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舊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樣被漢化的?

關於作者

白化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退休後應聘為中國佛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白化文是一位在北大豐富的學術氛圍中自成一家的學者,他研究過佛教、歷史學、哲學、文學等許多門類的學科,碰撞出來了很多有趣而不拘一格的學術成果。

關於本書

《三生石上舊精魂》是一本佛教學和歷史、文學等等學科交叉結合出來的一本小學術集,告訴我們中國文化是如何從人物形象、基本觀念和文化心理三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對印度佛教進行加工和本土化的。雖然說是學術集,但它並不會繃起面孔去為讀者說教,白化文用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輕快把他精心梳理出來的成果像侃大山一樣聊出來,有理有據卻絕不枯燥。這本書不是學術專著,而是不同學科邊緣裡開出來的美麗的花。

核心內容

在兩千年本土化過程中,佛教文化的許多東西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本書的梳理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俯拾皆是,輪迴和因果報應的觀念,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神通,傳說中的龍王及中國許多龐大的神仙系統,柳毅和龍女的愛情傳說……都可以在古代南亞次大陸佛經故事中找到對應物。這種對應是對中國和印度宗教文化的雙重豐富,也為我們看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三生石上舊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樣被漢化的?

前言

你好,今天我為你解讀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眾學術書《三生石上舊精魂》,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講的就是從中國的小說裡看佛教文化是怎麼被漢化的。

你肯定知道哪吒有三頭六臂、孫悟空會七十二變,你可能也會好奇中國複雜的神仙系統、因果輪迴體系是怎麼形成的,這些都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外來的。就像作者說的,中國人善於把外來事物脫胎換骨,並加入自己的東西,將它一步步中國化、世俗化,慢慢地,它們老家可就不好找了。在這一點上,你不得不感嘆,中國文化吸收並改造外來文化的功力之深厚。這本書的名字取自唐代傳奇小說裡的一句詩,全詩大意是說凡事要追本溯源,而不要輕信文人的演繹與興發。作者用這句詩做標題,就是因為書的主旨是希望為大家撥開一層層的迷霧,為你找到這些熟知文化現象最初的基因從哪來的。作者的辦法是研究古代小說裡和佛教有關的故事,以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東漢為界,觀察前後是否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

這本書的作者叫白化文,這是他給自己取的筆名,意思很簡單:姓白的用化名來寫文章。看這筆名的風格也知道,他是一位十分幽默可愛的人。白化文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北大人。北大里我們說得上來的知名教授們,比如梁思成、戴望舒、俞平伯,還有近一輩的周祖謨、季羨林幾乎都和他有一些師承關係。老爺子生在北京,小時候因為母親希望他能去北大讀書,就早早把家搬到了北大紅樓對門,讓他從小就可以時常去北大旁聽各界名師的講座。於是後來,他就真的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並且留在了這所學校。他本職是研究佛教和敦煌的專家,研究過佛教、歷史學、哲學、文學等許多門類的學科,碰撞出來了很多有趣的學術成果。而《三生石上舊精魂》,就是佛教學和歷史、文學等等學科交叉結合出來的一本小論文集。

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麼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述書中內容。像我剛才說的,這本書是一本小論文集,但看完它以後你會發現,裡面的每一篇小論文其實都栓在一條主線上,就是我國文化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對印度佛教進行了加工,主要是人物形象、基本觀念和文化心理這三個方面。下面,我們就分別講三個故事,來看看我國是怎麼把印度佛教這三個方面本土化的。

第一部分

我們就先來看看第一個內容。我們的古代小說裡有一個類型叫做神魔小說,像大家熟悉的《西遊記》《封神演義》都屬於這個類型,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小說裡的很多人物本來都不是中國人,而是從印度佛教故事裡借調來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有三頭六臂的哪吒和他的爸爸托塔天王李靖是怎麼被改了國籍成了漢人的。

《三生石上舊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樣被漢化的?


請你回憶一下自己去過的寺廟,你是不是覺得大多數寺廟裡供奉的佛或者神仙都差不多?一般,在進門的第二個大殿兩側,你都能夠看到佛教四大天王的坐像,他們手裡分別拿著寶劍、琵琶、傘和蛇四件法器,民間說這叫風調雨順。這四大天王是誰呢?我們先得到印度神話裡去找找。在古印度的體系裡,天下被分為東西南北四部分,四大天王負責各自守護和管理其中一塊,也就是說,四大天王是世界的守護神。大約在隋唐時代,他們來到中國,最終在漢化的寺廟裡長期駐紮了下來。在傳來中國的過程中,四大天王被烙下了途中各個地方的印記。比如說,他們的形象在經過西域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你現在能看到他們頭上戴的一種叫做鳥形冠的帽子和飄帶就是古代西域人常見的打扮,既不屬於印度,也不屬於中國;而他們身上的盔甲,則是我們國家隋唐時期常見的武將裝束。

四大天王裡,管著北方的多聞天王,就是裡面拿傘的那個人,是漢化最多的一個,我們後面的講述也會集中在他身上。多聞天王在印度相關傳說裡不但是北方的守護神,還是財富之神,別名施財天,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財神爺。除此以外,在唐代的傳說裡,他還有能用法術擊退敵人的本領,有點戰神的意思。又是財神,又是戰神,多厲害啊,所以從盛唐到宋代,這位北方天王的香火一直都比其他三位盛得多。《水滸傳》裡,我們看到林沖看守的天王堂,就是為多聞天王建的廟宇。

這位天王在唐代敦煌石窟裡的標準形象是這樣的:身體是金色的,頭上帶著我們前面說的鳥寶冠,身上穿著甲冑,左手託著供奉釋迦摩尼的寶塔,右手拿著一把長長的三叉戟。在畫像上,他的身後往往會跟著一群隨從,左邊是五位太子和夜叉、羅剎等部下,右邊是夫人和天女們,身後還會有小鬼為他打著類似傘的幡蓋,象徵他的王者身份。聽到託塔持戟,你可能會覺得有點耳熟,對吧?對的,中國的小說家就是根據他的形象創作出了託塔李天王,把多聞天王的武器和寶塔都給了李靖。而我們現在熟悉的財神爺,也是從他開始不斷演化來的。比如關羽,你之前有沒有覺得關公廟也是財神廟是個挺奇怪的事兒,這背後的邏輯是,戰神就是財神,就來自多聞天王。

《三生石上舊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樣被漢化的?


隨著職責被不斷分走,多聞天王的地位也在不斷降低,我國的寺廟在造像時就慢慢把他身後的隨從給省了,多聞天王只好自己打著被附會成了傘的幡蓋,顯得簡陋了很多。有意思的是,他還被小說家請來駐守中國。在《封神演義》裡,多聞天王也和其他三大天王一起成為了商朝把守邊關的四位主將,死後才被姜子牙派去西邊做四大天王,連國籍都改了。

除了這位天王,我國的小說家們還盯上了多聞天王的兒子,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多聞天王在最早的形象裡身後跟著的太子,裡面的三太子,名叫那吒。不用說你也知道,他就是哪吒的原型。這位那吒原本是守護佛教的善神,有五個腦袋、六隻手臂。在印度傳說裡,那吒在修行中將自己的骨肉還給了父母。小說家們認為他的形象很適合文學創作,於是那吒改名李哪吒,給了李靖做兒子,又借用了佛教蓮花崇拜的思想,讓哪吒通過蓮花形態重生。小說家還把佛教轉輪王的法輪升級改造了一番,變成風火輪送給了哪吒。法輪原本是印度天神的車輪神化而成,可以降伏四方,而到了我國,武術家認為轉輪在對戰上作用很有限,就把它變成了交通工具。

說到哪吒的神通,你或許還有疑問:為什麼剛才說那吒原型是五頭六腕,在《封神演義》裡哪吒是三面八臂,但到了《西遊記》裡他變成了三頭六臂呢?哪吒胳膊到底有幾條?答案是,這幾個說法都對。頭和手臂的增減也是個變化的過程,而這種形象的轉化是根據中國武術的實操經驗來的。佛教的三面八臂看似威風,但八條手臂,兩手合十,兩手持主要兵器作戰,其餘四隻手都是配搭,在實戰裡效率並不高。到《西遊記》裡改為三頭六臂以後,它的對敵機制則變成了三百六十度四面出擊,三面背靠背,各據一百二十度角揮舞長兵器,不但沒有了死角,自身武器之間也不至於互相妨礙。這和後來我們現代的圓形碉堡常開有三個射擊孔、每個孔的角度是一百二十度的道理一樣,很可能是我們對神話形象經過思考完成的改進。

多聞天王的故事到這就講完了。我們看到,印度佛教的人物來到中國後,被改造、挪用。我們或者改變他們的服飾造型,令他們的形象更容易被接受;或者結合百姓的需求修正了他們的法力和技能,讓他們的香火得以最大限度地維持;或者糅合多個印度佛教的概念構建出新的人物,為我們的神怪小說提供素材。在這個過程當中,印度佛教原本就很完善的人物形象面目全非,而在漢化佛教中又重新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