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績溪胡宗憲與歙縣磻溪成性祠、府城報功祠

出處:《徽州社會科學》 2019年 第8期 作者:王紅春

據本人調研,歙縣府城中和社區十橫街(五梯階梯下)一處古建築群為明清績溪會館舊址,在明代,其前身為紀念胡宗憲平倭難之大功的報功祠,原來還有三腳牌坊,都與績溪人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一、徽州府城裡的胡梅林報功祠(後為績溪會館)查乾隆《歙縣誌》卷之二《建置志·秩祀》明確記載“報功祠祀總督兵部尚書胡宗憲,在郡城十橫街。”


關於歙縣西幹山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的設計始末

出處:《徽州社會科學》 2019年 第6期 作者:王紅春

一、歙縣西幹山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夫婦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因許氏為歙籍名人,經歙縣人民政府特批,遂足願。


程敏政撰《明故處士文林王公暨配餘氏墓誌》賞析

出處:《徽州社會科學》 2019年 第4期 作者:王紅春

歙縣博物館在安徽省歙縣王村鎮徵集到明弘治二年(1489)《明故處士文林王公暨配餘氏墓誌》碑一方。碑文由程敏政撰寫,並收入《篁墩文集》卷四十四,題為《澤富王處士墓誌銘》。墓主王友森是歙縣澤富太原王氏後裔,也是明代早期徽商的先驅。此方墓誌為還原徽州明代平民的婚姻、日常經營的生活實景,回溯徽商家族的發展歷程,尤其是為明中期徽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汪道昆《陳令君霖雨碑記》補遺

出處:《徽州社會科學》 2019年 第2期 作者:王紅春

明代大學者徽州名人汪道昆撰寫的《陳令君霖雨碑記》原碑已在歙縣新南街五梯階梯上、烏聊山(長青山)腳下的民舍前被發現,實為幸事,但至今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又是—件憾事。這塊功德碑寄託了歙縣人對知縣陳九官為民祭神祈雨和申請災年減免田賦稅額、平抑米價的緬懷之情,值得留存。


明代役籍制度淺析——以進士的役籍為例

出處:《科舉學論叢》 2017年 第1期 作者:王紅春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一向重視舉子役籍的登記,其在進士家狀中得到體現。明代人戶的戶籍,均以洪武時間黃冊所載為準,不許更改,也是一種永充性質。明代官方刻印的進士登科錄對於進士祖籍地、現居地、鄉貫所在和役籍的書寫體例,均有統一的規定。進士的役籍(或稱戶籍)反映的是進士家庭的職業類型。


明代宗室和四氏賢裔進士

出處:《科舉學論叢》 2016年 第2期 作者:王紅春

明代宗室和四氏賢裔進士可視作貴族出身的進士,雖人數不多,卻是明代政治中長期存在的宗室問題的反映。明代朝廷決策層在宗生解額問題上的反覆,最終妥協,是貴族特權階層勢力加強的體現。剖析這類特殊役籍進士的產生過程,有助於探討明代晚期的社會狀況。


明代山西進士李諒的家世與履歷鉤沉——以其家狀和墓誌銘為中心

出處:《科舉學論叢》 2014年 第1期 作者:王紅春 孔偉偉

曾官至南京禮部郎中的山西進士李諒,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間人物。2011年7月,在澤州當地發現了他本人及其家族成員的六方明代墓誌銘。通過對這些墓誌銘的解讀,結合《成化八年進士登科錄》所載家狀,對照相關歷史文獻,可以基本還原其家世背景和生平履歷。


明代浙江舉人的地理分佈初探

出處:《科舉學論叢》 2012年 第1期 作者:王紅春

浙江是明清科舉強省,其歷科舉人數和進士總數均名列前茅。以該省舉人籍貫為統計指標,針對其地理分佈展開探討。因解額制度的實施情況不同,故而分就明景泰四年前和景泰七年的舉人地理分佈狀況分別進行研究。發現舉人分佈高低與各府屬縣數因而與學校數量沒有相關性,舉人分佈呈密集型分佈,且地方行政中心在舉人分佈上具有顯著優勢,而人口與舉人的分佈具有顯著相關性,舉人數量與進士數量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


明洪武朝首三科浙江舉人題名考補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鄉試,又稱大比。《明史》卷七十《選舉志》雲:"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日鄉試。中試者為舉人。"分省進行的明代鄉試自洪武三年(1370年)開科,四年、五年連舉兩次,六年(1373年)停罷,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開。此後除特殊情況導致個別省份或少數科年延遲外,大體為三年一開科。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故宮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03


明代會試試經考略

出處:《教育學報》2011年 第1期 | 吳宣德 王紅春

· 摘 要:明代科舉會試的錄取,不僅受到分卷的地域限制,還受到分經錄取比例的限制。對明代64科會試1.8萬餘進士試經情況的統計分析表明:會試對各經的考生人數應有一個基本控制,而會試錄取則根據各經考生的人數按一定比例進行,藉以保證各經均有相應數量的考生中式。因此,在明代科舉的會試中,考生最終的成功與其所屬分卷區域以及所習經書有相當緊密的關係,並非全由自由競爭而取得。進士習經情況的地區差異,既顯示出不同地區士人習經風氣的不同,也顯示出各個地區在專經考試中的競爭力可能有差異。


明永樂初二十八宿庶吉士初探

出處:《科舉學論叢》 2011年 第1期 作者:王紅春

庶吉士制度是明代首創的高級官員職前培訓制度,明代選官尤以翰林為貴。分析明永樂三年選拔之二十九名庶吉士群體的選拔、培養和授官情況,可以探究其對明代翰林制度中選拔和培養庶吉士模式的深遠影響。此科培養機制的缺陷在於從挑選到培養過程中均過於強調詩賦文章,不利於解決科舉選士缺乏基層實踐經驗的致命矛盾,也缺乏直接鍛鍊其行政才幹的措施。培養年限也過長,沒有做到人盡其才。


明代進士及第時三代存歿狀況初探

出處:《明清論叢》第10輯 作者:吳宣德 王紅春

朱誠如 王天有 主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年8月

進士之曾、祖、父三代的職業身份,是現代學者考察科舉導致的社會流動水平的重要依據。但是,觀察相關的研究成果,我們也注意到:這類研究多侷限於進士上三代(或上五代)的職業身份本身,或者拓展到旁系、母系等親屬的職業身份,卻未見到有人觸及進士的直系家長的存亡與其最後的中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從常識而言,家長的健在與否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史籍中一個家庭因主要家長去世而衰落的事例屢見不鮮。除此之外,男性家長的存歿還與家庭教育最終由誰來落實有關,從而也對子孫最後的科舉成功發生影響。因此,對這一問題的忽略,似乎是不應該的。


《明清論叢》(第十輯)是以200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清史研討會的精選論文為主,融合《明清論叢》編委會委員於會議論文之外遴選、約請的明史及清史文章,共39篇。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明代舉人重複會試現象初探——以浙江為例

出處:《甘肅社會科學》 2009年 第2期 作者:王紅春

以雍正《浙江通志》的明代舉人名錄為基本史料,在釐定明代浙江舉人的具體人數和科年覆蓋情況的基礎上,根據舉人之鄉試、會試以及殿試中式年份,梳理了浙江舉人重複會試的發生情形。並在確定資料處理原則的前提下,分別以地區和科次為統計口徑探討了舉人的重複會試現象,且對重複會試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初步探討。



雍正《浙江通志》明代舉人題名史料辨正

本文以雍正《浙江通志》的明代舉人名錄為基本史料,通過與登科錄、履歷、鄉試錄、同年錄等校訂,對通志舉人題名的科年、人數、籍貫和姓名題寫錯誤進行了訂正。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第二屆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封面


收於《第二屆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年12月

本書收入2007年10月國家圖書館主辦的“第二屆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66篇。全書分為地方文獻專題研究、方誌譜牒研究及地方文獻工作探討三個部分,以“地方文獻研究、利用與合作”為主題,就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集中反映了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明代科舉研究述評

出處:《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年 第6期 作者:王紅春

回顧和評述了近百年來明代科舉研究成果,對其存在的問題做出了思考,並嘗試闡明對明代科舉進行深入研究的新思路。

2007年10月,博士一年級,把碩士學位論文的序言修改出來作為研究述評,正式發表,邁開個人明代科舉研究的一小步。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二老閣本《明儒學案·羅欽順》傳文勘誤

2005年11月發表的文章,是學習吳宣德老師課程《〈明儒學案〉校讀》之後,從課後作業裡改的。註釋九,糾正正德丁亥之誤,源於同門師兄耿松的貢獻。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個人歷年發表成果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