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有錯誤,註定了劉備最後的覆亡?

曹政情


首先,劉備只是受挫,最多可以算“覆”,但並沒有“覆亡”:他死於蜀漢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而蜀漢“覆亡”則是整整40年後的蜀漢炎興元年,即公元263年,再怎麼不講理也不該讓劉備為其子40年後的覆亡背黑鍋,要知道二戰也才打了五六年而已。

然後我們再來談隆中對吧。

隆中對的核心,是不與曹操、孫權這兩個已成氣候的大勢力爭鋒,而將吞併的矛頭對準劉表、劉璋這兩個相對弱小的勢力,從而在與曹、孫矛盾激化前形成鼎足之勢,然後再聯孫抗操。這一策略的優點,是明確了劉備集團的未來發展方向,避免繼續此前行之而敗的單純軍事冒險戰略,尤其是聯孫、奪取益州這兩步十分明晰,這也是隆中對中貫徹較好的兩部分,蜀漢能以一州(還是相對弱勢的一州)之力對抗大魏強吳幾十年,這兩步的制訂和貫徹至關重要。

但就隆中對全局而言卻充滿著近乎無解的戰略方向矛盾。

首先是和劉備戰略思路的矛盾。

劉備的戰略思路核心,是以漢室振興者和繼承人為號召,通過“處處與操相反”佔領道德制高點,在群雄紛爭的亂局中找到自存之道。應該說他這一招是有效的,正因為此他屢戰屢敗,群雄卻都不敢小瞧他,也給了他多次東山再起的機會,同樣因為這招,他才能在220年前後以興漢為號召,嚇了曹操一大跳,而明明是夷陵之戰勝利者的孫吳在戰後能主動請和,甚至一度稱臣,奧妙同樣在此。事實上劉備死後,諸葛亮也修正了隆中對的部分思路,轉而舉起實際上是劉備首先發明的“興漢”大旗,並以此讓弱蜀存續了幾十年。隆中對上來就說曹操“誠不可與爭鋒”,主張退避三舍,和劉備的戰略根本矛盾,且實際上也並不管用(你不打曹操曹操還是要把你一直攆到長江邊的),《反三國演義》作者周大荒批評這一思路“氣短心虛”,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實中這一思路是經過反覆修正的,如果一直貫徹,後果很難說。

其次,“佔領荊州”和“結好東吳”相互矛盾。

自孫堅時代起,荊州就是孫氏志在必得的地方,孫堅本人是今天浙江富陽一帶人,但起家卻是在荊州的長沙打區星時,伐董卓不成後一直忙著和劉表爭荊州,且自己死在荊州戰場上,此後孫策兄弟、周瑜、張紘、魯肅、甘寧……無不把奪取荊州當成東吳戰略決策的關鍵一步,不論劉表。劉備、黃祖、曹操,誰佔領了荊州,誰就是孫權的頭號假想敵,既要佔領荊州又要結好東吳,事實上是根本無法長期做到的,關羽只是讓雙方翻臉的速度加快而已,換個別人也終究要翻臉——事實上東吳和蜀漢真正“關係穩定”,是東吳奪回蜀漢所據荊州部分,且蜀漢也放棄爭回努力後才做到的。

第三,從公元219年劉備-曹操在漢中、上庸和襄陽三個地方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可知,這三個戰場相距遙遠,且都是進易退難的地形,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相互呼應配合,事實上戰爭之初劉備在幾個戰場上都佔據主動,但漢中告急,荊州方向的關羽愛莫能助,而襄陽勢危,漢中方向的劉備也只能乾瞪眼,甚至兩邊投入的兵力都基本以本週內軍戶中點集為主,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想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兩路分兵北伐,且以荊州一路為主,宛、洛方向為先,恐怕成功概率是很低的。


陶短房


《隆中對》真的有致命的錯誤,其致命錯誤主要有四點,請大家拍磚斧正!

其一,《隆中對》中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也就是說要“聯吳抗曹”,但是《隆中對》又要劉備“跨有荊、益”。那麼如何保證既佔據荊州,又能和東吳修好?這算不算最後關羽失荊州的政治因素?

其二,《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荊州和秦川相距千里,而兵分其二,況且還要分一部分兵力駐守老家。這是不是關羽失荊州後敗走麥城,以致戰死的戰略原因?

其三,《隆中對》中說“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主張出祁山北伐的戰略主攻方向。請問如何保證整個北伐軍的後勤供應問題?雖然小說中虛構了什麼木牛流馬,但是木牛流馬一直到今天也實現不了。這是不是益州從《隆中對》中“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變成《出師表》中“益州疲弊”的主要原因?

其四,《隆中對》中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實際上漢高祖從被封為漢王入川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川,前前後後也就幾個月時間。說“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算不算曆史沒學好?整個戰略將劉備集團困在這樣一個不勝之地,算不算一個大的失誤?待中原的曹操集團和東吳的孫權集團一旦穩定下來,劉備集團的覆亡是不是早晚的事?諸葛亮晚年不停的北伐是不是也察覺到了“時間拖的越久,蜀漢越危險”?畢竟時間是留給中原和江南的,而不是留給四川盆地的!


南柯


隆中對,在歷史上非常的有名,很多人將其封為經典戰略,是成就劉備帝業的基石,有道是,『未出草廬,已定三分天下。』



然而也有不少人詬病,毛主席就曾批評《隆中對》的戰略,認為這是劉備失敗的根源,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是讓劉備橫跨荊州和益州,下面做好小馬紮,聽我一一道來。

《隆中對》的策略:橫跨荊州益州、連吳抗曹。

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步——佔領荊州,聯合孫權。

第二步——以荊州為根本,佔領益州

第三步——待天下有變,從荊州益州同時出擊,一路攻打宛洛的中原腹心之地,一路攻打長安,如此則大事可成。



兩個核心焦點:一是要劉備掌握荊州和益州;二是要連吳抗曹。

連吳抗曹,這個顯然是正確的;問題的焦點是橫跨荊州益州可不可行。

荊州益州難相連 蜀漢一分為二

毛澤東評價《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也認為,諸葛亮只以關羽守荊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據地,很難實現兩頭兼顧的目的。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認為呢,因為荊州和益州之間相距千里,更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阻隔,很難連成一片,二者相互聯繫就成了問題,兩路兵力很難相互呼應,協同作戰。於是形成了,關羽在荊州,諸葛在後方的二分兵力。這對於實力不濟的蜀漢來說,已然是吃不消的。



正所謂,一個拳頭打敵人,本就不強大的蜀國,如何應對分兵的局面?以後的關羽失荊州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是因為如此,才有人認為《隆中對》是一個戰略失誤。


小馬紮上聽歷史


答丨super

並不能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有致命的錯誤,只能說這份戰略規劃太過於理想化,實現的難度非常之大,簡單分析幾點吧。

隆中對

其一,“跨有荊益”和“外結孫權”之間存在著嚴重矛盾。

這兩個條件需要同時滿足的話,那就意味著孫權窩著江東六郡之地享福,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孫權也是一個有抱負的君主,他也想奪取天下,他多次北征合肥等地,可惜未能成功。

其實孫權一方也早就把荊州視為囊中之物了,公元215年,和劉備協議白拿到了二個郡,公元219年,偷襲關羽,奪取荊州三郡。

故要想和孫權真正交好,荊州就得給他們,要想佔有荊州,就不可能擁有孫權這一真正盟友。

孫權

其二,“待天下有變”是一個很懸乎的條件。

這裡的“天下有變”是什麼意思?指的是曹魏內部出現大的變動,但是這個絕不是短時間內會發生的。當然也確實發生過,比如曹丕篡漢自立,比如曹丕去世曹睿繼位,比如高平陵之變等等大事變。

然而曹丕篡漢自立後,劉備去攻打東吳了,曹丕去世曹睿繼位時,諸葛亮一路北伐沒能成功,高平陵之變時諸葛亮早已經過世了。

曹丕

其三,“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那麼問題來了,真到了那時候上將還在嗎?

關羽在攻打襄陽、樊城的時候被孫權偷襲殺死了,張飛也在公元221年被暗殺,黃忠也早已經去世,一些重要的將領就算還在,也都年紀大了,還能撐多久呢?

另外,這份戰略規劃並沒有考慮到壽命的因素,劉備早晚要死,怎麼抓緊時間實現這些目標是很重要的。

張飛

不過,劉備集團按著這個戰略一步步發展壯大,終於佔據益州,建立國家,已經很不容易了。


小刀文史


首先必須指出,題主所問十分不妥!!!為什麼呢?很簡單,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如果不實施這一政策,劉備能有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勢嗎?眾人的回答是:根本不能!這就證明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的路線方針基本是正確的!西蜀的滅亡在諸葛亮死後多少年,主要是後主無道,聽宦官黃皓之言,不理正事造成的,與諸葛亮隆中對定的方針沒有半毛錢的關係!〇〇雖然,諸葛亮的隆中對方針路線,對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是正確的,但若論統一天下,隆中對提出的方針是有瑕疵的,存在著關鍵性的不足!具體是①,隆中對時亮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這個方針對統一天下,是有缺欠的!理由是把荊州這個重要的奪取天下的戰略要地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卻把(運糧艱難)出兵秦川放在了主要位置!由於這種指導思想,致使荊州兵微將寡,加上關羽與東吳失和,加上劉備命關羽先出兵取樊城,造成吳魏聯合,腹背受敵,又犯了驕兵之錯丟了荊州。後來出兵秦川,大都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假如把荊州做為奪取天下的大本營,增兵添將,諸葛亮親統大兵北伐,而把出兵秦川放在次要位置,我想局面會大有改觀!②,諸葛亮並沒有作實地考察,只是主觀地認為,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從秦川,漢中出兵打敗項羽而得天下的,因而機械地效仿,也可能因當時交通不好,通訊不暢,諸葛亮對實情瞭解的少,產生了誤判!劉邦與項羽的主戰場並不在秦川,而是在成皋!現在的河南省滎陽縣西北,最終拿下成皋。也因另一路韓信統兵?已破魏,破趙,攻下三齊。佔領了楚的東方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完成了對項羽的包圍。在這種形勢下才最後奪取了天下。③在實施隆中對方針時,諸葛亮過分地自信,沒全面分析敵強我弱形勢,犯了急躁病,違背了當初定的戰略方針。以致收穫甚微!當初的方針是:待天下有變!!!!!可諸葛亮並沒有借力而行,並沒有待天下(敵國)有變,而是主觀認為憑自己的文韜武略能統一天下?可司馬氏做到了這一點!為什麼魏代蜀,蜀很快滅亡?因晉主瞭解到姜維屯田實屬避禍,瞭解到後主聽黃皓之言不務正業,君臣不和,因此才發兵伐蜀。晉主出兵伐吳,是瞭解到吳主孫皓,殘暴不仁,亂殺無辜,朝綱不振,君臣失和,因而才出兵。晉伐蜀伐吳,都是待兩國有變才出兵的!因此收穫巨大!!而諸葛亮並沒有待天下有變就出兵,因而造成出兵未捷身先死的結局。〇結論:劉備能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這是實施隆中對方針政策的結果。對於奪取天下而言,隆中對以出兵秦川主,以出兵荊州為次的戰略方針,是關鍵性的失務。諸葛亮未待敵國有變而出兵討伐,是實施隆中對方針中的不智之舉!但並非是造成蜀國滅亡的原因!


張永科38


隆中對策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規劃書,也是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面就贏得劉備信任的關鍵因素,劉備聽完諸葛亮的對策後立即表示“如魚得水”,顯示對這一規劃的高度認可。

但是,蜀漢事業發展的軌跡並未完全與隆中對策相吻合,劉備生前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其後諸葛亮按照對策中的規劃連續北伐,也未能完成規劃目標,是不是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一開始就錯了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對策的要點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並不複雜,按照陳壽在《三國志》中的歸納僅有300多字,其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

  1. 曹操不可與之爭鋒;

  2. 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 荊州是天所以資將軍;

  4. 佔據益州以圖天下;

  5. 天下有變時自宛洛和秦川出兵。

其次,看一下隆中對策的實踐過程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後,被劉備完全接納了,當時的形勢剛好符合諸葛亮的判斷,劉備聯合孫權,北拒曹操,在荊州站住了腳。

隨後,劉備又西進益州,最終佔領了成都和漢中,完成了“跨有荊州益”的目標。

下一步就應該北伐了,但也就在這一步上出現了問題,劉備、諸葛亮都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隆中對策沒有達成圓滿的結果。

再次,看一下隆中對策遇到的問題

隆中對策前期順利、後期遇阻,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孫權背叛聯盟,與對策中的重要判斷不一致;二是北伐曹魏未果,與對策的結論不一致。

按照諸葛亮的判斷,孫權始終是外援而非對手,這是打敗曹魏的關鍵,諸葛亮也努力維護孫劉聯盟,但孫權方面最終還是出了問題,似乎顯示出諸葛亮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誤判。

北伐曹魏未果,也是隆中對策最受詬病的地方,如果北伐最終成功了,無論中間的過程多麼曲折,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也都會受到高度評價,但北伐沒有成功,找原因的話自然會想到這份規劃書。

最後,如何對隆中對策進行評價

蜀漢大業未成,是不是隆中對策和諸葛亮造成的呢?其實不應該這樣看。

從戰略規劃本身看,隆中對策其實說得很清楚,北伐要想成功必須“天下有變時自宛洛和秦川出兵”,這裡麵包括了3個條件,但到諸葛亮北伐時,只勉強剩下了“自漢中出兵”這一條。

不是規劃有問題,而是規劃提出的條件沒有具備。北伐的條件為什麼沒有如期達成?這裡面的變數太多了,先是關羽擅自北伐,造成荊州丟失,接著劉備憤而東征,造成蜀漢國力大減,這些都不是諸葛亮能控制的。

至於對孫權的判斷,諸葛亮提出佔領荊、益後仍然要“外結好孫權”,但劉備讓關羽守荊州,關羽對孫權懷有敵意,孫、劉兩家不僅沒能結好,而且上演了益陽城外的單刀會,積累了矛盾,而這件事仍然不是諸葛亮能左右的。

所以,不是隆中對策的規劃有問題,而是執行不到位。在劉備生前,在劉備親自決策的一些重大問題上諸葛亮的發言權其實是有限的,北伐大業未成的責任不能推給規劃本身,也不能推到諸葛亮身上。


南門太守


隆中對的的確確為迷茫的劉備指出了明確的奮鬥目標。而未出茅廬的諸葛亮能夠有如此宏偉藍圖也的的確確值得後人敬仰。

但是仔細來說,隆中對有很大缺陷尤其是對後期作戰來說更是如此。

第一,主觀性太強了。隆中對過於強調結交東吳,北伐依靠天下形勢,待天下有變。但是這些都是外在原因。如果和孫權關係不好,如果天下無變又該怎麼辦。

後來孫權與曹操合謀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就是最好的寫照。

第二,就是兩路進軍主次不分。益州的經濟註定只能自保。荊州沃野千里卻是四面受敵,怎麼可能全力北伐呢親。

後來關羽北伐就是有去無回。而諸葛亮北伐也是因為山川阻隔難以運糧而被迫撤兵。

第三,就是得荊州和外結孫權有矛盾。東吳依靠水兵來保家衛國。所以佔據長江上游對東吳特別重要。孫權北伐合肥不力,更是對荊州朝思暮想,以至於吳蜀翻臉。

後來孫權看見劉備得二川,關羽水淹七軍而畏懼。怕西蜀強大,所以偷襲荊州搶奪長江流域。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指名方向,但是無奈形勢瞬息萬變。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蜀漢雖然成就大業,卻也註定了難以統一。諸葛亮北伐也只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亂神虎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已經是在當時條件下最適合劉備的策略了。


隆中對的提出是在公元207到208年劉備在新野駐紮的時期,當時曹操已經統一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割據政權就剩下劉表,劉璋,孫權,張魯還有馬超韓遂,對,還有一個南邊的交州。

劉備的發展空間已經不多,交州煙瘴之地,且劉備要統一中原,不是發配南疆。江東幾代經營不太可能,曹操那別更是想都別想,也就只剩下荊州,益州,漢中,西涼。

有兩種配方,一種是拿下益州,漢中,雍涼。然後東出關中和曹操奪天下,一種就是拿下荊州,益州,漢中。從荊州北伐和曹操逐鹿中原。

很明顯第二種對當時的劉備更現實,而且無論是哪種方略,益州都是核心,但是絕對不能只拿益州,益州道路險阻,易守難攻,同樣敵人也容易把你堵裡面出不來,所以要不拿關中,要不拿荊州,諸葛亮選則拿荊州,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又不是神仙,預見不了關羽失荊州。


荊州丟了以後,諸葛亮數次北伐,目的都是拿下雍涼,為蜀漢爭取一點希望。


守仁讀仁


歷史上有三位智者指出諸葛最得意的《隆中對》大錯。他們的時代差不多都相隔800年,其中一位是諸葛同事且齊名者,一位是宋代大文豪,一位是當代偉人-集政治、戰略、軍事之大成者,更有卓見,直指《隆中對》要害:致蜀漢敗亡!



讀三國演義,從頭至尾感覺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幫劉備定下了隆中對的戰略,輔佐劉備奪取了荊州、益州和漢中,其中佔據荊州是諸葛亮的聯吳抗曹計謀下的產物,漢中則是法正奇謀的勝利成果,一步步幫助劉備壯大了自己的地盤,建立了蜀國,跟魏國、吳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由此,諸葛亮成為未卜先知、足智多謀的大戰略家,被世人津津樂道。

《隆中對》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向其提出的興復漢室、謀取天下的戰略策劃書,在歷史上備受讚揚,認為是決定三國鼎立的最佳之策。而劉備正是根據諸葛亮的這一戰略構想,佔荊州、奪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足格局。

歷來史家大都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讚譽有加,但是有三位智者看出了其中的問題,其中最大敗筆在於佔荊州。劉備因佔荊州而與孫權交惡,最終失去荊州,一敗塗地,走向衰落。所謂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第一位看出《隆中對》之錯的是龐統。龐統是諸葛同時代的人物,在諸葛沒有出山輔佐劉備之前,被稱為水鏡先生的名士司馬徽列為“南州名士之首”,其早期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孔明。水鏡先生還有一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見龐統才智了得。龐統成為劉備手下的謀士後,用連環計火燒赤壁而打敗曹操,奠定了聯吳抗魏的格局。襲取益州是《隆中對》戰略的關鍵,是龐統提出了“逆取順守”的思路,才幫助劉備堅定了攻打劉璋的決心,奪取了益州。而且,龐統輔佐劉備很快打下西川北部大片領土,直逼成都的咽喉雒城。可惜,龐統英年早逝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借用“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華容道”等故事情節,將諸葛亮描繪成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而實際上,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應該非龐統、周瑜莫屬。

就是這位與諸葛齊名的鳳雛,指出了《隆中對》中的錯誤。當時,龐統在給劉備分析局勢時勸其放棄荊州而入川,奪取益州。據九州春秋中記載,龐統對劉備說,荊州久經戰火摧殘幾近荒廢,經濟破壞的很嚴重,人口也都向外流失,而且這個地方戰略位置很尷尬,北有曹操、南有孫權,時刻面臨著兩面夾擊的威脅,想要在此地圖謀大事實屬不易,所以才屢次勸說劉備拿下益州來取代荊州作為大本營。

歷史的年輪證實了龐統的這一判斷非常有先見之明,其戰略眼光高過諸葛。諸葛《隆中對》過於看重荊州,將荊州作為三分天下的一個關鍵策略。按照諸葛的策劃,就是先佔據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向外發展,將荊州作為了重要的戰略要地。但是諸葛犯了兩個錯誤:一者,荊州是劉(備)孫(權)結盟協議下的東吳地盤,劉備如果想要和東吳結盟,共抗曹操,就不能去佔領盟友的地盤。諸葛犯了戰略之大忌!忽視了孫權對於此地的重視和奪回荊州的決心。諸葛亮計劃的聯吳抗曹,卻去佔領本屬於東吳的荊州,既要孫權給熊掌,又要從孫權手裡奪魚,且不笑話!劉備佔荊州是從孫權嘴裡“奪魚”,對於孫權來說是奇恥大辱,且有不報復、不回擊之理?!事情的結果也證實了諸葛的確有點兒異想天開。

二者,荊州處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且夾在孫權與曹操之間,受到兩面夾攻之威脅。劉備的實力本就不是很強,再用重大兵力守衛此處實不可取。事實也是這樣,最後孫吳突襲荊州,關公走麥城,夷陵之敗,張飛被殺,劉備病死。至此,蜀吳連盟崩塌,蜀漢衰敗之像顯現,最終諸葛不得不走上北伐的道路。



第二個看出《隆中對》錯誤的是蘇洵。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父子並稱為三蘇,都是著名的大文豪。蘇洵軍事研究頗有成就,他的《六國論》就是一篇傳世之作。《六國論》一開篇就直奔主題:“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切中六國滅亡的要害。即六國不是因為他們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猶如抱薪救火,致使事態更加嚴重,結果導致滅亡。而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就是這位蘇洵《權書·項籍》中評說諸葛亮也是一陣見血:“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蘇洵認為,諸葛亮只以關羽守荊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據地,很難實現兩頭兼顧的目的。孔明以為有高山險隘相阻,就可以免於滅亡,而實際上西蜀之險,守不可出,出不可繼,保證安然偏於一隅都很困難,以此為根據地圖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蘇洵還形象地舉了一個例子:要成為富人,必須佔據四通五達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賺到一點小利,就藏在家裡,天天守著,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來了大盜,又怎麼知道真的不會失去呢?(《古文辭類纂》收錄的蘇洵的《權書·項籍》)

蘇洵清楚地看出諸葛“千里分兵”的錯誤。蜀地“守不可出,出不可繼“,蜀漢主力屯集西蜀,只以關公少量兵力守荊州,千里之遙分兵兩處,”高山險隘相阻“卻成為致命弱點,兩頭難以兼顧。諸葛聰明一世,卻在如此事關全局的大事上則糊塗了。



第三位指出《隆中對》犯戰略性錯誤的是大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毛澤東。

毛澤東是贊成《隆中對》確定“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的,認為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正是在這一戰略方針指導下,通過赤壁之戰等多次戰役,劉備成就了一番政績,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但是,毛澤東認為蜀漢的敗筆在於不能始終抓住主要矛盾。毛澤東1941年針對皖南事變評論《隆中對》,借用劉備伐吳戰敗身亡的典故教育全黨。他說:三國時期,蜀漢所據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和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

問題還是出在佔荊州這一戰略方針的錯誤。佔荊州是放棄主要矛盾而著眼於次要矛盾,結果激化了劉孫之間的矛盾,導致兩家反目為仇,“東聯孫吳“成紙上談兵。由於不能始終抓住主要矛盾,且用人不當、感情用事,鑄成大錯。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但關羽剛愎自用,與東吳交惡,結果敗走麥城,身首異處,成為蜀國衰敗的導火索;之後,劉備不聽勸諫,感情用事,出兵伐吳,顛倒了矛盾的主次,破壞了孫劉聯盟,結果兵敗彝陵。

毛澤東以劉備兵敗東吳為例,就是告誡全黨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統一認識,避免因皖南事變“導致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從而避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分裂。

毛澤東更指出《隆中對》中“一分為二”、“一分為三”分兵把守的戰略錯誤,最終釀成蜀國滅亡。

毛澤東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的評價更直指要害。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但是不然!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毛澤東所說“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是指按照《隆中對》的部署,劉備“跨有荊、益”之後,將面臨這樣的形勢:既要派兵守衛荊州門戶,又要費力經營川蜀;“一旦天下有變”,還要兵分兩路,進取中原,“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劉備則“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更為不利的是,荊、益兩州相距千里,更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兩路兵力很難相互呼應,協同作戰。本不是兵強馬壯的蜀漢,由於分兵而受南北兩面牽制:北方與曹魏久久處於膠著狀態,大部分兵力被困於與曹魏的對峙與拉鋸戰中;南方雖結盟於孫吳,但孫吳對蜀國虎視眈眈,加上有個“借荊州”的樑子,兵力上受孫吳牽制。最終也是孫吳夜襲荊州,關公走麥城,導致蜀國衰敗。“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不敗則乖!

毛澤東所說“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蜀漢“二分兵力”發展到後來,關羽鎮守荊州,守衛門戶;孔明留守成都,鞏固後方;劉備駐守白帝城,以應東、西之變,更是“三分兵力”矣。倘若實力足夠強大,客觀條件對自己足夠有利,則二分、三分兵力或當無妨。但實際上,從當時實力對比看,蜀國力量最為薄弱(漢末十三州,魏佔其九,吳、蜀各佔其二)。本就力量單薄而客觀條件又不允許,卻二分以至三分兵力。

諸葛亮《隆中對》犯了分兵作戰之大忌。這“三分兵力”依次展開,前兩次分兵都失敗得很慘,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諸葛亮的北伐本錢也便所剩無幾。所以,毛澤東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從歷史上看,多頭分兵是諸葛亮一再犯的錯誤。兩次分兵慘敗後,蜀漢的總體實力弱於曹魏、甚至東吳,諸葛亮本應更加集中兵力。但是,他在北伐時再犯“三分兵力“錯誤,錯過戰略良機。《資治通鑑·卷七十一·魏紀三》記載:時因劉備去世,魏邊關多年無犯,關中及隴右地區兵力空虛,守備廢弛。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諸葛亮本可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率大軍直取長安一舉平定關中。但是,諸葛亮沒有采納大將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而是以趙雲、鄧芝為一部攻打箕谷,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毛澤東讀此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又在《魏紀四》就諸葛亮出師木門道殺張郃事,作了眉批:失街亭後,每出,亮必在軍。他認為,這是諸葛亮接受了教訓,所以街亭之敗,諸葛亮也是要負重要責任的。

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經常強調“一個拳頭打人”。兵法曰:“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而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說的是都是“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敵方”的兵法。特別是己方處於劣勢時,更應該相對集中己方兵力,主動調動敵方致使敵方兵力相對分散,而後各個擊破,殲滅分散之敵。

在解放戰爭初期,面對數倍於解放軍的敵人,毛澤東指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作戰方法,不但必須應用於戰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須應用於戰術的部署方面。提出在戰役的部署方面,當著敵人分幾路向我軍前進的時候,我軍必須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於敵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於敵的兵力,於適當時機,首先圍殲擊敵軍的一部,而且是敵軍諸旅中較弱的,或者是較少援助,或者是其駐地的地形和民情對我最為有利而對敵不利的。

毛澤東的這一軍事思想領導人民軍隊在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導演了多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經典戰例。毛澤東對於《隆中對》在戰略上的失誤,當在深諳之中。


新華裔


千古成敗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提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計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劉備最終還是沒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否隆中對本身就是錯誤的呢?

隆中對“二分兵力”並沒有錯

隆中對中提到“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兵分二路與曹操爭奪天下。毛主席曾經批評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但我認為:二分兵力並沒有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既然荊州益州距離千里,不二分兵力難道還能合兵一處?不荊州益州二路協同進攻,難道要把荊州兵全部調到益州再合兵北伐?那樣豈不是多此一舉,自己讓自己軍隊疲敝?以益州之兵攻秦川,以荊州之兵攻宛、洛,都是採用的就近原則,糧草供應也要比合兵一處方便吧。毛主席說的“二分兵力”也好,“三分兵力”也罷,指的其實是劉備集團的兵力被逐步損耗。關羽失荊州,導致荊州兵覆滅。劉備兵敗夷陵,又導致益州精銳覆滅,最後只剩下諸葛亮孤軍北伐。而隆中對的“二分兵力”強調的是協同進攻。又何必斷章取義覺得“二分兵力“是錯的呢?可是關羽沒有等到“天下有變”就貿然北伐,劉備剛剛得到漢中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沒有從益州出兵秦川,之後孫權背叛盟約,荊州失守,隆中對才化為泡影。

隆中對的前提之一是“跨有荊益”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孤軍深入都打到了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的渭水南岸。如果不是積勞成疾,奪取長安只是時間問題,從而實現法正的漢中策中提到的“蠶食雍、涼,廣拓境土”。而理想狀態下整個荊州都是蜀漢的,從荊州南陽郡出發,可以直接威脅洛陽,從荊州江夏郡出發,可以直接威脅許昌。不需要蜀漢主動進攻,只需要陳兵於江夏南陽,魏國就不敢出兵支援長安。魏國不敢出兵支援長安,雍州就會劃入蜀漢版圖。雍州劃入蜀漢版圖,涼州和中央聯繫同時被切斷成為一塊飛地,遲早屬於蜀漢。雍、涼劃入蜀漢版圖,此消彼長下不只是實力差距的縮小。同時可以居高臨下俯視關中,威脅魏國統治核心的洛陽。

隆中對的前提之二是“天下有變”

天下有變意味著魏國發生內亂,譬如未來發生的八萬之亂那種級別,魏國發生內亂自相損耗,無法集中兵力。荊州益州雖然千里之遙,但是魏國國境更加狹長,除了應對來自諸葛亮的威脅,魏國還得到處分兵抵禦異族,羌人經常響應武侯發動叛亂,遼東公孫氏在東北虎視眈眈,佔據江東的孫權也非善茬,比起隆中對的二分兵力,魏國兵力更加分散,譬如當諸葛亮襲擊雍、涼,難道還指望遙遠的青冀幽三州兵力支援雍、涼麼?另一方面,全據荊州意味著佔據長江上游,類後來西晉沿江滅東吳,“跨有荊益“的劉備集團實力遠遠超過東吳,隨時可以沿江而下先滅東吳,退而求其次,形成與魏國對峙的南北朝之勢。

但是,隆中對的前提不可能實現

當然,隆中對本身也是有問題的。而這個問題導致理想狀態不可能實現。“跨有荊益”和“東和孫權“根本就不可能兩全。劉備要實現隆中對必須全據荊州。但是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八年之前,孫權集團的戰略家魯肅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也就是說孫權集團要實現戰略目標必須奪取荊州,隆中對和塌上策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節的程度。即使後來劉備孫權相互妥協,湘水劃界,依然沒能阻止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劉備一旦跨有荊益,給孫權帶來的威脅甚至超過給魏國帶來的威脅。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導致隆中對不可能成功。但是這只是隆中對過於理想化,不可能實現,而不是二分兵力的問題。

綜述,隆中對的確有問題,但是問題不在於“二分兵力”,在於隆中對過於理想化,導致很多設想不可能實現。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認隆中對的作用,它的確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所謂“兼弱攻昧”,除了謀取荊州、益州,劉備集團別無選擇。在當時,也沒有比隆中對更好的辦法了。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