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方言影響寶寶語言發展嗎?

鴨梨_採了個花


根據我的觀察和兩個小孩的成長經歷,多種方言不會影響寶寶語言發展。寶寶小,接受能力極強,能同時接受接受幾種方言。我是廣東粵西人,寶寶跟著我會說粵西白話。他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原版英語歌曲和視頻,所以英語也會說一點。後來哥哥上了幼兒園,學會了普通話,也帶著弟弟學會了普通話。現在,在幼兒園或者在路上碰到班上的小朋友就會說普通話,跟我說老家話,看到附近的本地的爺爺奶奶就說幾句本地話。我剛開始也會擔憂寶寶還小,一時間同時面對語言,會什麼話都不會說。事實證明了是多慮了,所以我現在也不管咯,他們對著什麼人自然之道說什麼話了。


崔崔852


我身邊有一個真實案例,從他們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多種方言對孩子語言的影響。

我同事和她老公來自同一個省的不同城市,兩人育有一子,今年2歲半了,比我的孩子大兩個月,從小到大是同事一手帶大。但是最近眼看孩子就要上幼兒園了,孩子的說話問題成為兩人發愁的一個問題。

起初,我也覺得同事小題大做了,直到有一次,她帶著孩子來我家做客,我才發現孩子的問題,不禁擔憂起來。

一、孩子不願意多說話,尤其是面對生人時。

都說被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都有足夠的安全感,可是當同事的孩子看到我時,眼中充滿閃爍和躲避。其實,這都不是什麼問題,當同事引導孩子和我打招呼時,孩子拒絕說話,自顧自地跑開玩玩具。

當我引導我的孩子跟小哥哥打招呼,孩子很樂意地叫了聲“哥哥”,可是同事的孩子沒反應。接下來就只能聽到我的孩子兩個字兩個字地說話,卻聽不到同事孩子的回應。

二、即使說話,孩子總是含糊不清地說著可能只有他媽媽能聽懂的方言。

在玩耍的過程中,聽到同事和她的孩子交流,都是用她的方言來說話,孩子倒是有回應,但是說實話,我很用心地聽孩子說的話,可是一個字都沒聽懂。按道理,我們都屬於一個省,不會存在太大的差異,即使孩子說的方言,我也能聽懂一二。可是孩子含糊不清的發音,讓我很是費解。

詢問同事才知道,在家裡時,她和老公各自用自家的方言和孩子交流,偶爾也用普通話。孩子也能聽懂,唯一的問題是孩子自己說話的時候,一會用方言,一會用普通話,比較混亂。

方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家長不可忽視。

首先,方言發音和普通話發音有區別,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就拿最簡單的一個字舉例,“花”的方言發音是“fa”,而普通話是“hua”,兩者表達同一種事物,但是發音卻天差地別。一旦孩子先入為主,糾正起來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和時間。

其次,方言和普通話給孩子不一樣的感覺,甚至造成心理負擔。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大部分時間浸泡在方言的語言環境中,這讓孩子感到熟悉和習慣。一旦遇到一個和自己講普通話的人,孩子會突然感到不適應,不習慣,甚至不知道怎麼開口說話,就只能迴避,甚至造成自卑的心理負擔。

最後,方言會讓孩子無法融入到集體。

一旦進入學校的集體生活,這種帶著地方方言口味的普通話,可能引起其他同學的排斥和譏笑,讓孩子無法融入到集體生活。成為孩子要克服的困難和心理障礙。

方言其實屬於地方文化特色,我們不能完全避免使用方言,但是,為了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家長在家裡還是要統一語言的使用,什麼時候用方言,什麼時候用普通話,最好,可以讓普通話佔據日常語言的80%。


禹媽育兒


我家的小海豚今年2歲了,從咿呀學語到學會叫爸爸媽媽,那種稚嫩的聲音給我們增添了很多快樂。

由於我和愛人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奶奶說本地話、姥姥廣東話、我和愛人說普通話。在孩子2歲左右學習說話時,有時候分辨不出來他說的是“哪種語言”,有時候還會說兩句“外星語”,大部分情況得靠猜。

從經驗來看,多種方言是影響寶寶語言發展的,但是從孩子語言發展智能來說,這種情況會被孩子自身語言系統克服掉。所以,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0個月左右,說話的積極性不高。當他有強烈需求時才會“蹦”出代表性的字。比如:當他想看一看、摸一摸小狗或者給小狗餵食時,他只會說出單音節:“gou—gou”。

在孩子1歲多時,說話的積極性會顯著提高。並且還會出現“電報”式的語言。比如:媽媽車、媽媽看、媽媽玩。

對於孩子在學習語言時,出現多種方言的情況,也具備一些優點和影響

我們先說說優點

優點是可以增長孩子語言學習技能的發展,學會使用多種語言和別人交流,會積累到大量的詞彙已經幫助孩子增強理解力。為孩子良好的溝通打下基礎。比如很多國際婚姻中生下的小寶寶,從小會掌握多種語言一樣。

那麼影響是,孩子語言系統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發展緩慢的現象。由於方言的不同,會把兩種或多種語言混淆在一起,不容易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他可能會根據環境來進行語言轉換,增加了孩子溝通的難度。

解決辦法是:在可能的前提下,儘量保持孩子學習同一種語言。比如我們常使用的普通話。單一的語言有利於孩子儘快學習說話,以及孩子對需求表達的清晰度。同時,也利於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


小海豚的奶爸


從身邊孩子的經驗來看多種方言不僅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而且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和性格。我朋友的孩子在2歲半快3歲的時候,依舊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彙,而且發音不準,需要媽媽或者奶奶很熟悉她的人做翻譯。原因就是父母講普通話,爺爺奶奶講客家話。

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這次我們只討論聽和說兩部分。寶寶語言的學習一是語言的輸入,即用耳朵去聽的能力;另一個是語言的輸出,聽到之後經過加工對語言的表達,即說的能力。他們通過高頻率一致性的聽,通過大腦的語言系統加工後再學會說。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看到實物”牛奶“對應了聽到的普通話”牛奶“,假如孩子聽到50遍普通話的”牛奶“這個詞就能將實物和普通話之間建立起聯繫,然後聽到100遍後能用普通話說出這個詞,那麼他就學會了“牛奶”的聽和說。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介入粵語“牛奶”的發音,就會給孩子造成混淆,他需要重新建立牛奶實物,普通話”牛奶“與粵語”牛奶“三者之間的聯繫,這種抽象的關係的理解遠遠比一種語言的複雜的多,一個單詞如此,更何況是成千的單詞和複雜的句子。

當孩子的表達被一次一次聽不清楚被誤解被糾正時,會打擊到孩子再次表達的意願,由此也會影響他和同齡人的社交。

所以從個人的經驗來看,家庭成員在溝通特別是對孩子說話時還是儘量保持語言的一致性。


多肉媽媽


我是二胎暖爸,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方言只會影響寶寶的發音,不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有的時候寶寶講話詞,別人可能就會說,哎呀,你們在家不要講方言,你們家方言太多,寶寶不知道怎麼說等等諸如此類的,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男寶一般講話會比女寶遲,女寶1歲不到可能就能喊爸爸媽媽啥的,男寶可能要到1歲半,當然,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家兩個兒子,大寶1歲不到就會講話了,二寶1歲半了偶爾能喊出來爸爸媽媽。

我們家有兩種方言,平時我和老婆講普通話,爺爺奶奶講我的老傢伙,老婆有時候打電話講湖北老家話,三種語言偶爾也是會交織的。爺爺奶奶講的老家話會多一點,平時寶寶主要接觸的語言。對大寶的語言發展一點影響都沒有,反而我覺得他挺有語言天賦。我和老婆的方言他都學的挺像,從來沒有搞錯,也不會混淆。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10個月的孩子語言發展水平屬於單詞句階段,偶爾憋出1、2個詞,2個詞基本也的疊詞,比如狗狗啥的。1歲半以後的寶寶進入雙詞句階段,說話的積極性突然高漲,語言表達能力迅速提高,這個時候可能會突然冒幾個詞出來,有的你感覺都沒有給他教過。

所以說多種方言是不會影響寶寶語言發展的,關鍵是你要多教他,經常及時與寶寶語言互動,會幫助他積累詞彙量、提高理解力,為他開口說話打基礎。


二胎暖爸


有研究和經驗顯示:如果寶寶從小時候就開始接觸兩種甚至更多的語言,那麼,他可以同時掌握這兩種語言,而且逐漸能形成兩套或多種語法及發言系統。而且寶寶接觸這兩種語言的年齡越小,他就可以掌握得越熟練。

因此,不必擔心多語環境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寶寶很聰明,就算是爺爺奶奶說方言,爸爸媽媽說普通話,他也能很好地區分並理解。

我家兩個寶貝從小就出於多種語言環境中,因為我是英語老師,所以我會有意識的用英語跟孩子說話,我老公比較習慣用用普通話,因為我們是客家人,所以爺爺奶奶都是用客家話來交流,孩子1-2歲的時候不是很習慣,常常在交流中會用錯語言或者混淆了,但是慢慢的,隨著年齡的成長,各種語言都會說一點,日常的英語交流也沒問題,而且對於多種語言也不會反感,反而給家裡增添很多樂趣。

寶寶都有驚人的語言學習能力,多語的環境不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反而有利於寶寶更多能力的發展。因此,鼓勵寶寶講雙語,甚至多語,將會是其受益一生的資本和技能!


香港現代教育


不會影響。

我是四川人,我老公是北京人,我們全家現在都在北京生活,我家孩子從小都在四川話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現在她5歲,普通話說得很好,四川話也會一些。我覺得多種語言語境下長大的孩子語言能力和模仿能力反而更強一些。


萌娃天天樂


關於這個,我之前做了研究,就是寶寶小的時候可能會有困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多種語言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寶寶會針對各種語言無縫連接。所以對於我家寶寶也是多種方言教育!

我的寶寶現在兩歲半,我和我老公在孩子的面前主要說普通話;孩子平時由外婆帶,外婆跟她主要是用雲南本地話交流;現在我們定居四川,所以周圍也有親朋好友用四川本地話交流;當我們有時間的時候,還給寶寶閱讀一些英文繪本。

現在寶寶能夠流利的說話,主要是以普通話為主,有些詞彙是英文。其實經過我的仔細觀察,寶寶說話主要是看家長平時的輸入,然後經過自己的處理,最後就是自己所學的。所以在小時候不打擾寶寶專注力前提的情況下,可以給對著寶寶多說一些,想讓寶寶說什麼語言就對著他說什麼語言,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你們寶寶現在多大了?會說些啥?


月亮媽媽養神獸


只要是固定的,哪個人說什麼方言,不混亂,小孩子對語言的吸收輸入就不會混亂。比如奶奶講A方言,爺爺講B方言,就要固定的,不要今天奶奶說A方言,明天奶奶說B方言,爺爺說A方言,這樣寶寶就不會把多種語言。相反多種語言的輸入會有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按我家的例子來說,我的女兒出生之後,就都是我跟她們說普通話,爸爸說英語,奶奶說閩南語。在一歲以後,孩子已經基本上能聽得懂三種語言了。一歲半以後,逐漸地能說一些普通話,再後來也會說一些閩南語,現在19個月,英語單詞也會很多了。但是三種語言來說,還是普通話說得最多,所以我們諮詢了雙語兒童的研究老師,建議在我老公在場的時候我不再跟孩子說普通話,而是改說英語。這樣說了幾天,孩子的英語也進步很多了。需要非常注意的時,絕對不能混著說。比如普通話混閩南話,或是普通話混合英語。這樣對孩子的語言輸入是沒有幫助的。


歡樂雙胞胎日常


這個不必擔心。寶寶的適應能力很強的。



每一個寶寶嘗試說話的年齡並不一樣。有的孩子出生10個月就會喊爸爸、媽媽了,也有的孩子2歲才開口。不過,經驗顯示,這兩種孩子長大以後,在口齒伶俐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對於孩子來說,母語很重要。母語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的外部信息,當然會印象深刻了。所以,當媽媽的,最好對孩子說普通話,因為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嘛。


那麼,媽媽們對孩子說方言可以嗎?我看也沒有什麼不妥,隨意就好。如果,再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保姆,南腔北調都不要緊,孩子可以很快適應的。


現在,大城市裡的孩子的語言能力都不錯。比如廣州的孩子,除了粵語白話以外,普通話和英語能力,都較之以前的孩子們強多了。三者並不會相互拖後腿,反而是相互促進呢。


要說語言能力,東南亞的華人顯得最強。比如,一名馬來西亞華人少年,會講七八種語言(方言)的,並不罕見。其中包括:普通話、粵語白話、客家話、閩南話、潮州話、雷州話、英語和馬來話等。


將來的世界,各地的交往只能會越來越頻繁。多會幾種方言,對孩子來說,一定是不吃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