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哪些經典的語錄?

揮弓探賾


論語句句都值得讀。

如果沒時間讀全文,一本書只要看看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也就夠了

1、開篇第一句

有人評論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駁不倒的真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表達了一種樂觀主義的態度。

2、全書最後一句

最後一句是中國人和全世界人都搞不清楚的,至今如此。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也就是說,對於命運的掌握,是君子才可以辦到的,一般群眾只能至善行善就可以了,命運不可預測。

論語智慧很深刻,但有很多屬於胡亂解釋,需要等著未來有能力的人再去解釋。


鴻道樂學


北宋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裡面有很多精闢入裡的句子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去踐行。整理如下:

1、君子不器。

2、學而時習之。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0、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2、言必信,行必果。

1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1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0、德不孤,必有鄰。

2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2、未知生,焉知死。

23、道不同,不相為謀。

2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時間,你好!


記得人教版課本上有要求背誦的論語名句,這些是教育者們給予兒童啟蒙用的詞語。這些就是非常值得記錄摘抄: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大白愛閱讀


中國國學博大精深,《論語》裡面的精華太多了,我們家6歲的小朋友每天只學習和背誦一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yu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 巧言令色,鮮亦仁!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熊貓睿媽


論語我讀了有七八遍,跟大家分享一個讀論語的方法,就是通讀之後把論語整個分類,比如按照學習,商業,交往等類別分開,可以更系統的瞭解孔子的思想模式。

這種方法讀完幾次論語,就好像跟孔子對話,脈絡清晰的很。

我推薦六句有關相處之道的句子:

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5.君子結交見人之善,小人相處見人之惡。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如果有感興趣的我單獨寫一篇文章把我分類整理的論語分享一下。



楓夜夜夜耶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斯賓諾莎說:"無知的人不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擾亂,從未享受靈魂的真正和平,而且過著對上帝、對萬物似乎一概無知的生活,活著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範圍內,簡直可以不動心,而且由於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恆的必然性,他也就永遠存在,永遠享受靈魂的和平。"

這是馮友蘭的譯介,思維的邏輯在此表達的異常明晰,對我而言,猶如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在對我講授哲學,如機械般的嚴絲合縫,不只讀地通了,也想地通了,心裡固然一片敞亮,激悅那無所不在的光明,終極的智慧,理想沐浴著人生。可是一轉念,想到一切關於絕對的思考最終都難免歸於荒謬,於絕對的光明裡與絕對的黑暗中,能看見的事物可能都不多。因為我們在終極的否定中,強調著自己的擔憂。我們偏執地思考自己辦不到的,久而久之更墜入絕對的懷疑而不得安寧。

而當我讀到"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時,我有了一剎那的寬慰,那是忘卻永恆的威脅所帶來的稍稍平靜,下意識中現世安穩的錯覺。僅僅是覺得有事可做便由衷的生出歡喜,得其情的人生該是有趣的,得人情,得世情,得無情之情,只覺得這萬象的世界裡,我們的朝生暮死有了依託,我們恬不知恥地活著並無礙這宇宙的美妙和諧。

得其情是一個最簡單自然的事情,像睜開眼看到光一樣,這可也是明察秋毫,演世間幽微的樸素心境,它無深憂卻具遠意,有情的視野背後,沒有永遠享受和平的靈魂,那洽洽是無知者的幻影。得其情而感則哀,哀而不傷且自持有餘為矜,而得其情卻不應盡之亦不能盡之,絕對的事物就是絕對的境地,那裡恐怕無情可得。

此外若得不是必得,所謂平等的眾生,因果裡的圓通,也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誑語,有人得就有人不得,這殘酷的偶然性往往使不得者有了對彼岸的嚮往,這也是不得其情之後的癲狂與痴慢,和彼岸無關。

得其情是人生中可求得的幸運,你看見了你所能看見的,也見識了你所視而不能見的,已知裡參差的種種,使你不能信仰,彼岸是痛苦的人生在鏡中歡喜的倒影,求之不得的怨懟。未知裡,人人都是待宰的牛羊,偶然的逃脫都是分外的奢望,想想都令人膽戰心驚,所以 "未知生, 焉知死" 的議論,倒像一道光,投入黑暗之中,使人生不再漆黑一團,就著那光柱裡紛飛的塵,人好奇著周遭,開始求生。

斯賓諾莎靠打磨鏡片活到四十多歲,最終死於塵肺病,這也許是被哲學輕率簡化的人生,但是,永遠存在,永遠享受和平的靈魂要怎樣負擔人生的孤獨和怎樣承受病痛的折磨,我對此實在是不得其情,但我也絕對高興不起來,斯賓諾莎的一廂情願,可媲美大麻的快感,隨機錯置的時空裡,任何絕對的,確信的念頭,醒來後發現都是對不上號的,例如你只是想回房間睡覺,卻推開窗戶跳了出去。


鑽石鼻子風谷秋糧


找幾個經典但是並不一定被大家公認為經典的句子,其實也非常有意思,需要反覆玩味!

1.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評:我這一輩子,就沒見過崇尚道德超過迷戀美色的人。(呵呵,當然了,生理需求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基礎需求啊。生理需求沒滿足,去追求最高的“自我實現需求”明顯不可能。)

2.“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評:古詩說“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很想念,距離算什麼問題?”妥妥的大實話,用來反駁永遠忙碌,沒時間聯繫你的朋友、戀人實在太恰當。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評:智慧的人不迷茫,仁義的人不憂慮,勇敢的人不畏懼。如果你迷茫、憂慮、畏懼,那麼你應該是不夠智慧、仁義、勇敢吧。

4.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評:經歷了嚴寒的冬天,你才會知道松柏的挺拔堅韌。大大的實話,只有拼過,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也可以理解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5.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評:孔子說:“後人可畏,你不知道晚輩就一定現在春風得意的這一波人?但如果四、五十歲了,還是默默無聞,就不足為慮了”。年長而不學無術的人,請不用“我是潛力股”來麻痺自己了。

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評:你可以搞定我的老闆,但你沒法收買我,因為我的志向堅定。

7.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評:你智商境界高的人,可以說高智慧的內容,和智商境界不高的人,就不要說陽春白雪了。

8.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評:正規翻譯: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利嘴口才,沒有宋朝那樣的美麗容色,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恐怕是很難避免災禍的了。簡單一點就是:如果人醜又嘴笨,在社會上是很難混下去的!

再貼幾張人民日報選刊過的句子,共享!











情為何誤


《論語》是儒家經典,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品質高的話可以說數不勝數,如何非要從中說哪些品質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只說說我自己的看法。一、關於學習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二、關於修身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三、關於處世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諸位!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工作之餘,則可研習六藝之文。”等等。


書蟲愛寶書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藉這一點做老師了。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4、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任用)。

8、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小山觀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論語-季氏篇》:“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八佾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里仁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論語-述而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子路篇》:“言必行,行必果。”

《論語-泰伯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些都是教人處世理事學習的經典語句,論語裡面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語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