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為何墓葬逐漸小型化,隨葬品簡約化?隋唐禮儀制度變化解讀

《舊唐書》“臨死遺誡牛車載喪,薄葬洛陽”。

中國人講究逝者為大,自殷商時起便非常注重安葬儀式。那時還出現了“人殉”,到後來又演變成“俑殉”。子孫後代只有將先人安置完善,才能夠得到其在天之靈的庇佑。

迄今為止,出土的最早的墓葬為廣東英德羌塘遺址。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殉這種反人類行為早已無法大行其道。取而代之的是,金銀器皿或者逝者生前喜歡的物品陪葬。

唐代為何墓葬逐漸小型化,隨葬品簡約化?隋唐禮儀制度變化解讀

一、 墓葬不斷向前發展

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以及諸多因素的影響,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的樣式也在發生變化。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思想意識也是不斷進步的。墓葬在隋唐時期逐漸出現小型化,這與歷史原因、建築水平提高和宗教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1. 先秦時期的陵寢

禮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殷商時期,從王宮貴胄到一般的貴族階級都篤信巫術。就連甲骨文,也是為了撰寫卦辭而創造出來的。所以,在他們眼中是先鬼神而後人。所以,那時的墓葬規模都比較大,而且陪葬品也非常多。

《史記·殷本紀》“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去世的王侯,其後代子孫會將其安排的妥妥帖帖。有殉葬的傭人照料,甚至還可以左擁右抱。但是殘暴的殷商,最終還是被來自岐山的周所覆滅。

《詩經·大雅》“: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周朝倡導禮樂制度,雖然等級森嚴,但人殉總算是逐步的消弭。取而代之的便是死者生前喜愛的器皿與車馬。比如今天在臨淄的齊國古車博物館,其馬骸和車都是從當地的墓葬中發掘而出。

同時,令孔夫子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俑也逐步的得到了發展。當時的製陶工藝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於是將木或陶做成人形俑具便大行其道。俑葬的巔峰則是陝西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可見在先秦時期,因為對神靈的崇敬和靈魂的篤信所以發掘出土的陵墓大都規模極大。但是自兩漢至隋唐時期墓葬的規模逐漸趨於小型化而且陪葬用品也從俑逐步的過度到簡潔化方向。

2. 自漢以後的墓葬形制

在西漢時期,出現了畫像磚墓和磚室墓。這兩種墓室,以頂部拱券和穹隆的方式增加了墓葬的防腐性和抗壓性。古人講究的是視死如生,這種

結構與漢朝百姓居住的房屋建築構造非常相似。

到了魏晉時期,則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大量的宗教壁畫或者象徵祥瑞之物。因為那時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連年。再加上佛教自東漢興起,十六國君主又對此極其青睞。所以墓葬中的生活用品如灶臺、風箱等都不再出現。

取而代之的是蓮花、麒麟以及竹林七賢等。可見,此時的人們因為自身生活困苦所以轉而追求精神上的寄託。這對後來的隋唐墓葬風格,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此時,各種反映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墓葬以及隨葬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唐代為何墓葬逐漸小型化,隨葬品簡約化?隋唐禮儀制度變化解讀

二、 具有精神追求的唐代墓葬

兩漢時期磚形墓替代豎穴墓以來,標誌著墓葬建築日趨成熟。而隋承北朝制,唐承隋制其各個方面都是一脈相承的。此時相較於先秦時期來說,喪葬習俗及規模等都相對簡化。除了個別規模龐大的厚葬外,還出現了盛行一時的小型墓葬。

1. 小型墓葬的出現

冉萬里先生在《隋唐考古》一書中,提出對於小型墓葬的界定是首先它的規模相對較小。並且不具備甬道以及天頂。主要可以分為磚室土丘塋、磚室篇穴塋、正方形雙單、雙室土穴塋等等。

自太宗時期出現,直到天寶年間逐漸消亡,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於隋墓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般貴族和庶人許多四品以下官員也紛紛採用此種墓葬。

但為官者的墓葬中,出現了其他小型墓葬罕見的陶俑製品。小型墓葬的發展,大致可以分作四個階段。分別是繼承隋墓而形成的梯形墓;貞觀年間的由字形;弧杯刀型和溜被刀型;到了晚唐時期,小型墓變成了刀型,主要是帶有階梯的折刀型為主。

2. 陪葬品的多樣化

在唐代,除了出現小規模墓葬之外,隨葬品也變得簡單和豐富。隋唐時期,各項手工藝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展。陶瓷工藝,在此時也變得熠熠生輝。因而,在隨葬品中數目最多的就是陶瓷。

其中陶製品以罐子為主,而瓷製品則以碗類為主。陶罐又可以分為帶翼型和無翼型兩種。在西安東郊梨園出土的扁腹罐就是典型的帶翼罐。腹部有鑽刻的玄紋,高二十五釐米扁唇、扁肩。

陶俑則多是以泥質紅陶和泥制彩陶,有男俑、女俑、動物俑等。這些都是屬於僕人俑,為了能夠讓逝者在地下也能夠享受在人間的待遇。此外,唐代貿易開放,墓葬中還出現了少量的胡人俑。但目前只在咸陽的王夫人墓中,有所發現。

此外,許多墓葬中還有金屬器皿。自青銅器出現以來,一直是隨葬用品中的主流。主要以女性裝飾用品為主,比如

銅鏡、銅簪等。在一些自耕農的墓葬中,還有鐵器,比如剪刀、鐵犁等。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置辦更好的器皿,因而就將在世時所使用的農具也一併帶到地下。

唐代為何墓葬逐漸小型化,隨葬品簡約化?隋唐禮儀制度變化解讀

三、 簡約風格墓葬的興起原因

現代人講究厚養薄葬,而且去世後大多埋葬在公墓中。

所以下葬儀式或者隨葬用品以及陵寢建造方面,都遠沒有之前考究。古時候,因為風水原因所以對墓葬是十分重視的,俗話說先人葬的好,後代吃得飽。一命二運三風水,所以對於祖先的墳塋不論是選址還是構造上都是力所能及的做到更好。

1. 朝廷的行政命令

《舊唐書》“風俗流行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日增。望諸王公已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並陳於墓所,不得衢路行”。這是魏徵看到官員百姓都競相厚葬後,對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的話。

他認為那時“偶人像馬,雕飾如生”,所製作人偶或者車馬等都栩栩如生但那不過是“徒以炫耀路人”。這麼做,除了向他人旋鑿自己的本事以外毫無他用。所以唐太宗、唐代宗、唐睿宗等都頒佈了法令,嚴令禁止厚葬。

2. 禮儀風俗的繁瑣

在逝者下葬之前,還有一系列的陳文縟節需要去做。《大唐會典》記載,“祖父母亡,守孝六月;叔嫂若喪,守孝三月;弟妻及夫兄同守孝三月;舅亡;守孝二月;舅服甥為一月;父在為母三年。”

雖然當時國家規定需要薄葬,但卻在六朝的基礎上增加了服喪的數量。也就是說不出五服的親人若死亡,則都要為其守喪。就連自己的後輩或者叔嫂,也要為其服喪。而這就加大了開支。

對於普通家庭而言,服喪守孝以為著在此期間不僅沒有收入來源而且還要不斷的開支。既是如此,許多人家本已無力負擔起只出不進的生活,而如果再花費大價錢為親人修建大型陵寢或者陪葬名貴物品那麼必然會加重其家庭的壓力。

唐代為何墓葬逐漸小型化,隨葬品簡約化?隋唐禮儀制度變化解讀

此外,還有“哭七七”的習俗。《新唐書》“從初七至終七,任設七僧齋。若隨齋須佈施,宜以吾緣身衣物充,不得輒用餘財。”也就是說除了送葬和服喪之外,還要連著做四十九天的法事。

這項程序因人而異,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自然做不到。而對於達官貴人,這些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所以,在舉行完一系列的儀式以後,大都無心再去追加墓葬中的陪葬用品。轉而選擇其生前用品。

3. 建築水平和手工藝的發展

在漢朝以前,所建造的大型陵寢多都採用豎穴樣式的陵墓。這種陵寢所需的土地面積極大,就像位於今淄博高青的衛靈公墓,就如同一座小山丘般大小。漢朝出現的穹隆式陵墓所需空間較小且耐潮耐腐。

同時,進入盛唐以後經濟發展,人口也急劇膨脹。這時的人地矛盾雖然沒有達到不可協調的地步,但也相對比較緊張。如果再用大片土地來建造陵墓,那麼耕地數量必定會有所減少。

民以食為天,如果沒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那麼必定會引發動亂。

這時期的手工藝與先秦時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對於庶民而言,陪葬些許工藝品簡單的表達對其尊重。完全沒有必要再大費周章的選取金銀器皿,為其隨葬。有條件的則製作些陶俑即可。

唐代為何墓葬逐漸小型化,隨葬品簡約化?隋唐禮儀制度變化解讀

結語:

《舊唐書》“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出土的墓葬,可以使現代人瞭解到漢代的房屋結構,唐代的生活水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安史之亂以後小型墓葬便不復盛唐時期的盛況。達官貴人還是喜歡厚葬,而且也愈發濃烈。各地方節度使紛紛叛亂,中央政權威信降低,有條件之人自然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