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地方有句俗話叫“魚不相蒜”,為什麼煮魚的時候不能放蒜?

湘村小之草


煮魚不放蒜,是老規矩,屬於魯菜廚師行業的行規,行外不大瞭解,所以說出來會有人不理解。但要解釋煮魚不放蒜,還要把魯菜的這個完整要求放在一塊說:“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

做飯這門手藝,主要三個渠道往下傳承:

  1. 師承。師傅教的;
  2. 家傳。長輩教的;
  3. 自學。自己摸索。

其中的師傅帶徒弟,大多數是規矩的。但有少數,師傅的底子不硬氣,知識不全面,憑著某一點長處帶徒弟,就不一定能帶的好,搞不好說不出這個道理,因為本人就不大懂得。家長口傳身授,注重的實際操作,基本理論欠缺,也不一定能說出這個道理。至於自學成才,更是從某個菜式鑽研,談不上基本知識,更不知道這個道理了。

所以,像“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這些廚藝規矩,如今恐怕只有老派的大師傅才會教你,其他的就不一定了。有人偏不信,非得懟著來。結果可想而知,一樣能吃,不見味道特別不好,也沒見吃壞人,或者難吃的一逼。這就更加的讓人不信這個話了。

但是有一點,飯店老師傅做菜,家裡老人做菜,不管他知道不知道,只要是做老派菜式,講究食材本味,都會秉持“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因為在過去經歷中,吃過虧,有了經驗。新菜款式就不大講究了,尤其是如今創新菜,不講什麼規矩,偏就要做出沒有過的菜味,靠新奇特怪招徠顧客。

回到主題,“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這句話,本身有限定條件,不是說任何做法都要這樣。譬如豬肉有上千種菜式,都不放花椒是不可能的。只是在特定條件下,不能放花椒。這個特定條件就是“本味”。豬肉在注重單一本味的菜式裡,不允許放花椒,否則會破壞整體效果。做魚也是,如果是注重魚的單一鮮味的菜式,絕對不能放蒜。有了蒜香,這個魚就不是魚鮮味,成複合香味的菜了。

魯菜的“五味調和”的奧妙就在這裡。“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算是魯菜的基本原則之一吧。複合香味的菜式不受此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