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馬連良和他的弟子們

京劇大師馬連良從三十年代成名組建扶風社起,就格外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和提攜,像張君秋、葉盛蘭、袁世海都是馬連良慧眼識珠,剛一有名或剛一出科便被馬老闆拉進扶風社,成為臺柱子,為他們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馬連良有眾多弟子,對他們更是傾注心血,後來這些弟子大都成了舞臺上的頂樑柱,馬派的傳承人。

老沈聊戲:馬連良和他的弟子們

(馬連良 馬長禮《趙氏孤兒》)

解放後,馬連良在北京京劇團當團長,對團內的老生演員,無論是否是其入室弟子,都多有培養和關注,針對不同演員的不同條件和情況,做出不同的角色安排,使每個人都能受益,藝術上快速成長。

馬盛龍是馬連良較早的弟子,也是北京京劇團的資深演員。他幼入富連成學藝,原名馬盛勳。出科後輾轉於上海搭班唱戲,工文武老生兼武生。

1940年馬連良赴滬演出,馬盛龍作為“底包”為之配戲,頗得賞識。在《四進士》中大膽啟用馬盛龍配演毛朋,並以“這是譚鑫培的活兒”為掌故,鼓勵其認真大膽做戲,後來馬連良的《四進士》就一直由馬盛龍去毛朋了。在北京京劇團,馬盛龍成為專門為馬連良配演的硬裡子,《十老安劉》(陳平)、《全部借東風》(前孔明後魯肅)、《一捧雪》(莫懷古)等馬派戲裡,馬盛龍不可或缺。最近看到一張戲單,是張君秋、裘盛戎主演的《秦香蓮》,馬盛龍臨時頂替馬連良扮演王延齡,足見這位馬派弟子之藝術成就。

老沈聊戲:馬連良和他的弟子們

(譚元壽 馬連良《趙氏孤兒》)

譚元壽在北京京劇團工文武生,雖然不宗馬派,但是依然得到馬連良的關注。一天,馬先生看完譚元壽的《野豬林》說:“元壽,你怎麼不演一演《廣泰莊》呀?這個戲演徐達,跟林沖一個扮相,就是紫箭衣,紫將巾,戴黑三。就是累點兒,你演最合適。”“三大爺,這出戏我不會。” 譚不好意思地回答。馬毫不猶豫地說:“明天下午我在家等你,準去啊。”第二天準時去了馬家,馬用扇子敲著桌子一板一眼地教唱腔,然後又教開打,沒過幾天譚元壽就在虎坊橋的市工人俱樂部演出了。不久,北京京劇團排演《趙氏孤兒》,馬連良點名要譚元壽扮演孤兒趙武。他對譚說 這出戏前面幾場都很火爆,最後到“說破”一場就剩下咱們兩個人蹲底了,弄不好就掉到涼水盆裡了,咱們可得下功夫呀。排完戲,馬連良總覺得哪兒有點兒彆扭,後來他發現,譚元壽和他站在一排時總要往後撤半步。他嚴肅地說:“元壽,你跟我客氣什麼?趙武急著要知道自己的身世,要知道自己的仇人,程嬰是怕趙武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所以應該是你急,我怕;你快,我慢;你不把我逼到一定的火候,我怎麼能‘實說了罷’呢?所以只能往前搶,可不許往後撤。” 經過他這麼一提示,譚元壽把趙武這個人物性格就演出來了。

馬長禮在北京京劇團裡是年輕老生的佼佼者。他幼年入榮春社科班學藝,出科後,向劉盛通學老生並私淑楊派。解放後,馬長禮先加入吳素秋的市京劇四團,後調入市京劇二團。馬長禮的嗓音寬厚響亮且有韻味,很得裘盛戎的讚賞,於是馬長禮就給裘唱二路老生,像裘盛戎主演的《鍘美案》中他來陳世美,《姚期》中他來劉秀。一次馬連良聽電臺播放京劇,覺得這個青年演員不錯,挺會用嗓子,於是在天津遇到裘盛戎時就說,你這兒有個年輕人不錯。裘先生立刻把馬長禮叫來,讓他給馬先生跪下來拜師。但因為那時候馬長禮已經準備拜師譚富英了,於是馬連良就把他收作了乾兒子。進入北京京劇團後,馬長禮除了繼續陪裘盛戎唱二路老生外,在馬譚張裘四大頭牌主演的大型劇目中也有重要角色,如《趙氏孤兒》的韓厥,譚富英因病不再登臺,他接替譚在《秦香蓮》中扮陳世美,在《狀元媒》中扮宋王等。文革後,馬長禮一方面恢復了楊派劇目,同時把馬連良善演的戲幾乎全都演出了,如《借東風》《甘露寺》《十老安劉》《四進士》《清風亭》《胭脂寶褶》《春秋筆》《火牛陣》等。

高寶賢是北京京劇團的年輕譚派老生,馬連良同樣予以關心和扶持,1960年馬連良和譚富英、張君秋聯合主演《狀元媒》,深受觀眾歡迎。後來,譚富英因病退出舞臺,宋王一角由馬長禮頂替,馬連良則把呂蒙正一角讓給了高寶賢。高寶賢和馬長禮兩位年輕老生輔佐張君秋主演的《狀元媒》同樣得到觀眾認可和歡迎,這三人的撘配後來就保留下來。

老沈聊戲:馬連良和他的弟子們

(張克讓 馬連良劇照)

張克讓,15歲考進北京京劇團學員班,先跟馬先生弟子遲金聲學,後被馬先生收為徒弟。兩年後學會《清官冊》《借東風》《奇冤報》等戲,演得很出色,大家都叫他“小馬連良”。他是馬連良學生中最小的一個,為此馬連良還特地同他合演一出《清官冊》。張演前半出,馬接後半出,有人說這也是樁新聞佳話。因為在馬連良五十多年的舞臺生活中,和他合作扮演同一個角色的演員裡,連二三十歲的演員都很少,像張這樣十五歲的小孩子,可以說是唯一的了。張克讓文革後在北京京劇院四團,與王玉珍等合作演出《三打陶三春》,扮演趙匡胤,頗得好評。後調到天津工作。

老沈聊戲:馬連良和他的弟子們

(安雲武 馬連良)

1962年,馬連良兼任北京戲校校長,他對戲校的學生們也格外盡心。一次,學生們為馬連良專門演出一場戲,馬發現演《斷密澗》中王伯當的小學生,不僅扮相好,嗓子好,而且在氣度、動作上還很老練,一點不像十四、五歲的小孩兒,一問才知道他叫安雲武,聽說他正在學《刺湯》。於是馬連良親自指點了他話白裡的輕重音、眼神、動作上的一些小節骨眼兒等。安雲武正式演出《審頭刺湯》時,馬連良拿出自己的道具頭飾供他使用,並親自到劇場為其把場。文革後,安雲武從河南調回北京,曾欣賞過他在北京京劇院四團和趙乃華等合演的《四郎探母》。

此外,1961年馬連良正式收中國戲校畢業的馮志孝和北京戲校畢業的這張學津為徒,他對這兩個入室弟子更是悉心呵護、傾囊相贈。這兩個弟子知名度很高,對他們的介紹很多,這裡就不贅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