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實意還是暗藏陰謀?

梁小勿猜


沒有陰謀,是真心實意

劉備報仇兵敗東吳退守白帝城,又因思念關張憂傷過多,身染重病且無心腹在身邊。在本人和國家處在危難之時,可能沒有時間和精力設下陰謀詭計。既無陰謀可言,那就是真心實意,是真正的遺詔託孤。

這從立遺詔之時,與孔明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一),孔明到永樂宮探望時,劉說有幸得到丞相,成就了帝業,恨不聽良言而兵敗取禍,如今深感後悔,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此時的劉備病痛加懊傷,憂愁加擔心,即使心有不甘,也無可奈何。他明白蜀國前途只能寄望於孔明,上下沒有比孔明才智更出眾的人選,也只有孔明可使國家和平穩定發展。

(二)劉立過遺詔後又對孔明說,我雖不讀書,也大概知道一些道理的深淺,並且引用了聖賢的原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後又說,我本想與你等共滅曹操,共扶漢室,不幸中途而廢,望丞相時常教導太子。此時引用古話也可說明劉的誠心誠意。

(三),稍後的話更能顯示出劉的心裡話,也是劉的大度胸懷的氣量。你的才能於曹丕十倍之上,定可安邦定國成大業,若太子可輔助就助之,不可輔就取代之。此處的劉確有點私心,前半句讚美的,後半句是防人的,他先把話當眾挑明。就算以後孔明有野心,也受制於此話,這也是劉的高明之處。

(四)最後的當眾告知,魯王和梁王,朕死後你兄弟三人,要尊孔明為父,大小事都以父相待。如此對兒子的遺言,應當是情真意切,沒有什麼虛假成份。當然還有對趙雲等人,說的話也可證明劉的誠心。

(五)劉的遺詔書中,又一次提到“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可見是真心啊。從以上五點確實可以看出,劉的託孤的確沒有陰謀詭計。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託孤是英明之舉

劉備能戎馬一生,一身布衣,到做到皇帝。識人用人御人之術,豈敢小看?

古人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託孤,骨子裡就是希望諸葛亮放開手腳去幹。也是最英明的選擇。

1800年的古樹,現在還長在我家鄉的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內,它們可以證明。經常去武侯墓,從古到今,歷代皇帝都給諸葛亮封侯拜相,作為臣子的學習榜樣,諸葛亮的墓,從古到今也沒人去挖過,沒人去盜過。能做到如此者,非常之難。

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多人說勞民傷財,如果蜀國不打,早都亡國了。俗話說:忘戰者危,好戰者亡!但另外一個佐證了劉備託孤的英明之處,諸葛亮老人家54歲死在今天陝西寶雞五丈原,埋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中,活活累死的,操心死的。也落得千古良相的美名!

最後蜀國滅國劉嬋投降做的一個,安度餘生也不容易。樂不思蜀!

這是兩個人的明智之舉。



鼻孔不朝天


三國裡的劉備看似忠厚老實,對諸葛亮十分放心,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但實際上他真的對諸葛亮是全無保留的信任嗎?其實並不是,他還是在很多地方都對諸葛亮處處提防。

最典型的能看出劉備心眼多的例子就是,他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歷來對劉備臨死前與諸葛亮說遺言時的想法有兩種觀點。一是劉備真心的想讓賢,就是他覺得自己兒子確實不成器,劉備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希望如果自己兒子將來做不出成績的話,諸葛亮能夠自己取代他當蜀國的皇帝,劉這樣說是發自肺腑的,全部都是內心的真話,並沒有半句虛情假意或虛與委蛇在裡面。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劉備此人十分疼愛劉禪,當然想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他其實是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說諸葛在回答上稍微有一些錯誤或露出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時,就會讓他人頭落地,同時也為了逼迫他表態,讓他保證即使劉備死後也一定會對自己兒子劉禪無比的忠誠。

其實根據書中描寫的劉備那時的託孤狀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是以一個經歷了戎馬半生看透了一切的老人的身份來說的,那時候他的心是十分的淳樸素淨,只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給諸葛亮和旁邊的兒子以及蜀漢的大臣們聽。

在很久以前,劉備確實曾經考慮過要防止諸葛亮一家獨大,所以他通過在諸葛亮的旁邊安插一個人來監視他。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嚴。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想法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說他對李嚴十分尊重,李說幹啥就幹啥,從來不和他對唱反調。但是孔明也有自己的逆鱗,那就是北伐。如果李嚴一旦違反了北伐的政策的時候,諸葛亮就會不顧劉備的面子,強行對其動手。

那既然劉備對他這麼不放心,為什麼不在他旁邊安插一個更強大的阻礙呢?其實劉備也明白,現在蜀國已經完全離不開諸葛亮了,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要想讓蜀國能夠在另外兩個國家的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發展下去,必須依靠諸葛亮的才智。他這麼做無非是想避免蜀國遭到更大的內耗而已,但是他還是對孔明有所提防,所以給李嚴安排這麼一個四不像的職位。

李嚴被諸葛亮殺了之後,劉備就考慮再三。他覺得如今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這一條道路了,所以說他把一柄尚方寶劍交給了諸葛亮手上,讓自己的兒子劉禪認他為亞父。雖然說劉備在以前曾對諸葛亮有所猜忌,但臨死的時候對諸葛的確是無條件的信任,或者說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意思是說我現在已經沒有能力了,我的兒子本事也不行,我把蜀國的未來全部都交給你,你是願意忠心輔佐我兒子也好,或者願意取而代之也好,我都沒有任何意見,也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萬萬不可能在他託孤的時候在四周埋伏刀斧手的。如果說他要設計殺諸葛亮的話,那前面一直做戲有什麼意思呢?剛做完戲就把對方殺了豈不是多此一舉呢?

而且諸葛亮十分的聰慧,只要一點蛛絲馬跡都可以讓他看出很多端倪。如果說諸葛亮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將來他怎樣面對劉禪呢?他還能夠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嗎?或許本來他心裡有這個打算一直當忠臣,但知道最後件事後反而心生二心,心想我如此忠心耿耿,你卻佈局想殺我,那我就如你所願,讓我諸葛氏來當蜀國的皇帝。那劉備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個人覺得,當時的蜀漢和諸葛亮,已經誰也離不開誰了,。而且劉備分析諸葛亮是那種十分講究名譽的人。他不會冒著被天下人唾罵的風險來改朝換代。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十分的忠誠,沒有辜負他的信任,他一直以來的鞠躬盡瘁,一直北伐,最終心血耗盡,病死在五丈原這個地方。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奉獻給了劉備、奉獻給了蜀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阿輝看歷史


可以這樣說,劉備白帝城對諸葛亮託孤,既有內心的悔愧,也有真心實意的相托,還夾著一點的提防!下面從其託孤之語裡,逐一分析。

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打天下的一生中,做過一件憾事和一件錯事,這個憾事與其忠厚仁義的名聲不甚相符,影響雖不大但一直令劉備耿耿於懷,那就是受劉璋之邀入川而後攻擊取而代之。因此事做得有失光明正大,所以其後劉備雖然統一了巴蜀,但在巴蜀本地派系勢力心裡,劉備的威望就打了折扣。劉備對此心知肚明,一直在尋機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圖徹底征服巴蜀本地派系。這就引出了劉備平生唯一的錯誤~~攻打東吳被陸遜擊敗!

其實在諸葛亮為劉備制訂的打天下藍圖中,是沒有攻打東吳一詞的!《隆中對》說得非常明白,孫權久居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用外援而不可圖也!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要劉備得荊州之後,再進軍益州,待得到巴蜀之後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注意並不是說到此為止了!而是:待天下有變,將軍命一上將,出荊襄以向宛,洛。將軍則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豈不簞食豆漿以迎將軍者乎?也就是說,諸葛亮要劉備三分天下之後,要內修國政外和孫權,待天下有變時,再分兩路出兵北伐曹操。但是劉備在關羽被殺荊州丟失之後,不顧諸葛亮反對,一意孤行率軍進攻東吳,這才有了兵敗病危白帝城託孤。

從劉備的託孤之行和言語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悔愧~~進攻東吳這事錯了!雖然沒有對諸葛亮明說出來,但是隻對諸葛亮託孤,就是用行動在道歉!

再看真心實意的相托:君才十倍曹丕,終能定國,必成大事。這話裡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進攻東吳孫權這事錯了,以你的能力,攻打曹丕是可以取得勝利的。我死之後,你務必要率兵北伐曹魏,以此向天下證明,我劉備是要光復漢室的正義之人!唯有北伐才能團結國內合派系外抗曹魏,也才能延續蜀漢政權。可以這個時候,劉備和諸葛亮才重又回到了三顧茅廬時的心心相印~~你知道我的意思,也知道該怎麼辦,你辦事我放心!

下面再來看隱藏其後的一絲提防: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也!

啥意思?劉備知道諸葛之才,兒子劉禪肯定不是對手,自己先把話挑明瞭,若是兒子劉禪遵我遺願,你就幫助他!如果他不按我的意思,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之主吧!這其實是劉備搶先一步把意思說破,也把諸葛亮的後路堵死了!讓諸葛亮永遠不能有二心,一生都要忠心維護劉禪。對此諸葛亮唯有感激涕零以死相謝了。事實上諸葛亮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以上就是我對劉備白帝託孤的看法。





JSDD


關於劉備白帝託孤,筆者認為是不存在什麼陰謀的,完全是劉備經過深思熟慮後,根據現實情況所做的決策。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夷陵戰敗是公元222年7月,之後一直在白帝城,直到223年6月去世。也就是說,他在白帝城待了一年,這說明,劉備是有充足的時間考慮他百年之後的事的。

世人看歷史,都喜歡站在自己的見識基礎上分析問題,有種“事後諸葛亮”的感覺。而每個人都清楚,未來是無法預見,只能根據現實情況進行預測,至於準不準,就要看預測者的水平了。因此,我們分析劉備託孤這個問題,就要站在劉備當時的情境下進行分析。

1、天下大勢分析

公元223年,雖然東吳孫權尚未稱帝,但此時鼎足之勢已成。經過夷陵一役,蜀漢已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一國,時刻有被吞併的風險。

劉備作為蜀漢的建立者,絕對不希望蜀漢過早地被兼併。所以,他清楚,只能東聯孫權抵抗曹魏才能延長國祚。

2、蜀漢根基未穩

劉備佔據成都是在公元214年,益州在劉焉父子的治理下本來就暗流湧動,劉備一過去,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勢力更加難以管理。雖然之後,蜀漢建國,但也才2年,劉備一稱帝就要攻打東吳,根本就沒有想去解決這個矛盾。所以這個矛盾一直存在。

當劉備兵敗之後,蜀國邊境就不安分起來,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後續還有其他人跟著反叛,這說明,蜀漢內部的政局是極不穩定的。

3、人才凋零

蜀漢本來人才就少,關羽、張飛已經陣亡,另外,夷陵一戰,又損失很多人才。而劉備的識人能力在三國中是排的上號的,要不然也開創不了蜀國。劉備其實心裡很清楚,能進輔政大臣名單的人已經沒幾個了。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劉備只能選擇諸葛亮。因為:

1、諸葛亮在出山前就為他制定了《隆中對》,諸葛亮是東和孫權的堅決擁護者。

2、諸葛亮追隨劉備20多年,無論是能力還是忠誠度,劉備對他還是很瞭解的。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沒有人比諸葛亮更合適了。

3、劉禪尚年幼,劉備對自己兒子的能力還是清楚的,如果沒有一個能力輔佐,他是不可能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守住蜀漢的。

所以,無論如何,劉備是不可能殺諸葛亮的,除非,他想蜀漢早日滅亡,這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至於“君自取之”這句話,這也實屬無奈之舉。實際上,劉備清楚,他這樣安排,以諸葛亮的能力,如果諸葛亮真有心篡位的話,估計也沒人阻止的了,所以他就說了“君自取之”這種話。

當然,為了制衡諸葛亮,劉備安排李嚴為副手。但從實際效果上看,李嚴的作用基本沒有。

結語

劉備白帝託孤,是不存在陰謀的,而是在現實形勢下的最優解。而事實說明,諸葛亮並沒有辜負劉備所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到他去世,始終踐行自己的承諾。

我是逍遙小魚兒123。日拱一卒,不期而至!關注我@逍遙小魚兒123


逍遙小魚兒123


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是摻了水分的真心實意,為何這樣說呢?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是這樣描述的:“先主病篤,託孤於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實際上劉備白帝城託孤是託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李嚴何人?與諸葛亮不同,李嚴是東州集團的代表,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李嚴是不屬於一個派系的,劉備的這一安排雖說有拉籠東州集團的意思,但同時估計還有掣肘諸葛亮的想法在裡面。託孤於兩人,而不託孤於諸葛亮一人,說明劉備對諸葛亮還是不太放心的,所以說是摻了水分的。

那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到底是不是真心實意呢?也是有的,我們首先來看看劉備臨終之前蜀漢的狀況,經過夷陵之敗,蜀漢元氣大傷。那些劉備曾經頗為倚重的謀臣武將,比如法正、劉巴、關張黃馬等都一一死去,剩下的還有點兒威望的,除了諸葛亮,就只剩趙雲、魏延了。魏延常年跟隨劉備出征,深受劉備器重,但魏延畢竟只是個行軍打仗的將領並不適合託孤,趙雲一樣。能夠擔任託孤大任的也就只剩下諸葛亮了。

更何況劉備也深知劉備集團作為外來者,蜀地人心浮動,必須要一個有治國能力的大臣穩固內部統治,遍觀蜀漢陣營,諸葛亮無疑是最合適的。所以說,劉備是隻能託孤於諸葛亮,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又想託孤於諸葛亮,但又不放心諸葛亮。於是,劉備為了以防萬一,做了兩件事:

  • 第一件便是前文提到的“摻水分”的方案;

  • 第二件便是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得那通話,什麼劉禪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話誰能信啊,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捨得拱手讓人,這明顯是激諸葛亮忠心於後主劉禪麼。

因而說,劉備白帝城託孤並沒有暗藏陰謀,只是對諸葛亮有點兒不放心罷了。


混沌聊史


首先說結論,是真心的。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來看。


大家都讀過他的出師表,通篇內容都是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指出不得不北伐的理由,並勸解劉禪親賢遠小,不要忘記劉備同志的遺志。我相信,如果不是諸葛亮真心為劉備、劉禪,為蜀漢朝廷著想,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


同樣,劉備如果不是真心實意將蜀漢基業託付給諸葛亮,並告誡劉禪和其他人全力配合諸葛丞相,那麼蜀漢根本不肯能以一州之地抗衡“天下十分有其九”的曹魏,以及態度曖昧,很可能背後再捅你一刀的“孫十萬”孫權,這點,一生戎馬的劉備比誰都清楚。

當時的諸葛亮集行政、軍事、人事大權於一身,“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可謂是蜀漢的“無冕之王”。說實話,歷史上任何一個在“主幼國疑”的情況下擁有這麼大權力的人,無一不篡位,無一不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他沒有,他為國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只為完成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和他的共同心願——興復漢室。

近幾年野史圈興起一股貶低劉備、諸葛亮的歪風,說他們虛偽狡詐,一個個都是玩弄權術和心術的高手,說當年劉備在後堂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諸葛亮但凡猶疑或者答應,必然衝出來將其斬首示眾,卻反而對曹操、曹丕、司馬懿等讚賞有加,以彰顯自己洞察歷史真相,品評歷史人物的獨特見解,殊不知自己心裡陰暗,則看誰都不像好人。

縱觀中國封建歷史,沒有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集團,會像蜀漢群臣那樣充滿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了。他們畢生為一個志向而共同努力,並且始終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我是@強哥說文史,一個用心講歷史的人,歡迎你的點贊評論,我們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強哥說文史


對於《三國演義》有所瞭解的一般都會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大事,也就是劉備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還把所有的權證都交到諸葛亮的手中。劉備曾經就三顧茅廬情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打下江山,如今又再次將兒子也交給他,難道他就如此信任他,不怕他謀反嗎?。


第一,劉備具有看人的才能, 俗話說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劉備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由於在亂世前半生中先後和公孫贊、董卓、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漢獻帝等人相處。 所以經歷了很多,也就磨練出來了識人、用人的眼光。 劉備的各個鋪作:劉、關、張、趙、諸葛等都是在戰爭中相識的。 在這些人之中,諸葛亮 是劉備的最重要的功臣,小編覺得,要是劉備連自己一直以來最重用的人都不能相信了,那麼他的國土早就不屬於自己了。


二,劉備集團中內政型人才缺乏 劉備集團在早期只有麋竺、孫乾等聊聊幾個文臣,極度缺乏戰略型謀士和內政型人才。 所以劉備寧遠得罪劉表也要在荊州大量招攬人才,諸葛亮就是這一時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出山的。 而且諸葛亮的確完美解決了劉備戰略和內政問題。 在託孤一事上除了諸葛亮,其他備選方案都風險極大。


三,諸葛亮在蜀地沒有根基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經過戰亂,諸葛氏居家難逃荊州,雖然在荊州和荊襄氏族關係錯綜複雜,但在蜀地卻是水上浮萍,沒有多少根基。 同期託孤的法正是劉備一個備選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時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僅這一點就不能讓劉備放心。


四,劉備根基尚在 劉備、曹操、孫權作為三國開國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馬氏能篡曹,是因為曹氏忠臣在前後幾次事件中被清洗殆盡,曹氏幾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劉備雖然戰敗身死,但核心班底沒有受損,完全能撐起蜀中割據的局面。


五,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對於蜀漢有著一種奇怪的喜好,對於劉備的定位也是忠厚溫和,禮賢下士。而劉備往往很出色的完成了這樣一個角色的表演,對於收買人心是運用嫻熟的了。在三讓徐州中,劉備力辭徐州牧的職位,不肯接受陶謙的讓位,最終在‘萬般無奈’下才‘勉強’接受。在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到許都後,劉備嚴厲批評了糜芳的建議,‘慷慨’的放徐庶離開,讓徐庶感動的一塌糊塗,即便是進了曹營也是一言不發。在長坂坡裡,趙雲為救阿斗殺的七進七出,劉備便當著趙雲的面將孩子摔在地上,說道“為了你,差點害我損失一員大將”。


六,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漢朝的開國將領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呢,那些事件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國家安定,邊境無事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在蜀漢後期,朝中無人,因此劉備是不可能去殺諸葛亮的,除非他想將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拱手送與魏、吳。因此小編覺得,那些所謂的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是不可能的事。

諸葛亮的拒絕真的是十分機智的,也突出了他的才高行厚。最終劉備將兒子和王朝交給諸葛亮手中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小編覺得,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的。


小扎說事兒


我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劉備託孤的歷史背景是關羽被東吳所殺,荊州丟失,使得蜀漢政權受到嚴重打擊。劉備一怒之下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卻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回白帝城一病不起。這才招來諸葛亮商議後事。

那麼託孤是真還是有陰謀呢?多數人都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番話才會有此揣測,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統一天下,我的兒子劉禪如果還行,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廢掉他,自己代替他。

那麼這番話是劉備的真實內心想法,還是試探諸葛亮的呢?我想兩個方面都有:首先劉備清楚自己兒子的本事,自己死後,劉禪是沒能力治理好蜀中的。那麼當時有這個能力又可以信任的人只有諸葛亮。以劉備的性格一定會會對諸葛亮說這番話,如果不這樣說反而不像劉備的一貫風格了。再者劉備看人用人還是非常準的,他清楚諸葛亮的性格,越是這樣說,諸葛亮越是會死心塌地的輔佐劉禪。如果說還有其他的,也不能說是陰謀,而是陽謀,退一萬步說,諸葛亮要廢掉劉禪,因為劉備這番話,也會保劉禪一命。所以說,劉備託孤是真心實意,有陰謀或者說是陽謀也是真,不過是給諸葛亮套上了一個枷鎖,給了一個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理由。但是殺諸葛亮的想法是沒有的。






東山客


劉備能從一織蓆販履之人做到三分天下的皇帝,自然有過人之處,然而其城府之深在三國也是排上號的,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氣數已盡,白帝城託孤沒有直接對諸葛亮說,你一定要好好輔佐我兒子,不要有取而代之類的懇求言語,而是對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子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言下之意興復漢室的大業還沒完成,如果自己的兒子不才,你可以做皇帝之位,這是劉備在耍權謀,虛偽恐嚇試探諸葛亮的野心,也是在敲打諸葛亮,決不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是封建王朝的傳承慣性,沒有把天下讓給外人一說。

劉備也沒辦法啊,夷陵之戰慘敗,蜀漢到了生死存亡之際的關鍵時刻,東吳和曹魏有可能隨時進攻蜀漢,想讓諸葛亮拯救蜀國於危難之中,他知道劉禪沒有諸葛亮的輔助很難度過難關,諸葛亮何許人物,自然知道劉備話中的種種意思,當即表態誓死效忠,盡心盡力輔助少主。

況且諸葛亮也從未有造反之心,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是,從未留有餘地的輔助教育劉禪,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為了劉備遺願嘔心瀝血克復中原,匡扶漢室,雖然最終未能成功也算對的起劉備的遺願了,如果當時諸葛亮流露出了取而代之的意思,劉備會當即殺了諸葛亮嗎?大概也是不會的,軍機政要皆要依靠與他,殺了他蜀國也會朝不保夕,劉備白帝城託孤這招也是高明,同時也很無奈,給了諸葛亮至高的權利,又要了你的承諾,用你的名聲束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