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部委聯合發文要求豐富和規範居民投資理財產品

3月13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佈《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要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豐富和規範居民投資理財產品,適度擴大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發行額度。穩定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預期,完善分紅激勵制度,堅決查處嚴重損害中小投資者分紅派息權益的行為。

23部委聯合發文要求豐富和規範居民投資理財產品

23部委聯合發文要求豐富和規範居民投資理財產品

那麼針對近期理財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137份銀行理財產品收費研究:超額業績報酬高至100%,銷售管理費率0-0.5%

疫情期間,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啟線上直播,投資經理變身網絡主播開啟“帶貨”模式。

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下,投資人一般關注收益率、期限、起購門檻等。在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進程中,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費用受到關注。

有機構針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137份熱銷理財產品進行了大樣本測評(截至2019年12月末),通過對收費、收益、信息披露等多維度展開詳細調查發現,銀行理財產品普遍存在管理費、銷售費用、超額業績報酬收取標準不統一的情況,而且不同銀行理財子公司收費標準差異過大。

在137份樣本中,有32.84%的理財產品收取高達60%的超額業績報酬,有4.38%的理財產品收取100%超額業績報酬。

需要指出,很多機構在產品說明書中聲明,業績比較基準只是作為收益的參考,不作為實際收益保證,但當機構收取100%超額業績報酬時,用戶能獲得的最高收益就是業績比較基準,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部分將全部歸銀行所有。

國商信達的專家認為,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銀行理財子公司、公募基金等應抓住機遇,參考發達市場資管機構,將產品銷售導向轉向服務導向,盈利模式也應從過去的“類信貸”下交易的手續費模式,轉向按管理客戶資產規模收取顧問費的模式。

理財子公司產品多元化勢在必行 衍生類或成發力重點

從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產品類型來看,當前仍以固收類產品為主。隨著利率的趨勢性下移和對A股市場的普遍看好,未來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佈局將從以固收為主逐步轉向大類的資產配置,搭配發一些權益性的資產。指數類、衍生類及養老產品也將成為發力重點,產品多元化勢在必行。

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3月12日,發行機構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共608只,涵蓋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農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中郵理財和興銀理財等9家理財子公司。不過,權益類產品仍僅有1只,為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恆盛配置CFLH01;固收類產品473只;混合類產品134只。

從收益率來看,多數固收類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部分可達8%;混合類產品收益率相對稍高。國商信達的專家預計,中長期來看,利率中樞會趨勢性下移。在低利率將成為常態、大類資產配置面臨優質資產荒的環境下,理財子公司如何進行佈局,實現產品的更高收益成為亟需思考的問題。

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要在考慮客戶接受程度的基礎上,以固定收益資產打底,精選優質資產,並從指數型產品開始,逐步建立起權益產品線。具體來看,在固收的基礎上增厚收益,當債券利率有大幅偏離收益率下行時,及時採用蹺蹺板原理,減持中長期利率債品種,同時把收到的資金投向股市。

隨著長線資金陸續進入資本市場,市場對不同類型指數產品的需求漸趨多樣化,指數產品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因此,理財子公司可積極佈局指數產品。此外,理財子公司也可以考慮發起設立ETF產品,如國債期貨ETF和商品類ETF。此類ETF有助於對沖風險、提升收益、降低波動。未來,養老產品也可以成為理財子公司的重點發力方向,建立風險等級不同的養老產品體系,增加波動層次,提供不同風險特徵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