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繁華的南昌路

低調繁華的南昌路

南昌路很窄,只有14米到15米;它東起重慶南路,西至襄陽南路,全長也不過1.7公里左右。舊時,這裡分成兩條路,陶而斐司路(Route Dollfus)和環龍路(Route Vallon)。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陶而斐司路,是今天的南昌路東端重慶南路與雁蕩路之間的一小段。而環龍路,則是今天雁蕩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Vallon”則是法國飛行員的名字,他為了避免飛機墜落在上海上空而“以身殉職”。1943年,汪偽政權接收法租界,將兩條路統一以江西省會南昌改名為南昌路。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最早的復興公園

對於南昌路的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南昌路、雁蕩路口的復興公園。這是上海開闢最早的公園之一。它的雛形其實是一個私人小花園,因為主人姓顧,所以人們習慣叫它“顧家宅花園”。法國人買下花園後,擴展了10多畝農田,並改建為公園,取名“法國公園”。

法國人離開上海都要去公園留影,每年的7月14日,法國僑民都會舉行慶祝國慶活動,在8000米的大草坪上白天閱兵,晚上放焰火。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裡才正式改名為“復興公園”,寓意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如今,公園中南部8000平方米大草坪還在,噴泉和西側的花壇,依然保持當年的形態;可以說,復興公園是目前國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法式園林。

想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上海長大的少年,不少都會懷念復興公園的旋轉木馬。查了下資料,復興公園建旋轉木馬是1965年,是上海公園中第一個大型遊樂場所。小時候,去復興公園坐旋轉木馬,甚至可以作為是一種父母給孩子的獎勵。

這裡有著老上海的優雅

因為和上海的多條具有氣質的馬路相交,因而,使得南昌路也多了些老上海的優雅,各種建築式樣繁多,大都是小規模形形色色的獨體建築;而且,這裡的歷史底蘊深厚,深厚得彷彿有一種歷史的迷霧阻擋不住地從幢幢老建築裡滲透開來,隨處可見歷史,隨處可見故事。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47號“科學會堂”

1 現在的科學會堂一號樓,原來就是“法國學堂”,主要接收法國僑民為主的外籍僑民子女,所以,老上海又叫它“法童學校”。最初建造時,為上海法國總會會址,由法租界公董局建築師萬茨和博爾舍倫設計,姚新記營造廠承建,1917年完工。整體帶有濃郁的法國風格。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1949年5月後,上海市文化局遷入此處辦公。1954年,中國現代科學事業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任鴻雋向國家提議,將這裡改建成科學家的活動場所。1958年1月18日,文化局遷出,此處更名為科學會堂,並由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親自題寫了科學會堂的名稱。2009年,電影《建國大業》在此取景,例如蔣中正的總統辦公室、蔣中正和毛澤東會面場所等均在此拍。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科學會堂還有一個分部,在南昌路57號,2010年世博會後,這裡變成了上海科技發展展示館,過去,這裡曾是盧灣區少體校使用的訓練房。而這棟老房子的前世,就是1904年建起來的“法國總會俱樂部”,功能就是供法國僑民體育健身。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48號,大同幼稚園舊址

2 從雁蕩路過來,這一段的南昌路呈現出一個s形的彎曲,在馬路的北面,能看見一幢被木製的大門和圍牆圍著的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這就是1931年,由中共地下黨創辦的“大同幼稚園”原址。

取名“大同”,寓意世界大同。保育員多為中共黨員及其家屬,保護撫育的對象,除了部分基督教徒的孩子外,就是革命烈士遺孤和黨的領導人子女。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最初入園兒童20餘人,有蔡和森女蔡轉,惲代英子惲希仲,彭湃子彭小湃,李立三女李力、李競,楊殷兒子,王弼女兒等。後來,毛澤民將毛澤東的3個兒子岸英、岸青、岸龍送入該園。

1932年,由於一名保育員外出時突然失蹤,地下黨組織決定,移孩子並解散幼稚園。園址曾設務本小學,解放後為雁蕩路幼兒園。1987年,複名大同幼兒園,原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題寫園名。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53號,林風眠舊居

3 林風眠是中國著名的畫家,1951年,因為對杭州藝專裡的派系紛爭感到非常厭倦,52歲的他辭職離開杭州,帶著他的法國老婆阿麗絲,全家遷到了上海,就住在南昌路53號,林風眠一家住的是一套兩層,是妻子阿麗絲的法國朋友回國時留給他們的,後院還有一個小天井,林風眠在後院養了許多花,還種了苦瓜和蔬菜。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63號,汪偽內政部長陳群舊居

4 陳群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1913年赴日留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到上海。1921年出任廣州孫中山總統府秘書。1927年,“四一二”事變爆發,作為政治負責人與軍事負責人楊虎主持清黨。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1937年,南京、上海淪陷後,陳群便被日本人拉攏,著手組建“民國維新政府”,並於1938年,出任維新政府的內政部長,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後,他先後任內政部長,江蘇省長(代被日本人毒殺的李士群),考試院長等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陳群預感末日來臨,常嘆曰:“事蔣難,投敵較此更難”,遂在寓中服毒自殺。後來坊間盛傳,“文革”期間,陳群在家鄉的祖墳被群眾挖開,曾任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部少校翻譯的侄兒陳思,偷偷撿回祖先骨骸用炭火烤乾,不料因此中毒。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老漁陽裡

5 新漁陽裡在淮海中路567弄,而老漁陽裡就在南昌路上,這裡的100弄2號是一幢老式的石庫門房子,這裡就是《新青年》編輯部的舊址,陳獨秀曾經住在這裡,它也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的所在地之一。這個弄堂是100弄和102弄共用的,東側100弄都是中式的石庫門,西側102弄則都是西式洋房,兩者交織在一起,很是有韻味。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180號

6 南昌路180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的舊址,管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的國民黨黨務。郭沫若,廖仲愷等曾在此居住。當時中共中央很重視執行部的工作,派出了毛澤東,惲代英,向警予,羅章龍,王荷波等人,毛澤東每天都從位於茂名北路的“甲秀裡”,步行到這裡上班。

其實,南昌路上還有很多國民黨元老的舊居,比如148弄10號的吳稚暉舊居,100弄7號的楊杏佛(孫中山秘書,同盟會成員)舊居,100弄8號的國民黨元老葉楚倫舊居等等。

那些年的風花雪月

我們老百姓還是喜歡聽點風花雪月的。老朋友都知道,筆者是最喜歡來點歷史小料,整點八卦的。那麼,今天南昌路上的八卦,就從這張照片說起。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這張照片拍攝於1936年,當時曾轟動上海灘。三對文藝圈的新人同遊西湖,在六和塔前合影,背後三位分別是:鄭君裡、沈鈞儒和李清;而三對新人分別是:葉露茜和趙丹、藍蘋和唐納、杜小鵑和顧而已。

鄭君裡主持婚禮,三對新人繞塔一週,後在一紙上簽名而宣佈結成伉儷,這一尺幅成了別開生面的一份集體結婚證書。更有意思的是,三對新人中的兩對,都住在當年的環龍路上:南昌路69弄3號是葉露茜和趙丹的婚房,而南昌路110號上海別墅的25號2樓亭子間,是藍蘋和唐納的舊居。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可惜,六和塔下的婚禮,帶來的是三段“六不和”的愛情:1940年5月,趙丹在新疆突然被捕。葉露茜苦等三年,後來,誤傳趙丹已死獄中,重慶還刊發了紀念文章。悲痛欲絕之中,葉露茜得到作家桂蒼凌(筆名杜宣)的同情而結合。

杜小鵑和顧而已,同樣未能攜手走下去。杜小鵑在戰亂中病亡,顧而已則另組家庭,二人未能白頭偕老。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至於藍蘋和唐納麼,六合婚禮過去不到一個月,唐納和藍蘋就發生了婚變。藍蘋去了濟南,拒不相見,唐納還為了她自殺未遂。1937年5月,藍蘋在《聯華畫報》上發表五千多字的《一封公開信》,宣佈和唐納徹底絕裂,並表示“我開始愛上別人了”。

上海人會說,這女人蠻“要”的,要知道在和唐納結婚前,藍蘋有過一段婚史,也是僅僅持續了7個月,離婚後就在北平同俞家三公子、俞啟威同居,並由其介紹入黨。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紹興俞家可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家,有“一筆寫不盡一個俞字”的說法,而這個俞啟威後來改名黃敬,解放後曾任天津第一任市長、市委書記、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病逝時年僅46歲,患病期間,毛澤東曾傳話給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至於藍蘋,她的確“愛上了別人”,這就是“革命聖地”延安。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136弄11號,徐志摩、陸小曼故居

徐志摩雖然不是滬籍人士,但其與上海的淵源頗深,1915年考入了上海滬江大學,後又就讀於北洋大學、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劍橋大學,1922年回國任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發起新月社,擔任《晨報·詩鐫》副刊主編。1926年重返上海,在上海光華大學、東吳大學等大學任教,辦新月書店,1928年3月10日主編創刊的《新月》月刊。

1922年3月,徐志摩同張幼儀離婚,與林徽因戀愛無果,再與陸小曼戀愛,於1926年10月3日結婚。兩人的第一處婚房,就在當時的環龍路上。後來,陸小曼比較“作”,兩人又搬去了如今延安西路上的四明邨,“看懂上海”系列曾有文章詳細提到過這段歷史,不再贅述。

南昌路、茂名路路口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如今,南昌路、茂名路路口還有一尊泰戈爾的銅像,是2010年5月30日,印度總統訪華時贈送給上海人民併為之揭幕的,寓意中、印人民的“精神紐帶”。不過,有意思的是,大家可能都忘記了一個史實,1929年泰戈爾訪問上海的時候,徐志摩和陸小曼早已搬去了四明邨,也就是說,泰戈爾當年暫居徐志摩的寓所,並不是南昌路上的這處舊居。

說起這個136弄,裡面居住過的名人還真不少,1號是巴金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後來搬去了淮海坊;39號是大翻譯家傅雷的舊居;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白楊女士,曾經在弄內48號的三樓住過。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294號-316號,南昌大樓

既然來到了南昌路茂名路口,就不得不提這幢大樓,南昌大樓,原名“阿斯特屈來特公寓”,因為在環龍路上,所以又稱“環龍公寓”。

建築由永安地產公司投資,外國建築設計師列文設計,於1933年建成。這棟8層樓公寓的最大特點,就是保姆樓和公寓樓是分開的,當時也因此被稱為“等級森嚴”,這在整個上海灘也是獨一無二的。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在它的V字型大樓後面,是專門為傭人建造的四層樓低矮的工房。在南昌大樓的每個廚房裡,都會有電鈴的設計,從這裡可以和住在後面的“傭人”聯繫,隨叫隨到。保姆樓裡終日沒有陽光,每個房間都是標準的七個平方,底樓原來就是汽車庫。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淮海坊

淮海坊原名霞飛坊,位於南昌路和茂名路的路口,其正式的弄堂口開在淮海路上。它屬於新式里弄,里弄寬闊,取消了石庫門,圍牆降低到2.5米,改用鑄鐵大門,天井也縮小了。由於地形狹長,總平面佈置採用行列式,特別是將30個單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見的。

很多人喜歡從淮海坊的南端,也就是南昌路進入,穿過坊間。這些人或是悠閒,或是匆匆,但當他們第一次在不經意間抬頭,發現自己經過的正是某位大人物的舊居時,總會慢下腳步打量一番,原來,這幢不起眼的老房子裡,居然藏著一段影響了整個中華大地的歷史。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弄內3號,作家夏丏尊從1937年至1946年,一直居住於此;59號三樓,巴金自1937年起在此生活了18年,其代表作《家春秋——激流三部曲》的《春》《秋》兩部,均完成於此;1936年底,許廣平攜子周海嬰居住64號,直至1948年離開去北方。在此期間,她致力於整理、保護魯迅的手稿,並且編輯了《魯迅全集》;

氣象學家竺可楨,從1935年開始,一直居住在26號。當時,竺可楨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的舊居於2005年,被列為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203號,上海市化工學會

南昌路203號,曾經是中國味精大王、化工實業家吳蘊初的舊居。他同時還是中國氯鹼工業的創始人,創辦了第一個(天廚)味精廠,(天原)氯鹼廠,(天盛)耐酸陶器廠和(天利)生產合成氨與硝酸的工廠。解放後,又為新中國的化工興起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3年10月15日吳蘊初在上海病逝,享年62歲。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南昌路上這些名人居住過的石庫門、老洋房,如今卻變成了時尚小店,買賣上海懷舊歲月的小玩意老古董,或是一爿爿優雅藏匿深處的家居飾品店、服飾店......在這些潮流小店之間,卻是豆漿油條、小籠生煎的日常生活。

潮流和平靜的日常生活氣息,在這裡相互錯位並協調著。於是,形成了南昌路現在這樣,低調卻不失潮流的氣質,並依舊保留著淳樸的市井氣息。它不因為商業而生硬低俗,充滿著鮮活的生活氣息。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低调繁华的南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