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愈加的重視自身的健康。因此,有不少人都會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而腸鏡檢查就是很多朋友必做的檢查之一。有部分朋友在做腸鏡檢查的過程中,發現了腸道息肉。那麼,什麼是腸道息肉?息肉和腫瘤有什麼關係?發現了腸道息肉究竟又該如何治療?


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什麼是腸道息肉?

結腸息肉貌似或大或小,但絕不可置之不理。凡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類癌等疾患。臨床上息肉可為單個或多個,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症狀較明顯。治療上,根據息肉大小、病理分型不同,可採用腸鏡下電凝、電切、套扎切除等多種治療方法,具有痛苦小,創傷小的特點。結腸鏡報告中,對於幾百枚的息肉,或反反覆覆生長的息肉,一定要查遺傳疾病。


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為什麼會長腸道息肉?

主要有四大原因會引起腸道息肉的發生。

第一點——遺傳因素:一般認為,結腸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腸道息肉發病率,一般是男女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第二點——炎症刺激:炎症長期刺激腸黏膜,腸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之後,導致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又由於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黏液瀦留而發病。

第三點——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黏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第四點——生活習慣、飲食因素: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飲食及吸菸、飲酒均是結腸息肉形成的高危因素。


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哪些人是腸息肉高發人群?

有家族史的患者: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大吃大喝的: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年齡大於50歲的;

久坐的:坐的時間越久,患結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作為高危人群,建議上述人群每年做一次電子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息肉,及時治療,避免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被遺漏。


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息肉會癌變嗎?

其實長了腸道息肉的小夥伴不用過分的緊張,其實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的。腸道息肉一般會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可能會引起腹部不適或腸道出血。常見類型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第一種常見於幼兒,成人也時有發現。便血和腹痛最常見。主要發生在左半結腸,是一種錯構瘤。第二種又稱假性息肉。是腸黏膜損傷後癒合過程中正常黏膜表面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而腺瘤性息肉則是公認腸癌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息肉發展成癌需要多久?

根據Morson在1976年發表的腺瘤到癌發展理論中瞭解到,這個時間平均約為10年。但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變時間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目前發現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腸道息肉到底事大還是事小?答案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樣!


在臨床工作中,一般醫生會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醫生側重根據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病人主要根據個人意願,家庭情況,對於疾病恐懼和結腸鏡微創治療和外科開腹切除的接受度確定最終治療方案。

1. 小息肉一般建議行結腸鏡下切除並送病理檢查。

2. 結腸鏡下切除的病人如病理結果示腺瘤癌變穿透黏膜肌層,切緣有浸潤等建議追加外科手術。腺瘤惡變若未穿透粘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較好、切緣無殘留,切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最後,請根據息肉的治療方法和病理結果,聽從醫生建議的腸鏡複查時間,定期複查腸鏡,並注意注意飲食,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遠離息肉困擾,息肉,我們不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