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數學考哭考生?淡定,看素質

2019年的北京中考已結束,據媒體報道,不少學生感覺數學試題有一定難度,在一些社交媒體上引發網友吐槽。有人說太難,這增加孩子負擔,不得不去上培訓班;也有人說難得好,這是培養人才的需要,體現了重視理科基礎學科的導向。而今年高考結束後,數學難也一樣上了熱搜。


中考數學考哭考生?淡定,看素質


其實,從中高考的命題看,每年的難易程度都是在變化的,只是因為社交媒體的過度解讀,讓這成為公共話題。按照當前的中高考考試招生制度,減輕學生的負擔,或者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很難通過調整試題難度實現。這必須通過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才能把學生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也才能重視學生的個性和學科素養培養。

再者說,今年的中高考數學究竟難不難,不能只是聽少數人的感慨。北京今年中考人數有6.8萬人,高考使用全國1卷的10個省份,考生有幾百萬之多。在社交媒體炒作“數學難哭”學生之後,很多人真以為今年數學難得不得了,並認為高考分數會大跌。可從最近各省公佈的各批次控制線看,分數線有所下降,但基本與去年持平,大多隻下降10分左右,而這是很正常的浮動變化。

中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選拔性考試的特點是,並不看考生的絕對分數進行選拔,而是看考生的相對名次。因此,這種選拔機制,註定無論考題難還是易,都不可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是考題越簡單,學生的壓力越大,同時影響選拔。道理很簡單,當考題很簡單同時要用名次來區分學生時,比的就是熟練程度,為獲得更高的名次,就會對題目進行反覆操練。

在減負的聲浪中,我國各地的中高考近年來有降低難度的趨勢,學生平時的測試難度也降低。對於選拔性考試來說,應該做到難度適中,過難或過易,都不利於選拔。寄望通過降低考試難度來減負,是不瞭解選拔性考試的實質。

而通過提高難度來強化某一科目的教育,也無視當前基礎教育存在嚴重應試教育傾向的現實。教師教或學生學,追求的不是發展學科素養,而是獲得高的考試名次。我國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不是考試難度低,而是所有學生被要求學一樣難度的數學,這種“一刀切”要求學一樣難度數學的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差異。

在統一的學習要求,而且學習主要是為了獲得高分的情況下,我國出現了學生“全民奧數”現象,這既令原來對數學有興趣者,在追求功利的競賽獲獎中失去對數學的興趣,也讓對數學沒有興趣者,花大量時間在補數學“短板”之中。

因此,中高考數學考題難易程度的變化,並不會導致存在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給校外培訓留下空間的問題,學生參加培訓的目的只是提高名次。培訓市場的變化,取決於高考選擇機制是否改革。在評價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即以名次選拔區分考生,就會出現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發生。

最近一段時間來,我國社會對文科、理科在教育中的地位有很多的討論,有人認為文科被貶低,也有人意見恰恰相反,覺得理工科不被重視。對應這些觀點,提高中高考語文分值的建議,就被認為是重視文科;提高數學難度的建議,就被認為是重視理工科。然而,這都沒有抓準實質。文理科的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即基礎教育的唯分數論、應試教育傾向,這個問題不解決,文科和理科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而且,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看,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根本就不應該再分文理科,基礎教育要取消文理分科,大學要推進通識教育。

要實現這樣的轉變,必須深入推進中高考改革。比如,北京新中考改革,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錄取,在高考改革中,也探索綜合素質素質評價錄取改革。只有切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把統一考試的功能從選拔轉變為評價,才能讓基礎教育擺脫應試困境,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