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何馬超卻不出手相救呢?

茗茗之中-徐瑞


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馬超的封地被殺,馬超為什麼不救關羽,因為馬超與劉備、諸葛亮、張飛等人都在成都。劉備都救不了關羽,馬超如何救得?

《三國演義》中呂蒙發動的江陵之戰和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歸結起來——“呂子明白衣渡江,關雲長敗走麥城”,呂蒙贏得漂亮徹底,關羽輸得一塌糊塗,最後連命也搭了進去。

襄樊之戰,關羽退走麥城,兵敗身死

關羽的失敗,其實早在赤壁之戰後期,劉備不顧東吳的感受,獨自吞下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佔領荊州六郡時,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荊州地處東吳上游,是東吳的命門,控制了荊州就是扼住了東吳的咽喉,隨時可以沿長江而下,直逼東吳都城建業。所以對於東吳而言,荊州六郡,必須緊緊拽在自己手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悍然發動襄樊之戰,親自率領三萬荊州士兵,進攻曹魏襄陽和樊城,在圍困樊城的過程中,遭到曹仁的頑強阻擊,戰爭陷入對峙階段。

這個機會,孫權足足等了十年。東吳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迅速派出呂蒙襲擊荊州,於是就有了《三國演義》中的“呂子明白衣渡江”,發動江陵之戰,兵不血刃奪取荊州六郡,消除蜀漢對東吳的威脅。

曹魏方面,得到東吳襲取荊州的消息,也派出徐晃率兵迅速支援樊城。關羽則在失去荊州之後,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和傅士仁的不戰而降,更是對關羽形成致命打擊。關羽陷入曹仁、徐晃和東吳三軍的包圍之中,且戰且退,最後在吳軍的追擊之下敗走麥城。

關羽困守麥城,派遣廖化透出重圍,向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可恨劉封、孟達對關羽的處境坐視不理,拒絕出兵救援,導致關羽窮途末路,全軍覆沒,兵敗身亡。

關羽最終,是在從麥城往臨沮逃亡的路上,遭到吳兵潘璋及其部將馬忠伏兵襲擊,關羽及其子關平雙雙被擒。孫權勸降無果,將關羽父子殺害。

關羽敗走臨沮,馬超為何不出手相救?

關羽父子遇害,在臨沮這個地方。這和馬超有什麼關係呢?《三國志·馬超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

劉備入川奪取益州,馬超在涼州被部下暗害,妻離子散,匹馬投奔張魯而不受重用,聽說劉備到了益州正在進攻劉璋,馬超來投。馬超再狼狽,當時也是一方諸侯,因此劉備對馬超非常器重,拿下成都後,直接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管臨沮。

臨沮屬於新城郡,在荊襄地界,離當陽長坂坡不遠。劉備入川之後,荊州地區的軍事行動全部交給關羽指揮,而臨沮這個地方,在劉備奪下益州,關羽佔領荊州時期,處於蜀漢的控制之下,所以劉備名義上讓馬超督管臨沮,不排除有安排馬超前往吳、蜀交界協助關羽,為北伐曹魏、東侵孫吳做戰略部署的意思。

但是馬超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投奔劉備一直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去世,從未到過臨沮這個地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丟失荊州,臨沮就進入了東吳的地盤。

馬超為什麼不救關羽呢?因為馬超不在臨沮。所謂的“督臨沮”只是一種名義上的說法,就算是劉備有這個打算,也還沒來得及實施。

關羽兵敗身死,劉備、馬超等人到底在幹嘛?

那麼關羽兵敗身死的時候,馬超在哪裡呢?和劉備、諸葛亮、趙雲等人一道都在成都。

馬超投奔劉備,幫助劉備奪下成都,受封平西將軍。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關羽遇發動襄樊之戰的前一年,馬超和張飛正在率軍攻打漢中。

曹操親率大軍前來爭奪漢中,和劉備在漢中進入相持階段。此時,東吳威脅合肥,曹操從漢中退兵,留夏侯淵駐守,馬超定軍山一戰斬殺夏侯淵,劉備奪取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結束,劉備班師回到成都,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餘名蜀漢官員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勸劉備進位漢中王。

馬超以一方諸侯的身份來投,在蜀漢是百官之首,地位在諸葛亮、關羽等人之上,受封左將軍。

劉備稱王,成都一片歌舞昇平,此時關羽正在襄樊之戰的前線,被曹魏和東吳的聯軍追殺。這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馬超不救關羽?因為連結義大哥劉備,都沒能救得了關羽。

成都和荊州之間,遠隔重山萬水,等關羽的死訊傳入成都,已經是半個月之後。儘管劉備的救援軍隊已經在奔赴荊州的路上,可惜一切都晚了。劉備所能做的,就是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雪恨。但是所謂的報仇雪恨,其實不過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一個藉口。

襄樊之戰,最後的贏家是東吳,全據荊州,幾乎就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陸遜在猇亭一把火燒了七百里連營,劉備狼狽回到白帝城。夷陵之戰徹底削弱了蜀漢對東吳的威脅,三國進入互相博弈的穩定階段。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走麥城,犯下了重大的戰略錯誤。荊州之地,歷來都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關羽就算不被呂蒙殺死,自己只怕也難逃一死,除非劉備一定要他不死。

所以,關羽之死已經註定成局,救或者不救,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關羽走麥城的時候,的確路過一個叫臨沮的地方,這個地方是馬超的封地,離關羽走麥城距離不過幾十里,但是當時的馬超遠在西川,和劉備在一起,距離臨沮千里之遙,他本人是不可能到臨沮救關羽的。所以,不是馬超不救他,而是他根本沒法救。

我們來看看關羽為何自己走成死局。

將荊州放到關羽的手裡看管,應該說劉備是深思熟慮的,守住了荊州,劉備在西川才可以放心幹事。很多人認為劉備讓關羽守荊州,根本就是一出陰謀戲,利用關羽的高傲,假以東吳之手而殺之,以保自己弱勢的後世繼承人得以安生。這個說法有點扯淡,儘管從當時的情況看,劉備的兒子的確很弱勢,而關羽張飛的後代都比較強勢,可是死了關羽還有張飛啊,還有他們的後代啊,在江山還沒有穩固的情況下就拿武將開刀,那是犯大忌的事情,所以這個說法實在很扯。

我傾向於劉備讓關羽守荊州是對他的信任,關羽雖然高傲,但是能力才幹頗具,水淹七軍就是證明。但是,也的確因為他高傲的性格害了自己,因為當時劉備給關羽的戰略意圖並非是去攻打襄陽樊城,只要把荊州守死了,大局便安定了,但是關羽自視清高,可以說完全改變了劉備的戰略意圖,將兵力調走了,荊州空虛,讓陸遜與呂蒙得逞。

作為將帥的關羽如此沒有大局觀,實在是令人愕然,就算是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說法,但是擅自更改戰略意圖的後果,就算關羽不死,活著來到劉備面前,不知道劉備會怎麼處理他。

這是關羽之死最致命的因素:違反軍令和戰略意圖。

關羽死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率軍70萬眾想要奪回荊州,結果失敗而終,劉備兄弟仨從此走上死路,這充分說明了荊州的重要性,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都是輕的,他簡直就是目無王法,自取其辱。

關羽受難之時,為何沒有任何援軍接應?

一來,劉備正在全力經營西川。本來是將關羽作為一顆釘子插在荊州以防止東吳和曹魏的。關羽的失敗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的部署,在這樣的情況下,荊州一失,就算有策應也沒人敢動,因為“大門”一旦打開,想要關門,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諸葛亮那麼會算,他也沒有算到關羽會失掉荊州。

二來,關羽的為人差強人意。除了對劉備忠心之外,關羽在劉備團隊的口碑並不咋的,他首先瞧不起趙雲黃忠馬超,甚至對馬超說“不願與之為伍”。要知道,在東漢“世族+豪強”的社會意識裡,在劉備的五虎上將裡,馬超具備典型的世族豪強背景,是劉備最注重的合作對象。很多人忽視了這樣的歷史背景,所以看不到真實的歷史現狀。關羽的這種不合作性格,註定被人嫌棄。

三來,東吳和曹魏的牽制。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荊州一失,劉備不得不動用大部隊反撲,但是悔之晚矣,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除了戰略性防禦,根本沒有多少進攻機會,這就是荊州的重要性,沒了荊州,直接從牽制轉向被牽制的戰略被動局面。


青燈問史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馬超會不救關羽嗎?不可能的,先不說關羽對蜀漢的重要性,就憑他和劉備“恩同兄弟”的關係來說,馬超也不會不救他。

馬超之所以不救關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沒辦法救。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從一個叫臨沮的小縣城說起。

馬超授平西將軍,督臨沮,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殺

從上圖可以看出,臨沮縣在麥城以北,離麥城也不遠,關羽敗走麥城後繼續北上,就是在臨沮這地方被吳將潘璋埋伏,父子倆都為國捐軀了。

而之所以會有“馬超離關羽不過數里,而不去救援”的錯覺,就是因為我們都錯誤的認為:馬超此時還在臨沮。

不錯,馬超在投靠劉備並拿下成都之後,是被劉備封為了平西將軍、都督臨沮,和當時關羽所駐守的荊州南郡相距數百里,以為呼應。但之後爆發漢中之戰的時候,馬超就被調回了益州,與張飛、吳蘭等屯兵下辯,並策反了氐族七萬餘人,牽制曹軍主力。

劉備繼任漢中王后,馬超已在成都,又怎麼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臨沮去救援關羽呢?

劉備奪下漢中後,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至此馬超就住在了成都,再也沒有回過臨沮了。同樣的,還有一個細節也可以說明馬超不在臨沮。

劉備做了漢中王后,本來為治中從事的名士彭羕被外放到江陽做太守,臨行前他去面見馬超,並有過一段對話:

馬超:“你是朝廷名士,才能出眾,怎麼能外放,做個小郡的太守呢?”

彭羕:“劉備這個老兵痞子,不足與謀。”

馬超:“你在外部為官,我在內部接應,天下沒有不平定的。”

這就是著名的“彭羕謀反疑案”,按照馬超的“你外我內”的說法,則更加證明了馬超在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在成都上班了。

從時間點可以看出,關羽北伐和“彭羕謀反疑案”都是發生在劉備繼任漢中王之後,所以關羽敗走麥城時馬超根本就不在臨沮,又何來的“見死不救”呢?


一貳一橙


三國的名將裡,關羽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可惜他雖然威風了半輩子,最後的結局卻不大好,晚年敗走麥城,最後在臨沮這個地方被殺了。可能有的朋友就會問,臨沮不是馬超的底盤嗎?他怎麼不救救關羽呢?

說起這個馬超,他的經歷也是很複雜的,他父親是涼州的軍閥,後來他的父親和兄弟都去朝廷裡當官了,就只有他駐守涼州。涼州這個地方雖然不大,但是在古代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後來曹操的手下去攻打漢中的張魯的時候,就要路過涼州。在馬超看來,曹操攻打張魯是假,想趁機滅掉自己才是真的,他這個人也是很有血性的,看到曹操對他不好,就起兵反了曹操。曹操的勢力當時很大,當然容不下馬超這樣公然反抗自己的,因此就多次攻打馬超,馬超雖然也很勇武,但是他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因此很快就被打敗了,連家人都被殺了。

就這樣,馬超跟曹操成了仇人,他一心想殺死曹操替家人報仇,恰好當時劉備崛起了,而且名聲不錯,於是馬超就投靠了劉備。我們都知道,劉備對手下的人才是很好的,所以他就讓馬超當了將軍,還讓他管理臨沮。看到這裡,估計你就會覺得馬超不仗義了,劉備對他那麼好,他卻對劉備的兄弟見死不救。

其實你這就誤會他了,劉備這個人雖然名聲很好,但是還是很有心機的,馬超畢竟曾經是涼州的老大,手下也有許多人,所以劉備一方面重用他,一方面也防著他。讓他管理臨沮雖然聽上去很威風,但是臨沮這塊地其實並不在蜀漢手裡,而是在曹操手裡。所以說臨沮只是名義上是他的,實際上他對這塊地並沒有處置權。既然這塊地在敵人手中,他自然也不可能在這裡了,因此他救不了關羽。

而且據說馬超和關羽倆人也有矛盾,在馬超剛投靠劉備的時候,關羽聽說了就很不高興,怕被搶了風頭,於是他就寫信去問諸葛亮,說我跟馬超到底誰更厲害啊?關羽其實也沒什麼壞心思,他只是比較爭強好勝而已,諸葛亮也是知道的,因此諸葛亮就安撫了他一頓,說當然是你厲害了,馬超怎麼比得上你呢。其實這件事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可關羽在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件之後,就拿出來給周圍的人看,向別人誇耀自己的勇武。關羽倒是有面子了,可馬超就很難堪了,因此後來馬超和關羽的關係就很一般。照這樣看來,就算當時馬超在臨沮,他會不會順手救關羽也是兩說。

事實上,就算馬超當時不救關羽,只要劉封肯伸出援手的話,關羽當時也是有可能獲救的。可惜關羽這個人實在是太驕傲了,他連馬超都看不起,又怎麼會看得起身為劉備養子的劉封呢?因此劉封和關羽的關係是很差的。而且他不僅僅是輕視劉封,還曾經建議劉備殺了劉封,免得劉封作亂,雖說劉備出於仁心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是劉封卻恨死了他,因此後來劉封就眼睜睜的看著他被馬忠殺死。因此,與其說關羽是被馬超坑了,倒不如說是被劉封給害死的,當然了,害死了關羽的劉封也沒討的好,他的見死不救也惹怒了劉備,沒過多久他就被劉備殺了。

在筆者看來,關羽之所以會死,主要還是因為他太驕傲自大了。如果他當初沒有看到陸遜年紀小,輕視對方的話,就不會有敗走麥城的事了。更不要說因為他的驕傲得罪了太多人,因此他在被追殺的時候就沒什麼人伸出援手,讓他只能絕望的死去。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魏門寒士


關羽敗走麥城時候,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沒有相救呢?

其實這個問題只是被“督臨沮”這幾個字矇蔽了了雙眼,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在馬超的幫助下,劉璋(益州牧)主動投降,劉備順利取得成都,算是平定了西川,劉備升馬超為平西將軍,並命他督臨沮。但是這裡“督臨沮”這是一個封號而已,馬超並沒有帶兵去臨沮上任,而且臨沮只是屬於荊州九郡之一南郡下的一個小縣而已,只是劉備隨便給馬超的一個封號而已,豈能真的讓馬超這員大將去做關羽手下的手下?

而且劉備那時候對於部下的封號都是亂七八糟的,即使有了封號,並不代表真的去哪裡上任。

1、比如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雖說封了涼州牧,到這時候的涼州還屬於曹操的地盤, 2、還有赤壁大戰後208年,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拜關羽為元勳,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此時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這封號是不是搞笑?





同時來看下馬超封了“督臨沮”後的這幾年的去向,

1、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劉備與曹操爭霸於漢中之地,劉備派馬超與剛剛在巴西大勝張郃的張飛、吳蘭、雷同等將領屯兵於下辯。

2、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張飛與馬超、吳蘭、雷銅等率軍駐紮沮水,假裝攻打武都、陰平兩郡。吳蘭、雷銅被曹洪、曹休等人識破擊敗,吳蘭部將任夔戰死。三月,曹操親率大軍來爭奪漢中,劉備據守,馬超與張飛引兵退回漢中。

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眾將的奮勇下奪取漢中全境。秋天時候,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餘名蜀漢官員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 ,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王后,遷升馬超為左將軍,假節。

在這裡必須普及下一些知識,荊州有多少郡?

208年,荊州在赤壁大戰之前,曹操沒有取得荊州前,有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武陵、桂陽、長沙。

208年,曹操得荊州後,既分南郡立襄陽郡,又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並分南陽郡立南鄉郡。赤壁之戰後,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得南郡,劉備將臨江郡改為宜都郡。



所以可知,無論是劉備所說的南郡還是東吳所說的南郡,都不是一開始的大南郡,而是扣除襄陽郡和臨江郡的小南郡(轄有:江陵、枝江、旍陽、當陽、編縣、華容、孱陵(劉備209年改為公安縣,在公安屯兵)、作唐共8個縣),

所以臨沮應該在襄陽郡和臨江郡的邊界處(臨沮在枝江西岸),


208年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人為的重新排序,

1、曹操佔據南陽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陽(南陽郡和襄陽郡)

2、孫權佔據南郡大部分與江夏,荊州重地南郡首府江陵也在孫權手中,由周瑜坐鎮。


3、劉備則佔領荊州四郡,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劉備被推舉為荊州牧,並且佔領荊州大部分地區,但是,江陵被周瑜鎮守,這就阻擋了劉備的擴張。使得劉備向北不能進,向西則不能佔益州。

4、於是劉備向孫權多次借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其實也就是借給南郡江陵一縣(南郡的治所,最豪華的一個縣),這時候的劉備也就管理著南郡的,江陵,公安兩個縣而已。

湘水之盟

215年劉備取得了益州,孫權多次索要借給劉備的南郡地區,劉備不給,於是在216年,魯肅,呂蒙直接出兵,迅速從關羽的眼皮底下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長沙等三郡,於是劉備一方面命令駐守南郡的關羽領兵三萬去重奪三郡,劉備則親率五萬大軍進至南郡屬縣公安。劉備與孫權雙方當時的關係已經是劍拔弩張,眼看一場主力會戰便要在荊州爆發。


但這時候曹操突然進攻漢中的張魯, 因為漢中對益州的戰略意義是決定性的,所以曹操此時對劉備的威脅比孫權嚴重。於是劉備主動與孫權講和,將長沙、江夏、桂陽三個郡交給孫權,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歸自己,雙方以湘江為界分割荊州。而孫權既擔心打不過劉備又想趁曹操主力在漢中之機進攻合肥,便同意了劉備的講和條件。 這就是著名的湘水之盟。

關羽之死

1、話在說過來,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

2、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

3、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


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

4、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

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對待超過以前,因此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了,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


同年十二月,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這時候也看到臨沮這個地方了,關羽和關平都是在臨沮被俘虜,再次證明臨沮是個小地方,也基本沒有駐軍,也不適合駐軍(好的城防才是駐軍選址的必要條件),因為劉備在荊州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江陵縣和公安縣駐紮。


重生2004


馬超沒有見死不救,陸遜攻下秭歸伏兵與臨沮,而馬超之前的駐地就是臨沮,但是臨沮歸於荊州。證明了兩點,一是臨沮沒有多少兵馬,二是馬超不在臨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馬超在關羽手下,而關羽北伐又帶走了大半兵力,東漢時期荊州版圖有七郡,所以臨沮的兵馬絕不會多。臨沮兵馬雖然不多,但是以馬超之才能,完全可以擋住陸遜固守臨沮。可是事實是,陸遜拿下了臨沮關羽死在臨沮,而劉備沒有責怪臨沮駐地的馬超,而是斬殺了更遠距離,鎮守上墉三郡的義子劉封。有史料記載關羽被殺時,馬超人在益州。這也就證明了,為什麼關羽求援上墉三郡劉封,而不是更近的馬超駐地臨沮,也是劉備沒有責怪馬超的原因。

—————————下面屬於擴展—————————

劉封被劉備殺的原因:一是沒有出兵平叛荊州,二是沒有發兵救關羽,三有被立嗣可能也有立嗣野心,四迫使孟達降魏丟了上墉三郡。劉封沒有出兵荊州平叛,間接導致荊州全丟,隆中對成為泡影,一統三國的根基徹底葬送。拒絕出兵去救求援的關羽,導致劉備失去兄弟大將。曾經劉備有立劉封為嗣的想法,關羽勸立劉禪,指劉封沒資格被立嗣,斷了劉封的立嗣可能,關羽向來也與劉封不和。欺凌孟達導致孟達降魏,配合徐晃拿下了上墉三郡。最終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賜死劉封,也有怕立劉禪後劉封擁兵作亂。

下面大致我推測一下各方人馬

關羽大約三萬

劉封大約五萬

于禁約是四萬

曹仁大約五千

徐晃大約兩萬

陸遜大約一萬五

呂蒙大約有兩萬

荊州守軍約三四萬

大致說下北伐同年事件,不記得月份對不對

1月,曹仁屠宛,候音敗亡;

3月,曹操至漢中被趙雲打敗;

5月,曹操在漢中失敗後撤退;

7月,劉備在漢中稱王(孫權欲攻合肥);

8月,關羽水淹于禁七軍;

10月,孫權命呂蒙突襲荊州(反曹勢力皆應關羽,曹操欲遷都);

12月,關羽敗亡;

三國時期貫穿前後的三大戰場,魏國蜀國的西線戰場,魏國吳國的東線戰場,以及荊州戰場。

現在談關羽北伐時機,馬超在益州,劉封已佔上墉,劉備諸葛亮皆去了西川,吳國休戰合肥,此時因曹仁屠宛,反曹勢力高漲,關羽即北伐,沿途反曹守將降蜀抗曹。連戰連捷關羽直逼京都,此讓關羽威震華夏,讓關羽感覺到了滅曹機會,讓孫權感受到蜀國一統的威脅。最終曹操聯孫權以敗關羽,襄陽樊城久攻不下,曹援兵也陸續趕到,關羽敗退並讓荊州守軍支援,未得援兵最終敗退荊州,結果呂蒙襲得荊州於麥城阻擊關羽,關羽求援劉封劉封拒絕,陸遜繞後埋伏臨沮擊殺關羽。

失荊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關羽劉封不和斷了劉封立嗣可能,劉封孟達皆拒絕出兵。二關羽愛兵如子輕士大夫,關羽與荊州部分守將不和,未見荊州援兵回令嚴懲守將,致使呂蒙陸遜襲擊荊州沒遇到什麼反抗。三關羽受到東吳的捧殺與矇蔽,拒絕孫權聯姻加劇了關係惡化(諸葛亮的,和吳抗曹也是錯誤的,防吳抗曹應該會好一點)。四關羽北伐時間是自己的主張,劉備諸葛亮漢中勝曹,隨後帶兵去西川,劉封剛佔了上墉,如此頻繁戰爭,急需休養生息。在加上連戰連捷,再關羽失敗後先求援荊州又求援劉封,當劉備諸葛亮知道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做任何的部署。甚至都沒來的及下令上墉馳援關羽,由此可知關羽敗亡太快,連情報傳到劉備這,劉備再下令傳到劉封那都來不及。五吳國奪取荊州謀劃良久,歷任大將軍都主張奪取荊州,有史料記載在同年八月,孫權明面上言辭拒絕襲擊荊州,同年十月派呂蒙陸遜奇襲荊州。

有人說諸葛亮想借機殺關羽,這是無稽之談,為了一個關羽葬送大一統的機會,完全不值。

有人說關羽同意孫權聯姻呢,奪荊州是吳國上下共識,絕不會因為聯姻而終止奪荊州。

有人說是關羽太狂妄了,要不然不至於失荊州,其實那是滅曹的好時機,尤其是同年六月劉封奪上墉,這個戰略部署就是為了響應荊州。

有人說最終距離益州這麼近,為什麼沒有救援,當時主要兵力在成都,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人說諸葛亮關羽劉備是沒想到,孫吳會襲擊荊州,這是打錯特錯,以諸葛亮的能力豈能不知道孫吳靠不住,關羽北伐也不會留一半的兵力防守荊州了。

假設關羽沒有逼反荊州守將,導致守將順勢降吳,不然以陸遜和呂蒙的奇襲,不可能接收荊州。再加上劉封的兵力,短時間內可以重創曹魏,反手重創孫吳以待漢中支援,或許最後真的可以一統三國。關羽北伐曹操並不錯,荊州防守也非常嚴密,如果關羽成功了,當為漢室一舉統一三國奠定基礎。

可惜沒有如果,導致丟了荊州,葬送了唯一統一三國的機會,接著死了關羽,緊接著劉封失了上墉三郡,劉封被賜死,張飛也死了,劉備敗亡白帝城,法正也死了,從此蜀國盛極而衰。

大致我所知道也就是這些了,如果有不對或者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祥哥談天下


古代打仗,信息傳遞是很緩慢的,關羽是失了荊州,然後一路逃亡到麥城,那個時候已經是兩眼一抹黑了,一路被各種追殺,你也來不及派人去通風報信求救,而馬超也未必能及時知道關羽逃到哪裡去了,關羽逃到麥城,也是事先沒有計劃的,進入麥城後,又被各種圍困,所以沒辦法。那時候又沒有微信,不然關羽在群裡發個位置也好啊。


似水流年7219


馬孟起和關羽隔川相望,估計都沒有見過面,要是把關羽敗走麥城的帳再往馬超身上記上一筆,錦馬超真是躺著也中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蜀吳三家在荊州地區發生了一場大戰,關羽在在這場戰爭當中由於受到魏吳的前後夾擊而是失敗,最後關羽敗走麥城,留下王甫、周倉守麥城帶著關平、趙累突圍,在走到臨沮這個地方的時候,被埋伏在此地的東吳將領潘璋的部將馬忠所擒,最終關羽父子被殺,臨沮這個地方也被後人永遠的記下來了。有人會問了,關羽在自己的地盤上打仗失敗了,也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被擒殺,這和當時遠在益州的馬超有什麼關聯呢?

答案是關羽被擒的地方是臨沮,馬超在臨沮是有官職的,所以有很多人就產生了一種想法,就是馬超對關羽見死不救。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馬超在臨沮只是一個掛名的官職,可能都沒有到過臨沮這個地方,又怎麼可能去救關羽能?

帶著這些種種疑問,筆者來為大家做以下扼要分析;

第一、馬超投奔劉備後,因為建立了軍功,劉備封了他督臨沮這個官職。

由於馬騰參與的衣帶詔事件被曹操嫉恨,曹操召馬騰進京便殺了馬騰,馬超為了給父親馬騰報仇率軍和曹操展開決戰,但是由於曹操使用計謀,導致馬超作戰失敗,便投奔了漢中張魯。張魯的部將楊白妒忌馬超的才能想要加害馬超。恰好當時劉備入川,馬超便投奔了劉備,由於馬超配合劉備的軍隊圍攻成都,因為馬超的威名遠播,城中的人都因為馬超而驚恐萬分。不到十天的時間,劉璋就開城投降了。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成都,馬超是功不可沒的,劉備平定整個西川之後就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

第二、督臨沮只是一個掛職,馬超沒有去過臨沮這個地方,更沒有見過關羽。

劉備任命馬超督帥臨沮,是因為沿襲了以前曹操封給馬超過的都亭侯。這個督率的意思就是監督領導,督促率領的意思,不是實際的地方官吏,平時指導指導工作什麼的虛職,財政上有這個職位的俸祿。關羽在得知馬超投奔了劉備之後,因為錦馬超的名聲很響而且和張飛大戰部分勝負,但是沒有見過就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武藝才幹如何。關羽是個英雄惜英雄的人,從張遼身上就能看出,關羽可能就是想見見馬超,說不定還要和馬超比試下武藝。諸葛亮知道關羽心高氣傲,就很圓滑的恭維了關羽一番,就是想讓關羽安心的好好守著荊州。如果馬超在臨沮工作離關羽那麼近,還用得著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嗎?

第三、馬超跟隨劉備期間,一直到去世都沒離開過益州,更沒去過荊州。

馬超是在建安二十年投奔了劉備,前前後後一共是七年的時間,由於馬超在西涼一帶的威望很高,劉備一直把馬超運用在益州漢中地區,同時也由於馬超聲望高的原因,似乎劉備也不大樂意讓他離開自己的身邊。在劉備和曹操奪取漢中的戰爭當中,馬超經常和張飛在一起戰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了漢中全境。同年秋天,以馬超為首的百餘位官員,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勸劉備自立漢中王,這個事情在《三國志·先主傳》當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劉備稱王之後,就封馬超為左將軍,假節。劉備稱帝以後,又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斄鄉侯,第二年馬超病逝,臨終之前託付劉備讓他弟弟馬岱繼承他的爵位,年僅四十七歲。

第四、解讀歷史大部分通過典籍,馬超的三處墓冢也許能找到答案

以上的三點,都是通過歷史典籍來解釋當時馬超具體都在什麼地方活動過,然而現存的馬超墓冢位置也許能給予最好的答案。馬公祠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勉縣,屬於秦嶺以南漢中地區,也就是現在漢中市的一個轄縣。馬超曾經在漢中建功立業,他的墓冢出現在漢中似乎合乎情理,也許是對馬超的一種紀念吧。位於湖北省鍾祥市馬超墓,是因為馬超督率過臨沮,可能是衣冠冢,也是為了紀念馬超吧。最合乎歷史的是,應該是在成都市新都區的馬超墓,馬超是病死在成都的。

綜上所述: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馬忠所擒,真的是和馬超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馬超都沒有到荊州去過,更沒有去過臨沮,又如何伸手相救關羽呢?馬超之生平,無論是他的敵人,朋友都對他的評價很高,欣賞他的才能,作為蜀漢的五虎上將,馬超也是實至名歸,如果他當時真的在臨沮的話,必定會出手相救關羽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何馬超卻不出手救他呢?

關羽,一位英雄人物,萬軍之中取敵軍首級,作為蜀國大將,劉備的兄弟,最大的缺點就是自傲,一時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大意失荊州,最後卻落的一個敗走麥城、臨沮被斬的下場,我相信不少朋友看到這一章的時候都會感到十分的惋惜,但是實際上要是仔細看了的話或許大家還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馬超不出手把關羽給救下來了,他們不是盟友嗎?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清楚了,那就是當時關羽確實是和馬超兩人之間是有一絲成見的。

這個成見是在劉備佔領了益州之後,他對關羽只是進行了金錢的獎賞,而對馬超卻封了將軍給了官職,所以說在當時關羽就十分的不服氣,本身他就非常看不起馬超,得知和馬超一起被封為五虎上將更是一臉不服。

這就好比在同一個公司工作,有人看你不舒服,你自然也不會和他關係有多好,馬超便是如此,至少他對關羽也是不待見的,但是這也並不是馬超不救關羽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馬超其實並不在自己的封地裡面,在關羽路過馬超的領地的時候,馬超正在成都,所以說當時馬超是根本無法來救援關羽的,如果想要救他的話,就算是派兵支援也頂多就是去收屍的,並不能起到任何的實質性的效果。

另外就是關羽敗的太突然,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殺,一時間關羽更加名聲大振,然而很快就被曹操和孫權聯合出擊打敗,這期間時間太短,馬超就算是想救也來不及,所以更本怪罪不到馬超身上。

但是關於在那個時候,其實也並不是無人可救,比如說在當時劉備的兒子劉封就很有可能可以救他,關羽敗走麥城之時,他也寫過一封信給劉封,劉封也收到了這封信,可是劉封卻回道他救不了,沒有那個實力,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和關羽之間的關係並不好。

我們要知道劉封其實並不是劉備的真正兒子,所以說在後面有了阿斗之後,關羽作為老一輩的思想,自然是不放心有劉封的存在的,不然一旦劉封造反的話,那麼流產很可能就扛不住,所以他曾經也建議過讓劉備殺掉劉封,從而劉封就有了對其的成見,這才沒去救他。

所以說其實並不是馬超不去救關羽,而是因為馬超並沒有在那個地方,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不錯的,並沒有理由而不去救他,一點點小成見而已也不能當做不去救人的理由。


貓眼觀史



♥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現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同年冬,在臨沮(現湖北省南漳縣)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殺。而馬超督管臨沮是在215年至217年,在關羽被殺的時候,馬超已經離開臨沮鎮守陽平關(現陝西省勉縣老城區)了。




♥214年,馬超投靠漢中張魯,得到張魯賞識。遂向張魯借兵,準備北上攻取西涼故地,久攻不下,退回漢中。受張魯部下挑唆,張魯拒絕馬超入漢中。適逢劉備入川,劉備派李恢說服馬超,馬超於215年夏投奔劉備。劉備分兵交於馬超,馬超直奔成都,劉璋投降。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217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10月,馬超和張飛等將領率軍駐紮甘肅成縣,策反文縣羌人牽制曹操主力。218年正月,馬超與張飛南撤,駐守沮水,佯攻武都與文縣。三月,曹操親率大軍攻打漢中,馬超與張飛引兵回漢中與劉備會合,抵禦曹操。至219年劉備盡取漢中所有城池土地,曹操回許昌。219年秋,馬超牽頭,率文武100多人擁立劉備為漢中王,劉備封馬超為左將軍和有生殺大權的假節。


♥劉備處理完漢中的軍政大事後,南下成都,漢中交於馬超駐守,治所位於現在的勉縣老城區。222年12月,馬超病故並葬於勉縣,時年4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