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近来有一则关于亲子相处关系的问题调查引发了广大家长们的关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不满意父母行为的调查分析,这项调查中,分别为4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

参与的孩子们一共提出了7种反感行为,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其中孩子们最为反感的行为居然是“父母说话不算数”,选择这项行为的孩子占了调查总体的42.2%和63.7%。

“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而这些参与调查的孩子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可以说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父母身上都存在着对孩子言而无信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指责”自己说话不算数时会觉得很莫名其妙,“我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却当真了!这孩子也太过较真儿了!”

在家长看来,自己对于孩子的“承诺”不过是口头说说的芝麻小事,孩子完全不必放在心上。但对于孩子而言,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孩子倾向于认为,父母答应自己的就是父母一定要做到的,当父母没有实现诺言反而嘲笑或者抱怨自己“较真儿”时,这显然会让孩子更加觉得委屈。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表现出“言而无信”?

1.忽视对孩子不守承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他能懂什么,三分钟热度的,我们不提醒没准孩子自己都忘了,最坏也不过是惹孩子不高兴而已。”

不过,不凑巧的是孩子偏偏对于父母的许诺耿耿于怀,父母的失信对于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只是惹孩子不高兴那么简单。

2.父母对于承诺的定义与孩子不同

“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父母们会从成人的角度来变通的看待承诺,而孩子也是完全的“说一不二”。

比如说,原本父母答应孩子周末的时候去野外野餐,但是到了周末的时候下起了雨,父母们便会很自然地把野餐的时间推迟,但是孩子却不依不饶,说好了的就不能变!

于是,父母便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而孩子觉得父母不守承诺。习惯于行使父母的权威,忽视孩子的感受。

中国式父母对于自身的教育权利非常执迷,倾向于认为“大人的话就是对的!”于是,父母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问题,而孩子的想法大多数时候被选择性忽略了。于是父母就有了随口说说性质的承诺,作为许诺的主体完全没有想过认真地去实现,因为自己是“大人”就拥有了对承诺的“解释权”。

父母不信守诺言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1.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段来自网友毛茸茸的描述。

“我与爸爸很少交流,甚至同住的日子里也可以一句话不说。爸爸常常向家人抱怨我与他不亲,所以我有努力改变,但是却没有成功。我与他之间横着一堵墙,他觉得我小题大做,我却觉得他不理解我。

小时候,我成绩不好,爸爸为了鼓励我学习,于是许诺只要我考到第一名,就带着我去吃大餐。那时候嘴馋大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于是我很努力终于考了第一名,我很开心地拿着成绩单去找爸爸。可是没想到我的爸爸只是简单地哦了一声便作罢了。

我试探着问大餐的奖励,没想到爸爸却很不耐烦地批评了我,大意是我是为自己而学,不应该要求他请我吃大餐。

我觉得很委屈,也很窘迫,这明明是他答应我的,到头来为什么却要指责我的不是呢?他给了我承诺,让我觉得努力的尽头会得到美味的糖果,但是没想到得到的却是言而无信的数落和眼泪

。从那以后我很少和父亲说话,因为他破坏了我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社会学家林·扎克曾说: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父母的诺言对孩子而言,不只是诺言的内容本身,还承载着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当父母轻易地失信于孩子时,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坏。

在一次次的失信中,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亲密的亲子情感链接变得松动。与此同时,父母的教育权威也因为言行不一让孩子不再信服。当父母觉得孩子与自己疏远,变得叛逆不听从管教时,很可能这一切的改变仅仅是因为一次对孩子的失信所引起的。

2.起到坏的榜样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于年龄尚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具备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孩子对于事物概念的认知也会从中逐渐地建立起来。如果父母轻视承诺,那么孩子也会由此对于承诺的认知产生偏差。

“承诺是可以不被遵守的”,“许诺了也可以被遗忘”等等类似这样的认知会将孩子也变成一个习惯失信于他人的人。

孩子对于父母有种本能的崇拜,在他们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父母的做法便是孩子的行为准则。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关于诺言家长应该做出哪些思考?

1.不轻易许诺

很多父母为了不“扫孩子的兴”,在气氛热烈的时候轻易对孩子许下诺言,等到着手实现诺言的时候发现很难成功,于是便开始推脱责任“这件事很难,我没有实现诺言也情有可原。”

显然父母的道理成了对孩子的道德绑架,到头来发现父母做得最不对的地方不是没有实现诺言,而是不应该轻易许诺。

2.对待诺言谨慎一点

“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父母在许诺的时候和孩子说清楚,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时会变通地给予孩子满足,得到孩子的答应后,父母所许下的诺言成功率会很高,有了父母的预防针,即便有特殊情况孩子也会有心理准备。

3.许诺了就尽量完成

上海某幼儿园,一位父亲装扮成恐龙去接孩子放学,只因为在此前这位爸爸答应了孩子这个愿望。

于是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位爸爸实现诺言的样子太帅了。父母尽力去实现诺言的样子不仅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同时也为孩子做了好榜样。

  • 小结

三个孩子都考入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博士陈美玲曾告诫父母:

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去做到,做父母的尽量不要向孩子撒谎。


“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她在采访中提及,如果孩子觉得你在撒谎,时间久了就再也不敢相信别人。“无法学会信任的孩子,一生都很孤独。”

“说说而已没想到孩子当真了”,父母言而无信,伤害的不只是权威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许诺时要慎重一点,不要出于安抚孩子的目的而随意许诺,诺言之所以高贵就在于人们会努力地去实现它。

大家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允诺有哪些想法分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