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吹球先生


在我國唐朝,出現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像李白,白居易,杜甫,留下了非常多的千古名篇。我們很多人小時候學會認字之後,最先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應該就是詩歌了,小時候父親教育我節約糧食時,教我讀的唐詩就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通俗易懂,即便是孩子也能明白糧食來之不易。

那麼寫下這首《憫農》的詩人李紳是何許人呢?

李紳是我國唐代中期的詩人,我們如果單獨看他寫下的詩句,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我們會覺得這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在他的字裡行間,我們都能看出他對底層人士的關懷,他十分的瞭解民生疾苦,體恤農民的辛勞。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很多人表面文質彬彬,實際上卻是衣冠禽獸,那麼李紳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紳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是幼年喪父,由母親將他養育成人,生活過得並不富裕,《憫農》這首詩便是他青年時期,在看到農民疾苦的勞作生活之後而寫下的,也因此他被稱為憫農詩人,他在三十五歲時就考中了進士,之後從節度使李錡幕的府中小吏,一直幹到了宰相一職,最後還被封為趙國公,是古代的一等公爵,可以說李紳的一生是十分傳奇的,他的仕途一帆風順這也是十分罕見的。

體恤民情的“清官”李紳

在李紳考中進士之後,便被皇上任命為翰林學士,這也為之後李紳能夠官居宰相打下了基礎,因為在大唐時期,能夠擔任翰林學士,通常需要是比較有名的學士,為皇帝起草詔書。只有皇帝比較欣賞的人,或是比較信任的人,才可以擔任翰林學士,並且在以後的仕途發展上,能夠一路走到宰相的概率也是很大的。之後李紳擔任諫官(規勸皇帝過時的言官),回鄉探親時,再次看到辛苦勞作的農民卻終日難以果腹,於是作詩“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這首詩被人傳播開後,就有小人去告武宗皇帝,說李紳寫反詩抨擊皇上的過失。武宗皇帝知道後非常驚訝,他看了李紳寫的詩後,並沒急著給李紳定罪,他詔見了李紳,詢問他為什麼寫下這樣的詩句。李紳便如實的將他在回鄉時的所見所聞稟告了唐武宗,武宗深感自己的失職,不但沒有處罰李紳,反而將李紳升官為尚書右僕射,讓他以後也要時時警示自己,讓自己體恤百姓疾苦。

走上權力巔峰的李紳是“貪官”?是昏官?還是暴吏?

今天常有人說有錢讓人變壞,有權讓人腐敗,這其實也要分情況看,但是用在李紳的身上卻比較的合適。當李紳的官越做越高,自然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巴結他,他也和白居易,劉禹錫這些文人雅士來往密切,生活也越來越奢侈,在歷史上李紳並沒有貪汙受賄的記錄,擔任的職務還位居要職,所以收入也算是比較富裕的,像白居易也寫過吏祿三百石的詩句,李紳比白居易的工資還要高,在武宗時期幹得好的官員還有獎金,所以李紳平時的生活奢侈些也很正常。

但是李紳的人品的確是有些問題的,他有個叔叔叫做李元將,李紳小時候家裡貧窮,李元將就常讓李紳在自己家裡吃飯,李紳見到他也客客氣氣的叫聲“叔叔”,但是後來李紳中了進士之後,李元將就自己降了一輩叫李紳弟弟,李紳根本就不理他,後來李元將又改口叫李紳叔叔,李紳仍然對他愛答不理,一直到後來李元將叫李紳爺爺,李紳才勉強認了李元將這個親戚。

李紳不但人品不怎麼樣,還十分好色,據說他在家裡養了很多家伎(唱歌跳舞為主的),雖然這在唐宋也很常見,一次劉禹錫到他的府上,兩人吟詩作對,相談甚歡,李紳還讓家伎跳舞助興,劉禹錫看上了一個年輕家伎,李紳當即就將這個家伎送給劉禹錫。

後來七十四歲的李紳擔任淮南節度使,為了拉攏宰相李德裕,將揚州江都縣尉吳湘以貪汙公款、強娶民女罪處死。在自己所管轄的地區爆發蝗災後,按常理地方長官該向上級申請救濟,但是李紳為自己的仕途坦蕩,居然隱瞞了蝗災的事情,還驅趕了轄區內的災民,一次他還對下屬說:“這些災民就如同一把豐滿穀子上的秕糠,要讓他們隨風飄散,他們的死活順其自然就好。李紳死後才被問責,皇帝削了他的爵位,讓其子孫三代不得入仕。

結語

其實李紳最讓我好奇的是,要經歷過些什麼事情,才會讓一個曾經體會過尋常百姓疾苦的人,變成一個冷酷的暴吏,李紳此人雖然生活十分奢侈,也和權傾一時的李德裕等人狼狽為奸,但是與其說他是一個一心撈錢的貪官,不如說他是個被權力鬼迷心竅的昏官,也在自己的仕途上,一點點的丟失了自己的憫農之心,變成了冷血的暴吏。


玄坤文史


我是一個貪汙犯

我是一個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個不普通的囚犯。

曾經我坐在審判席上,而今我身處被告席,曾經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千迴百轉。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海邊小山村,家裡世代為農,靠著老天爺吃飯。村裡只有一條通往外界的黃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窪窪,每一步都讓人深陷泥潭,舉步維艱。

兒時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中,所以從小就萌生出跳出農門的想法。經過勤奮好學,我是村裡第一個依靠學習走出大山的人,師範畢業後成為一個老師,後來又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法院工作。



剛開始,我還是躊躇滿志,嚴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線努力歷練,從縣城調往市裡,成為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我成了父母、親人,甚至整個村的驕傲。

為了感恩黨地栽培,我開始儘自己所能地報答社會,先後資助了8位貧寒子弟,從高中到大學的所有費用。

村裡那條曾經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時候我的夢想,是做一個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滿意足了。

那時候的我,站在陽光下,前途光明,現在的我,囚於牢獄,無門無邊。

大概很多從農村出來的貪官,都是矛盾體,我們一邊很努力,一邊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機會,就容易唯利是圖,走入慾望的深淵。

我40多歲的時候,已經調到了一線城市,成為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前途無量。這時候我認識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顧身份與他們稱兄道弟,來往密切。也就是在這時,身邊阿諛奉承的越來越多,各種私宴接踵而來,酒肉穿腸過,化作軟骨頭,我的心態就有了變化。


我開始抱怨命運的不公,為何自己傾盡全力,得來的卻那麼少?我覺得國家那麼多我拿一點也沒什麼?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別人也會拿,還不如自己拿!

看著他們住豪宅,坐豪車,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樂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對逢年過節上我家送禮的人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我忘記了自己的出生,忘記了自己的信仰,對金錢的慾望佔據了我的心,從每一個器官裡散發出來,源源不絕。

壞人並不是生來就是壞人,貪官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貪,而是嚐到了甜頭,漸漸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會斯文掃地,卻難以抵擋喝到酣處的興奮。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東西堆成了小山,很多連封都沒有開,你們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為何還要收下吧?

剛開始別人送我東西,我貪圖的是東西本身,所以每樣東西我都會打開來看。夜深人靜時,我會把門反鎖,房間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盞檯燈,在小塊光影裡細細地撫摸那些金錢、珠寶、香菸、名酒。


後來我開始對收到的東西失去心怦怦跳動的快感,我開始變得只貪圖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享受收禮的過程,而對於收的物品是什麼已經無所謂了。

其實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握不住方向,樂此不疲,既弄髒自己也弄髒別人。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慾望像雪球越滾越大,直到東窗事發。

53歲那年,當腳鏈發出聲響,提醒我身處牢籠的時候,我反而輕鬆了,感覺得到了解脫。

只是我給國家,給家人帶來的傷害,用盡一生也無法補償。


不喜灰


想當年苦孩子李紳也是一個有志青年。他出身貧苦,但是卻沒有因為自己家庭的環境而自暴自棄,他向命運發出了挑戰,走向了讀書這一條道路,最終實現了他自己當官的目的。

剛開始他家裡還是很不錯的,爺爺當過官,父親還是一個縣令。在唐朝,有這樣的人出生也是很不錯的。但是在他6歲那一年之後,他父親死了,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可以說是見識到了人間滄桑。


他現在學的知識都是他母親辛辛苦苦教的,一個沒有孩子的父親,在他和同伴玩耍的時候,受盡了很多的白眼。憑藉著自己還有點家底,李紳是不用種田養活自己的,他可以努力的去考取公民。但是因為家境並不怎麼富裕,所以他也不能夠去過上層社會的生活,這個反而讓他接觸了很多老百姓,老百姓他們的日子真的是非常辛苦。


這個小時候的經歷讓他明白,底層社會的人民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同時也激勵了他奮發向上的志氣。所以李紳讀書的時候就非常的刻苦,再加上他的天分也特別的突出,在他20多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可以當官了。

他終於一掃前半生的倒黴,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是想要做一個清官,畢竟是在底層社會里生活這麼久了,過了這麼久的苦日子,對於那些窮苦的老百姓,他是和他們是有著深厚的感情。他非常嫉惡如仇,也最痛恨那些貪官,很同情底下的老百姓們。希望自己能夠做官越來越大,給手底下的老百姓更多的幫助。


但是在唐朝那麼腐敗的政治上,李紳是越來越陷入了,從一步又一步的往深淵走,最後把自己也吞噬了進去,變成了一個令人憎恨的大貪官。

在他剛剛在皇帝身邊工作的時候,李紳就給皇帝寫下了最著名的倆首詩。這個非常得到皇帝的歡喜,為此皇帝還非常誇獎了李紳。皇帝覺得自己對於民間的疾苦幾乎是毫不知情,多虧了李紳的提醒,自己才能夠請回答老百姓的生活是多麼不容易,然後給李紳升了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本來李紳剛開始寫這些詩的時候,沒有打算給皇帝看。但是當時他有一個好友李逢吉,覺得他是寫的不錯,非常嫉妒,於是讓他繼續寫下去。然後準備告訴皇帝,李紳是個想要謀反的人,寫出了這些反詩,說人民過得很不幸福,這個怎麼可能呢,在皇帝的治理下,所有人都過得很開心。

但是皇帝聽了,覺得李紳寫的非常的好,這一切的責任都是因為皇帝不體恤民情。然後這個李逢吉被貶官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從這一刻開始,李紳覺得官場是非常黑暗的,一個這麼好的朋友都敢出賣自己,誰又能夠真正相信呢?


最後他又見識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他發現了一個道理,要是想做清官的話,這個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所有的人都存在著貪心,面對這樣環境,他想要堅定自己的內心,可是發現這一切都做不到。

當時還生了朋黨之爭,李紳必須要選擇立場。以後他選擇了李黨,可是沒過多久,他們這個黨派就失勢了,然後李紳被貶了官,從一個朝廷內部到了外面流放。這個讓李紳感到非常大的怨氣,自己不過只是想要在朝廷裡安安分分的過日子,花費了這麼大的心血,結果一下子付之東流了。於是李紳的心態崩了,走向了他的黑化道路。


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權勢,他越來越巴結有權的人,並且隱藏著自己的內心,經常做著陰奉陽違的事情,對於自己的敵人就狠狠打壓。為了能夠讓自己過得更好,他再也不會有對老百姓廉潔了,久而久之,自己越來越壞。自己想要升官的話,就必須要賄賂有權的人。可是自己當官的那點錢根本不夠用,也捨不得用。他把目標轉移到了那些老百姓手上,反正當官都是為了賺錢,哪用得著管老百姓的死活。

就這樣,李紳從一個有志青年活成了他最討厭的模樣,再也不是能夠寫出憫農這首詩的作者了。而是露著獠牙,展現出一副醜惡嘴臉的大貪官,人人得而誅之。


最帥汪公說


說起李紳這個人,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要說起他曾寫過的一首詩,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這首詩叫做《憫農》,全詩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肯定很多人會覺得李紳是一個心繫百姓的好人,他如果能當官,一定能夠造福一方。

後來,這位李紳也不負眾望,成為大唐帝國的宰相,但令人意外的是,身居高位得李紳並沒有造福一方,反而墮落得讓人不齒,這究竟是何緣故呢?

這位李紳,原本也是一位官二代,他得父親是浙江湖州市烏程縣的縣令。

但是,在李紳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意外去世,家道也由此中落,他和母親不得不顛沛流離,四處討生活,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你親身驗到到百姓們的疾苦,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憫農》詩。

不過,李紳的才華雖然出眾,但他的科舉之路卻一定都不順利,他一生當中多次科考,直到34歲才考中一個進士,隨後候補了一個國子監助教的官職,也就相當於在國子監教書,只有俸祿沒有品級。



後來,李紳覺得這個官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就離開京城南下到南京,到當時的鎮海節度使李錡府中當幕僚。

結果這李錡竟然暗中想要謀反,李紳可不敢跟著謀反,於是被李錡抓緊監獄關了起來,直到一年後李錡被殺後才獲釋,心灰意冷的李紳便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此後五年,李紳一直在惠山寺居住,因為其貧困潦倒,寺中的僧人都對他非常苛刻,動不動就冷嘲熱諷。唯有一老僧厚待他,還湊足盤纏助其到京城去謀出路,特意囑託:“郎君今後必定會發達,千萬不要因為我輩犯了過錯,就以災禍相加。”

然而,這位老僧卻不知道,這五年的窮困潦倒和受人白眼的生活,已經徹底改變了李紳的心性,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而是淪落成一個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當李紳再次來到從長安時,他的命運也從此變得不再一樣。

李紳先是通過巴結權貴,謀取了一個校書郎的小官,這段時間裡,李紳還算安分守己,他還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為唐詩做出巨大貢獻。

等到公元819年,唐朝中央政府爆發著名的“牛李黨爭”,李紳見機投靠李德裕、元稹等人,成為一名“李黨”,並且還成為李黨的三俊之一。



自此,李紳的仕途就開始扶搖直上九萬里,先後擔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等職。隨著權力和地位的不斷上升,李紳心中隱藏多年的陰暗也開始爆發出來,那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他都要一一進行最嚴厲的報復。

比如,惠山寺的很多名僧人,都被他抓緊監獄整得慘不忍睹,甚至惠山寺,都差點被他給查封。還有李紳在發跡之前,經常到他的族叔李元將家中尋求救濟,每次見到李元將都親切的稱呼他為“叔叔”。當然,這其中也遭受過不少白眼。

所以,等到李紳發跡後,他就不再叫李元將為叔叔,反而要求李元將降低輩分,李元將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於是乎,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

不僅如此,李紳還開始了窮奢極欲的生活,他愛吃雞肉,確切的說,愛吃雞舌頭,其餘部分,全部扔掉,傳說他為了吃一把雞舌,需要殺掉500多隻雞,奢侈程度可見一斑。與此同時同時,他家中還養有無數的美女歌姬。

有一次,和他同朝為官的大詩人劉禹錫被邀請到李紳家中做客,結果當他看到李紳府上這奢華的情形後,便忍不住做了一首《贈司空妓》來諷刺李紳:“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翻譯一下就是說,李紳家中那是美酒佳餚,歌女美色,輕歌曼舞,這對於李紳而言是司空見慣,但這奢侈糜爛的生活,卻讓我劉禹錫肝腸寸斷,於心不忍。由此可見李紳是有多奢侈和腐敗。

後來,李紳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還一手炮製了著名的“吳湘案”,將曾經得罪過李德裕父親的吳湘等人全部處死,製造了唐朝中期的一場大冤案。最後,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竟然還善始善終,終年74歲,死後被追贈太尉,諡文肅。

不過,正義終究不會缺席,在李紳死後的第二年,朝廷為“吳湘案”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我是趙帥鍋


唐代大詩人李紳,是不是大貪官不好說,畢竟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他的品行確實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說他禍害百姓,魚肉鄉民,那這就應該是有人斷章取義了。李紳整體上,應該還是比較同情勞苦大眾的。

李紳在翰林院做學士時,曾經寫過三首《憫農詩》,其中一首“鋤禾日當午”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千古名詩。第二首、第三首詩,所寫的農夫、織女等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態,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了。其中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對天下百姓生活狀況的描寫,可謂是一針見血。種糧食的農夫,種出了糧食,卻是飢腸轆轆,甚至被餓死;織布的織女,織出了布匹,竟然無衣可穿。當時的大唐盛世,真實的社會狀況是什麼呢?正應了同時代杜甫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

此時此刻的李紳,已經是翰林院學士,並非窮困潦倒。李紳是從內心深處同情勞苦大眾的,並非像某些說法中,李紳只是在自己還未出仕前,家庭貧苦時,才同情勞苦大眾。

而李紳所寫的第三首《憫農詩》,原本是李逢吉想用來陷害李紳的。李逢吉將詩舉報給了當時的唐武宗。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武宗看過之後,卻檢討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的過失,還晉封李紳為尚書右僕射。李紳陰差陽錯竟然成了當朝宰相,甚至李紳當時還誤認為是李逢吉推薦了他,對李逢吉是千般感謝。

而實際上呢,李逢吉是李紳的政敵,只是想借舉報李紳之機,邀功請求封賞,讓自己升官而已。事實上,李逢吉後來,一抓到機會,就繼續這麼做。這讓後來知道了真相的李紳會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傷害越深呀,這絕對會影響到李紳以後的行為舉止。再加上李紳為人剛直,在李紳得勢後,那些曾經欺壓過他,讓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紳幹了兩件讓人所不齒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變孫子。

說是李紳有一段時間,長期寄居他鄉。每次路過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門時,李紳都要叫李元將為叔叔。多部史書上都記載,“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其中,並沒寫李元將對李紳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齷齪,如果遇到過,就應該有所體會。李元將到底對李紳好不好,恐怕很難說。李元將到底是正人君子,還是虛偽小人,從他之後的舉動也可以看出來。

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為了巴結討好李紳,竟然自稱為弟,然後又自稱為侄。他見李紳還不滿意,最後竟然自稱孫子。這時候,李紳才接受。如果李元將真是一個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會如此。根據李紳對眾多故人好友的態度,如果李元將真是對他很好,李紳應該不至於這個態度,這個我們後面講。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說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與李紳同窗。有一次,特意來拜訪李紳,因為天晚,就沒直接去打擾李紳,而是住在了旅館。崔巡官剛住下,其家僕就與一市民發生爭鬥。李紳得知是崔巡管的僕人(就是針對崔巡官的),竟然將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李紳又讓人將崔巡官抓來,問為什麼不立刻來見他。崔巡官就解釋了原因,並且磕頭謝罪,請求放他歸鄉。李紳卻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然後發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嚇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聲。

李紳果然是不念舊情之人麼?恐怕不是,這個我們也放到後面說。

但是,因為這兩件事,時人開始紛紛議論:“李公(即李紳),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當地的士紳百姓開始恐懼李紳再次突然發瘋,牽連到自己,很多人都渡過長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說百姓逃跑,是因為李紳徵收苛捐雜稅,魚肉百姓所致,純粹瞎扯。只是因為李紳未說明原因,懲罰了兩個人而已。李紳不宣佈原因,的確是李紳做的不到位,顯得有點酷暴了。

更大的問題是,兩個故事到這裡並未講完呀。對於百姓逃跑,李紳是這麼應對的: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紳)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秕隨流。隨流者,不必報來。”自此一言,竟無逾境者也。

下屬跟李紳彙報了士紳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紳以淘麥作比,說飽滿的麥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聽聞此言後,知道李紳沒瘋,也就不再逃走了。

從上面的兩個故事來看,李紳應該是睚眥必報,鼠肚雞腸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過史料上的相關記載,那就應該知道,在兩件事之後,還記載有一件事。

李紳故交辛丘度的兒子拜謁李紳。李紳有點禮節不周,稍顯怠慢。結果,李紳被辛姓少年作詩給罵了。而李紳卻自嘲說:“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矣。”很多懼怕李紳的官宦子弟,還為李紳受辱而高興,而李紳也並未因此事,去報復辛丘度父子。從這裡看,更多害怕李紳的人是誰呢?不言自明麼。李紳又不會去魚肉欺壓普通百姓,百姓有什麼害怕李紳的。而那些真正懼怕李紳的人,正如史料所載,“趨事皆驚神破膽矣”,被李紳嚇壞了。所以,李紳被人斷章取義,進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呢,我們還是要客觀對待李紳發跡之後的所為,的確有點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紳愛財不,應該愛,但並沒有關於他巧取豪奪的記載。李紳好色不,絕對好美色,但還不至於完全沉迷。李紳家中私妓成群,經常邀請好友到家中聚會玩樂,足見其的奢靡。

一次,劉禹錫(做《陋室銘》那位)受邀到李紳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紳家的美姬時,有感而發,不由得作了一首《贈李司空妓》的詩。食色,性也,過於壓抑了倒是會出問題呀,當然也不能太不負責任了呀。李紳呢,看到劉禹錫對美姬如此著迷,竟然還賦詩一首,很大方的將自己的家妓送給了劉禹錫。

還有一個記載,說是李紳與同僚張又新有嫌隙,兩人做什麼事都對著幹。而張又新被罷官後,回鄉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兩個兒子。張又新非常悲痛,又擔心李紳報復他,就給李紳寫信,對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紳對張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還說過去只是爭論,他又怎麼會記恨。張又新親自去見李紳道謝。李紳發現張又新竟然跟自己請來陪酒的風塵女子,在數年前就已經相愛,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屬而已。“酷暴”的李紳,竟然讓張又新這個昔日的對頭,將女子領去,一起歸鄉,成就了一樁姻緣。李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恐怕不能簡單而論。

從李紳對辛姓少年,及後面這兩件事來看,李紳的“酷暴”並非針對所有人,而是有所區別的。這也是李紳跟通常所認為那些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經做過壞事,欺壓過人,侮辱過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經被欺壓、被侮辱的人,在得勢之後,原諒自己過去的所為,最好還優待自己,所以,就給人們不斷的洗腦。這才讓人覺得,凡是事後報復的人,都是鼠肚雞腸之人。這種觀點應該改改,對於真心悔過之人,應該原諒;對於那些只是想投機之人,應該讓他們負起應有的責任,給與懲罰。

所以,李紳所做的事,還真不一定就值得詬病。而李紳最最為人不齒的事情,也被認為是他人生最大汙點的事情,就是製造了一樁冤案,“吳湘案”。

當時,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時任揚州江都縣尉的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到舉報後,直接將吳湘逮捕下獄,判處死刑。案件上報朝廷之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復查。崔御史經過調查之後,認為吳湘貪贓屬實,強娶名女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紳卻堅持處死了吳湘。同時,朝廷中維護李紳的宰相李德裕也將崔元藻給貶官外放。

事情的真實原因呢?應該是李德裕的父親與吳湘的父親有世仇,而李紳屬於李德裕一黨。此時的李紳該怎麼做呢?有過類似經驗,特別是吃過大虧的人,估計選擇都不會有什麼太大差別。

所以,與其說李紳發跡後變壞了,倒不如說是唐朝末期的“牛李黨爭”影響了李紳。所以,對李紳的評價,通常是文學才華非凡,卻因為“牛李黨爭”,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反而變得酷暴,奢靡。李紳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為了自己利益,而貪贓枉法,酷暴無情的官吏,還是有所區別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紳也就是缺了那麼一點為了理想,英勇獻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協了,還染上了欺軟怕硬的壞毛病,甚至為了派別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樣被黨爭影響的杜甫等人,李紳過得相對好了點,也就沒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並沒有李紳禍害百姓的記錄。而李紳曾經敢於冒著殺頭的危險(如果遇到只喜歡報喜不報憂的,這李紳完全就是在汙衊大唐盛世,應該早就獲罪被處死了),直接寫出了底層百姓的困苦與悽慘,這一點是值得敬佩和永遠讚揚的。同時,也為虛懷若谷的唐武宗點贊!


奕天讀歷史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李紳讀書的目的就是當官發財,想要發財自然要在百勝身上薅羊毛,這沒什麼奇怪的。從這個角度講,李紳和古代大部分讀書人沒什麼不同。至於沒發跡之前的苦難,早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了。


李紳出身於官宦家庭,祖上出過宰相父親也做過縣令,可惜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他和老媽相依為命,生活過得比較艱難。正是這個時候,李紳接觸了很多社會底層的農民,看他們每天辛苦勞作卻難以維持溫飽,感同身受之下寫出了《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但我們要清楚一點,李紳雖然憐憫同情農民,對農民卻是沒有半點幫助,他的終極目的也並不是為農民代言發聲,而是要通過讀書出仕,成為享受“盤中餐”的人。而李紳也的確在母親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下,終於夢想成真,考中了進士步入仕途。


既然做了官,就要遵守官場的規則,李紳也不例外,他逐漸從一個單純的讀書人,轉變成為官場老手,打擊政敵魚肉百姓的事情自然沒少做。發生在他身上的幾件事,可以說很契合當時官員的共性。

事件一、李紳捲入了當時有名的“牛李黨爭”,並且成為“李黨”的重要成員。他在淮南節度使任上,經手了“吳湘案”,成為人生重大汙點。當時有人舉報江都縣尉吳湘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立刻將吳湘下獄判處死刑,後來朝廷派御史來複查案件,發現吳湘雖然貪汙卻數額很少,更沒有強娶民女的事,罪不至死。但李紳依然堅持把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李紳之所以這樣做,原因無它,只因為吳湘的叔父當年得罪過“李黨”大佬李德裕的老爸,李紳是在為李德裕報仇而已。這件事證明李紳的人品低劣,為了打擊政敵無所不用其極。


事件二、李紳做地方官時,對轄區百姓殘酷暴虐,很多人都不堪忍受,紛紛選擇逃跑避難。李紳的手下官吏向他彙報這種情況,李紳絲毫不以為意,他對下屬說:“這就如同用手捧麥子,飽滿的顆粒都在下面,那些秕糠之類的東西隨風而去很正常,這種事根本不用向我彙報。”李紳這種態度,證明他早已經不是那個寫《憫農》的年輕書生,老百姓在他眼中已經成為任其魚肉的對象。

事件三、李紳生活奢侈之極,不貪汙肯定不足以應付開支。李紳在家中養了無數美女,當時的大詩人劉禹錫去李紳家赴宴,就曾見過李紳龐大的後宅美女群,劉禹錫感嘆著寫詩道: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老劉對李紳的奢華生活十分羨慕嫉妒恨,李紳也很大方,送給了劉禹錫一名漂亮的歌妓。



李紳將美女送人的事情沒少幹,這一方面證明他還有些名士風流,同時更證明了他有嚴重的貪汙行為,不然以官員的薪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應付如此奢華的生活。

總之,天下烏鴉一般黑,李紳做官後有如此轉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飛叨


這個實例說明了兩個道理——第一人無完人,第二人是會變的。

從人無完人的角度去看,一個人能寫出好詩,不等於能做好官。

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能寫出好詩,也都曾做過小小的小官,但不能繼續靠業績逐步得到提升、重用,剔除當時官場各種問題外,也說明他們做官的實際能力、業績上還不夠突出,至少沒有他們寫詩的水平和能力那麼優秀。

所以,雖然李杜寫詩是人才,也有願為百姓做事的善良願望,但如果真重用他們去做大事,恐怕只能毀了他們的清名。

~~~~~~~~~~~~~~~~~~~~~~~~~~~~~~~~~~~~~~~~~~~~~~~~~~

其次,人是會變的。

比如,今天是五四,當年五四運動時,張國燾也曾是運動中的積極分子、顯現出領袖氣質。一直到後來的建黨、北伐、國內土地革命等期間,都靠其能力做出過很多貢獻,也取得了很大的業績。

但其行為表現,從長征中與中央鬧獨立、再到延安後的各種宗派行為和封建意識,都是導致其最終淪為革命的叛徒的原因。

可見,一個曾經卓越的革命者,尚能出現這種反轉式的變化,那麼李紳這樣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出現實際行為與代表作內涵的發差就不足為奇了。

~~~~~~~~~~~~~~~~~~~~~~~~~~~~~~~~~~~~~~~~~~~~~~~~~~~

李紳這首詩,出名至於質樸卻揭示深刻道理,這說明其能感受到農民的辛苦;另一個出名的原因式李紳做此詩時的年紀(6歲),屬於神童性質的神來之筆。

恰恰是因為當時的李紳生活條件、環境並不優裕(隨母漂泊),其心靈尚未受到不良習俗的汙染,所以才能感受到農民的疾苦、領悟到其中的道理。

~~~~~~~~~~~~~~~~~~~~~~~~~~~~~~~~~~~~~~~~~~~~~~~~~~~~~~

而隨著李紳長大、其生活環境的改善,其能體驗到民間疾苦的那種環境消失了,心胸狹隘等不良人性之惡被放大了,其行為變化成為人不齒也就是自然結果了。

~~~~~~~~~~~~~~~~~~~~~~~~~~~~~~~~~~~~~~~~~~~~~~~~~~~~~

李紳的這種變化,對現代人的借鑑意義在於,首先不要用簡單的模式去看人、看事,一個好人也可能偶爾做出壞事,一件好事也可能無意傷害到某個人;

其次是要發展的眼光去看人、看事,一個人現在做的好不等於可以永遠無條件的信任他,一件事現在發展的順利也不能就此撒手放任自流;

再次,是要客觀的對待人和事——瑕不掩瑜,客觀的評價和接受一個人身上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方面,不因其不好的一面而放棄好的,也不因好的而寬容不好的。

~~~~~~~~~~~~~~~~~~~~~~~~~~~~~~~~~~~~~~~~~~~~~~~~~~~~~

養成獨立思考、客觀分析問題的習慣後,看待李紳詩與其人品,就沒那麼糾結了。


理得心安


很多歷史冷知識想必你聽過前半段,但是,結局是出乎你意料的。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的精神被我們從小學習,但是,他長大後不知道發生什麼,寫了一篇《父母與子無恩》,內容就是說父子沒什麼恩親,只不過是一時激情所致,母親不過是一個容器,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名義殺頭。


出身不好,但熱愛學習的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是被人津津樂道的,後來他也憑藉努力學習走上仕途,官至丞相,隨著權力的掌握,和慾望的貪婪,他濫用職權,驕橫跋扈,後來被皇帝知道貶為庶民,永不錄用。

再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想必絕大多數是耳熟能詳的,在餐廳、食堂的標語比比皆是,關於作者知道的人少,當然,能寫出這樣的詩,很多的就是覺得人如詩一樣,是一個勤勞、節儉、心繫百姓的人。

那麼,在真實歷史上,這個李紳是個什麼樣的呢?為什麼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鋤禾》 [ 唐 ]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從小出身貧寒,父親去世的早,由母親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因為家境的原因,他從小發奮讀書,當然,在他的生活中,從小與底層勞動人民打交道,深知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也正是因為深刻的實踐體驗,才讓他寫出譬如《憫農》類似的詩,流傳千古。


所謂天道酬勤,在他的刻苦發奮下,他中了進士,入朝為官。剛開始的他也下定決心想做一個為民請命的清官、好官,可是,這世界本就是同汙合流的,尤其在朝廷,更是渾濁萬分,誰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朋黨之爭”,被逼無奈的李紳站到了李黨這邊,也是站錯隊了,不久,李黨失勢,他也被殃及,被流放貶官。被貶的李紳鬱郁不得志,總想著怎麼再爬上去,唯一的哭就是獻媚巴結,討好上級,整點實在的就是錢了,可是,他那點工資又怎麼夠呢?於是,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他把主意打到了底層勞動人民,通過壓榨底層人民,他累積了財富巴結討好上司,藉機升官發財。

隨著他慾望的擴大,他越來越不滿足,加大對底層人民的壓榨力度,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惹的下層民怨沸騰,恨的李紳這個貪慾份子牙癢癢。

【結語:在這物慾橫流的世間,誰又能做到不忘初心,誰又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終只得現實妥協,與這世界同流合汙】

我是歷史守夜人,為您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加個關注吧!


橙汁歷史


提及李紳,我們會不知覺得想起《憫農》"鋤禾人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為貧苦百姓發聲的年輕人最後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落得個"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下場。

造成這前後極大差別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首先,李紳作《憫農》這首詩時,剛剛步入仕途,是初入淤泥而未染的時候,對底層的百姓還懷著純真的情感,看到田野裡勞作的農夫,兀兀窮年,寒冬酷暑不停休,卻不得溫飽,感慨頗深,忿忿不平。伴隨著"絲竹之亂耳,案牘之勞形",李紳的官階不斷提升,"入淤泥而被深染",他的思想與之前產生了極大的不同,生活作風與《憫農》截然相反。劉禹錫曾作《贈李司空妓》一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怪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其中刺史是劉禹錫,當時他任蘇州刺史,受邀參加時任揚州節度使李紳的宴會。詩歌大意是:美酒佳餚,歌女美色,輕歌曼舞,對於李紳而言是司空見慣,但這奢侈糜爛的生活,卻讓我劉禹錫肝腸寸斷,於心不忍。可見,此時的李紳已與之前截然不同。

其次,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是心繫百姓的李紳是為什麼最後會迷失自我,忘記初心?"從憫農之感嘆到劉禹錫之感慨,從'粒粒皆辛苦'到食雞舌三百,從憂患'農夫猶餓死'到逼迫百姓'渡江淮者眾',李紳走向了'漸次豪奢'的不歸之路,漸次喪失了理想信仰,漸次喪失了群眾立場,漸次褪變了政治本色"(王建軍《從憫農到豪奢:李紳的蛻變》)。創作《憫農》之時,他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在他發跡之後,是拉幫結派,攀附權勢,攫取權力。隨著身份的變化,地位的提升,加之監督體制的形同虛設,後來官至宰相的李紳更是恣意妄為,肆無忌憚。"為百姓憂而憂"的意識逐漸淡薄,變之以壓榨的手段盤剝百姓,最後完全走到了百姓的對立面,使百姓過上了"懼罹不測,渡江淮者眾"的慘淡生活。

最後,探求李紳的生平軼事可以看到他本非耿介之士。才秀人微之時,居天宮寺,寺僧苛待他,唯有一老僧厚待他,湊足盤纏助其赴京考試,特意囑託:"郎君今後必定會發達, 千萬不要因為我輩犯了過錯,就以災禍相加。"而後事實證明,李紳確為忘恩薄情之人,他"除了為天宮精舍修寺立碑, 並改名龍宮寺之外,根本不理會老和尚的囑託,而且對僧人特別嚴酷"(陶易《李紳的為官與為人》)。

為什麼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本非耿介之士的李紳,在混跡官場之後,慢慢遺忘了"百姓至上"的初心,價值觀的偏移,加之權力的集中,監督的缺失,意識薄弱的李紳被邪惡之神"漸次豪奢"拖下了水。當年吟詠"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心繫百姓的年輕人最終變成了禍害百姓的貪官。


一往文學


大才子李紳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範,與“彩票魔咒”有極大的相似共同之處

雖說李紳按祖上資歷來算,也算是典型的官三代,官宦世家出身,但卻不幸在6歲那年父親病逝,自此生活窘迫,跟隨母親流離失所,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可以說從他懂事起他就是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窮人。

歸根結底就仨字,答案文中揭曉呦!

祖上積累的資源,現在全部化為泡影,一切只能從頭開始,位居社會最底層,當時的李紳只能走仕途這條道路,就如同現在無背景的年輕人,要想致富,除了買彩票,那麼最公平的方式莫過於高考,少年的不幸遭遇,也讓李紳體味到了民間疾苦,迫切希望改變命運的他,也更加堅定了他發憤圖強的願望,最終通過科舉高中進士,儘管有過幾次落榜,但最終結果是幸運的。

27歲進入翰林院,當上大學士,他往後的命運或許是上天給予他的補償

一路青雲直上,從司馬做到刺史,節節高升,直到後來的節度使,最終高居宰相,這樣的喜悅之情,無異於現在買彩票中頭獎,那個時代當上宰相,位高權重,受萬人敬仰,名利雙收。

剛開始的李紳還是挺正直的,他也想著為民除害,專門為人民的利益著想,但是階級轉換讓他調整策略,私慾的膨脹,他可能覺得高居宰相不為自己謀福利,都有點對不起這個位置,自然也就貪圖享樂,過上了奢靡墮落的生活,早已經將成名之前的那份沉穩與憐憫愛民之情,拋之腦後。

李紳自從做了官,心態上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認為當官就應該有當官的架子

自然對於以前的交好,也變得愛搭不理,若是有朋友找他幫忙,不是閉門不見,就是百般為難,當時有一位崔姓友人,因為家中奴僕犯事,為其求情,結果李紳不僅不給面子,連朋友也一起處罰,曾經李紳拜為叔叔的李元將,直到後來自降身段稱李紳為爺爺,才得到李紳的接見。


至於他驕奢淫逸的生活,更是引起許多人的不滿

當官不僅不為民做主,而且還殘暴極端,動不動就將人處以極刑,徵收賦稅毫無原則底線,民不聊生各處怨聲載道,即使當地有百姓逃亡,他也認為那是百姓自己的原因,絲毫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殘暴壓迫。

為了滿足自己吃雞舌的慾望,一次就能讓數百隻雞命喪黃泉,也可能是出於對先前生活的不滿,發洩少年時期命運的不公,魚肉百姓,也變成了理所當然。

關於李紳前後巨大的反差,無疑就三個字“窮怕了”

童年生活的曲折離奇,讓李紳體味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發憤圖強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更多的應該是報復,他要把這個社會對於他的不公,他前半生遭遇的所有壓迫,通通還回去。

就如同我們開頭提到的“彩票魔咒”,往往買彩票的主體絕大部分是窮人,一旦他們買彩票中頭獎,便會揮霍無度,自幼就缺乏良好的金錢管理意識,很快便會恢復那種一無所有的窘況。

李紳剛享受沒多久的官二代生活,就被無情剝奪,自然他的內心是不甘和憤怒的

最終他也達到了自己想要的地位,那麼他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如此辛苦的付出,不拿回應有的代價,那不是白忙活了嗎?李紳士前半生和後半生,完全鮮明的對比,也讓他沒有從這樣極大的角色轉換當中,適應過來,即使死後,他的種種罪行也最終被人發現,他的過渡消耗,無疑是拿他子孫後代的未來做賭注“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