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賬式的創作,正在“殺死”名編劇

流水賬式的創作,正在“殺死”名編劇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近來,一批電視劇亮相熒屏,聚焦金融業的、以不同經濟體制為切入口的、專注創業的、或者緊緊圍繞家庭生活展開的,各類型不一而足。熒屏展開當代人的追夢長卷,主創們初心一致:希望年長的觀眾能被某個似曾相識的場景觸動,從而重溫奮鬥過的日子;希望年輕人能透過熒屏見時代見父輩,有所啟悟、不負年華。

然而,也有一些現實題材劇在觀眾群裡反響平平、應者寥寥,極有限的評論被“不合邏輯”“棄劇”等佔據,感動無從談起。現實主義具有永恆魅力,這是創作者早就達成的共識。但當現實題材無法觸動人心,有必要追問是誰拖累了現實主義電視劇的生動表達;在作品空心化套路化簡單化的背後,創作瓶頸又是什麼?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一語道破:“我常參加各類評獎,一年幾次,總會發現有些名字反覆出現,有的編劇一年之內能寫四五部長篇劇。他哪兒來時間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生活這口井,如果不深挖,故事怎能講透?”

流水账式的创作,正在“杀死”名编剧

名編劇貼標籤,創作淪為“批處理”

而非用心用情用功的“獨一份”

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若對照這些真言,部分電視劇裡的奮鬥顯得流於淺表、過於輕鬆了。《風再起時》通過三名轉業軍人在服裝行業的搏擊來透視改革之路,劇中人會經過“第一次價格闖關”“南巡講話”“第二次價格闖關”“入世談判”等時代節點。但不錯的劇本骨架下,“血肉”卻不夠豐滿,令本該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之路,平面化為有驚無險甚至風平浪靜的坦途,更忽略了改革進程中的魄力和阻力、高歌或陣痛。

另一部去年播出的《好久不見》講述大學生創業事,劇中年輕人從一窮二白到叱吒一方,成功得來全不費功夫。而劇中主角即便遇挫,只消畫面一轉“多年後”,全體人員又可東山再起。

流水账式的创作,正在“杀死”名编剧

空心化的劇情,恐與仲呈祥所說的編劇“沒時間深扎”不無關係。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也有類似觀點:“重點劇集的編劇名單高度重合,其背後是流水線的定製法則。”或受困於人情,或受迫於資本,很多名編劇、大編劇不得不採取作坊式創作。

部分劇集,實際上由缺乏一定行業積累、人生閱歷的工作坊成員草擬,再經名編劇潤色,便匆匆交稿。當人情或資本成為創作的原動力,對生活的有感而發退居幕後,電視劇便淪為貼標籤式的“批處理”,而非用心用情用功的“獨一份”,當然會與生活裡的觀眾隔著屏障。

曾拍攝《士兵突擊》等劇的導演康洪雷以一位知名編劇舉例,“所有人都知道這位老師出手不凡,於是數十家乃至上百家影視企業踏破門檻求劇本。可編劇只有一雙手、一次人生,他有多少儲備、多少精力,能應付批量化的劇本生產?終於,我們非常‘善良’地把一位優秀編劇給‘謀殺’了。”

少了工匠精神

演員懸浮於人物 服化道懸浮於年代

《奔騰歲月》也從服裝行業裡取一瓢飲,探討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也探討時代洪流中如何堅守初心。論議題設置,該劇對正處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人們頗有助益。但部分經不起推敲的細節,難免頻頻拉觀眾出戏。

劇中的周小強和肖雄是對連襟,也是商場競爭對手。他們的明爭暗鬥戲理應是最抓人部分,但觀眾時常走神。原因有二,一則鬥來鬥去只此兩家,哪怕智鬥情節再扣人心絃,一旦抽空行業背景、降低競爭難度係數,真實感難免打些折扣。

再看場景。改革開放40餘年,身處其中的每一位親歷者都清晰記得來時路上的一步一腳印。往往一張真實的舊照片,就能引來感慨萬千。可該劇中,個別演員妝容與所飾角色的年齡不匹配,部分服飾、道具模糊了年代背景,這些都和觀眾的生活經驗相悖。

流水账式的创作,正在“杀死”名编剧

演員走心的人物塑造、劇組用心的服化道設計,這些對於今時今日的中國電視劇創作而言,不在乎水平問題,而在乎工匠精神。太多現實主義好劇重複過一條創作理念——以工匠精神紮根生活。編劇、導演、演員,莫不如是。

動筆寫《老農民》前,編劇高滿堂五年跑了六個省,走訪200多位農民。籌備《雞毛飛上天》時,編劇申捷六年內八入義烏,與商人們同吃同住,跟著他們進貨練攤。“無限靠近土地”是導演毛衛寧再三講述的創作秘訣。《平凡的世界》開機前,演員集體住進陝北農家體驗生活,每天和村裡老人聊天,吃“百家飯”。

李雪健在《嘿!老頭》裡飾演一名失智老人。誰會想到,老藝術家在開拍前特意跑去養老院待了一個月。那些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老年人怎樣沉默、怎樣孩子氣、又是怎樣衝自己發脾氣,李雪健用心看、認真記。

流水账式的创作,正在“杀死”名编剧

而在《大江大河》拍攝前,扮演小雷家大大小小角色的演員們同住了三個月,每天就按劇中身份互相稱呼,到開機時,源於生活的體驗讓他們的表演渾然天成。

一旦故事還原、場景還原,一旦道具還原、化妝還原,一旦演員“活”成了劇中人,觀眾能感知的,是故事裡的鮮活心跳,是現實主義創作的扣人心絃。

文丨王彥

來源丨文匯報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