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公元前221年,在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之後,秦始皇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大秦王朝。經過十年兼併戰爭的洗禮,中原大地千瘡百孔,百廢待興,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皇帝,秦始皇要對這個龐大的帝國進行各方面的改革,為此他改稱號、禁諡法、廢分封、設郡縣、封泰山、禪梁父,從政治制度、組織制度上證明了秦王朝的合法性、鞏固了大秦帝國的統治。

政治制度改革之後,為了更好的鞏固統治,秦始皇開始對文化領域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統一文字便被提上了日程,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這樣做?他採用了什麼方式來統一文字?最終確定的官方文字究竟是哪種?文字又經過了哪些歷史變遷,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一、統一文字的必要性


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七國的“馬”字各不相同

自進入戰國時期,周天子日益衰落,周王室在諸侯中只剩下了一個虛名,他沒有威望也沒有能力來統一文字。而各路諸侯之間都忙著稱霸天下、發動兼併戰爭,沒有時間也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強大到能讓其餘六國徹底臣服,所以各諸侯王也沒有功夫去統一文字。在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下,文字長期得不到規範,異體字頻現,簡化字橫行。例如上圖中一個簡單的“馬”字,七國就有七種不同的寫法,甚至還出現了即使在同一國內,同一個文字也有不同寫法的現象。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造成了很大的交流障礙,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還發生過發詔書到桂林,當地民眾卻讀不懂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統一文字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之所以要統一文字,基於以下三點:

其一,統一文字是政令統一的需要。大秦帝國建立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保證中央頒佈的各項政令能在如此廣袤的國土上得到貫徹執行。秦朝建立以前,各國語言相異,文字混亂,雖然秦始皇設立郡縣,親自任命郡守、縣令,但是這些官員並不全部出於秦國,而是來自六國各地,語言的統一難以快速普及,如果連書面的文字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最終會導致官員給皇帝的奏章皇帝看不懂,皇帝頒佈的詔令,地方不明白沒法執行,這樣長久以往,政令不通,後果必會不堪設想。

其二,統一文字是鞏固統治的需要。當是時秦朝新建,六國君王雖然被強大的秦軍以武力征服,向秦始皇低頭稱臣,然而六國之中不乏忠義有氣節之人,復國的想法在這些人的心中生根發芽,統一的局面隨時可能分崩離析。統一文字,可以打破各國的文化思想壁壘,消除隔閡,排除障礙,加強六國和秦國的溝通和聯繫,使得秦國更加便利的控制六國,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其三,統一文字是維護權威的需要。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各諸侯國還能跟秦國平起平坐,而秦朝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成為了天下共主,為了顯示自己平定中原、掃蕩六合的豐功偉業,一向好大喜功的趙政想要通過統一文字顯示自己的無上權威,讓六國之人真正明白天下的主人只有他秦始皇一人。

二、統一文字之小篆的創制


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小篆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和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許慎《說文解字·序》

統一文字在決策層面已經確定,接下來就該付諸實踐了,為此秦始皇從兩個方面對文字進行了改革:一是設定統一的文字標準;二是廢黜六國文字。

關於這兩方面的具體情況東漢的許慎在其名作《說文解字》中敘述的已經相當明白: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負責此事,在秦國原來使用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廢黜六國文字,創制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由此可見小篆是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改革者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使得小篆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成豎勢,這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而在這次統一文字的過程中,有三個人功不可沒,一是丞相李斯,二是中車府令趙高,三是太史令胡毋敬。丞相李斯除了負責這項工作外,還親自主持撰寫了《倉頡篇》七章,可見李斯不僅是一個行政人才,還是一代書法名家,竇臮《述書賦》曾評價他:

“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

趙高當時的職務是中車府令,主要負責管理皇帝車馬,雖然只是一個卑微的宦官但是他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深得皇帝信任,而之所以被重用還得益於他為人勤奮、精通律法善於書寫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大家,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三朝書法家五十九人中就有趙高,在這次文字改革中趙高撰寫了《爰歷篇》六章。

胡毋敬是太史令,就是當時的史官,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一般而言太史令都是博古通今、博學多才、飽讀詩書,故而精通書法的胡毋敬撰寫了《博學篇》七章。

文字標準被制定完畢,接下來就該在民間推廣,讓老百姓去學習及使用,然而經過後世的發掘,小篆的筆體僅僅見於秦代留下的碑刻,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考古學家們從出土文物中挖掘出的簡牘往往不是小篆,而是另一種文體——秦隸。

三、統一文字之秦隸的出現


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秦隸

程貌,隸書之祖也。相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其書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曰隸書。唐張懷瓘《書斷》

關於隸書的來歷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也寫到了:“秦燒滅經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即秦隸是秦始皇命令下邽人程邈所創造的,關於這段來龍去脈在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的《書斷》中也有提及。

說秦朝時有個小官叫做程邈,曾經是縣裡的獄吏,由於擅長大篆便被任命負責文書一類的差事。後來程邈因為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一怒之下便把程邈關進了雲陽獄中。雖說程邈只是一個小小獄吏,然而卻志向遠大,一心想幹出一番事業,當時正值秦始皇在全國上下大搞”書同文“政策,命小篆為全國統一文字。用小篆寫公文雖然比以前方便許多,卻不方便速寫,這對於日理萬機,每天都要批上百斤公文的秦始皇來說極為不便,極大的影響了工作效率。

程邈之前負責文書工作的時候深知小篆使用的不便性,於是他決心創造出一種既容易辨認又方便書寫的新書體,他讓人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蒐集在一起,潛心研究,對現存文字逐個加以改進,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十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三千個比小篆更為簡便的文字。

後來他把成書獻給了秦始皇,秦始皇看了後非常滿意就赦免了程邈的罪責,還封他為御史。當時因為每天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大家對於小篆的使用叫苦不迭,所以使用隸書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由於程邈曾經是個徒隸,起初這種字體僅僅在官階低微的隸役中使用,因此新書體便被稱為隸書。

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青川木牘

後世關於隸書是否是由程邈所造產生了質疑,因為在現存的秦武王時期的青川木牘中就出現了不少用隸書書寫的文字,青川木牘的書寫時間比秦始皇統一中國早了八十年,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早在秦始皇時期隸書就已經被秦朝官方所使用,由此可見,隸書不可能是程邈一人所造,

程邈只是對已經存在的這些隸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收集和系統的整理加工,去粗取精,進一步規範罷了,也就是說,隸書是秦朝許許多多的無名文吏靠著日積月累共同創造的,程邈之功應為編纂整理之功,而非首創之功。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在秦始皇時期既出現了小篆還出現了秦隸,且從今天出土的秦朝簡牘中多是具有隸書體式的秦隸而非小篆,是不是可以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不僅有小篆,還包括了秦隸,二者誰才是正宗呢?

四、統一文字究竟用的是小篆還是秦隸?


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左為小篆右為秦隸

要弄清楚小篆和秦隸誰才是正宗,首先給大家講一下小篆和秦隸的區別。小篆和隸書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小篆體式修長,講究對稱,圓勁均勻,筆畫複雜但是極具觀賞性,整體風格整齊優美。而隸書相對於小篆更為簡潔,它將小篆變圓形為方形,變曲筆為方筆,講究“蠶頭燕尾”。總體來說小篆整齊、華美、觀賞性很強,而秦隸簡潔、易於書寫,實用性強。雖然據此不足以下定論誰是正宗,然而筆者還是認為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是小篆,而非隸書,理由有三:

《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為秦篆者也。《漢書·藝文志》

第一,官方的三部字書均用小篆書寫。除了許慎的《說文解字》,《漢書·藝文志》也記載了秦始皇為統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書,丞相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撰寫了《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寫作了《博學篇》七章,這三部字書均是用小篆來書寫。

第二,秦始皇巡遊的刻石都使用小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五次在全國巡遊,為了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在各地留下了眾多的石刻。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找到這些石刻的臨本或摹本,如泰山、琅邪臺、嶧山、會稽等處的刻石,特別是泰山刻石至今還留存有實物,上邊的文字均用小篆書寫。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遊的重要活動,在如此莊重的場合使用的文字必定是秦始皇推廣至全國的文字。

第三,文獻記載的可靠性較強。《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因此,許慎的統一文字所持的說法一定有可靠的文獻支撐。《漢書》作為後世傳記文學的典範,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重要史書,內容真實,結構嚴謹,所述之事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有了這兩部書的佐證,基本可以認定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就是小篆。

五、秦隸為什麼會被大範圍的使用?


小篆和秦隸誰是正宗?秦始皇“書同文”從美觀到實用的演變之路

既然小篆作為全國推廣使用的文字,為什麼會在出土的秦簡中發現大量的隸書文字呢?只能說秦始皇想用小篆統一文字的初衷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

漢代以前文字書體的演變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和金文,西周、東周通用大篆(籀文),戰國時期盛行小篆,漢代流行隸書。秦始皇的初衷使用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書體而推廣至全國, 而實際上秦國的小篆在當時並沒有被大規模的使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從政治制度、組織層面進行了重新的歸化,六國從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全面啟用秦國的制度,而為了將勝利者的姿態貫徹到底,屬於文化層面的文字也必須用秦國確定的標準才足以彰顯其至尊無上的霸權地位,然而實際上秦國的文字並不是當時天下最先進的文字。

文字的功能在於交流,因此實用性才是其本質屬性。一種不具備實用性的文字是沒有生命力的,不便於書寫的文字必然會被淘汰。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麼老百姓在使用文字時必然會與時俱進,常常會創造出更加便於書寫的字體,這種民間自發的創造就引發了兩面性,一方面對文字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天下文字的混亂。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經濟、軍事上的優勢令其他六國望而卻步,正是憑藉著強大的武力秦國最終打敗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原。然而軍事和經濟上的發達不能代表文化的發達,眾所周知秦國立國相對其他六國較晚,單從文化發展層面來看,齊楚文化都比秦國文化先進,因此,秦國文字並不是當時最先進的文字,因為它不夠簡便、實用。

六國文字複雜多樣,秦始皇統一文字一是為了保證政令通行,二是為了使文字規範化,而隸書書寫簡便,在秦國使用已久,按理說用隸書來統一文字不是更為方便有效,為什麼秦始皇卻用了小篆作為模板呢?這隻能說明,秦始皇作為一個帝王更加在乎的是文字的優美和觀賞性,而非其實用性。儘管秦始皇通過發號施令使得小篆在全國強制推廣使用,然而小篆的不便書寫最終讓它被大眾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秦隸。

六、達達令說

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功不容置疑,他統一中國文字的舉措使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書面形式得到了規範,文字成為了跨越時空限制、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利於各地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客觀上說秦始皇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綿延不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積極作用值得肯定。

然而,文字的傳承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簡便實用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用華美的小篆作為“書同文”的國家標準違背了文字的發展規律,再加上秦國國祚短暫,其文字改革在全國的推廣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效,最終由更為簡便的秦隸所代替,從這方面來說,隸書為後世漢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礎,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