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為何與李治合葬武則天愛李治嗎?

張必聰


高宗李治駕崩的時候武則天還年輕著呢,又經過了幾十年,武媚娘從皇后到天后再到自己當皇上,期間光面首都養了多少個了。你問她還愛李治嗎?武則天要真能聽見,肯定會笑爾等太年輕,比愛更瘋狂更刺激的事情,她可沒少做了。

那為什麼武則天死後還要選擇與李治合葬呢,其實很簡單,不用回答的太複雜,就是正統觀念,武則天死前幾個用,經過神龍政變,李唐順利復辟,武則天又從皇帝變成了太后,這個時候他還沒死呢,她說話也不算數了。這個時候把他看成皇帝還是太后呢,看成皇帝,就另起爐灶,自己修墓,看成太后,就是李家媳婦,當然要和高宗合葬。這個時候可是皇上李顯和張柬之這些李唐死忠說了算,是自立墳頭還是合葬如李家祖墳,這時候還用說嗎,當然是把她當李家媳婦跟高宗合葬了。


子睿飛揚


李治愛武則天,武則天也愛過李治。

這和武則天死後與李治合葬有關係,但不是全部原因,這還要從頭說起。


心態的第一次變化

雖然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是唐朝開國功臣,母親是隋朝皇室,但武則天的豪門貴女生活只到她十二歲就戛然而止,因為那一年父親武士彠去世了。

母親和武則天很快受到武氏家族的排擠,她們孤兒寡母從武家大宅搬了出去,獨自在長安城賃屋居住。武則天的性格從那時起就發生了變化,她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漸漸成熟起來,希望能夠通過自己來改變現在的生活。

這個機會很快來了。

唐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則天很美,便把她召入宮中封為才人,武則天的母親自然是捨不得女兒,但武則天的去意很堅決——與其將來都要成為人婦,那嫁給誰都不如嫁給皇帝。

歷史上的李世民是一個非常聰明而且很果決心狠的帝王,他並沒有貪戀女色的名聲,這樣的一個皇帝不會因為只是“聽說”了武則天的豔名就做出這麼草率的決定。

這裡面有兩個猜測的可能性。

第一,過去武士彠在幫助李淵的時候,年少的李世民也很可能跟著父親一起到過武家,或許也見到過年幼的武則天,知道她的確是個美人胚子;

第二,則可能是武則天自己為了這件事暗中做過籌謀。畢竟她父親武士彠和唐高祖李淵是舊識,武家還幫助過李家,雖然武士彠死了,但當年的朋友應該還在。

第二個猜測的可能性比較高,那是因為後來李世民雖然把武則天接進了宮,但卻在十二年中一直沒得寵。以武則天的情商,應該不會哄不好一個李世民,只能說李世民之所以把武則天接進宮,多半是因為還武家一個人情,而並非好色。


心態的第二次變化

在李世民生病臥床的最後日子裡,武則天遇到了前來照顧父皇的李治。

這一次真的是天雷勾動地火,兩個已經不算年輕的年輕人在皇帝的病榻前相愛了。

武則天一開始是真心覺得幸福的,即使是在感業寺的日子裡,她也覺得未來可期。

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武則天的心態漸漸發生了變化。

因為這段寺廟幽居的日子讓她想起了當年她和母親那段艱苦的生活,這讓她再次意識到,誰都是靠不住的,李世民也好,李治也罷,她最終還是得靠自己。

我們有理由相信,武則天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感業寺那段日子開始的。因為後來回到宮中的武則天很快就開始了和王皇后、蕭淑妃的鬥法,包括她捂死自己襁褓中的女兒,這些事都集中發生在兩三年之內。

顯然,武則天的宮鬥技能是很高的,王皇后和蕭淑妃都不是她的對手,這其中李治對武則天的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李治生性怯懦,對武則天的感情有著強烈的依賴性。


心態的第三次變化

打敗了女性競爭者的武則天很快發現,她距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還有很遠,即使是成為皇后這件事,就有無數的大臣反對:長孫無忌,褚遂良。

這些大臣不僅反對李治立武則天為後,甚至還成為李治的掣肘,讓他這個皇帝當得也不自由。

如果說一開始武則天只是想幫助李治儘快將皇權收歸己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則天發現李治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天子。

他過於怯懦、心軟,有太多的考慮和顧忌。

於是,武則天慢慢決定,她要自己來當這個皇帝。

自古以來都是男人才可以成為天子,武則天覺得這不公平,她一介女流同樣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武則天意識裡的念頭,已經從最初的掌握自己命運,到沒人能左右她的命運。


心態的第四次變化

武則天有著無窮的慾望,但同時她也有著最現實的打算和考量。

當她想起剛剛生下來就被自己捂死的女兒,當她看到兒子李賢給她做的那首詩: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她的心裡也會思考,難道真的要將李家斬草除根,讓大周朝從此取代李唐嗎?

她們武家有誰能擔起這個重任呢?那些曾經在武則天和母親最困難的時候落井下石的所謂“家人”?

最後,武則天的觀念再次從女王迴歸到皇后,從帝王迴歸到母親,從掠奪者回歸到曾經的被給予者。

畢竟李治生前待她不薄,畢竟江山是從李家手裡奪過來的,畢竟她是李家的媳婦。

所以,皇位也感受過了,也爭不動了,還給你們吧,就在李治的棺槨旁給她留一個位置就好了。

最耐人尋味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周皇帝武瞾的合葬墓叫“乾陵”。只怕武則天即使進了墳墓還在暗示世人,她同樣也能頂起一片天。


紅顏讀史


首先來回答第一問題:武則天愛李治嗎?

答案是肯定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何況在武則天未曾登基之前,李治沒少照顧到武則天,更是沒少放權與她,對於武則天的干預朝政,李治也是給予了默許,兩人心心相印,此外武則天和李治還育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要知道武則天一開始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上的,是他的女人,但是並沒有生育一個孩子,所以和李治感情是有的,武則天也愛著他。


但是,對於武則天這個強勢而有巨大野心的女人來說,比起愛情她更喜歡權力,喜歡天下,對其嚮往程度遠遠勝於對李治的愛。李治對她的愛,成為了武則天逐漸掌權的跳板。



第二個問題:武則天為什麼要和李治合葬?


要知道武則天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另立朝代開創了武周,在位期間可謂碩果累累,功績輝煌,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其侄子武承嗣稱:“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的地位比之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毫不遜色,按理應該修一座陵墓,獨自安葬。


可偏偏武則天在遺詔中的要求,其中一條明確說了要把她與李治合葬。不得不說,她這一舉措實在高明,無關乎與李治的情感,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量。


武則天為了奪得權力登上皇位,極力打壓李氏宗親,興起酷吏政治大肆殺戮,重臣武將多啟用武氏。在位期間,李氏衰退(大族數量減少,大權旁落),武氏崛起(建立武氏七廟,追封其父武士彠為皇帝,封武承嗣和武三思為親王,其他十二個武氏子弟為郡王),這就是“武周革唐”,以至於後人對武則天評價褒貶不一。


困擾晚年武則天的一個難題,皇位到底是傳給李氏還是武氏?假如傳給前者,因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武氏後代肯定會遭到李氏報復打壓;而傳給武氏,則遭到當朝宰相狄仁傑反對:

“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

綜合考慮之下,一則武氏根基太淺,不得人心;二則大唐李氏才是正宗傳承,眾望所歸。於是武則天決定將政權還給李唐。並且做了一系類彌補措施,希望自己能夠善終,武氏後代也能夠不被排擠打壓,擁有一席之地。


而遺詔中的將她與李治合葬就是補救措施之一,武則天得罪了那麼多人,一旦另開陵墓,獨自下葬安放,也許伍子胥鞭屍復仇的歷史就會重演,而與李治合葬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就太高明瞭,李治身為李氏正統,武則天與他合葬就等於得到了一把保護傘,無人敢掘墓。


除了合葬,補救措施還有如下:

  1. 放棄生前的皇帝稱號,恢復皇后身份。這就相當於武則天承認了武周屬於大唐,政權重歸李氏。

  2. 赦免王皇后、蕭淑妃的親屬,恢復褚遂良、韓瑗的官職,將流放的魏元忠召回。一來能夠亡羊補牢,讓其心存感激;而來也是防止世人非議,無法從這裡做文章。

  3. 要求墓碑不刻字。不設固定標準,是功是過,是對是非,全憑後人討論。


芬芳杜若


跟武則天談愛情,題主不覺得太奢侈嗎;說武則天為了愛情才跟李治合葬有多少人會信?!

武則天所做的事怎能用“愛情”二字來解釋。他如果真的愛李治,那他就會本本分分分的做太后,替李治守好李唐王朝;而不應該取代李唐建立武周,更不應該大力誅殺李氏皇族。


武則天生性喜歡權力,幹什麼事都喜歡權衡利弊得失,包括武則天死前與李治合葬乾陵的遺命。

如果沒有神龍政變,還不知道武則天是要求與李治合葬還是自己單獨修一座陵墓。

武則天晚年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尤其在武則天病重期間,張氏兄弟上躥下跳的非常厲害,不斷羅織朋黨,禁止臣子與武則天見面。等武則天病情好轉可以接見臣子了,崔玄暐就勸武則天要李顯、李旦在身邊照顧,不要用張氏兄弟,並委婉地表示了異性兄弟不可靠。但武則天還是委婉的拒絕了崔玄暐的好意,並沒有驅除二張。

《舊唐書》:是時,則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見者累月。及疾少間,玄暐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親侍湯藥。宮禁事重,伏願不令異姓出入。"則天曰:"深領卿厚意。"

正是在眾臣子屢次勸諫無效的情況下,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等人才聯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氏皇族起兵誅殺張氏兄弟,爾後直接逼武則天交出權力給太子李顯。武則天先是感到詫異,因為這之前武則天對這次政變一點察覺也沒有,如若不然武則天不會沒準備。這次政變實際上從謀劃到實施時間是挺短的,不等消息洩露就實施了;

武則天當時並沒有立馬交出權力,他是在等事態的變化,畢竟武則天在武周朝大封武氏子弟為王,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左等右等沒等來變化,武則天才選擇妥協的辦法保證自己的安全,交權力給李顯,唐國號正式恢復。也就是在政變同年,武則天去世。她在去世前留下了一道遺命特別有深意,與李治合葬就是武則天遺命中的要求。

《舊唐書》: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在這個遺命中武則天打了一系列的組合拳保證了自己的善終。

為此武則天幾乎自己全盤否定了自己稱帝這件事。因為自己不廢,李唐王朝也會廢,李唐是不會承認武周王朝的,還不如干脆自己廢掉,要李唐感念電自己的好。


從為稱帝掃除障礙,製造一些列冤案,先是“認錯”,自己給曾經被打壓的王皇后、蕭良娣、褚遂良、韓璦等族人恢復名譽,解除限制。

爾後是去除帝號,不再承認自己是武周的皇帝,這就是變先說建立武周王朝的事是錯的。

最後是用李唐給的尊號稱皇后,進入李唐太廟和與李治合葬的要求就顯得那麼順理成章了。

武則天去帝號,自己否定武周王朝的做法遠遠超過許多人的心理預期,給足了李顯的面子和慰藉了那些被武則天打壓的臣子的心,武則天都這麼做了也沒什麼好清算得了,畢竟武則天是李顯的親媽。

武則天進行去帝號、附廟、合陵這一系列的操作是因為武則天已經看清楚了,在當時情形下回歸李唐是自己最好的選擇。這跟愛不愛李治沒關係。


過去即歷史


我是逸世,我來回答......


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 每一個皇帝死後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陵墓。然而乾陵卻是一個例外,這一所墳墓裡面安葬了兩位皇帝。這也是我國發現的第1座安葬的兩個皇帝的陵墓。分別安葬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和她的丈夫李治。可是,為什麼武則天去世之後,她選擇的是跟自己的丈夫李治進行合葬呢?她為什麼不選擇一個自己的專屬陵墓呢?其實逸世君認為,可是能出於以下幾個方面。

【身份原因使得武則天被迫妥協】

在武則天沒有登基以前,中國歷史上面從來沒有出現過女人當皇帝執政的事情。而她在登基的時候也遭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並且按照當時的慣例,只有皇帝才能享有這樣的待遇。而在武則天即位的時候,由於身體的原因使得之前反對她的大臣發動了政變。因此武則天也就從皇帝變成了太后。身為大唐的皇后,如果不選擇跟自己的丈夫合葬那麼就沒有其他任何的選擇了。如果她選擇自己另外重新修建一座墳墓的話,那麼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可能給他留下的評價是關於謀反之類的罪名。和李治合葬在一起,最起碼自己的子孫後代還可以享受著皇親國戚的待遇。

【害怕死後遭受報復,利用李治保護自己】

在武則天登基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利。她大力的打壓了很多皇家子弟,這就引來了很多人的不滿。要知道在此之前,皇家貴族不管怎麼樣都不會輕易的對自己身邊的親戚下重手。但是武則天除了打壓之外,還殺害了很多皇親國戚。再加上那個時候古代人比較相信鬼神之說,在失去了權力和地位之後的武則天害怕自己死後在陰曹地府裡面遇到了自己的丈夫,無法交代這些事情。因此他也只能選擇合葬這種方法來彌補一下過錯。並且在武則天死了之後,皇家貴族就開始瘋狂的報復曾經他的手下。吳三思和吳崇勳曾經是武則天的手下,在武則天去世之後他們兩個的墳墓被扒開,屍體被李氏在光天化日之下處刑。試想一下,如果武則天沒有選擇合葬的話,那麼她的下場估計也差不多。

【為大唐帝國挽留一絲顏面】

在武則天登基之後立刻更改了的國號——武周。這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已經是屬於謀反的罪名了。而李氏家族在政變成功之後,並沒有對武則天實行了什麼以謀反的罪名的處罰。因此這個時候,武則天也明白自己的立場。他死後選擇合葬,就是向世人表明出一點她所創建出的武周只是大唐的一部分。在當時國家沒有明確的君主的時候,她只是暫時的登上這個位置來掌管國事。還有那個時候大唐處於鼎盛時期,如果自己家裡面除了謀反這樣的事情的話,多少會折損帝國的顏面。為此他們雙方各退一步,來挽留住帝國的顏面。

出於這些原因武則天在最後只能選擇跟自己的丈夫進行合葬。關於愛情這一方面,對於皇室家族來說太過於奢侈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了武則天對歷史作出的貢獻,他成功的將大唐盛世提升的一個境界。給我國的歷史和很多民間故事添加了許多的色彩以及神秘感。


逸世聽文


乾陵,一座埋葬著一對夫妻、兩位帝王的陵墓,堪稱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帝陵。而這兩位帝王就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



令人費解的是,武則天死前居然主動要求死後與李治合葬!難道她跟李治真的是真愛嗎?萌月關不這麼認為,武則天對李治絕對是沒有真愛的,有的只是利用而已,甚至這種利用關係延續到了死後。

武則天的上位史

武則天十四歲便進宮,是唐太宗的才人。然而她入宮十二年都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寵愛,直到唐太宗病重時,她藉機與當時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這用意很明顯了,既然得不到老皇帝的寵愛,那還不趕緊趁新皇帝繼位前打好基礎,為日後做準備?



待太子李治繼位為帝,之前建立的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被送到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得以再次入宮,並開始其稱霸後宮之路。為了自己能夠上位,不惜親自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嫁禍給當時的王皇后,並最終如願達到了“廢王立武”的目地。



武則天專制終稱帝

武則天登上了皇后之位,母儀天下,可以說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然而,唐高宗李治的風疾發作令武則天有了更近一步的慾望。唐高宗無法處理朝政,武則天便成為了“替代者”。在這時候,李治雖然還健在,但實際上朝政大權已開始漸漸被武則天掌控。



直到李治駕崩,李顯(武則天第三子)繼位,但朝政大權依然由已是太后的武則天把持。此時的武則天可以說權勢達到了巔峰,甚至有了廢帝的權力。她廢除了李顯的帝位,改立李旦(武則天第四子)為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則天這個廢帝立帝的舉動彰顯出了其權力已然凌駕於帝王之上。最後,她在六十七歲那年成功登上了皇位,改國號為周,成就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正統女皇帝。



簡單說了一下武則天從一個才人“升級”到皇帝的路程,不難發現,唐高宗李治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唐高宗李治自身卻並沒有太強的存在感,他完全被武則天給壓制了。

稍微扯遠了點,迴歸正題。武則天死後與李治合葬是武則天故意安排,也是榨乾李治的最後一點利用價值。

一、武則天大肆剷除李唐宗親種下仇恨

大唐是李氏的天下,卻最終被一個外姓給“竊取”了,作為李唐宗親自然是極力反對和抵制的。無奈當時的武則天已經成了氣候,掌控了朝政局勢。她不但成功奪取了大唐的江山,更是血腥鎮壓、屠戮了眾多李唐宗親,大唐變成了大周,國姓由李改成了武,整個朝廷幾乎全部由武氏家族掌權。李唐宗親對於武則天、對於武氏家族的仇恨顯然比天高、比海深。

二、武則天立儲選擇令局勢反轉

武則天登基時已經六十七歲,可謂高齡。因此,她不得不考慮儲君的問題。一方面,武則天有著李顯和李旦兩子,從血脈上來說他們二人既是武則天親子,又是李唐皇室的直系血親,且都曾當過大唐的皇帝,還位於他們也是天經地義。另一方面,當時的朝政完全掌握在武氏家族手中,且皇帝姓武,由武氏家族子弟繼承皇位也成了一種“合理選擇”。尤其是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向武則天謀求太子之位時,武則天內心有著掙扎和猶豫。



還是狄仁傑一語驚醒夢中人,“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最終,武則天還是決定立兒子李顯為太子。



三、武則天“避禍”選擇與李治合葬

在武則天做出還位李唐的決定之後,她就已經做好了死後與李治合葬的決定。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避禍。若非迫於無奈,堂堂女皇帝武則天怎肯不要帝王名號,反而自願恢復大唐皇后稱號呢?武則天權勢滔天之際對於李唐宗室進行了近乎“滅絕式”打擊,李唐重新掌控朝政,必然會對武則天以及武氏家族瘋狂報復。如果武則天另修陵墓,那麼伍子胥鞭屍復仇的故事很可能又會重演。而如果她選擇與李治合葬,則既可以避免死後遭遇羞辱,還可以沾光李治,同享子孫後代的香火祭祀,可謂一舉兩得。



綜上,武則天不但在李治生前各種利用他奪權上位,在李治死後依然充分榨乾其剩餘價值,可謂機關算盡。這樣的武則天怎麼可能會愛李治,從始至終只不過是利用而已。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您的點贊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感謝大家閱讀和點評,歡迎轉發。


月關略萌


武則天愛不愛李治?絕對的愛!

縱觀武則天一生,她也就李治這個男人最為真摯!作為李世民的才人,她無權無勢,卑微如螻蟻,對李世民來說,她就是個依附,李世民一死,她一度以為自己此生就這樣青燈古佛了了一生!而她和李治的相遇,那就是如同少男少女純潔愛戀的時期,這時候的愛情是最為火熱的!再加上受倫理道德的約束,愛而不得更是珍貴!愛情就是這樣,受到阻力的時候,愛情就變得更加堅定不移!

而入宮後武則天和李治並肩作戰,伉儷情深,一起面對政治難題,對付關隴集團,並最終取得勝利,武則天雖美貌,卻🈶大智慧,她絕不是一個以貌示人的淺薄女流,他可以和李治一起坐而論道,慧極獻策,排難解憂,這樣的賢內助哪個男人不敬三分,十多年的時間,李治讓武則天接連生下六個兒女,對帝王來說,這是專寵啊,後宮無顏色,可見李治對武則天的寵愛!

到了晚年,李治多病,把政事託付武則天一手打理,也是幾十年夫妻的默契和信任!而武則天六十七歲登基改唐為周,那也是在政壇浸淫多年,不捨權勢,特地歷史條件和政治環境下慢慢發展成的趨勢。到了八十多歲高齡,在各方勢力傾軋下,她最終也想開了,放開權利,迴歸李唐天下,這是暮年老者對過往來生的一種釋懷,她一生所爭在生命即將落幕之時,也終將失去!她要回歸作為李家的媳婦,李治的皇后!



一葉知秋28456


這題目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武則天死後為什麼要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第二個,武則天和李治的感情如何,換句話說,武則天愛李治嗎?

其實,第二個問題應該在前面,那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感情如何。然後才是,武則天死後為何選擇和唐高宗李治合葬。

首先,不論是唐高宗李治還是後來的武則天,他們都是政治動物。比如說,雖然李治寵愛武則天,依賴她治理朝政,但是一直掌握實權。為了抑制武則天的權勢,一度打算廢掉她的皇后地位。而武則天的支持者李義府、許敬宗先後失勢,她的政敵也受到任用等等。當然,唐高宗李治對武則天的感情非常好,或者說李治非常寵愛武則天。

年少時候的武則天相貌非常美麗動人,竟然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裡,於是把她招進宮去,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於是後來人們都訛傳她叫武媚娘。顯然武媚娘並沒有得到多少寵愛,直到李世民駕崩,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她的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提高。但是,在李世民後期,武則天就開始和當時的太子李治私通。即便是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依照慣例去感業寺做了尼姑,還是和做了皇帝的唐高宗李治藕斷絲連。

而唐高宗的子女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武則天在唐高宗心裡的位置。

在唐高宗的子女中,第一個兒子燕王李忠生於643年,宮人劉氏所生。第二個兒子原悼王李孝,在永徽元年650年被封許王,宮人鄭氏所生。老三兒子澤王李上金,高宗登基後,封為杞王,永徽三年652年,讓他遙領益州大都督,宮人楊氏所生。老四兒子許王李素節生於648年,蕭淑妃所生。他的女兒義陽公主李下玉大概生於640年以後、高安公主生於649年,都是蕭淑妃所生。

而武則天是在651年五月,再次入宮。而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入宮後便生下兒子李弘。武則天入宮後,652年生下兒子李弘。654年生下安定思公主。655年生下兒子李賢。656年生下兒子李顯。662年生下兒子李旦。大約665年,又生下大名鼎鼎的小女兒太平公主。

通過比較,我們會發現。唐高宗12個子女當中,前6個基本是都是唐高宗李治登基前生的。而武則天進宮以後,連續生下唐高宗李治的另外6個子女,而其他嬪妃竟然沒有一個懷孕生子。武則天在十幾年裡連續生下6個孩子,唐高宗對他的寵愛可見一斑。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是楊貴妃在陪伴唐玄宗的歲月裡,始終沒能生育。相比於武則天,差了何止是十萬八千里。

唐高宗在位34年,陪伴武則天的時間還要更長一些。這麼長的歲月,雖然也一度對武則天感到不滿,想要廢掉武則天的皇后地位,但是被武則天發現後,軟硬兼施還是放棄了這個計劃。

那麼武則天對唐高宗感情如何呢?個人覺得,武則天對唐高宗還是有感情的。畢竟兩個人兩個人一路走了30多年,哪怕是走走秀,做做樣子,時間長了也會入戲。更重要的是,在繼承人的選擇說,更好的體現了武則天對唐高宗李治的感情。

也就是第二個問題:武則天在死後,為什麼選擇和唐高宗李治合葬。

武則天廢掉自己的兒子的帝位,自己登基做皇帝的時候,已經67歲了。這個年齡,就是放在當今社會,也算是老人了。換句話說,武則天從當皇帝那一刻起,就面臨著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選誰做繼承人,一旦歸西自己的地位問題。

現在看來,雖然武則天從自己的兒子手裡奪取了李唐的天下,改李唐為武周。但是,也很難說武則天有什麼推翻李唐王朝,建立自己的武氏江山的想法。她稱帝后,雖然改唐為周,但是“以皇帝(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在她在位的15年間,他的兒子李顯、李旦包括太平公主雖然多次受到誣陷,最終還是有驚無險渡過了危機。而武承嗣、武三思用盡心機想要謀求太子之位,最終都沒得逞。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武則天雖然在兒子和侄子之間怎麼選擇有猶豫。但是一旦想清楚,姑侄和母子相比較,哪個比較親近的問題,一切難題迎刃而解。

武則天從兒子手裡奪取了天下,又最終把江山還到了兒子手中。那麼,對於自己的結局、定位,武則天還是非常清楚地。史書上說: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也就是說,臨死之前,武則天還是選擇了回到丈夫的家裡,以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和繼位皇帝的母親的身份結束自己的一生。

那麼,武則天愛唐高宗嗎?這應該不是個問題,畢竟她一生給這個男人生了6個子女。那麼,這個男人一定會在她的生命中留下深深地烙印。

而 生命的最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並最終選擇和自己的丈夫合葬。一舉解決的自己的定位問題。

畢竟,就算是她作為武周的開國皇帝,如果把帝位傳給了自己任意的一位侄子不論是武承嗣或者武三思,那麼他們做皇帝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作為現任皇帝的姑姑,還是會被撇到一旁,無人問津。

傳給自己的兒子,則不論後代皇帝怎麼想怎麼做,都改變不了他們身上都留著武則天的血液的事實。



七世貓哥


武則天和李治應該是有感情的,歷史上李治是很疼愛武則天的,而李治晚年,武則天的權勢沖天,但即便是如此,武則天也並未拋棄她的丈夫,這是可以肯定的。武則天一生,除了家人,李治應該是最愛她的人,武則天心中有數,所以當她行將就木時,她選擇了與李治合葬,在孤獨數年爾虞我詐的執政生涯後,疲憊的身軀最終只想回到李治的身邊。


檸檬愛民謠


因為武則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死的,在她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奪權了,成為了太后,也就是說被去掉了皇帝的身份,還原了唐代皇后的身份。她不與李治合葬,那葬在哪裡呢。至於愛不愛的,要知道武則天是唯一當上了皇帝的女人,什麼是皇帝,孤家寡人也,對於皇帝來說,說愛太奢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