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上有下聯,空前絕後!

「觀音山上觀山水」,這上聯,絕了,絕後,空前絕後了!簡直是慘絕人寰,因為無人能對。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說實在,除非你是萬中無一的絕世高手,除非你打通了任督二脈得以天馬行空,不然你休想對出佳聯,最多也就在二三流的檔次自嗨。

不是嗎?很多人對自己的傑作搖頭晃腦,必須解釋半天詞性詞義,或者故作深沉自個兒剖析半天,唯恐普天之下無人能懂。

我也是醉了。我想,這掛在自家門口的文字,必須說本景區自家的事,絕不能替別人打廣告對吧?再者呢,門口進進出出的是普羅大眾,這文字必須通曉明瞭,一看就懂,無需解釋。

首先聲明,本人不是「萬中無一」中的那個一,我是「萬中」之一。我敢斷定,如果直接拿景點來對,那隻能成就一個千古絕對,因為所有的景點過濾後你會發現,幾乎沒有絕佳的字眼可供採用,因為景點必須合乎六大條件:

第一個字必須是動詞,頭倆字必須是名詞,而且做主語必須通順合理,頭仨字必須是名詞,第二字必須仄音,第三字也必須仄音,因為第三字要在第六個位置重複,二四六分明,上聯「山」是平音。

這麼過濾後,「羅漢」可用,可組成羅漢樹、羅漢像、羅漢果;「飛瀑」可用,可組成飛瀑畫。

如果委婉點,可以考慮雨露瓶上的「喜鵲」;如果泛泛而談,「活佛」也可考慮。即使挖地三尺,真的很遺憾,斷貨了,你說可憐不可憐?

真的就山窮水盡了嗎?我努力惡補了一把佛學。冥冥中,我看到了一絲亮光,佛光,是佛光!佛光對山水,才堪鬼斧神工。

先科普一下「見在佛」。見在佛,即現在佛,三世佛之一。三世佛指過去佛、見在佛、未來佛。

見在佛的代表就在觀音山三聖堂,就是釋迦牟尼。特定語言環境裡,見在特指見在佛釋迦牟尼。見在對觀音,恰如其分。

有詩云: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天馬行空,佛對山,諸佛對群山,精妙絕倫。

我們常說:山光水色、湖光山色,有山有水就有光有影,就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情,就有“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畫意,更有“佛光普照,普渡眾生”的意境。佛光對山水,以絕對絕,怎不令人拍案叫絕?

觀音山上觀山水

見在佛中見佛光

觀音/在山上/觀賞山水,見在(佛)/在諸佛之中/顯現佛光,這樣解讀,上承下接,酣暢淋漓。

(遊客在)觀音山上/觀賞山水,(遊客在)見在佛中/看見佛光,主語相同,表達兩層意思,意境昇華。

另外,“佛”古韻為仄音,今韻為平音。想平想仄,謹隨尊意。

我終於鬆了一口氣,氣定神閒,請君點評。請高抬貴手,請尊重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