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绩溪胡宗宪与歙县磻溪成性祠、府城报功祠

出处:《徽州社会科学》 2019年 第8期 作者:王红春

据本人调研,歙县府城中和社区十横街(五梯阶梯下)一处古建筑群为明清绩溪会馆旧址,在明代,其前身为纪念胡宗宪平倭难之大功的报功祠,原来还有三脚牌坊,都与绩溪人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徽州府城里的胡梅林报功祠(后为绩溪会馆)查乾隆《歙县志》卷之二《建置志·秩祀》明确记载“报功祠祀总督兵部尚书胡宗宪,在郡城十横街。”


关于歙县西干山许士骐贝聿玿夫妇纪念墓的设计始末

出处:《徽州社会科学》 2019年 第6期 作者:王红春

一、歙县西干山上的许士骐贝聿玿夫妇纪念墓在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歙县西干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别致的夫妇纪念墓。1993年11月,歙县籍学者、教育家、画家许士骐先生病逝于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恋故乡,所以按照他的遗愿,他和妻子(贝聿玿女史当时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将墓园定在了歙县,因许氏为歙籍名人,经歙县人民政府特批,遂足愿。


程敏政撰《明故处士文林王公暨配余氏墓志》赏析

出处:《徽州社会科学》 2019年 第4期 作者:王红春

歙县博物馆在安徽省歙县王村镇征集到明弘治二年(1489)《明故处士文林王公暨配余氏墓志》碑一方。碑文由程敏政撰写,并收入《篁墩文集》卷四十四,题为《泽富王处士墓志铭》。墓主王友森是歙县泽富太原王氏后裔,也是明代早期徽商的先驱。此方墓志为还原徽州明代平民的婚姻、日常经营的生活实景,回溯徽商家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为明中期徽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汪道昆《陈令君霖雨碑记》补遗

出处:《徽州社会科学》 2019年 第2期 作者:王红春

明代大学者徽州名人汪道昆撰写的《陈令君霖雨碑记》原碑已在歙县新南街五梯阶梯上、乌聊山(长青山)脚下的民舍前被发现,实为幸事,但至今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又是—件憾事。这块功德碑寄托了歙县人对知县陈九官为民祭神祈雨和申请灾年减免田赋税额、平抑米价的缅怀之情,值得留存。


明代役籍制度浅析——以进士的役籍为例

出处:《科举学论丛》 2017年 第1期 作者:王红春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一向重视举子役籍的登记,其在进士家状中得到体现。明代人户的户籍,均以洪武时间黄册所载为准,不许更改,也是一种永充性质。明代官方刻印的进士登科录对于进士祖籍地、现居地、乡贯所在和役籍的书写体例,均有统一的规定。进士的役籍(或称户籍)反映的是进士家庭的职业类型。


明代宗室和四氏贤裔进士

出处:《科举学论丛》 2016年 第2期 作者:王红春

明代宗室和四氏贤裔进士可视作贵族出身的进士,虽人数不多,却是明代政治中长期存在的宗室问题的反映。明代朝廷决策层在宗生解额问题上的反复,最终妥协,是贵族特权阶层势力加强的体现。剖析这类特殊役籍进士的产生过程,有助于探讨明代晚期的社会状况。


明代山西进士李谅的家世与履历钩沉——以其家状和墓志铭为中心

出处:《科举学论丛》 2014年 第1期 作者:王红春 孔伟伟

曾官至南京礼部郎中的山西进士李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人物。2011年7月,在泽州当地发现了他本人及其家族成员的六方明代墓志铭。通过对这些墓志铭的解读,结合《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所载家状,对照相关历史文献,可以基本还原其家世背景和生平履历。


明代浙江举人的地理分布初探

出处:《科举学论丛》 2012年 第1期 作者:王红春

浙江是明清科举强省,其历科举人数和进士总数均名列前茅。以该省举人籍贯为统计指标,针对其地理分布展开探讨。因解额制度的实施情况不同,故而分就明景泰四年前和景泰七年的举人地理分布状况分别进行研究。发现举人分布高低与各府属县数因而与学校数量没有相关性,举人分布呈密集型分布,且地方行政中心在举人分布上具有显著优势,而人口与举人的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举人数量与进士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明洪武朝首三科浙江举人题名考补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乡试,又称大比。《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云:"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日乡试。中试者为举人。"分省进行的明代乡试自洪武三年(1370年)开科,四年、五年连举两次,六年(1373年)停罢,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开。此后除特殊情况导致个别省份或少数科年延迟外,大体为三年一开科。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故宫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


明代会试试经考略

出处:《教育学报》2011年 第1期 | 吴宣德 王红春

· 摘 要:明代科举会试的录取,不仅受到分卷的地域限制,还受到分经录取比例的限制。对明代64科会试1.8万余进士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会试对各经的考生人数应有一个基本控制,而会试录取则根据各经考生的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借以保证各经均有相应数量的考生中式。因此,在明代科举的会试中,考生最终的成功与其所属分卷区域以及所习经书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非全由自由竞争而取得。进士习经情况的地区差异,既显示出不同地区士人习经风气的不同,也显示出各个地区在专经考试中的竞争力可能有差异。


明永乐初二十八宿庶吉士初探

出处:《科举学论丛》 2011年 第1期 作者:王红春

庶吉士制度是明代首创的高级官员职前培训制度,明代选官尤以翰林为贵。分析明永乐三年选拔之二十九名庶吉士群体的选拔、培养和授官情况,可以探究其对明代翰林制度中选拔和培养庶吉士模式的深远影响。此科培养机制的缺陷在于从挑选到培养过程中均过于强调诗赋文章,不利于解决科举选士缺乏基层实践经验的致命矛盾,也缺乏直接锻炼其行政才干的措施。培养年限也过长,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明代进士及第时三代存殁状况初探

出处:《明清论丛》第10辑 作者:吴宣德 王红春

朱诚如 王天有 主编,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

进士之曾、祖、父三代的职业身份,是现代学者考察科举导致的社会流动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观察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也注意到:这类研究多局限于进士上三代(或上五代)的职业身份本身,或者拓展到旁系、母系等亲属的职业身份,却未见到有人触及进士的直系家长的存亡与其最后的中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从常识而言,家长的健在与否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史籍中一个家庭因主要家长去世而衰落的事例屡见不鲜。除此之外,男性家长的存殁还与家庭教育最终由谁来落实有关,从而也对子孙最后的科举成功发生影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忽略,似乎是不应该的。


《明清论丛》(第十辑)是以200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清史研讨会的精选论文为主,融合《明清论丛》编委会委员于会议论文之外遴选、约请的明史及清史文章,共39篇。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明代举人重复会试现象初探——以浙江为例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 2009年 第2期 作者:王红春

以雍正《浙江通志》的明代举人名录为基本史料,在厘定明代浙江举人的具体人数和科年覆盖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举人之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中式年份,梳理了浙江举人重复会试的发生情形。并在确定资料处理原则的前提下,分别以地区和科次为统计口径探讨了举人的重复会试现象,且对重复会试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雍正《浙江通志》明代举人题名史料辨正

本文以雍正《浙江通志》的明代举人名录为基本史料,通过与登科录、履历、乡试录、同年录等校订,对通志举人题名的科年、人数、籍贯和姓名题写错误进行了订正。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第二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封面


收于《第二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本书收入2007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第二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66篇。全书分为地方文献专题研究、方志谱牒研究及地方文献工作探讨三个部分,以“地方文献研究、利用与合作”为主题,就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集中反映了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明代科举研究述评

出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 第6期 作者:王红春

回顾和评述了近百年来明代科举研究成果,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思考,并尝试阐明对明代科举进行深入研究的新思路。

2007年10月,博士一年级,把硕士学位论文的序言修改出来作为研究述评,正式发表,迈开个人明代科举研究的一小步。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二老阁本《明儒学案·罗钦顺》传文勘误

2005年11月发表的文章,是学习吴宣德老师课程《〈明儒学案〉校读》之后,从课后作业里改的。注释九,纠正正德丁亥之误,源于同门师兄耿松的贡献。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2005-2019年个人历年发表成果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