简直是大题小做。



历经鸿门宴劫难的刘邦,虽说侥幸逃命,可范增的阴险和毒辣却给他留下了阴影,不除范增大事难成,于是刘邦把高层召集开会,陈平给他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同范增的关系,没想到这么个计谋,却很奏效,范增被迫辞职,称病回家养老,病死途中,刘邦集团清除了心头大患。



我们不能否认范增的才华,他也是一心辅佐项羽,想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刚开始范增同项羽的关系非常和谐,感情融洽,可范增这老头脾气有点爆,说话也不注意场合,经常把项羽当小孩子训,次数多了,项羽也就烦了,范增还是那样,不管你烦不烦,该说还是说,该骂还是骂。陈平对项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了解,用个破计就把他们的关系给瓦解了。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洋洋自得的说,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不能好好用,失败就是必然的事。其实说历史没有如果,假如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了,不要说楚汉之争不会发生,就连大汉王朝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


一本夏


关系肯定是好的,在项羽起义初期得到他的帮助还是很多的,项羽作战英勇,但是不够大局观,后期因为膨胀,开始不听从范增的话,他一生从没打过败仗,所以最后当他失败的时候没发接受现实,选择自杀,这个事告诉我们,干大事一定要有大局观,心胸要开阔,要会分清好人坏人,不能被骄傲冲浑头脑!


A少来745


项羽是西楚霸王,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亚父是一个仅次于亲生父亲的存在。这关系能不好嘛!至少很多时候项羽还是尊敬和听从范增的!在鸿门宴之前,项羽能够积极进取,既为了报仇也为了自己能够取得霸王的业绩。刘邦那时候无力与项羽抗衡的。可是自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之后就不思进取了。分封了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将士们为王,开始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的生活。还喜欢到自己的封地显摆。这种只有小家,没有大家的处事原则。注定了他一生的失败。因为他目光短浅,没有想到以后会怎样。只有眼前的爱恨情仇!当然项羽如果作为大将军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打完仗之后他还是可以和虞姬爱的死去活来。不用想太多,反正这个王朝不是他的一个人的。可是当他作为最有实力的王的时候,他可以当一回家,做一回主。完成一个真正的统一的王朝。到那时候再享乐也是可以的。可是没有如果,现实打败了项羽。当然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谋士,更离不开身后的那个女人。可能虞姬只有美貌,没有真正的帮到项羽。也没有吕雉那般有心。他们注定是一对好鸳鸯。不是一对可以做事业的好夫妻。范增其实早就想除去虞姬这个红颜祸水,因为项羽可以成为帝王的,只是为了虞姬才会这样的。本来鸿门宴是项羽最后的一个机会,可是他还是错过了。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那么他们就免除后患。哪还有楚汉之争呢?


找一个字代替77


项羽和范增是老搭档了,一起北上救赵的时候,宋义是主将,范增是副将,项羽是鲁公。虽然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但是在鸿门宴之前,没听说两人有什么矛盾。为什么在处置刘邦的问题上,两个人有分歧了呢?这个问题也说明了,范增虽然博闻强识,有计谋,但是见识一般,所以范增也算不上顶级谋士。

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杀了刘邦,项羽也不会夺得天下,这是项羽性格的问题。当时鸿门宴的环境下,刘邦是杀不得的,原因就是如果杀了刘邦,项羽会大失人心,毕竟人家是来赔礼道歉的,那样项羽想夺取天下就更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