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疫情到来时,网友们提出了湖北大米够不够吃,能吃多久的疑问。

​官方当时给出了回应,数据总结起来很硬核,三个字:敞开吃!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这下人们才纷纷放心下来。

突发状况下,粮储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今天《记住乡愁》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一座与粮储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城——浚(xùn)县。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浚县古城


隋开皇三年,长安缺粮,于是隋文帝下令,让全国水运便利的地方建起仓窖。

浚县的黎阳仓地理位置优越,有黄河的便利,离洛阳和长安也近,所以特别受朝廷重视。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据记载,黄河以北各州县征集的粮食,大都在黎阳仓集中,然后外运。

那时的黎阳仓可储粮三千多万斤,啥概念呢,够八万人吃上整整一年。

在历史上,黎阳仓的充实和归属是朝代更迭,天下安稳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粮食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到底有多重要,浚县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把桥孔修大一些


嘉靖四十四年,浚县准备在大运河上修座新桥,当时主持修建工作的是县令魏廉川。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这时有人就向县令大人建议:咱们啊,把桥孔修得小一点,这样大船过不去,不就得找小船中转一下。多转一道手,咱们老百姓就能多些营生。

作为父母官,为百姓谋些福利是应该的,可魏廉川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因为这条河不光要过商船,还有粮船。

粮船里装的,可是天下百姓等着下锅的粮食,若是因此耽误,引发的损失难以估计。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这位七品县令最后的决定是:把桥孔修高、修大。

“七品芝麻官”,却有着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觉悟,这就是粮仓重地浚县带给人的担当。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种地不光是看天吃饭


清光绪年间,浚县来了位叫陶珙的知县。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这位了解了不少西方科学的官员发现,中国虽自古以农业立国,但当时,农业生产反而落后于西方各国。

啥原因呢?“学术不明,人心迷惑”。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那时候,老百姓种地,种好了,感谢气候;种不好了,埋怨气候。但其实在土壤、除虫害方面,还有很多可以影响收成的因素。

于是陶珙开始从多方筹措资金,还专门从北洋农业大学堂聘请了两位教师,在全国率先开办起一所劝农学堂。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这个学堂的一些设置,在今天看来都不落伍。

学堂的学制是三年,在这里学习期满后,可以获得一个资格证。有了这个资格证,便可以接受派遣,去别的地方进行技术指导。

教育和引导,使浚县人民开了智,醒了脑,也对种地这件事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喜欢种地的中国人


直到今天,古城人依旧延续着重农的传统。

浚县古城里很多经营生意的店主,每到农忙季节,还会放下生意,回到田间地头,春种秋收。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只有地里的粮食都颗粒归了仓,他们的心才会安稳下来。

种地不仅意味着温饱,更像是一种牵念,一份责任。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其实喜欢种地这件事,不单单是浚县,它几乎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只要能长草的地方,中国人都能给你整出粮食来。”

“刚有互联网的头几年,全民半夜起来浇水偷菜喂鸡。”

“现在很多人都买了小别墅,他们在别墅小花园里干的第一件事是:种菜。就算没有小别墅花园,在自家阳台上房顶上种葱姜蒜韭菜薄荷辣椒也都比比皆是。”

这些网友的调侃,说明了中国人对粮食的珍爱。

尽管现在市场上啥都买得到,但对很多人来说,自己种些蔬菜瓜果,慰藉的可不仅仅是肚皮,还有一份踏实的心安。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有这样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国的繁荣发展,靠的不是殖民侵占与资源掠夺,而是勤勤恳恳耕耘带来的自给自足。

重农守本,是涌动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记忆最深处的乡愁。

正是许多像浚县一样的地方,支撑起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