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1842年,英國印象派畫家威廉·透納的《暴風雪:汽船駛離港口》第一次公開展出

,他用大面積的灰色表現在海面上肆虐的暴風雪,畫面中間的一團黑色似乎暗示那是一條船。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透納畫作《暴風雪》

當時,許多藝術界人士紛紛表示質疑:這樣一團模糊不清的色彩,算得上是一幅合格的作品嗎?不過,評論家約翰·拉斯金卻給予了極高的讚揚,他說:

“ 這幅畫是表現海洋運動、薄霧和光線最為宏大的作品之一,即使對透納來說,這也是從未有過的一幅傑作。”

事實上,這幅畫取材於透納的一次親身經歷,當時他所乘坐的汽船駛離港口不久,就遭遇了一場暴風雪,狂風巨浪裹挾著船隻,乘客們的生命懸於一線。幸運的是,船隻倖免於難,後來透納決定用畫筆和顏料記錄下這次驚心動魄的旅程。

在透納的筆下,浩瀚的大海不復往日蔚藍的平靜,似乎有一種狂躁的氣質,相形之下,人類如此渺小無助,只能等待暴風雪停止才能繼續計劃的航程。

從透納的這幅名畫中,我們可以看出,直到19世紀中期,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多以“海強人弱”為基調。

古希臘神話中的海洋是神秘莫測的,它由暴躁的海神波塞冬主宰,住在海邊城市的人們要定期獻祭、建起高大的神廟舉行祭祀儀式,以求海神庇護。

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海洋,特別是大西洋變成了“淘金之路”,給歐洲大陸帶來鉅額財富。但他們的航程風險極高,途中因為天氣、疾病等原因殞命的情況屢見不鮮。

然而,到了19下半葉至20世紀,海洋和人類的關係逐漸發生了逆轉,橫跨大西洋的電纜、橫跨大西洋飛行等都付諸現實,人類對海洋的瞭解更加深入。

英國曆史學家西蒙·溫徹斯特在新書《大西洋的故事》中,系統梳理了大西洋與歐洲文明歷史之間的關係,分析這片廣闊的海域是如何從一片“神秘之境”,變成“西方文明的內海。”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大西洋的故事》書封

01 未知的恐懼之地:大西洋的神話時代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關於“海格力斯之柱”的傳說,跨過它就要直面波濤洶湧、危機四伏的大西洋。海格力斯之柱像是一個天然的分界點,隔開了安全與危險,平靜與恐懼,就連英雄奧德修斯在海上漂泊時,都會發出深深的慨嘆:“逃不出這深灰色的大海。”

海上氣候條件多變,人力所能達到的技術條件難以支持遠程航行,因此,大西洋像是一塊“禁忌之地”,無聲地阻止那些試圖穿越過它的人們。

於是,人們用數個神話人物來描繪心目中的大海:海神波塞冬孔武有力,經常揮舞著三叉戟四處興風作浪,但也會給海邊的人們帶來豐富的水產,讓人又愛又怕。海中仙女溫柔嫻靜,會把人或神拋棄的嬰孩悄悄收養長大。

對於水手來說,最讓人迷戀又充滿恐怖氣息的則是塞壬女妖,她們有著長長的秀髮,白皙秀美的面孔,聲音如同黃鶯般動聽。可是,這個聲音是一個甜蜜的陷阱,一旦聽到就會成為女妖的獵物,再無葬身之地。

於是,英雄奧德修斯不得不請求同伴,把自己綁在桅杆上,才僥倖逃過一劫,但海洋卻不吝於展示自己的力量,讓奧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們在海上舉步維艱。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被綁在桅杆上的奧德修斯

德國作家古斯塔夫·施瓦布寫被困在海上的奧德修斯:

腳下的大海愈加昏暗,一股猛烈的西風直撲過來,船桅上的兩道纜繩砰地一聲斷裂了,桅杆轟然倒下,砸在舵手的頭上。

這樣的場景,似乎和幾千年後透納《暴風雪》遙相呼應,使人們不禁感慨海洋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強大力量。

深灰色的大海固然可怖,海格力斯之柱像是個無情的詛咒,但2000多年的歐洲人並沒有被徹底嚇阻,腓尼基人、維京人、熱那亞人、一些勇者和商人開始踏上探索大西洋的漫漫征途。

02 商人與冒險家的樂土:大西洋的商業時代

人類開始對大西洋的探索,不外乎兩大動機:滿足好奇心,追逐商業利益。其中,“利益”佔據主導地位,從公元前2-3世紀的腓尼基人,到10世紀短暫到達美洲的維京人,以及15世紀末將殖民者引向新大陸的哥倫布,他們的冒險行為大都有商業利益的驅動。

腓尼基人用雪松等木材打造出結實的“圓船”,安排十幾名水手划槳,一路穿過海格力斯之柱,到達西班牙、埃及、塞浦路斯等地開展貿易。歸程的航船上,攜帶有青銅器、糧食、橄欖油、寶石、鐵器等商品,回到故鄉之後可以高價賣出。

在所有的貿易品中,一種名為“染料骨螺”的小玩意尤為引人關注。

它是一種神奇的海洋生物,其外殼中所含有的分泌物,在陽光和氧氣的作用下會從透明變成漂亮的紫色,因此成為一種貴重的染料,被稱為“提爾紫”。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染料骨螺

由於提取“提爾紫”的工序複雜,且需要大量的骨螺才能獲得少許的紫色染料,因此成為希臘羅馬貴族們的專屬顏色。在“尚紫”的風潮之下,那些能夠獲得染色骨螺資源的商人們,自然也可以分得一杯羹,賺到不錯的收益。

腓尼基人雖然富有冒險精神,但他們的行動範圍仍然以近海為主,遠處的深海仍然是未被涉足的處女地。

直到大約公元10世紀時,維京人“紅髮埃裡克”駕駛著高高的龍艏船,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他們與當地土著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並試圖建立貿易點,但由於雙方發生激烈衝突,定居的嘗試很快無疾而終。維京人與大西洋、美洲的這段歷史淵源,也逐漸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哥倫布。

哥倫布穿過大西洋並發現美洲的經歷,從頭到尾都與“商業策劃”緊密相關。

他是一名意大利人,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下開始了遠航。作為對女王投資的回報,他從西印度群島帶回來了許多新奇事物:鸚鵡、貘、玉米,以及歐洲大陸罕見的紅色人種。更重要的是他傳遞出的一個信號:在那塊遙遠的土地上,蘊藏著數不清的黃金,是一個真正的“黃金之國”。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哥倫布和他的船隊

被“黃金夢”衝昏了頭腦的歐洲人,開始紛紛離開故土,來到美洲淘金。可惜的是,哥倫布描繪的願景多有虛妄,他們中的大多數最後只能失望而歸。

雖然沒有遍地黃金,但歐洲人很快發現了新的商機:他們利用大西洋作為通道,開始了“三角貿易”,在歐洲、美洲、非洲之間,轉運奴隸、棉花、蔗糖、工業品等“貨物”,形成一個龐大的海上商業帝國。在這個貿易體系中,歐洲為了利潤佔盡先機,卻給美洲、非洲的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

03 從分隔走向聯繫:海洋串起新的世界史

好奇心和利益,使人們突破內心的恐懼,穿過大西洋走到更遠的地方,世界從分隔走向聯繫,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認知邊界。

橫跨大西洋的交通工具不斷更新換代,從最初的郵輪、定期發船的客輪,到後來的跨海飛行。1919年,英國軍官傑克·阿爾科克和阿瑟·布朗,和他們的貓咪一起,駕駛一架雙翼飛機,實現了不著陸跨大西洋飛行。他們的勇敢之舉不僅得到了豐厚的獎金,還被喬治國王授予了爵士爵位,算得上是名利雙收。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傑克·阿爾科克和阿瑟·布朗所乘坐的飛機

人類對大西洋的認知日益深化。美國海軍上尉馬修·方丹·莫里原本要參加1838年的大西洋探險活動,但由於在一次馬車事故中受傷,他只能放棄這次機會。但出於對海洋的熱愛,他把餘生的精力都放在海洋地形、氣候的研究與測量上。

馬修·方丹·莫里所繪製的《北大西洋盆地探測圖》,其中描繪出大西洋中脊的地形,為後來美國商人菲爾德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原本出現在神話故事、科幻小說中的情節,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描寫了一種“海底怪物”鸚鵡螺號:它是一個鋼鐵製成的龐然大物,平時潛在海面之下,偶爾露出水面。

鸚鵡螺號上擁有一套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完全依賴海洋提供的資源,就可以幫助船上的居民實現衣食無憂。後來,世界上的第一艘核潛艇,便以“鸚鵡螺號”命名。


從印象派大師透納的名畫《暴風雪》,窺見人類的數千年海洋探索史

“鸚鵡螺號”核潛艇

在這一過程中,除了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之外,也不乏或冷酷或血腥的現實。

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駛往美國的中途,因為撞到冰山而沉沒,致使1500餘人殞命大西洋。

從都鐸王朝時期的英西海戰,到二戰時期的大西洋戰役,雙方的武器裝備持續升級,隨之而來的是殺傷力的提高,海洋變成無數戰士的葬身之所。莎士比亞的戲劇《理查三世》中,有過這樣的獨白:

我在腦海中見到一千艘恐怖的沉船;

一千個被海魚吞噬的可憐人;

楔形的黃金、巨大的船錨,無數的珍珠……

全都散落在海底:有些躺在死人的頭骨裡,

有些在眼窩裡,眼珠卻沒了蹤影……


大西洋,遠早於人類誕生。它就像一位靜默的長者,見證了數千年來人類的技術進步,也目睹了人類彼此間的紛爭與屠戮。

神話中令英雄發出哀鳴的“灰色大海”,如今已成為串起歐洲文明的一片內海。它無言看著這一切,但始終遵循自己的演化規律。或許,在大西洋麵前,人類始終應該保留一份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