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橋兵變"看趙匡胤 獨特的人物塑就獨特的歷史

導語:

"陳橋兵變"是中國封建歷史上一次特別獨特的權力更換,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取後周年幼皇帝而代之,沒有殺戮、沒有戰爭,新上位的皇帝甚至在達成和解以後沒有對上任年幼的小皇帝與年邁的老太后趕盡殺絕,普通百姓、將士們似乎也對於非皇室血脈的新皇毫無道德倫理上的排斥感。

站在新的歷史角度上,我們回看這段獨特的歷史,它不可複製的產生自那段特別的時代、特別的英雄。對待"陳橋兵變",我們該作何評價呢?對於這次事件的主要人物——趙匡胤,大家又有怎樣的解讀?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在歷史上十分有名,即使是不怎麼了解歷史的人,也對其略知一二,只說"陳橋"可能聯繫不起來,但如果說"黃袍加身",多數人便會恍然大悟,畢竟,底下士兵送上一身黃袍便順理成章的成了一國之主,如此戲劇化的一幕,常常是人們樂於稱道的。

從

(圖一,話本插畫:黃袍加身)

不過,這段歷史常常被大家傳頌為與歷史本來面貌大相徑庭的樣子,很多人以為是趙匡胤軍功卓著,在將士們心中一戰封神,而在戰後被大家推舉為了皇帝。

趙匡胤回到國都後也是如實轉述自己是怎樣的無奈,在大家熱情的追捧下、被遞上的黃袍所挾持,實在騎虎難下才只能"順從"重將士的推崇,無可奈何才穿上了黃袍。

其實,古往今來,發生在陳橋的這段風雲往事時常被文人墨客體味、把玩,各種風格、角度的解讀也各具特色,陳橋兵變,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歷史巧合?趙匡胤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讓我們看看這幾種觀點吧。

解讀一:大將軍的奪權陰謀

有史學研究表明,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前,做了一系列十分周全的部署,黃袍加身並非某次國戰勝利後將士們群情高漲的眾望所歸,而是眾多部署後最後,當然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從

(圖二,"趙匡胤黃袍加身"一幕 劇照)

早在兵變前半年,趙匡胤就已經展開了這件事情的謀篇佈局。他先是派信任的將領駐守邊關,幾個月後再借由邊境受擾之名調動出軍隊將士,成功後正常行軍,並與官兵將士暫時駐紮在了陳橋驛,直到得到了情況達到預定穩定程度的情報後,才上演了這出歷史大戲。

從

(圖三,陳橋驛舊址)

趙匡胤黃袍加身,是完全被動接受黃袍的嗎?這顯然不是,史學家們的詳細考證已經證明了這是一段蓄謀已久的篡位。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在回開封的路上經歷了重重阻礙,只不過,當年那些"阻礙",已經在宋朝正史編撰者的粉飾下漸漸被大家遺忘,有人說,歷史上那些政治上的失敗,常常也是歷史上的"失蹤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司馬遷所著《涑水記聞》中所記錄的韓通本人及妻、子被殺之事,我們便可以嗅到,這段被大家尋常定義為"佳話"的歷史中,那種有你無我、生殺予奪的權力爭奪氣息。

解讀二:大勢所趨 人心所向

大勢所趨的說法談到了陳橋之事的時代背景:五代十國。農耕文明下戰亂時代的百姓最渴望的是什麼?其實是一個極具權威,能夠維持國家穩定的強勢君主。經歷過戰爭的民族才懂得珍惜和平。

從

(圖四,地圖上的五代十國)

同時,在這個年代,對於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在倫理上已經變得十分寬容,甚至可以拋開血緣束縛,更多的關注到這個君主的個人能力、品性。這也是一項減小趙匡胤上臺阻力的重要背景,簡單來說,百姓們不在乎這家這朝姓什麼,更在乎是否能給予他們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

再加上,周世宗能力雖強卻英年早逝,小皇帝年紀尚小完全無法構成威脅,朝堂上雖不乏反對聲音,但畢竟趙匡胤掌握著兵權,就擁有很大程度的主動權。

從

(圖五,《陳橋兵變》繪本封面插畫)

一場不流血的權力更換,對百姓來說百利無害,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爭奪,對普通百姓而言無非是換了一個人做統治者,即使拋開宋朝歷史編撰者們的粉飾,此事也不失為一件將軍奪權史上的美談。

尤其是策劃兵變的新皇趙匡胤又是一個歷史上英雄式的完美帝王,他的統治為後世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安居,百姓們經歷的五代十國戰亂紛仍的寒冬,終於迎來了天下一統,生活安定的春天。

解讀三:趙匡胤的獨特魅力

俗話說的不假,"時勢造英雄",我們關注了時代,也應當看到,作為英雄本身,也必然有著切合歷史潮流的能力與際遇。在中國,成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趙匡胤的的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恰恰就形成了那時的"人和"之勢,為這一獨特的歷史事件推波助瀾。

很多人在談及陳橋兵變的時候,都會談到一點:趙匡胤有多麼的懂得收買軍心,為自己造勢。


從

(圖六,趙匡胤 畫像)

作為禁軍首領,趙匡胤懂得跟禁軍中的頭目搞好關係,讓士兵們喜歡自己;作為朝廷要員,他懂得在官場上尋找像範質那樣的合作者;作為一名武將,他又懂得禮賢下士,擁有像王普那麼優秀的門客。

另有史書記載,趙匡胤兵變之前治軍極嚴,為的就是為奪權時的穩定過渡再爭取一些籌碼,陳橋之事雖然是一場謀劃,但也是一次精妙的謀劃。

以上的一切,不僅僅是為奪權陰謀刻意為之,也反映了他一種為人處世的自然與親切。也許,歷史也曾給予其他人如此機會,但看起來,只有趙匡胤佔據"人和"之利,抓住了歷史機遇。

結束語:

陳橋兵變不僅是一次精妙的歷史巧合,是趙匡胤為篡奪皇位上演的歷史大戲。其實,他更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從此,王之怒未必一定"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皇位的爭奪也未必從大戰中得來。

在權力的和平交接中,我們也看到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由混亂到秩序、由野蠻到理性,人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驚險的一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