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實為109將,為何要寫成108將?他才是最不應該被剔除的人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其中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然而我很好奇,為什麼是108將,而不是100?109?110?或者是其它數字?同樣的,在紅樓夢裡的金陵十二釵,為什麼是12不是13抑或更多?帶著一份好奇心,小編查了查資料。

道教中有“天罡地煞”之說,天罡星36顆,地煞星72顆,正好湊到一起是108顆,水滸中這108位好漢恰好是天罡地煞下凡的總數。話說,施耐庵大爺很可能是一個忠實的道教粉絲,對道教還是頗有研究的。

為什麼一定要湊108這個很順口,很符合大家口味的數字呢?如果是109,大家會不會覺得很彆扭,小編想了想,還是讓你彆扭一下吧,因為水滸中確實寫的是109位英雄好漢!

那麼,施耐庵大爺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呢?

首先,施大爺寫這個小說,不是科幻燒腦的劇情,而是以現實題材為背景,那總不能完全脫離現實吧,總是要有一點故事,也需要一些依據。恰好,108這個天罡地煞的創意,可以說是很“完美”!

他將一幫忠義之士以星宿下凡的方式來演繹,很好的契合了我們的價值觀,那就是從我們普通人的角度出發,但凡是神仙,都是公平正義的化身,神仙沒有齷齪的,不然也成不了神,稍微有點小錯誤都是要被貶到凡間的,比如,二師兄當年動了嫦娥的一點心思,就被扔到了豬圈裡。

水滸實為109將,為何要寫成108將?他才是最不應該被剔除的人

然而,除了這108人,我們遺忘了最重要的一位。翻開水滸傳,開始的一些章節,有一位關鍵人物,他是帶頭大哥,他是“托塔天王”,他是晁蓋。此人算得上一等一的英雄好漢,深得兄弟們的擁戴,尤其是阮氏三兄弟和劉唐。智取生辰綱的七人當中,真正的義無反顧的想要造反,且不願回頭的就是這五人,至於軍師吳用和助理軍師公孫勝兩人的價值觀與宋江是接近的。

按說,如果晁天王不死,他應該穩坐梁山第一把交椅。天王的想法也很決絕,那就是反了他孃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絕不接受詔安這種事,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在看這本書時,大家看到最後可能會看不下去,為什麼?因為,試想,如果不接受詔安,兄弟們在梁山上可能過得更快活,甚至還有定鼎天下的可能性。可一旦接受了詔安,便到處受人挾制,處處都是坑,最後沒有幾人得到善終。實際的結局是“壞人”高俅和蔡京一派獲勝,至少我看到最後宋江服毒,還硬要拉上李逵一起,怕李逵壞了大家的名節,很是憋屈和不爽。

水滸實為109將,為何要寫成108將?他才是最不應該被剔除的人

回到主題,如果晁蓋不死,那麼還要定108將的話,自然有他一席之地,自然就要有人被擠出去。為此,施耐庵老先生,只能把價值觀不同的晁蓋寫死。試想,如果按照晁蓋的路子,梁山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那就不是水滸傳了,如果有朝一日晁天王打下了江山,那豈不成了另一個版本的“隋唐英雄傳”。

另一方面,晁蓋被寫死,估計還與施耐庵本人的價值觀有關係,接受詔安,是所有統治者都喜聞樂見的,也是受過古代正統教育的讀書人的價值取向。

招安以後,不論死活,至少大家站在了同一隊伍裡,生死都可以算作是內鬥所致。比如,蔡京一黨想收拾宋江一派,黨派之爭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所以,想到這裡,大家就不必糾結於水滸傳的結局了。

水滸實為109將,為何要寫成108將?他才是最不應該被剔除的人

小編其實很納悶,為何當年分封星宿時,晁天王的親信阮氏三兄弟沒有出來為晁天王申請一個位置?宋江為何不為恩重如山的大哥留下一個位置?

這需要我們分析一下樑山的權利體系。長期以來,梁山都是分為兩派的,一派是主張直搗黃龍的,另一派主張詔安的,總體來說,沒有當過官的這群人大部分傾向於戰鬥到底,當過官的人,基本都傾向於詔安。

一開始的決定權在晁蓋手裡,後來他不幸掛掉了,決定權就落到了宋江手裡,而宋押司正是官場出身,對於他來說,一方面是口頭上的為兄弟們的前程著想,另一方面也是在為自己的前程著想。這一點我們從宋押司的家族價值觀體系不難看出,看看宋江的老爹是什麼態度,當官是宋江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自己之所以上了梁山,恐怕只是權宜之計。

水滸實為109將,為何要寫成108將?他才是最不應該被剔除的人

因此,從宋江的角度來說,人走茶涼,如果為晁蓋追授一個天罡星的名號,是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晁蓋死之前,雖說與宋江面上還是好兄弟,實際上兩人的隔閡已經到了不可調解的地步,如果晁蓋不死,宋江不可能有出頭之日,兩人的價值觀是對立的。

其實,晁蓋根本看不上宋江身上所帶有的那種小吏的狹隘眼光,只是不好說出口罷了。然而,宋江人緣還是混的很好的,鐵桿兄弟也是一大幫,宋江看不上晁蓋的應該是,貪心不足蛇吞象的野心。這部小說的第一主角當然是宋押司,如果晁天王不死,兩人的價值觀的對立遲早也會讓梁山大旗傾覆,最後結局是內鬥導致的一敗塗地。

然而,施耐庵大爺沒有這麼選擇,他選擇讓更有君王氣概的晁天王早早蒙難,這樣一來,讀者為之唏噓,感嘆造化弄人,本可成就一番大業,而今卻早早入土為安。同時,讓梁山上下終於暫時性的凝成了一股繩,故事得以繼續。

寫了這麼多,小編堅持認為,如果只是為了順口,抑或說書唱戲,我們都可以稱水滸傳為一百單八將,實際上應為一百單九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