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文史」峪口塔賦丨原雪瑞



【前言】塔,是佛法在世間傳承和弘揚的載體,同時又是佛教精神的藝術表現。佛教從東漢永平年間傳入中國的千餘年間,佛教浮屠塔與中國傳統建築相互融合影響,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我國古典建築藝術史上的一棵奇葩,頗為引人矚目。無論是建築的設計、種種營構技巧還是圖案紋樣的採用,處處都在傳達佛陀的教法與象徵吉祥如意的無盡祝福,其間不僅蘊含了無盡的先人智慧,也充滿了聖哲教化的契機。


峪口洪福寺磚塔始建於金元時期,明嘉靖年間,工部侍郎謝蘭發願修塔,並大做法會,以消當朝太監之患、瓦剌韃靼入侵之憂、盜賊蜂起之亂,祁洪福於代民。磚塔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文物旅遊價值,徜徉其間,耳邊時時彷彿迴響著悠悠的梵音,娑婆樹蔭間不知不覺透出發自自性的光明與清涼,使人宛若置身於超脫紅塵的佛國仙境。2004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忻州文史」峪口塔賦丨原雪瑞

峪口洪福寺磚塔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我是寺廟客》)


鳳山之陽,峪水之畔,有塔巍峙,翼然凌空;仰之彌高,殊勝莊嚴,巧奪天工,人文圓融。


斯塔也,納日月之精華,吸峪水之靈氣,凝山川之秀美,鑄峪口之魂魄。塔因地緣,時人循舊,美其名曰,峪口塔也。


夫峪口塔,田舍相映,磚石砌造,風光形勝。身孤而德昌,形單而法宣。原洪福寺遺存,峪口之朝宗地,故又名峪口洪福寺磚塔。斯塔也,奉天承運,鎮妖除魔,救民疲弊,福佑眾生,備守峪口,眾皆仰之。斯塔也,始建於金元時期,明嘉靖四十五年,代州土人謝蘭,回鄉休養身體,睹不堪入目之塔狀,憤然奔波鄉梓父老,做法會籌資重修塔,祈佛降洪福於代民。故此塔修繕竣工後,州人將“彌陀海會,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吉旦立”石匾,嵌入劵洞之門楣,以資紀念法會之盛況,及修塔護寺之無量功德。古人云:言之不立,名之不傳。清乾隆、光緒及民國時期均屢有修葺,新中國成立後,鄉政府清理寺址廢物,砌牆圍欄,植樹育草,使古塔煥然一新,法喜充滿,愈增風采。籍新時期文旅融合,峪口百姓竭力奮進,為之挖掘整理撰志,是故傳其名於三晉也。


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峪口塔者,雁門大地,屈指可數,地靈輔佑,天惠潤澤。峪口塔者,究其緣起,改往修來,滅罪生福,尚節崇禮,樂善好施,求生智慧也。


其身也,從上至下,歷歷分明。塔身五層五簷,八角樓閣攢頂,柱枋門窗齊全,斗拱雙昂雙翹,磚雕技藝高超,堪稱塔中珍品。塔基三層築就,底層石砌方體,鋪設五步踏跺;中層出四平座,正南開鑿鏇洞;頂層磚砌欄杆,束腰四角力士。每面分開九窟,各刊佛像一尊,姿態迥然不同,浮雕精美絕倫,線條簡潔流暢,形象神態安詳。佛龕渾然聯體,價值彌足珍貴。蓮瓣三層豐碩,栩栩如生吸睛。吾嘗觀其大狀,窮其古今之籍,不由撫之而嘆曰:夫峪口塔,藏陰陽之秘笈,涵天地之真言,融中外建築之風情,實乃雁門之精品也。


登斯塔也,放眼望遠,群山盈翠,物類聚豐,四郊無處不飛花,八鄉腰鼓伴歌舞,隱塞上江南之富也。聞其過往,自古風流人物,足涉南北,逶迤不絕。知名者如王庭相,晉商之執耳也。一代拳師曹全,輕功施展,華北之無比肩也。抗日戰爭時,萬千英雄交響,革命史冊流芳名。噫籲兮,壯美乎峪口哉,仙凡分界之地,庫有百年之蓄,民無水旱之憂,實為雁門之寶地也。


「忻州文史」峪口塔賦丨原雪瑞

峪口洪福寺磚塔記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我是寺廟客》)


夫峪口塔,閱盡滄桑興衰史,參透凡俗混濁事。惹天下古今雅士,多遺名句佳章也。每逢廟會,焚香行願;遊人如織,喧喧嚷嚷;磚塔濃妝,法音宣唱;暮煙雲裡,紫氣輕揚;華燈初上,異彩流光。春夏更迭,秋冬代謝,恩澤四方,引萬人朝睹矣。


千年歲月留痕,萬里河川明媚。夫峪口塔,古樸典雅,俊逸秀氣,靈光普照,風采絕倫。遊客至此,心歸寧靜,求財消災,頂禮膜拜。


夫峪口塔,立足大千界,著眼九重天。遠觀之,扶搖直上,八面玲瓏,活力四射,卓爾不群;近視之,美輪美奐,四周通達,莊嚴肅穆,惟我獨尊。


夫峪口塔,鎮八方之妖邪,保一域之平安。東張西望,各得慰藉;南來北往,貨暢其流。萬千氣象,厚德載物。斯塔也,地蘊商賈,興民增壽,時時讓邑人自豪。庚子春日,吾重遊古塔,感其神韻,實乃代地之一大觀也。謹為賦,以記之昭後學。



「忻州文史」峪口塔賦丨原雪瑞

原雪瑞:山西代縣人,國家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兼高級按摩師,代縣政協委員。作品散見於各類報刊雜誌,多篇被國家、省、市新聞媒體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