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那些畫的特別精細的山水畫並不好看?太注重形無限堆積,太能製作,反倒匠俗?

心依舊夢依然3


感覺這個問法就有有毛病,一幅畫好與不好,與精細與否,與畫法關係真不大,關鍵看畫的人,還有就是對中國畫一以貫之的傳神寫意如何理解,理解錯了,隨你怎麼畫,精細也好,粗放也罷,都註定俗不可耐。兩宋山水花鳥不可謂不精細,可照樣光耀千年。青藤八大,潘天壽,傅抱石,不可謂不粗放,照樣震撼人心。有些人老是強調中國畫是寫出來,不是畫出來,也不是製作出來,還有就是畫理畫法。個人覺得大多扯淡之說,畫本無法,就像路原本是沒有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能契合古人之心,契合中國文化,得乎天地變化之妙,便是好畫。真難想象那些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的人能畫出什麼好畫。修養不行,學識不濟,如何能有好畫。








戎荻書畫


因為特別精細的山水畫,給人刻意製作,甚至機械打造的感覺。追求畫面工整,甚至堆砌,一味追求畫面視覺衝擊力。不講究筆法和墨法,看不到筆墨,反倒容易匠俗。

誰都知道中國畫以寫意畫為主體,有些畫家不重視書法,無書法基礎或書法差。甚至文化修養也不夠。

黃賓虹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了行草,狂草的最高境界。黃賓虹的畫是:大雅無俗,很少有人讀懂他的內心世界,現代中國畫是大俗大雅人人喜歡,這就是畫到無人愛處工。

筆墨是由心境流露出來的內存世界,以書入畫,行草的筆法抒發自己的內心精神。傅抱石和齊白石曾被郭沫若稱作畫壇上的“南北二石”,其繪畫創作題材主要來自五個方面:自然、詩境、歷史、臨摹古人、想象與感懷。他的繪畫創作繼承了中國傳統“大寫意”之風,酣暢淋漓,詩情文思並重。

當今中國畫經受了西方思想和藝術審美的影響和感染,禁錮在規範造型和物象寫實的審美眼光上。而中國畫的語言風格是抒發內心的精神世界為標準,表達內心世界的國畫藝術,中國畫裡的山水不一定是真實的物象的,而是中國畫特有的傳統筆墨語言神似而不是型似。比如,黃賓虹先生不但是用眼看世界,還用心感悟萬物,用手通過書法的形式表達內心不同與別人的自然山水他的畫裡點是短線條是寫出來的,有鋒,有腰,有根,有起筆,有收筆。有黑有白,白的部分是氣的所在不呆板,就像眼睛裡的的瞳仁有亮光。線條之間是脫離的,又不完全脫離開來,線條之間似離不離,似離不遠,相互有照應有吸引力。線條筆法用篆書中鋒,筆桿傾斜似刻刀運行。順鋒和逆鋒結合,順鋒多為表現外美,逆鋒用筆性辣表現內美。行筆如刀刻印,如錐畫沙,入木三分,萬豪齊力,八面出鋒,行筆過程一邊畫一邊不停的攆管。這樣書寫出的線條有難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內美,有極其完美的衝擊力。

從中西雙方繪畫來看,西畫則是科學,中國畫則是哲學;西畫給予人形象感知,中國畫則更多給予人理念的啟迪和心靈的淨化;西畫講技術,中國畫講功力;西畫叫看,中國畫叫品;西畫是表現,中國畫是傳道;西畫讓人激動,中國畫讓人醒悟。中國畫是道法自然,超脫自然!

非專業回答,請指教批評。





楊嘉銘


寫.意太細沒有氣韻





善國墨者1


收藏大師


用戶4187534743711


我明白你說的意思,只是文字表述容易讓人聽不明白。你想說看到山水畫好像畫的特別費功費力,看著挺精細,但是不美。有的畫看著很簡煉,筆墨不多,但看上去很美。這就是國畫與西畫的區別。不好看與細沒有關係,主要是筆墨功夫不到家。畫上十分鐘,練到幾十年功。




用戶目及天下


自然山非畫中山,畫中山是心中山。











南廬藝術會館


中國古代唐宋,就已奠定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遺產,中國山水畫,是在用鏗鏘筆力的線條描繪山石,如同劍拔弩張似粗獷中見到精細,在江河壯闊的曠野中見到空靈,有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藝術加工和提煉,線條形體結構與色彩的特徵性,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可實可虛的工筆與水墨畫,或兼工帶寫與不同顏材料的靈活運用,配有中國詩文漢字書法印記,結合個人風格的特殊性藝術,有待挖掘中國山水畫潛質無限博大精深浩瀚,其藝術神韻的穿透力強悍,扣動人心進入冥思的意境中,達到最佳境界,是走向未來世界攻克繪畫藝術主流的巔峰。











竹林堡人


如果這樣的問題需要討論一下標準,我覺得要綜合看一下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演變發展,從漢代帛畫、彩棺漆畫到隋唐五代時期凸顯出來的斑斕五彩的宗教壁畫,屬於我國色彩藝術與線條藝術混合搭配的粗放時期。

由此一直到宋,趙佶設宣和畫院,定製式、命題材,在繪畫藝術發展中創設了宮廷制式繪畫,並由此規範了繪畫語言的類別與題材,山水花鳥人物走獸諸科由此始建,並大家頻出。與此同時,也有各種非院體在野繪畫的形式。

由於公眾一般取向政府的審美標準,加之政府也是大力尊崇這樣的制式畫匠及其作品,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視覺欣賞喜好的傾向性。就像我們現在的全國美展一樣的作品風格與規制(當然,失去的是自由和天然的野性)

那時,宮廷繪畫不管是山水花鳥人物等,均是用細筆在絹帛上操作的細密繪畫風格,這也是當時這種細膩繪畫工具參與藝術活動製造的寫實風格,這是正統的審美觀念標準,這種風格一直延續至今,特別是學院派的多有追隨者。而我們發展燦爛的繪畫藝術,漸漸在歷史汪洋裡更加趨於明顯藝術特徵,紙的應用、工具的發展改良,使得宋末元初的畫面有著非常突然的變化,梁楷等藝術家由於偏於一隅,自性更加豐富,偏於此類太多偶然效果的藝術感受,又,南宋畫院由於徽宗金兵所俘,基本解體,而來之的這是疏離、冷靜、局部經營構圖的一類,猶如“馬一角”等,代表了那個時期的審美情趣,畫家們筆法也漸漸疏簡散漫,更加效宮廷細密繪畫提煉,由此看,元代繪畫的水墨風格也非獨有,而是繼承前代的傳統發展而來,後代繪畫藝術從宮廷中出來進入比較奢侈的大臣生活中,他們也不忘北朝時期的藝術方式,也更加關注與相信宗教與出離世間的道家哲學,認為“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無以觀復”,更加的崇尚自然性靈的人生理念,故此在繪畫藝術中幾乎斷了那工細、強烈寫實的筆法,加上對水墨在紙上的浸暈效果的審美產生,浸染能讓自然山物等氤氳迷離,層層不泯,產生模糊的意向圖像,再加之這批人更多的是文臣,他們發現筆墨情趣與詩文修養在畫面可以一統、饒有興味的開始試驗各種偶然技法和文字題跋的獨特結合。可以說,我們當代人在中國繪畫上玩的每種藝術符號,歷屆古人們在野的與體制內的,都玩過了。

所以、並非細密嚴謹的畫面才是最終最好的選擇,其都因為政體主旋律的意識、時代審美習慣、工具材料條件、個性情趣而變化,我們生在當下這個豐富且充滿活力的時代,哪裡會被這些束縛,只是在基礎學習中,需要嚴謹的態度來精修工細一路,理解物態與結構、熟悉色彩搭配與線條風格。

而至於是否用何種方式去發揮自我,競有後來人去精彩客觀主觀,思想變化了萬千,手段變化了萬千、標準變化了萬千…

拙見一篇,偶然為止。











君幸賞


山水以意象為主,太似何必人手與心,照片就好。











瑞連軒


欣賞者的圈子,在這個社會已經分出。物有所需,你想要的東西,失望於畫者出不來。畫者出來的作品,你又接受不了。如果對自己來尋找畫風,我覺得總有一款適合你。對極為嚴謹的部分小圈賞者來說,只好去找先輩畫家的作品拜讀。順便說一句,當下畫風,只屬於作者自己狂想,許多未能滿足觀者,因為觀者也在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