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1842年,英国印象派画家威廉·透纳的《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第一次公开展出

,他用大面积的灰色表现在海面上肆虐的暴风雪,画面中间的一团黑色似乎暗示那是一条船。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透纳画作《暴风雪》

当时,许多艺术界人士纷纷表示质疑:这样一团模糊不清的色彩,算得上是一幅合格的作品吗?不过,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却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说:

“ 这幅画是表现海洋运动、薄雾和光线最为宏大的作品之一,即使对透纳来说,这也是从未有过的一幅杰作。”

事实上,这幅画取材于透纳的一次亲身经历,当时他所乘坐的汽船驶离港口不久,就遭遇了一场暴风雪,狂风巨浪裹挟着船只,乘客们的生命悬于一线。幸运的是,船只幸免于难,后来透纳决定用画笔和颜料记录下这次惊心动魄的旅程。

在透纳的笔下,浩瀚的大海不复往日蔚蓝的平静,似乎有一种狂躁的气质,相形之下,人类如此渺小无助,只能等待暴风雪停止才能继续计划的航程。

从透纳的这幅名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直到19世纪中期,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多以“海强人弱”为基调。

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是神秘莫测的,它由暴躁的海神波塞冬主宰,住在海边城市的人们要定期献祭、建起高大的神庙举行祭祀仪式,以求海神庇护。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海洋,特别是大西洋变成了“淘金之路”,给欧洲大陆带来巨额财富。但他们的航程风险极高,途中因为天气、疾病等原因殒命的情况屡见不鲜。

然而,到了19下半叶至20世纪,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逐渐发生了逆转,横跨大西洋的电缆、横跨大西洋飞行等都付诸现实,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更加深入。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温彻斯特在新书《大西洋的故事》中,系统梳理了大西洋与欧洲文明历史之间的关系,分析这片广阔的海域是如何从一片“神秘之境”,变成“西方文明的内海。”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大西洋的故事》书封

01 未知的恐惧之地:大西洋的神话时代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海格力斯之柱”的传说,跨过它就要直面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西洋。海格力斯之柱像是一个天然的分界点,隔开了安全与危险,平静与恐惧,就连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时,都会发出深深的慨叹:“逃不出这深灰色的大海。”

海上气候条件多变,人力所能达到的技术条件难以支持远程航行,因此,大西洋像是一块“禁忌之地”,无声地阻止那些试图穿越过它的人们。

于是,人们用数个神话人物来描绘心目中的大海:海神波塞冬孔武有力,经常挥舞着三叉戟四处兴风作浪,但也会给海边的人们带来丰富的水产,让人又爱又怕。海中仙女温柔娴静,会把人或神抛弃的婴孩悄悄收养长大。

对于水手来说,最让人迷恋又充满恐怖气息的则是塞壬女妖,她们有着长长的秀发,白皙秀美的面孔,声音如同黄莺般动听。可是,这个声音是一个甜蜜的陷阱,一旦听到就会成为女妖的猎物,再无葬身之地。

于是,英雄奥德修斯不得不请求同伴,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才侥幸逃过一劫,但海洋却不吝于展示自己的力量,让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们在海上举步维艰。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被绑在桅杆上的奥德修斯

德国作家古斯塔夫·施瓦布写被困在海上的奥德修斯:

脚下的大海愈加昏暗,一股猛烈的西风直扑过来,船桅上的两道缆绳砰地一声断裂了,桅杆轰然倒下,砸在舵手的头上。

这样的场景,似乎和几千年后透纳《暴风雪》遥相呼应,使人们不禁感慨海洋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力量。

深灰色的大海固然可怖,海格力斯之柱像是个无情的诅咒,但2000多年的欧洲人并没有被彻底吓阻,腓尼基人、维京人、热那亚人、一些勇者和商人开始踏上探索大西洋的漫漫征途。

02 商人与冒险家的乐土:大西洋的商业时代

人类开始对大西洋的探索,不外乎两大动机:满足好奇心,追逐商业利益。其中,“利益”占据主导地位,从公元前2-3世纪的腓尼基人,到10世纪短暂到达美洲的维京人,以及15世纪末将殖民者引向新大陆的哥伦布,他们的冒险行为大都有商业利益的驱动。

腓尼基人用雪松等木材打造出结实的“圆船”,安排十几名水手划桨,一路穿过海格力斯之柱,到达西班牙、埃及、塞浦路斯等地开展贸易。归程的航船上,携带有青铜器、粮食、橄榄油、宝石、铁器等商品,回到故乡之后可以高价卖出。

在所有的贸易品中,一种名为“染料骨螺”的小玩意尤为引人关注。

它是一种神奇的海洋生物,其外壳中所含有的分泌物,在阳光和氧气的作用下会从透明变成漂亮的紫色,因此成为一种贵重的染料,被称为“提尔紫”。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染料骨螺

由于提取“提尔紫”的工序复杂,且需要大量的骨螺才能获得少许的紫色染料,因此成为希腊罗马贵族们的专属颜色。在“尚紫”的风潮之下,那些能够获得染色骨螺资源的商人们,自然也可以分得一杯羹,赚到不错的收益。

腓尼基人虽然富有冒险精神,但他们的行动范围仍然以近海为主,远处的深海仍然是未被涉足的处女地。

直到大约公元10世纪时,维京人“红发埃里克”驾驶着高高的龙艏船,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他们与当地土著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并试图建立贸易点,但由于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定居的尝试很快无疾而终。维京人与大西洋、美洲的这段历史渊源,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哥伦布。

哥伦布穿过大西洋并发现美洲的经历,从头到尾都与“商业策划”紧密相关。

他是一名意大利人,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下开始了远航。作为对女王投资的回报,他从西印度群岛带回来了许多新奇事物:鹦鹉、貘、玉米,以及欧洲大陆罕见的红色人种。更重要的是他传递出的一个信号:在那块遥远的土地上,蕴藏着数不清的黄金,是一个真正的“黄金之国”。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哥伦布和他的船队

被“黄金梦”冲昏了头脑的欧洲人,开始纷纷离开故土,来到美洲淘金。可惜的是,哥伦布描绘的愿景多有虚妄,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后只能失望而归。

虽然没有遍地黄金,但欧洲人很快发现了新的商机:他们利用大西洋作为通道,开始了“三角贸易”,在欧洲、美洲、非洲之间,转运奴隶、棉花、蔗糖、工业品等“货物”,形成一个庞大的海上商业帝国。在这个贸易体系中,欧洲为了利润占尽先机,却给美洲、非洲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03 从分隔走向联系:海洋串起新的世界史

好奇心和利益,使人们突破内心的恐惧,穿过大西洋走到更远的地方,世界从分隔走向联系,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边界。

横跨大西洋的交通工具不断更新换代,从最初的邮轮、定期发船的客轮,到后来的跨海飞行。1919年,英国军官杰克·阿尔科克和阿瑟·布朗,和他们的猫咪一起,驾驶一架双翼飞机,实现了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他们的勇敢之举不仅得到了丰厚的奖金,还被乔治国王授予了爵士爵位,算得上是名利双收。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杰克·阿尔科克和阿瑟·布朗所乘坐的飞机

人类对大西洋的认知日益深化。美国海军上尉马修·方丹·莫里原本要参加1838年的大西洋探险活动,但由于在一次马车事故中受伤,他只能放弃这次机会。但出于对海洋的热爱,他把余生的精力都放在海洋地形、气候的研究与测量上。

马修·方丹·莫里所绘制的《北大西洋盆地探测图》,其中描绘出大西洋中脊的地形,为后来美国商人菲尔德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原本出现在神话故事、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了一种“海底怪物”鹦鹉螺号:它是一个钢铁制成的庞然大物,平时潜在海面之下,偶尔露出水面。

鹦鹉螺号上拥有一套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完全依赖海洋提供的资源,就可以帮助船上的居民实现衣食无忧。后来,世界上的第一艘核潜艇,便以“鹦鹉螺号”命名。


从印象派大师透纳的名画《暴风雪》,窥见人类的数千年海洋探索史

“鹦鹉螺号”核潜艇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之外,也不乏或冷酷或血腥的现实。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的中途,因为撞到冰山而沉没,致使1500余人殒命大西洋。

从都铎王朝时期的英西海战,到二战时期的大西洋战役,双方的武器装备持续升级,随之而来的是杀伤力的提高,海洋变成无数战士的葬身之所。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三世》中,有过这样的独白:

我在脑海中见到一千艘恐怖的沉船;

一千个被海鱼吞噬的可怜人;

楔形的黄金、巨大的船锚,无数的珍珠……

全都散落在海底:有些躺在死人的头骨里,

有些在眼窝里,眼珠却没了踪影……


大西洋,远早于人类诞生。它就像一位静默的长者,见证了数千年来人类的技术进步,也目睹了人类彼此间的纷争与屠戮。

神话中令英雄发出哀鸣的“灰色大海”,如今已成为串起欧洲文明的一片内海。它无言看着这一切,但始终遵循自己的演化规律。或许,在大西洋面前,人类始终应该保留一份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