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熹宗朱由校?

妖嬈史話


1620年9月26日,在位僅1個月的明光宗朱常洛昇仙了,朱由校以皇長子的資格被眾大臣扶上皇位,是為明熹宗,這位從小就心靈手巧的少年皇帝,朝廷本寄予很大厚望,結果是大失所望,此子竟然醉心於木匠活,朝廷大事壓根不放在心上,論智商,一個能巧奪木建的肯定不差,但他除有一身好木匠手藝外,一無是處,每天只專心於自己木匠工藝,把國家大事交給一個叫魏忠賢的宦官擺佈,朝廷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圖為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7年,無任何政績,死時23歲。

魏忠賢本是個河間府的一個無賴,欠一屁股債走投無路後自殘進宮當了宦官,後來和明熹宗的乳孃客氏攪在一起,由於明熹宗從小由客氏養大,感情非常深,當了皇帝后就封客氏為奉聖夫人,魏忠賢和客氏“對食”後,開始飛黃騰達。本來明熹宗讀書少,只喜歡木匠,每當熹宗在刨鋸木頭、揮汗如雨時,魏忠賢送上公文請批示,故意惹熹宗厭煩,然後都推脫給魏忠賢拿下辦理,於是魏忠賢迅速獲得權力。

圖為東林黨人榜,葉志高第二,楊漣第七。

其實光宗快掛的時候,給朱由校選了內閣成員,有葉向高、史繼偕、沈潅、何宗彥等7人,由葉向高任內閣首輔,這些內閣成員除了沈潅與魏忠賢狼狽為奸外,其他都是比較正直的,但到了天啟4年,隨著葉向高的辭職回鄉,6個人退休的退休,死的死,當初的7位沒一人在內閣,替代他們的全是一群對魏忠賢唯命是從的小人。1625年左副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忠賢,結果是楊漣等人被活活打死,本來東林黨爭是內閣和六部的爭權鬥爭,熹宗時變成了閹黨和東林黨鬥爭,結果被大權在掌、又掌控廠衛機構的魏忠賢血洗,完勝。

圖為朱由校德陵。

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上無任何作為,那時努爾哈赤已經開始下南,雖然袁崇煥取得了寧遠大捷,但最大的功勞不是袁崇煥,而是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和親信崔呈秀,這兩個沒出過一把力的人,被魏忠賢運作後,一個封寧國公,加太師,一個封兵部尚書,加少傅。1627年明熹宗在湖中泛舟時,操作不當掉水裡受了驚嚇,看著自己不行了,把皇位傳給5弟朱由檢後,一命嗚呼了。


圖文繪歷史


我不如他,我們大多數人不如他。

他16歲繼位,處理宮廷各種複雜暗鬥,一時眾正盈朝,我這個時候還在高中刷題;

他23歲駕崩,留下一個不錯的國庫,和較穩定的內外環境,我這個時候還剛畢業。

熹宗黑來黑去,也就兩件事:做木工和寵信魏忠賢。

愛好木工這事,我覺得沒必要黑。木工與蓋橡皮章本質是一樣,個人愛好而已,困在故宮,生活挺枯燥的,不像後朝三山五園可以遊玩散心。順便提一下,元順帝也是木匠大師。

至於寵信魏忠賢,這事網上爭論也頗多,也不多說了,只簡單提一句:眾正盈朝的時候,官員也喜歡搞窩裡斗的,導致的局面是:東北遼瀋、廣寧大敗,西北蒙古侵虐河套,西南安南叛亂、土司叛亂,東南荷蘭入侵澎湖。魏監當朝的時候,反而能把局面穩住了...

(帝國榮耀:天啟四年明熹宗“祭告郊廟,御門受俘,刑高文律(荷蘭澎湖守將Kobenloet)等於西市,傳首各邊,以昭示天下”。)

無論怎麼說,朱由校也就個二十左右的毛頭小子,他讓眾正掌權四年,魏監也就掌權三年,好壞算是對半開。不是什麼雄主,但怎麼也不至於那麼的不堪。



趣談歷史King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同時他也是明朝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皇帝,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他並不像萬曆皇帝那樣貪財好色,也不像嘉靖皇帝那樣熱衷長生之術,卻獨獨有個做木工的癖好,而且技術堪比祖師爺魯班。明熹宗偶這這樣獨特的愛好源於其經歷的悲慘的童年。

一、父皇崩逝,倉促繼位:

由於明熹宗朱由校的父親泰昌帝的太子身份一直不為萬曆皇帝所認同,所以,泰昌帝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和壓力下,泰昌帝顯然無暇顧忌兒子朱由校的教育問題。天啟帝即位之時,其文化程度基本上可以定義為文盲程度。其實,天啟帝繼位是非常倉促狼狽的。大明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駕崩,因此,戰戰兢兢做了十九年太子的明光宗得以繼位,然而,明光宗在位僅僅二十九天就暴病而死,因為父親的突然駕崩,毫無準備的天啟帝得以繼位,明朝在1620年一年之內換了三位皇帝。據史書記載,由於之前的長期壓抑,在其登基後導致其貪戀女色,荒淫無度,在太監的誘使下服食“紅丸”仙丹猝死。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紅顏薄命,在他即位前便早已撒手人寰。十六歲的朱由校身不由己被推上了歷史的風口浪尖,成為了複雜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二、在位七年,譭譽參半:

明熹宗登基時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外有滿洲鐵蹄肆虐,內有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擺在明熹宗天啟帝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似乎到了分崩離析前夕的國情。但是年少的明熹宗,身為天子,卻沒有立志復興大明,反而沉溺於木工,後世史官自然不會筆下輕饒這位不務正業的皇帝。但是朱由校並非完全無所作為的昏君。在即位之初,他倚重東林黨人,讓他們在朝廷擔任要職,罷免一些奸佞之徒,使得吏治稍顯清明。在東林黨人的輔佐下,已經於萬曆十年被打倒至今近四十年的張居正被平反,甚至,連永樂年間被“滅十族”的方孝孺的遺嗣也被錄用為官。相比於對內的德政,在對外方面,明熹宗在歷史上也被記了一筆,他下令擊退了覬覦澳門的西方列強,維護了中國領土完整。儘管這些舉措對於積重難返的明王朝來說可能只是隔靴搔癢,卻顯示了一個年幼的皇帝試圖參與政治的決心。相比於他這些“輝煌的文治武功”來說,明熹宗寵信宦官卻讓他在歷史上飽受詬病。

三、文盲皇帝,事出有因:

朱由校因為自幼喪母,父親長期不受祖父萬曆帝的待見,每天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並且,明熹宗的祖父萬曆皇帝因為當年立嗣的紛爭,也不喜歡這個孫子,因此就疏於對他的教誨,所以他的知識水平很低,可以說近乎文盲。造成這種狀況即使由於先天的生長環境,也跟後天明熹宗不愛學習有關係。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很多都有一些奇特的癖好,尤其是明朝,不走尋常路的皇帝可謂接二連三,什麼愛養蟋蟀的、愛給自己封官的、幾十年不上朝死宅的、姐弟戀愛的死去活來的,可沉迷於做木工的就唯此一人。並且,據史書記載,朱由校的木工製作方面可以說是頗有造詣,他天生心靈手巧,做起木工活來堪稱鬼斧神工,絲毫不輸於當時頂尖的木匠大師。如果是位有道明君,這樣的絕技實在可以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加分,但是,問題出在明熹宗不是一位明君,他註定無法逃脫史官定義下的昏君範疇,所以,其掌握的木工手藝也就成了不務正業、荒嬉朝政的把柄。


歷史課課代表


《從萬曆到永曆》一書認為,魏忠賢不可能屢屢矯詔,故而天啟一朝的政治,包括鎮壓東林的決策,還是與熹宗相關,熹宗遭到了後來主編明史的東林和復社人士抹黑。此外,即便是明史也明確記載了熹宗對於朝政的參與,不可謂無自相矛盾之處。例如王士禛所謂老宮監劉若愚的原話是:(先帝)且不愛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毀,惟快聖意片時之適。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暱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這和所謂勤政的清朝皇帝批示:“知道了。”是差不多的作為。

此外,朱由校所謂沈迷於木工,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於宮殿藝術有所追求,由於前兩次主要工程人員如蒯祥皆過世,為了三大殿能復原,朱由校特別注重木作部分等,事出有因,並非只因為個人興趣而不理會朝政。當時因南京三大殿早已燒失,北京紫禁城三大殿於萬曆年間亦燒燬,朱由校效法太祖親自監督三大殿重建計劃,聽從御史王大年節儉的建議[,才會鑽研木匠手藝。

《明實錄》:“上念光皇大業未究,雅志繼述,踐祚之初委任老成,摉羅遺逸,振鷺充庭,稱盛理焉。時四方多故,上宵旴靡遑,遼左及滇黔相繼請帑,無不立應,大臣行邊恩禮優渥,將士陷陣卹典立頒,又慮加派苦累,每有詔諭諄諄戒守令,加意撫字毋重困吾民。其軫念民碞如此,故能收拾人心,挽回天步,雖有煬灶假叢之奸而得人付託,社稷永固於苞桑。廟號曰熹,蓋稱有功安人云。”

《明史》:“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明朝劉若愚《酌中志》對熹宗評價較高,“先帝(明熹宗)生性雖不好靜坐讀書,然能留心大體,每一言一字,迥出臣子意表”;熹宗在寧錦大戰中“日夜焦思,未遑自安”,王永光的題疏中曾有“要將寧遠城中紅夷大炮撤歸山海關”,明熹宗批示:“此炮如撤,人心必搖”,表明他是有一定的政治決斷力。當後金軍隊再犯錦州、寧遠之時,“更憤激深慮”,對魏忠賢和乳母客氏也怒罵咒恨,形於顏色。同時,熹宗又“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衝擁園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 ,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嬉笑,皆出人意表。”。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可見劉若愚對明熹宗的評價頗高。

明末清初談遷認為“閹尹之禍,劇於熹廟,並邊徽而二之。……疵德多矣”。將閹黨及滿清視為天啟年間兩大威脅,可見其嚴重性。

清道光年間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認為朱由校沈迷於木工,放任魏忠賢矯詔、管理朝政的行為視為貪玩而不長進,史載“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且不愛成器,不惜改毀,唯快一時之意。”“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

民國直系將領吳佩孚認為明熹宗寵信閹黨,濫殺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才是明朝亡國的主因,更甚於萬曆。其恩師王紹勳,與吳佩孚提及明神宗怠政三秩時,感嘆曰:“無為而治兮不必生一神宗三秩”,吳佩孚居然立刻應聲對仗:“有明之亡矣莫非殺六君子七賢。”


SeaArm


明熹宗朱由校,熹的意思是有功安人。朱由校的功在哪裡呢?

1、寧遠大捷。這次戰役重創後金砸死了老野豬皮(有說是病死的),平息了明朝廷內的放棄遼東的思潮。從此關寧防線成為了明朝在遼東地區最終的防禦陣地。

2、在澳門問題上和葡萄牙人比較強硬,不肯讓步甚至不惜開戰,也算是維護了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

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他還有什麼功勞,歡迎大家補充。

如果說他還有什麼優點的話,那他的木匠活做的巧奪天工;他對弟弟朱由檢(後來的崇禎皇帝)也不錯,是孝悌的表現。

英國漢學家崔瑞德評價朱由校“天啟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災難時期,在明朝沒出息的統治者中,天啟皇帝的名聲最壞”。

在儒家學者的眼光裡,朱由校不是個好皇帝。他寵信宦官魏忠賢,清洗東林黨,製造冤假錯案,陷害忠良等等。但是冷靜下來想想,崇禎皇帝不寵信宦官,上來就把魏忠賢殺了,結果呢,東林黨這幫腐儒根本不顧及國家的死活,沒事的時候高談闊論,聖人教誨講的比誰都清楚;真正到了危難關頭,一個個當了縮頭烏龜。國庫沒錢,一個大錢都不捨得拿出來;清軍入關,第一時間剃了頭髮拜見新主子,由此可見東林黨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朱由校也許不是好皇帝,但他壓制了東林黨,用魏忠賢幫他辦事。朱由校要軍費,魏忠賢幫他去弄,過程如何,不關心。朱由校的平衡之術玩的很溜,當然魏忠賢有了權也給自己撈了不少好處,魏忠賢有千般不好,他最忠誠於皇帝。

朱由校的心思沒在當皇帝上而是花在了做木匠活上,他的所作所為我們很難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朱由校也許沒有那麼差,對比崇禎皇帝就知道,他對勢力的平衡做的相當不錯。史書是後人寫的,又大多是儒學學者編寫,這些人肯定瞧不起魏忠賢這位宦官,也許是史書的記載多少會有個人感情的傾向吧。

我的總結是朱由校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也許沒有史書對他評價的那麼差。


歷史de縫隙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咱們常說的木匠皇帝,咱們每個人都有特殊愛好,朱由校作為皇帝也不例外,只不過他的愛好木匠活有點特殊罷了。朱由校對手工木匠活的愛好,可以說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且始終沒有對這個愛好厭煩過。朱由校一生之中親力親為做的最多的事也就是木匠活了,歷史上一些零星小記載說朱由校的木工水平非常高,當然你要問和魯班比怎麼樣的話,我個人感覺肯定比不上魯班。朱由校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做木工上,自然也就荒廢了朝政,朱由校這一任是魏忠賢和客氏專權的最輝煌時期。


客氏是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成為皇帝之後,客氏的身份地位也是一路暴漲。客氏和她的追隨者(對食)宦官魏忠賢深受朱由校的信任,當時這兩個人的專權把朝堂內部搞的是烏煙瘴氣,一些有能之士也慘遭迫害,比如熊廷弼被殺就使明朝遼東戰場危機四伏。魏忠賢一黨和東林黨的較量,也讓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多不穩定因素,所以朱由校重用客氏和魏忠賢這點肯定是錯誤的。

朱由校執政期間業績平平,幾乎沒有什麼亮點可言,臨死也沒有留下一個繼承人。歷史有一些記載說只要一有懷上龍種的妃子,客氏就會把這些女人的孩子折騰掉,客氏的殘忍行為真的讓人無法理解。史料上記載朱由校一共生下來過三個兒子,可不幸的是全部都沒有成活,也許是天意讓明朝多存活些時間。因為如果朱由校有繼承人的話,肯定也是年幼繼位,這樣的話魏忠賢和客氏肯定會挾天子而令天下,估計那樣明朝死的更快。朱由校無子嗣崇禎帝才能有機會接盤,雖然崇禎帝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沒有讓明朝起死回生。


追記歷史



玉小王33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萬曆皇帝調派了十幾萬大軍集結在遼寧撫順和努爾哈赤的數萬大軍進行戰略決戰,企圖一勞永逸解決遼東的女真人問題。但是結果是努爾哈赤大勝,明朝大敗,遼東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次年(1620年),天啟皇帝登基,真是內憂外患,遼東局勢每況愈下,內部朝政也是紛紛擾擾,紅丸案、移宮案鬧得不可開交,天啟元年(1621年)遼東最大的兩個城市遼陽和瀋陽相繼被努爾哈赤攻佔。面對內憂外患,天啟皇帝怎麼做?我們來看看:

第一,穩住遼東局勢。

危急的時刻,天啟皇帝採取老師孫承宗的建議,成功構築寧(遠)錦(州)防線,對努爾哈赤形成戰略威懾。同時,扶持毛文龍在努爾哈赤後方的幾個島嶼上駐軍,與寧錦防線形成掎角之勢,對後金起牽制作用。天啟六年,袁崇煥在寧遠擊退來犯的努爾哈赤大軍,取得寧錦大捷,努爾哈赤半年後去世,遼東軍民士氣得到提振,形勢開始明顯好轉。

第二,平定內部叛亂。

奢香夫人孃家人的後代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在朝廷因為遼東問題焦頭爛額之際向朝廷表示,願意率土司軍赴遼東作戰,朝廷同意。土司部隊在重慶集合達數萬人,隨即就地發動叛亂,殺掉四川巡撫等朝廷命官,並向成都進發。天啟皇帝任命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為四川巡撫加兵部尚書兼督貴州、雲南、廣西諸軍務,賜尚方劍,授權將軍以下先斬後奏,全權負責平叛。由於調度及時,事權統一,聲勢浩大的奢崇明叛亂很快被朝廷撲滅。

第三,重建政治生態。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幹部隊伍建設嚴重削弱,綱紀廢弛。天啟皇帝開始重建朝廷權威,要求各級幹部堅持大局意識、核心意識,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執行力。

東林黨原本是天啟皇帝的恩人,是當年保住天啟皇帝的父親朱常洛太子位的那批人。天啟皇帝上臺之初,對東林黨還是不錯的,多有表揚。但是,天啟皇帝逐漸發現這些人耍嘴皮子還可以,正事卻不會幹,整天唧唧歪歪,搞得人心神不寧。天啟皇帝發現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於是開始清洗東林黨人,東林黨人有的被處死、有的被辭退回家。

天啟皇帝經過短短几年的努力,就把朝廷變成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朝廷,變成了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朝廷,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權威體系,皇帝可以實現指哪打哪了,不再是萬曆皇帝那樣的活著的祖宗,啥事也幹不成。

第四,整肅皇親國戚。

宗室問題一直是困擾明朝中後期的大問題,天啟皇帝知道這個問題要想辦法解決,減少財政負擔。天啟五年,天啟皇帝下令將宗藩的俸祿定為永額,每個封在外地的親王,家裡生多少孩子與朝廷的俸祿無關,總額就那麼多。

同時,嚴厲整肅不法的皇親國戚,不管涉及到誰,一經查實,嚴加處置。比如天啟皇帝的岳父張國紀違法,照樣被嚴肅處理。藩王們嚇怕了,有的主動出錢支持朝廷打戰,有的上疏請求為魏忠賢建生祠,天啟皇帝對此很滿意。

第五,開源與節流並舉。

缺錢怎麼辦?只好採取萬曆皇帝派太監法外收稅的辦法,魏忠賢的辦法是從東南富人身上要錢,誰敢反抗就處理誰,並威脅不惜派兵鎮壓。這樣一來,朝廷總算有了軍費些許著落。

此外,天啟皇帝大力推行機構改革,撤銷無關痛癢的機構。特別是在地方上,大力合併機構,合署辦公,節省開支。(《明熹宗實錄》第五十七卷)

天啟皇帝的聰明才智和政治謀略是相當高明的,在明朝可以排在第四位,第一朱元璋,第二朱棣,第三明宣宗朱瞻基,第四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可惜。天妒英才!天啟七年(1627年),22歲的天啟皇帝駕崩,廟號熹宗。因為沒有兒子,天啟皇帝死後由弟弟崇禎皇帝繼位,再次開啟了明朝的噩夢,直到明亡。


坐看東南了


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人送外號“木匠皇帝”,在位七年寵信宦官魏忠賢,致使魏忠賢權傾朝野,製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事件迫害忠良,弄得明朝官場烏煙瘴氣。1627年,年僅23歲朱由校落水生病後服用“仙藥”身亡,留給弟弟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個破敗的江山。實際上朱由校就是個可憐人,因為家庭原因成了“文盲”,卻被放到了皇帝的寶座上,只能說命運弄人。明熹宗朱由校是個好哥哥、好木匠,就不是個好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

朱由校別看出身皇家,實際上小時候活的一點都不好。朱由校的父親是明光宗朱常洛,爺爺是明神宗朱翊鈞,而提到明光宗和明神宗就不得不談到影響明朝歷史的“國本之爭”。明神宗朱翊鈞意外的和宮女王氏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後來又和寵愛的鄭貴妃生了個兒子朱常洵。明神宗一直不喜歡朱常洛,想要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當太子,但是這一想法違反了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遭到群臣反對,再加上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也反對廢長立幼,明神宗朱翊鈞不得不低頭認輸,在爭吵了十五年之久後,才於1601年讓已經20歲的長子朱常洛當太子。

明神宗雖然讓朱常洛成了太子,但是心裡並不舒服,一直冷遇朱常洛,就連宮中的太監都歧視朱常洛,朱常洛生活的境遇可見一斑。朱常洛活的不咋地,作為朱常洛兒子的朱由校自然受到牽連,“國本之爭”後明神宗朱翊鈞無心朝政,自然也不會關心孫子的教育問題,而皇帝不給皇孫安排老師,其他人自然也不敢私下教導朱由校,這就使得朱由校成了皇家子弟中少見的“文盲”。偏偏朱由校的父親朱常洛登基僅一個月就死了,沒受過任何正規皇家教育的朱由校,就趕鴨子上架被群臣抬上了皇帝的寶座。

魏忠賢劇照

朱由校16歲即位,他面對的是很尷尬的局面。東林黨因為在“國本之爭”以及明光宗朱常洛登基的過程中出了大力,因此明光宗繼位後大肆提拔東林黨人。等到明熹宗朱由校上臺的時候,東林黨人掌控內閣、都察院及六部,朝政大權、監察之權、選人用人的權力都掌握在東林黨手裡,你說朱由校這位皇帝手中還有什麼?朱由校生在皇家,從小就見識和經歷過“國本之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等政治鬥爭,讓他真的相信東林黨人這些外臣的忠誠幾乎不太可能。

但朱由校是個“文盲”,根本看不懂奏摺上寫的是什麼,全靠身邊人讀給他聽;另外朱由校也不懂得應該如何處理紛繁複雜的國家大事,只能依靠別人幫助,外臣他還不敢信,那就只能啟用從小在他身邊、利益與他一致的魏忠賢等宦官了。太監也會有私心、謀私利,但因為太監的權勢富貴只能依附在皇帝身上,因此太監會很好的維護皇帝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太監不會謀朝篡位,這也是很多皇帝重用太監的原因。

崇禎皇帝劇照

明熹宗朱由校雖然在魏忠賢等人的忽悠下辦了不少糊塗事,但不能說朱由校是個糊塗人,比如朱由校最喜愛的木工活,朱由校堪稱能工巧匠。早年間的床非常笨重,十幾個人才能抬動,朱由校自己設計製造出了輕巧美觀的摺疊床;朱由校製作的花園模型,裡面的人能走路,鳥可以唱歌,就是個古代版八音盒;朱由校還造過一個乾清宮微縮景觀,宮殿內的細節非常精緻,巧奪天工,這些都說明朱由校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另外別看魏忠賢權傾朝野,任意殺戮大臣,但是他最想害的兩個人皇后張氏和信王朱由檢,卻一直沒有害成功,就是因為明熹宗朱由校一直護著這兩個人。雖然朱由校自己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他非常關心弟弟朱由檢的教育問題,登基後找了很多賢才教育朱由檢,這才使得朱由檢在朱由校死後能順利接過江山,可見朱由校是個明白人。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16歲登基,23歲去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那種擔當去挽救風雨飄搖中的大明江山,只能沉迷於木匠活中自娛自樂。朱由校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於皇家,受到爺爺和爸爸鬥爭的牽連沒受到正規的教育,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接受了江山社稷,讓不合適的人坐在不合適的位置上,可能是封建皇權社會經常會遇到的悲劇吧!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朝的皇帝,比起歷史上其他的皇帝,有點另類,有可能是皇帝嬪妃出身民女,遺傳基因不夠強大,還是後期培養失當。

明熹宗最讓人熟知的是喜好木匠,而且非常痴迷。而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顧此必然失彼。從而荒廢朝政,讓少數有非分之心的亂臣賊子有機可乘,特別是魏忠賢,把持朝政,欺上瞞下,禍害老百姓,這都是因為明熹宗不過問朝政造成,導致明朝從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