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僅5.5釐米,揭示另一個重大真相

提到恐龍,你第一個會想到什麼?是巨大凶猛的霸王龍,還是雄偉溫順的樑龍?

顛覆認知!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僅5.5釐米,揭示另一個重大真相

《自然雜誌》剛剛發表的一個研究成果,或許將顛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中國科學家邢立達及其團隊在一枚產自緬甸的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人類迄今為止找到的最小的恐龍化石。這隻恐龍化石在琥珀裡保存了一塊小小的顱骨,大小跟蜂鳥的顱骨差不多。邢立達認為,這種恐龍的長度只有5.5釐米,甚至跟蜂鳥一樣大!

這傢伙真的是恐龍嗎?

顛覆認知!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僅5.5釐米,揭示另一個重大真相

資料顯示,來自緬甸的這塊琥珀有9900萬年的歷史,在它體內發現的這個頭骨有非常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有些特徵屬於恐龍,有些卻像高級的鳥類。它無疑是鳥類,但同時也是恐龍種。因為它與目前人類發現的所有鳥類都不同,尤其是那一嘴密集的牙齒。該恐龍最後被命名為寬婭眼齒鳥,是一種恐龍新物種。

科學家一直以來,就將恐龍視為鳥類的祖先。現在寬婭眼齒鳥的出現,表示在恐龍滅絕前的三四千萬年,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微型恐龍以及鮮明的鳥類特徵。

顛覆認知!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僅5.5釐米,揭示另一個重大真相

它的發現,揭示了鳥類在地球出現的重大真相,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的理解恐龍和古鳥類之間的演變。這種極度小型化的出現,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預測,但從未找到真正的化石證據,因為小型動物在自然界很難保存化石,尤其在沉積物當中。這代表在距今1億年前,地球上的小型脊椎動物就已經開始了進化繁衍,大大改變了人們的認知。

一直以來,科學界都在為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個頭很大的恐龍是怎麼進化出體型如此小的鳥類。因為自然界中的進化涉及的因素太多了,尤其是動物體型的變化。身體大小將對動物壽命,食物需求,感官及環境認知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如今寬婭眼齒鳥的出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標本。

顛覆認知!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僅5.5釐米,揭示另一個重大真相

這隻寬婭眼齒鳥生活在距今約1億年前,它在緬甸北部的熱帶環境中生活,在一次覓食中不行被樹脂包裹,並經過了近億年的地質變化,在琥珀中保存至今。雖然它的運氣不太好,但對於人類而言,這卻是一個天大的幸運。雖然體型很小,但它嘴裡的100顆牙齒告訴我們,它對於肉類有非同一般的興趣。

由於該化石的發現,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成為了全球考古界矚目的地方,這裡保存的鳥類琥珀化石相當豐富,如果人類想要了解真正的白堊紀世界,就要依靠在這裡的進一步探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