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出國留學並定居了就等於沒有了,你怎麼看這種想法?

神仙老頭7051


我在養老院認識一對老夫妻,閒談間知道兩老只有一個兒子,遠在加拿大。兩老無人照顧,才住到養老院。

大約來養老院半年多,老太婆病了,輸液打針,吃喝拉撒,全靠九十高齡的老頭照看。遠在加拿大的兒子由於工作繁忙,不能回來,只是寄了些錢。

不久老太婆去世,也未見兒子一面。兒子回來時只見到老媽的骨灰盒。

留下的老頭子,孤苦伶仃,全靠護理人員照看。不到一年,老頭病了,很快走了。身邊無任何親人,喪事還是原單位工會辦理的。

所以孩子出了國等於沒了,很有道理。


辛福先


我同事女兒,大一在國內讀,到大二,乾脆自作主張退學了,然後逼她爹媽籌錢讓她去德國讀書(好幾十萬啊,但我同事就這麼一個孩子,拗不過只好去籌錢),然後就出去了,然後就畢業了,然後就定居德國了,然後在那邊結婚生子,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們覺得我同事算我們單位過得最愜意的~她女兒幾乎每年都出錢請她父母出國旅遊,這麼多年幾乎周遊世界了。然後每年中有3~6個月請她父母去德國住,女兒也經常往國內跑跑住住(順帶著做做業務)。

這個同事現在六十多歲了,身體還很硬朗,也存了足夠養老錢,目前老兩口攙扶著活的有滋有味,說最後到只剩一個真不能動了,可以去好一點養老院,也可以叫女兒回來(女兒那時也五十多到退休年齡了)。

類似這樣的同事(孩子不在身邊的),我們單位不要太多!感覺他們總體比孩子在身邊的活得更滋潤啊。

這年頭,孩子有沒有,哪裡在於距離的遠近?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太老土了吧


屜1623804


女兒去年八月初回國,在澳洲生活五年,讀一個金融碩士和一個工程造價碩士,她本意想留居,開始我們也沒反對,但隨著中國形勢變化和周圍人和事的改變,以及我們年齡的增加,就改變了想法,在她父親的堅持下,她回來了。可回來看就業前景不太樂觀,她找個工作不難,但找個心宜的工作不容易,這時我又動搖了,有時看她不開心的樣子我很心疼,如果時光真能倒流,我不會讓她出國,本科畢業參加工作,現在一定是一個幸福穩定的小女人,多好。如果時間能回到半年前,我不讓她回國,是不是她會更快樂?唉,我真心矛盾呀。


婧師


肯定是白養!說說前兩天的一件事吧!我們一個樓裡的一對八旬的老夫妻,三個子女,一個北京,一個天津,一個美國,都很有出息!前兩天傍晚的時候,老太太去喂流浪貓,被貓撞倒了,肩膀和腿疼的不得了,恰巧被鄰居看到扶回去了,誰知越來越疼,老太太想起我在醫院工作,就打電話問疫情期間我們醫院的就醫環境,我說:“已經摔了,那必須去醫院啊,咱自己防護好就行啊”!其實老太太也是尋求幫助呢,於是我和我愛人還有那位鄰居,我們三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又胖又高的老太太從三樓抬下來,我愛人開車,我們三個陪老太太去醫院,由於我對醫院情況熟悉,跑前跑後,借了平車推老太太找醫生,做檢查,中間老太太又說冷,我又跑回自己的科室給她抱了一床被子 ,最終老太太是胳膊脫臼,恥骨骨折,胳臂復位了,恥骨骨折只能靜養,在醫院折騰了三個多小時,總算看完病,送老太太回家,到樓底下又用椅子,在另外一個鄰居的幫助下,四個人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老太太抬到三樓!折騰完已經半夜十二點半了!從頭至尾,全部都是鄰居幫忙,這老太太子女倒是不少,國內國外都有,一個也指望不上吧!說讓子女回來一個,老太太說:“都忙,再說疫情期間,回來也得隔離兩週,太麻煩了”!現在她那個86的老爺子伺候她呢,本來有一個鐘點工,但是疫情期間他們老夫妻也不讓鐘點工上門了!這樣的子女可不就是白養了嘛!


無雨落花


確實是沒有了,我一個姑媽女兒就嫁到美國,剛開始20年左右很風光,一年四個月到六個月在美國,其他時間回中國,讓很多人羨慕得不要不要的,現在兩個老人到18年身體就不行了,都是80奔90了,長途跋涉受不了,女兒有兩個孩子也要工作,老人在家生病兩個相依為命,一個住院另一個也在醫院吃喝拉撒,一住院都是將近一個月,現在感覺好可憐,兩個人原來是讀書畢業安排在杭州的 ,親戚朋友都在福建,大家也幫不上忙。


丁香花丁香花


我在說關於孩子出國學及或定居,這是人知所志是很平常的事。人生在世關於我們這一輩人的心態,必須要以事俱進,要識應現代化的思想意識形態,孩子是那裡發展就學創業,我完全十分支持他。俗話說,人往高走,水往底處嘛!正因為我十幾歲就從鄉下出來打工拼搏,文化程很底,如今我的兒子出國留學,在國外宏心壯志,幹一翻他所愛的事業,那不是再好個不知了,而且我每當年邊節氣,返回家鄉探親,我的確是滿面春風在親人面前,我覺很有面子!那比起我這個打工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而已!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的內心世界是開明的,隨年輕人五湖四海,正道去拼搏創業,我大力支持!因為我是吃過苦的而過來,所以時到今日,有個兒子爭氣讀拼博,用心做人,我今世人也是知足了!至於孩子出國定居留學或在那邊就業,我沒有什後顧之憂!年輕人的前途是由他正道行駛,我們作自已孩子的父母來說,只能是在旁邊提供參考而已!但如果他在國外留學定居就業,在國的直系親屬出國探望子女,每四年給探親假一次,期假是40天,是與國外子女團聚的時間。那方便得很,因為國際航空很發達方便,又及電信網絡的同步先進,那有什麼思想從而何樂不為呢!


何敏民


我一同事也是她兒子大學畢業非了要出國,於是她到處借錢好不容易借了2O萬給兒子留學用,可是兒子留完學就再也沒回來過並且在國外結婚生子。一次遇到她她說兒子出國十幾年了一次也沒回來過結婚生子她老兩口連孫子都沒見過,只有手機發來的照片,她說十幾年了老兩口省吃儉用馬上就把20萬借款還完了,我對她說那你們出國去看看兒子孫子去吧,可她說我都6O多歲的人了靠那點退休金我怎麼去這兒子算是白養了?


娟子74933053


以前我們住鄉下的時候,如果哪一家有三四個兒子,都各自成家之後,要自己蓋房子,但是本村的宅基地不夠,可能有一個孩子需要去鄰村花錢買宅基地,可能走路也就十幾分鍾就到了,但是總覺得不在本村住著的,感覺就有隔閡了。

後來經歷新農村建設,大家都往馬路邊上蓋房子,這樣原本的村落就打亂了,大家都七零八落的,覺得有隔閡了。

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在不同的城市買房了,別說一年到頭見不了一次面,甚至幾年見不到一次也很正常,然後大家都覺得有隔閡了。

將來不說家家戶戶,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在國外讀書、定居了,是不是感覺又隔閡了?

所以,隔閡的不是距離,而是心,只要心在,再遠的距離你也會去看一下,現在的飛機航線這麼發達,很多地方都有直飛的國際航班。難道還要跟原來一樣都聚聚在一個小村子裡,才是家庭的氛圍嗎?再說了,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的人,年輕人跟老人都是分開住的,給你錢,想買啥都行。

總結一下我的想法就是,不要因為這種想法制約了孩子的發展,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即使天天住一個屋簷下,心不在一起,還不是照樣咫尺天涯。


飛海移民


以前在書中看到這麼個故事。

兩鄰居,相互羨慕。

原來鄰居張家兒子成績差,考不上大學,就給擺水果攤子的父母幫忙,這一幫就成了兒子的職業。開始是推著板車進貨,卸貨。後來板車換成了三輪車。每天母子兩個出門會聽到母親對兒子的大聲交代或埋怨。一副相看兩厭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圖畫。

鄰居李阿姨非常的羨慕他們母子。有時候會在窗臺邊呆呆的看著他們母子走遠而不知不覺淚流滿面。

原來李阿姨的兒子成績很好,考上大學還出國留學了。在國外開了公司,沒時間回家。李阿姨又不肯去國外。李阿姨的兒子就給李阿姨請了保姆,李阿姨衣食無憂,可以隨便出去遊玩,可是李阿姨卻對這些都不稀罕。她看到鄰居張家的兒子,就覺得還不如兒子蠢笨留在身邊。李阿姨感覺非常的孤獨。

而鄰居張家阿姨,又羨慕李阿姨,有個有出息的兒子,不用每天為生活奔波,不用活得這麼累。

所以,究竟兒子是出國定居好呢,還是留在身邊好呢?如果單純的考慮老了有兒子在身邊盡孝來說,兒子留在身邊好。但為兒子的前途考慮,或者說為兒子的後代考慮,還是出國定居好。何況,如今就是兒子不出國,肯在身邊盡孝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題主的說法只代表少部分人。大部分人是不會這麼看的。


一葉草73


孩子出國定居了,就等於孩子沒有了。這隻能出在無教養的家庭。在有教養的家庭的,幾女永遠是兒女,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是永遠會感恩的。我有個表妹,在北大工作。夫婦兩都在北大工作。。兩個兒子和兒媳婦,一家在美國,一家在加拿大。都在海外定居,每年都回來看望父母。有交流任務,就是每年兩三次回家。沒有丟了呀,很孝順呀!怎麼能等於沒有兒女了呢?去年,我表妹的丈夫死了,兩家四口都回來盡孝了,什麼都辦妥了才回去。他們要接母親出國去隨他們一起生活,但表妹不願去,就把表妹安排去燕山養老院。養老院每戶一套房,象居家一樣,有專門醫護人員照顧,每月交費上萬元。生活得很好嘛。怎麼就沒有兒女了呢?在這一點上,有教養的家庭和無教養的家庭,完全是兩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