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傳媒能把漫畫做成一門好生意麼?

光線傳媒能把漫畫做成一門好生意麼?

2015年10月,還是彩條屋影業總經理的易巧在北京航星科技園3號樓3層的光線傳媒演示裡,公佈了彩條屋影業的業務和構成,22個院線動畫長片,13家動漫公司,甚至還包括8款動漫遊戲。

當時所有到場的媒體都很振奮,2015年7月上映的《大聖歸來》給了從業者一發強心劑,光線影業在電影上映前期投資了該電影導演田曉鵬所擁有的“十月文化”,間接成為了《大聖歸來》的出品方。田曉鵬在現場還公佈了《大聖鬧天宮》和《深海》兩部重磅電影,還說《深海》是他孕育多年的孩子。

現在看來,田導的孩子還在難產狀態。

但是餃子的孩子——“哪吒”先順產了。2015年的發佈會上餃子也在,但是《哪吒》真不是彩條屋的第一順位選擇。當時《大魚海棠》上映在即,沒人認真的關注餃子提出的“封神宇宙”。當餃子導演提出要改變國產動漫行業現狀的時候,大家都沒太在意。

但《哪吒》是真的火,這把火將光線燒懵了,因為沒有人對這個作品有這麼大的期待。在《哪吒》之前,光線做的最成功的動畫電影還是《大魚海棠》,總計也就5億的票房。這給光線和彩條屋團隊很大的衝擊。他們意識到,國漫是真的可以掙錢的,是真的可以像迪士尼和皮克斯一樣掙錢。

但問題也暴露出來,迪士尼和皮克斯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就是版權是百分之百在自己手裡的,從IP源頭就在,所以無論是後續的動畫、影視、衍生品、授權、遊樂園等等從來沒有版權糾紛。但是光線和彩條屋還不行,很多合作方都說《哪吒》的版權就是筆爛賬,誰也沒掰扯清楚版權到底是怎麼樣的,這應該是製作方、發行方和原始版權方最開始的合同就沒簽明白。導致哪吒上線以後已經非常火了,網上卻全是盜版的玩偶和手辦,誰也拿這個事情沒辦法。

吃了虧的光線這下想把IP抓在手裡。

2020年1月,還是這個發佈廳,還是易巧,可他的title換成了彩條屋影業總裁。這次給易巧站臺的不是各位動畫導演了,變成漫畫作者。上次光線影業宣佈正式成立“彩條屋”,這次是彩條屋正式推出“一本漫畫app”。終於做了很多年影視、遊戲、動畫的光線影業,現在回頭考慮了版權的問題。

光線並不是傻子,應該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一本漫畫主編蔣子斌,早在2016年大學畢業就加入光線傳媒,2017年就是彩條屋漫畫小組組長了,如今一本漫畫app正式上線。當年青澀的大學生在發佈會舞臺上講起內容,這個年輕人沒有一絲一毫的稚氣,比易巧和王長田更有激情,有態度。

易巧在發佈會上也談到了中國漫畫行業的痛點:“中國99%的漫畫都不賺錢。“不僅僅是漫畫,動畫平臺例如B站、快看等處於長期虧損狀態,彩條屋的思路很清楚,就是從IP源頭就抓在自己手裡,慢慢養,有一天IP成熟直接影視化,上院線,電影票房直接回本。畢竟如果等IP已經有熱度了再買過來改編,有版權風險不說,IP的採買也是一筆費用。

這麼一說好像光線的思路一點毛病也沒有,從電影製作到IP生產,畢竟目前的市場證明,中國的動漫只有電影和衍生品在賺錢,剩下都在賠錢。各個漫畫平臺在賠錢不說,就連B站也苦於高昂的版權費用。恰巧光線在電影宣發製作領域已經是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人才儲備和團隊管理是關鍵

但中國的動畫產業真的是一個手工業,和迪士尼與漫威不同,中國從漫畫生產到動畫生產,都是手工業。《大聖歸來》靠田曉鵬、《哪吒》靠餃子、《羅小黑》靠木頭。手工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週期長,殘品率沒法保證。這兩年光線和彩條屋確實做了不少成績,除了《大魚海棠》、《哪吒》這樣掙了錢的,也是有《大護法》、《昨日晴空》、《我叫MT》這樣沒掙錢的,而且根據已經公佈的片單,最少還有《妙先生》、《姜子牙》、《鳳凰》、《大聖鬧天宮》、《魁拔》幾個作品在積極籌備中,預計2020年-2021年就可以上映。但沒人敢說即將上映的這幾部票房成績一定會好,何況本來國內票房近年來增長已經進入疲軟。

中國絕大多數動畫電影恨不得編劇+導演+製片人都是一個人,據說《大聖歸來》做了8年,《哪吒》的籌備時間也在5年以上。橫向對比一下迪士尼,前陣子《冰雪奇緣2》以逾13億美元全球票房晉升動畫電影票房總排行榜冠軍,而《冰雪奇緣》系列的導演珍妮弗·李,在2015年《冰雪奇緣1》和2019年《冰雪奇緣2》之間,還參與制作了《無敵破壞王》、《瘋狂動物城》、《超能陸戰隊》和《童話鎮》,我猜他能參與這麼多動畫電影和影視劇的製作肯定不是因為勤勞。

說了這麼多,光線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和配套的工業化技術人員,迪士尼工業化的基礎就是人才培養系統,但國內的動畫專業院校恨不得還停留在上世紀,不足以滿足光線的發展。

第二個就是時間問題,一個漫畫IP的培養時間太長了,在正式影視化可以掙錢之前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沒看到任何可以變現盈利的道路,更何況“一本漫畫app“目前僅上線29部漫畫作品,但是主流的漫畫平臺最少都是數千部。(漫畫平臺的思路是廣撒網多撈魚,先做個成百上千部作品,然後看看哪個適合影視化,哪個適合遊戲化,哪個適合做衍生品。)光線把賭注都壓在這幾個漫畫作品裡,似乎風險還是有點大,如果5-10年還不能看到希望,也不知道光線的團隊是否還能堅持下去,畢竟一旦放棄,前功盡棄。這是一個考驗團隊和組織管理的問題。

中國動漫能不能像日本、歐美一樣繁榮,能不能出現像宮崎駿、斯坦·李一樣的大師,能不能出現像迪士尼、株式會社一樣的頂級商業公司。我相信是一定可以的,中國動漫產業發展雖晚,但是懷揣夢想的動漫創作人一直在前行,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充必將帶動人才的發展和培育,賠錢是現在的事情,但一定不是永遠的事情。彩條屋是一個年輕的團隊,在團隊建設管理和人才梯隊的儲備上,可能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國漫一定是一個長遠的事業,任何企業如果要發展,這些問題都將橫梗在從業者面前。

光線傳媒能把漫畫做成一門好生意麼?

作者|王大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