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字子瑜,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人(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歷任東吳政權的長史、中司馬、綏南將軍、南郡太守、左將軍、大將軍、左都護等職務。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諸葛瑾所歷任的職務,就不難發現,諸葛瑾在東吳政權內部算得上是位高權重的重臣了,尤其是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剛剛登基稱帝,便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兼左都護了。要知道,在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在那段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將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啊。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東吳黃龍元年,孫權剛剛登基稱帝,便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兼左都護了!

早在東漢王朝中後期,大將軍就已經成為外戚首領或執政權臣的專屬職務了,例如竇憲、梁冀、何進等外戚權臣當年都曾憑藉大將軍的身份而把持朝政。

除此以外,當時並存的魏蜀吳三國的大將軍無一不是其君主的心腹大臣。例如魏國曹丕稱帝后,就先後任命夏侯惇、曹仁為大將軍(夏侯惇擔任數月大將軍職務就病逝了,曹仁接任大將軍職務);蜀國劉備稱帝后,雖然沒有直接任命大將軍,但還是任命關羽為前將軍以代行大將軍職權(劉備很有可能是想徹底安定局勢後,在正式任命關羽為大將軍吧);而吳國孫權稱帝后,就率先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了,此足可見諸葛瑾在當時是多麼深得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孫權剛剛稱帝便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此足可見諸葛瑾多麼深得孫權的寵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諸葛瑾的身世,就不難發現,諸葛瑾其實算不上是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甚至可以說諸葛瑾的家族在東漢末年已經沒落到不算是世家大族了。因為諸葛瑾的父親諸葛珪雖然做過泰山郡丞級別的官職,但可惜英年早逝了,其叔父諸葛玄雖做過豫章太守級別的高官,但可惜沒過多久就被驅逐下野了

(當然,此處說諸葛家族沒落,並不是說諸葛瑾就要一落千丈以至於淪為布衣百姓了。事實上,對於諸葛瑾而言,他的家族出身或許可以保障他衣食無憂,但卻對他的仕途幫助已經不大了。諸葛瑾將來的仕途肯定要靠他自己打拼了。)

為什麼並非江東地區本地士族出身的諸葛瑾能夠獨得主公孫權的寵信,以至於高居大將軍職務呢?諸葛瑾的身上又有哪些過人之處呢?這其中又有哪些少有人知的原因呢?這一切的問題或許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究一番。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並非江東地區本地士族出身的諸葛瑾為什麼能夠獨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一、諸葛瑾憑藉謙卑恭敬的勸諫態度而深得君主孫權的親近和信任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在君主專制時代,君主個人的好惡往往對大臣的仕途至關重要,而諸葛瑾作為東吳大臣恰恰就深得東吳君主孫權的親近和信任。

諸葛瑾深得孫權信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諸葛瑾既有正直敢言的品質,也有圓滑變通的語言技巧。也就是說,諸葛瑾是個情商極高的人物,他非常善於在明哲保身的同時達到勸諫君主的目的。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是個情商極高的人物,他非常善於在明哲保身!的同時達到勸諫君主的目的!

《三國志·諸葛瑾列傳》就曾記載道:"(諸葛瑾)與權談說諫喻,未嘗切愕,微見風彩,粗陳指歸。如有未合,則舍而及他,徐復託事造端,以物類相求,於是權意往往而釋。"

這段話的意思是:"諸葛瑾與孫權談話或勸諫孫權時,從來都不激烈地爭辯,他每次都只是稍微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大略地道出自己的意圖而已。如果碰上與孫權心意不合時,諸葛瑾便會立即放棄正在進行的談話內容並轉向其他的話題,然後再假借其他類似的事情來勸諫孫權,以此求得孫權最終的贊同和理解。而孫權的思想也往往會因此得到開解。"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與孫權交談或勸諫孫權時,從來都是溫言巧語,從不與之爭辯!

例如東吳重臣之一、吳郡太守、安國將軍朱治當年曾先後跟隨孫堅、孫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孫策意外身死後,朱治作為執掌軍權的重要將軍,他和張昭、周瑜等人又一起尊奉孫權為主公;之後的朱治常年領軍征戰、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戰功。故而朱治堪稱是東吳政權的三朝元老和肱股之臣。

而孫權初繼主公大位時,他對老臣朱治也是極度尊敬的。史載"治每進見,權常親迎。執版交拜,饗宴贈賜,恩敬特隆,至從行吏,皆得奉贄私覿,其見異如此。"

這段話的意思是"朱治每次入宮覲見時,孫權常常親自出門迎接,並持笏板行禮。孫權還常常設宴款待、贈賜禮物給朱治,以至於朱治的隨從官吏,都能得到一些禮品。朱治所受到特殊禮遇就是如此隆重啊。"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吳郡太守朱治是東吳政權的三朝老臣,曾經深得孫權的禮遇和尊敬!

或許是因為朱治被過分禮遇而顯得有些倚老賣老、居功自傲吧;也或許是因為孫權後來位高權重後,不想在如此謙卑地招待朱治吧。總而言之,孫權後來有段時間雖然表面上依舊很尊重朱治,但心裡卻越來越厭惡朱治。史載:"吳郡太守朱治,權曾有以望之,而素加敬,難自詰讓,忿忿不解。"意思是:

"吳郡太守朱治,孫權當年曾對他有怨憤之情,只因平時對他很敬重,難於親自開口責備他,故而心生怨忿而無法排解。"

可以預想,如果長期沒有人來排解孫權對朱治的怨憤之情,那麼將來東吳政權內部肯定少不了會發生一起重臣冤死事件。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孫權後來有段時間雖然表面上依舊很尊重朱治,但心裡卻越來越厭惡朱治!

所幸聰慧睿智的諸葛瑾知曉了孫權的這份小心思。為了君臣和睦、上下一心,諸葛瑾就決定旁敲側擊地開解孫權的心結。史載:"瑾揣知其故,而不敢顯陳,乃乞以意私自問,遂於權前為書,泛論物理,因以己心遙往忖度之。畢,以呈權,權喜,笑曰:'孤意解矣。顏氏之德,使人加親,豈謂此耶?'"

這段話的意思是:"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緣故,但他又不敢公開地說這件事,於是諸葛瑾就私下裡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裡,諸葛瑾廣泛地闡明事物的常理,並藉機迂迴地開解孫權對朱治的怨憤之情。孫權看後這封信後,笑著說道:'我的心結被你解開了。顏淵的美德就是能讓人更加親近,難道就是這樣做的嗎?’"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經過諸葛瑾的寬慰,孫權對朱治的怨憤之情解開了!

事實上,孫權一直都十分讚賞諸葛瑾這種謙卑恭敬的勸諫態度,他曾不止一次地在群臣面前宣揚自己與諸葛瑾的深厚感情。史載孫權曾說過:"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意思是"諸葛子瑜和我相交多年,已經如同骨肉一般親近了(此處的"骨肉"並不是指父子親情,而是形容兩人的感情如同骨頭和肉體一樣親密無間)";"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意思是"我與諸葛子瑜的交情堪稱神交,並非外人所能挑撥離間!";"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意思是"我與諸葛子瑜有生死不改的誓言,子瑜不會背叛我,就像我不會背叛子瑜一樣。"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孫權曾不止一次地在群臣面前宣揚自己與諸葛瑾的深厚感情!

要知道,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在君主專制時代,負責勸諫君主過失的諫臣往往很難做,很難活。因為諫臣一旦言語過激,往往就會引起君主的厭煩之情,其後果是輕則君主不再信任自己,不再聽從自己的計策;重則可能會血灑當場,因為君主極有可能會惱羞成怒地下令處斬諫臣。所謂"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意思啊。

而諸葛瑾每次與孫權交談或勸諫孫權時,他往往就很會把握分寸。或許"如沐春風"這個詞就可以用來形容諸葛瑾的言語技巧吧!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每次與孫權交談或勸諫孫權時,他往往就很會把握分寸!

二、諸葛瑾憑藉寬厚仁義的性格而深得同僚的欽佩與讚賞

諸葛瑾出身詩書之家,自幼博覽群書,個性溫良,待至入朝為官後,其個人品德也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指責的地方。陳壽在《三國志·魯肅列傳》中就曾高度讚譽諸葛瑾道:"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意思是"諸葛瑾為人容貌俊美,寬宏大度,當時人都很欽佩他的雅量";"瑾才略不及其弟(指諸葛亮),而德行尤純。"意思是"諸葛瑾的才略雖然不如他弟弟諸葛亮,但是德行卻很高尚。"

事實上,在推崇儒學、推崇德行的兩漢時期,一個品德高尚、個性溫厚的人物往往更容易得到當時士大夫群體的欽佩和尊敬。而諸葛瑾在朝堂之上對待同僚往往也十分寬厚仁義,這使得他一向深得同僚的尊重與讚賞。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諸葛瑾出身詩書之家,自幼博覽群書,個性溫良!

例如寬厚仁義的諸葛瑾就常常為得罪孫權的同僚們求情。諸如朱治、殷模、虞翻等人當年都是幸得諸葛瑾求情才得以倖免於難了。尤其是虞翻,他因為剛烈不屈、寧折不彎的個性而屢屢惹怒孫權,甚至於孫權有一次都想親自動手殺掉他了。史載"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

這段話的意思是:"孫權受封為吳王時,曾大擺宴席以款待群臣,在宴會即將結束時,意氣風發的孫權就親自起身為群臣斟酒,虞翻卻趴在地上故意裝醉而不端酒杯。孫權一離開,他就又坐了起來。孫權對虞翻這種做法感到憤怒,當即拔劍要殺掉他,陪坐的大臣無不惶恐驚懼。"

對於諸葛瑾屢屢為自己求情的事情,生性剛烈的虞翻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卻也心知肚明。他曾經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讚譽諸葛瑾道:"諸葛敦仁,則天活物,比蒙清論,有以保分。"意思是:"諸葛瑾敦厚仁義,常常效法上天救活生靈一樣地拯救我,近年來,我曾多次承蒙他仗義執言,保全名分啊。"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剛烈不屈、寧折不彎的虞翻曾屢屢惹怒孫權,甚至於孫權有一次都想親自動手殺掉他了!

再例如東吳校尉殷模當年曾因為小事而惹怒了孫權,為此孫權不惜羅織罪名想要除掉殷模。在即將判決的時候,孫權又詢問了諸葛瑾的意見。諸葛瑾當即離開坐席,跪拜著說道:"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誠不敢有言。權聞之愴然,乃曰:'特為君赦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臣諸葛瑾與殷模因為故土淪陷,生靈滅絕而不得不背井離鄉,攜老帶幼地前來歸順主公您(諸葛瑾當年因為曹操屠戮徐州而背井離鄉)。我們當時身處流亡奴隸的行列中,幸蒙主公的恩賜才得以保全性命啊。如今我們不能互相監督、彼此砥礪以報答主公萬分之一的恩德,還發生了殷模辜負聖上的恩惠,陷入罪惡之中的事情。

為臣認罪還來不及,實在不敢再說什麼了。'孫權聽後很傷感,於是說道:'那我就為您而赦免他吧。'"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殷模得罪了孫權,幸得諸葛瑾求情才得以倖免於難!

三、諸葛瑾憑藉外來戶的身份而深得孫權的信任

或許大家會覺得奇怪,在世家大族把持社會資源的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不是應該本地士族更有優勢嗎?

為什麼外來戶的諸葛瑾能夠獨得孫權的信任呢?實際上,要想真正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孫權在江東地區的統治基礎。

對於江東地區本地的世家大族而言,孫權及其孫氏家族其實和諸葛瑾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外來戶。孫權的家鄉是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與江東地區本地士族的關係並不密切。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孫權及其孫氏家族其實和諸葛瑾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外來戶!

另外,孫權雖然是江東之主,但他出身的孫氏家族卻算不上是世家大族。孫氏家族在東漢時期只是普通百姓而已,在孫權之父孫堅進入仕途之前,孫氏家族不僅沒有出現過擔任中央高官的人物,就連擔任郡守、縣令一類的地方長官的人物都沒有。(雖然《三國志》記載說孫堅乃孫武后人,但我覺得這種記載極有可能只是孫氏家族為自己貼金而已。)

孫權之父孫堅的家境也不算優越。實際上,作為寒門子弟的孫堅其實是靠平定黃巾之亂、鎮壓地方叛亂等軍功才得以進入仕途的。像孫堅這種以軍功起家的人物雖然聽起來熱血澎湃,但實際上,這種人物並不得東漢末年地方豪族的人心。這是因為一方面,以詩書傳家的地方豪族其實都看不起這種只懂殺伐的武夫;另一方面,這種以殺伐起家的諸侯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常常會得罪太多士族,其統治秩序往往純粹是靠武力維繫的,極度不穩固。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作為寒門子弟的孫堅是靠平定黃巾之亂、鎮壓地方叛亂等軍功才得以進入仕途!

雖然孫策當年以鐵血殺伐的政策,成功奪取了對江東地區的統治。但是孫策意外身死後,繼承其基業的孫權卻不能再繼續實行鐵血殺伐政策了。因為孫權執政時期已經過了打天下的階段,而應該著重考慮坐天下的問題了。

致力於維繫江東統治的孫權最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避免自己被江東地區本地的士族架空,即孫權要積極地掌控實權、避免淪為傀儡君主。這使得初繼大位的孫權必須另闢蹊徑地鞏固自身的實權。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初繼大位的孫權必須另闢蹊徑地鞏固自身的實權!

而孫權鞏固自身實權的主要方式就是刻意提拔同為外來戶的文臣武將。

這是因為外來戶性質的文臣武將在江東地區並無半點根基,他們要想在江東地區發展壯大,就必須緊緊地依附在孫權身邊,必須緊緊地依靠在孫氏家族身邊,如此一來,孫權與這些外來戶性質的文臣武將就成為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了。諸如魯肅、諸葛瑾、甘寧、呂蒙等東吳名臣皆是外來戶性質的文臣武將的代表人物。

(孫權在重用外來戶性質的文臣武將的同時,為了安撫江東地區本地的世家大族,他也必須採用一大批江東地區本地的士族子弟。諸如張昭、陸遜等人皆是出身江東地區本地士族)。

諸葛瑾作為外來戶性質的文臣,他一方面因為外來戶的身份而不太可能架空孫權,另一方面,諸葛瑾因為品德高尚、寬厚仁義、善於勸諫等過人之處也得以迅速地脫穎而出,這內外兩方面的原因或許才使得諸葛瑾深受孫權寵信吧!

諸葛瑾並非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為何他卻能深得主公孫權的寵信?

孫權鞏固自身實權的主要方式就是刻意提拔同為外來戶的文臣武將!

結語

總而言之,東吳重臣諸葛瑾之所以能夠深得其主公孫權的寵信,其原因或許就是因為以下三點:

第一、作為諫臣的諸葛瑾在與孫權交談或勸諫孫權時,其態度往往十分謙卑恭敬,這使得孫權與諸葛瑾商議軍國大事時,往往有種如沐春風的美好感覺。也就是說,諸葛瑾憑藉謙卑恭敬的勸諫態度得到了君主孫權的親近和信任。

第二、諸葛瑾飽讀詩書,個性溫良,這使得他在東吳朝堂之上往往進退有度。另外,寬厚仁義的諸葛瑾還常常為得罪了孫權的同僚求情,這使得諸葛瑾的口碑和聲望極佳。也就是說,諸葛瑾憑藉寬厚仁義的性格得到了同僚的欽佩與讚賞。

三、孫權雖然是江東地區的君主,但細究其家族出身卻並不算高,而且孫氏家族也不是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這種諸侯的統治地位在東漢末年其實是十分危險的、十分容易被地方士族架空而淪為傀儡君主的。

作為外來戶的孫權要想維持自己在江東地區的統治和維繫自身的實權,他往往需要扶持一批同為外來戶的文臣武將來加強自己的權力。而諸葛瑾作為外來戶性質的文臣武將的代表人物,自然會受到孫權的格外青睞了。也就是說,諸葛瑾因禍得福地憑藉外來戶的身份而得到了孫權的格外信任。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