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吹球先生


在我国唐朝,出现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像李白,白居易,杜甫,留下了非常多的千古名篇。我们很多人小时候学会认字之后,最先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应该就是诗歌了,小时候父亲教育我节约粮食时,教我读的唐诗就是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俗易懂,即便是孩子也能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那么写下这首《悯农》的诗人李绅是何许人呢?

李绅是我国唐代中期的诗人,我们如果单独看他写下的诗句,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出他对底层人士的关怀,他十分的了解民生疾苦,体恤农民的辛劳。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很多人表面文质彬彬,实际上却是衣冠禽兽,那么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绅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是幼年丧父,由母亲将他养育成人,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悯农》这首诗便是他青年时期,在看到农民疾苦的劳作生活之后而写下的,也因此他被称为悯农诗人,他在三十五岁时就考中了进士,之后从节度使李锜幕的府中小吏,一直干到了宰相一职,最后还被封为赵国公,是古代的一等公爵,可以说李绅的一生是十分传奇的,他的仕途一帆风顺这也是十分罕见的。

体恤民情的“清官”李绅

在李绅考中进士之后,便被皇上任命为翰林学士,这也为之后李绅能够官居宰相打下了基础,因为在大唐时期,能够担任翰林学士,通常需要是比较有名的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只有皇帝比较欣赏的人,或是比较信任的人,才可以担任翰林学士,并且在以后的仕途发展上,能够一路走到宰相的概率也是很大的。之后李绅担任谏官(规劝皇帝过时的言官),回乡探亲时,再次看到辛苦劳作的农民却终日难以果腹,于是作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这首诗被人传播开后,就有小人去告武宗皇帝,说李绅写反诗抨击皇上的过失。武宗皇帝知道后非常惊讶,他看了李绅写的诗后,并没急着给李绅定罪,他诏见了李绅,询问他为什么写下这样的诗句。李绅便如实的将他在回乡时的所见所闻禀告了唐武宗,武宗深感自己的失职,不但没有处罚李绅,反而将李绅升官为尚书右仆射,让他以后也要时时警示自己,让自己体恤百姓疾苦。

走上权力巅峰的李绅是“贪官”?是昏官?还是暴吏?

今天常有人说有钱让人变坏,有权让人腐败,这其实也要分情况看,但是用在李绅的身上却比较的合适。当李绅的官越做越高,自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巴结他,他也和白居易,刘禹锡这些文人雅士来往密切,生活也越来越奢侈,在历史上李绅并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担任的职务还位居要职,所以收入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像白居易也写过吏禄三百石的诗句,李绅比白居易的工资还要高,在武宗时期干得好的官员还有奖金,所以李绅平时的生活奢侈些也很正常。

但是李绅的人品的确是有些问题的,他有个叔叔叫做李元将,李绅小时候家里贫穷,李元将就常让李绅在自己家里吃饭,李绅见到他也客客气气的叫声“叔叔”,但是后来李绅中了进士之后,李元将就自己降了一辈叫李绅弟弟,李绅根本就不理他,后来李元将又改口叫李绅叔叔,李绅仍然对他爱答不理,一直到后来李元将叫李绅爷爷,李绅才勉强认了李元将这个亲戚。

李绅不但人品不怎么样,还十分好色,据说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家伎(唱歌跳舞为主的),虽然这在唐宋也很常见,一次刘禹锡到他的府上,两人吟诗作对,相谈甚欢,李绅还让家伎跳舞助兴,刘禹锡看上了一个年轻家伎,李绅当即就将这个家伎送给刘禹锡。

后来七十四岁的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为了拉拢宰相李德裕,将扬州江都县尉吴湘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罪处死。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爆发蝗灾后,按常理地方长官该向上级申请救济,但是李绅为自己的仕途坦荡,居然隐瞒了蝗灾的事情,还驱赶了辖区内的灾民,一次他还对下属说:“这些灾民就如同一把丰满谷子上的秕糠,要让他们随风飘散,他们的死活顺其自然就好。李绅死后才被问责,皇帝削了他的爵位,让其子孙三代不得入仕。

结语

其实李绅最让我好奇的是,要经历过些什么事情,才会让一个曾经体会过寻常百姓疾苦的人,变成一个冷酷的暴吏,李绅此人虽然生活十分奢侈,也和权倾一时的李德裕等人狼狈为奸,但是与其说他是一个一心捞钱的贪官,不如说他是个被权力鬼迷心窍的昏官,也在自己的仕途上,一点点的丢失了自己的悯农之心,变成了冷血的暴吏。


玄坤文史


我是一个贪污犯

我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个不普通的囚犯。

曾经我坐在审判席上,而今我身处被告席,曾经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千回百转。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山村,家里世代为农,靠着老天爷吃饭。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洼洼,每一步都让人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儿时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所以从小就萌生出跳出农门的想法。经过勤奋好学,我是村里第一个依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人,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个老师,后来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工作。



刚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严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线努力历练,从县城调往市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成了父母、亲人,甚至整个村的骄傲。

为了感恩党地栽培,我开始尽自己所能地报答社会,先后资助了8位贫寒子弟,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费用。

村里那条曾经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满意足了。

那时候的我,站在阳光下,前途光明,现在的我,囚于牢狱,无门无边。

大概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贪官,都是矛盾体,我们一边很努力,一边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机会,就容易唯利是图,走入欲望的深渊。

我40多岁的时候,已经调到了一线城市,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前途无量。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顾身份与他们称兄道弟,来往密切。也就是在这时,身边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各种私宴接踵而来,酒肉穿肠过,化作软骨头,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


我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自己倾尽全力,得来的却那么少?我觉得国家那么多我拿一点也没什么?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别人也会拿,还不如自己拿!

看着他们住豪宅,坐豪车,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对逢年过节上我家送礼的人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我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从每一个器官里散发出来,源源不绝。

坏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贪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贪,而是尝到了甜头,渐渐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会斯文扫地,却难以抵挡喝到酣处的兴奋。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东西堆成了小山,很多连封都没有开,你们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为何还要收下吧?

刚开始别人送我东西,我贪图的是东西本身,所以每样东西我都会打开来看。夜深人静时,我会把门反锁,房间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盏台灯,在小块光影里细细地抚摸那些金钱、珠宝、香烟、名酒。


后来我开始对收到的东西失去心怦怦跳动的快感,我开始变得只贪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享受收礼的过程,而对于收的物品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其实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方向,乐此不疲,既弄脏自己也弄脏别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欲望像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53岁那年,当脚链发出声响,提醒我身处牢笼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感觉得到了解脱。

只是我给国家,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用尽一生也无法补偿。


不喜灰


想当年苦孩子李绅也是一个有志青年。他出身贫苦,但是却没有因为自己家庭的环境而自暴自弃,他向命运发出了挑战,走向了读书这一条道路,最终实现了他自己当官的目的。

刚开始他家里还是很不错的,爷爷当过官,父亲还是一个县令。在唐朝,有这样的人出生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在他6岁那一年之后,他父亲死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可以说是见识到了人间沧桑。


他现在学的知识都是他母亲辛辛苦苦教的,一个没有孩子的父亲,在他和同伴玩耍的时候,受尽了很多的白眼。凭借着自己还有点家底,李绅是不用种田养活自己的,他可以努力的去考取公民。但是因为家境并不怎么富裕,所以他也不能够去过上层社会的生活,这个反而让他接触了很多老百姓,老百姓他们的日子真的是非常辛苦。


这个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明白,底层社会的人民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同时也激励了他奋发向上的志气。所以李绅读书的时候就非常的刻苦,再加上他的天分也特别的突出,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以当官了。

他终于一扫前半生的倒霉,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想要做一个清官,毕竟是在底层社会里生活这么久了,过了这么久的苦日子,对于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他是和他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非常嫉恶如仇,也最痛恨那些贪官,很同情底下的老百姓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官越来越大,给手底下的老百姓更多的帮助。


但是在唐朝那么腐败的政治上,李绅是越来越陷入了,从一步又一步的往深渊走,最后把自己也吞噬了进去,变成了一个令人憎恨的大贪官。

在他刚刚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时候,李绅就给皇帝写下了最著名的俩首诗。这个非常得到皇帝的欢喜,为此皇帝还非常夸奖了李绅。皇帝觉得自己对于民间的疾苦几乎是毫不知情,多亏了李绅的提醒,自己才能够请回答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然后给李绅升了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本来李绅刚开始写这些诗的时候,没有打算给皇帝看。但是当时他有一个好友李逢吉,觉得他是写的不错,非常嫉妒,于是让他继续写下去。然后准备告诉皇帝,李绅是个想要谋反的人,写出了这些反诗,说人民过得很不幸福,这个怎么可能呢,在皇帝的治理下,所有人都过得很开心。

但是皇帝听了,觉得李绅写的非常的好,这一切的责任都是因为皇帝不体恤民情。然后这个李逢吉被贬官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从这一刻开始,李绅觉得官场是非常黑暗的,一个这么好的朋友都敢出卖自己,谁又能够真正相信呢?


最后他又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发现了一个道理,要是想做清官的话,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所有的人都存在着贪心,面对这样环境,他想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可是发现这一切都做不到。

当时还生了朋党之争,李绅必须要选择立场。以后他选择了李党,可是没过多久,他们这个党派就失势了,然后李绅被贬了官,从一个朝廷内部到了外面流放。这个让李绅感到非常大的怨气,自己不过只是想要在朝廷里安安分分的过日子,花费了这么大的心血,结果一下子付之东流了。于是李绅的心态崩了,走向了他的黑化道路。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势,他越来越巴结有权的人,并且隐藏着自己的内心,经常做着阴奉阳违的事情,对于自己的敌人就狠狠打压。为了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好,他再也不会有对老百姓廉洁了,久而久之,自己越来越坏。自己想要升官的话,就必须要贿赂有权的人。可是自己当官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也舍不得用。他把目标转移到了那些老百姓手上,反正当官都是为了赚钱,哪用得着管老百姓的死活。

就这样,李绅从一个有志青年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模样,再也不是能够写出悯农这首诗的作者了。而是露着獠牙,展现出一副丑恶嘴脸的大贪官,人人得而诛之。


最帅汪公说


说起李绅这个人,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要说起他曾写过的一首诗,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这首诗叫做《悯农》,全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肯定很多人会觉得李绅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人,他如果能当官,一定能够造福一方。

后来,这位李绅也不负众望,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但令人意外的是,身居高位得李绅并没有造福一方,反而堕落得让人不齿,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这位李绅,原本也是一位官二代,他得父亲是浙江湖州市乌程县的县令。

但是,在李绅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意外去世,家道也由此中落,他和母亲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讨生活,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亲身验到到百姓们的疾苦,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悯农》诗。

不过,李绅的才华虽然出众,但他的科举之路却一定都不顺利,他一生当中多次科考,直到34岁才考中一个进士,随后候补了一个国子监助教的官职,也就相当于在国子监教书,只有俸禄没有品级。



后来,李绅觉得这个官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就离开京城南下到南京,到当时的镇海节度使李锜府中当幕僚。

结果这李锜竟然暗中想要谋反,李绅可不敢跟着谋反,于是被李锜抓紧监狱关了起来,直到一年后李锜被杀后才获释,心灰意冷的李绅便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此后五年,李绅一直在惠山寺居住,因为其贫困潦倒,寺中的僧人都对他非常苛刻,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唯有一老僧厚待他,还凑足盘缠助其到京城去谋出路,特意嘱托:“郎君今后必定会发达,千万不要因为我辈犯了过错,就以灾祸相加。”

然而,这位老僧却不知道,这五年的穷困潦倒和受人白眼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了李绅的心性,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而是沦落成一个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当李绅再次来到从长安时,他的命运也从此变得不再一样。

李绅先是通过巴结权贵,谋取了一个校书郎的小官,这段时间里,李绅还算安分守己,他还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为唐诗做出巨大贡献。

等到公元819年,唐朝中央政府爆发著名的“牛李党争”,李绅见机投靠李德裕、元稹等人,成为一名“李党”,并且还成为李党的三俊之一。



自此,李绅的仕途就开始扶摇直上九万里,先后担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职。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不断上升,李绅心中隐藏多年的阴暗也开始爆发出来,那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他都要一一进行最严厉的报复。

比如,惠山寺的很多名僧人,都被他抓紧监狱整得惨不忍睹,甚至惠山寺,都差点被他给查封。还有李绅在发迹之前,经常到他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寻求救济,每次见到李元将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叔叔”。当然,这其中也遭受过不少白眼。

所以,等到李绅发迹后,他就不再叫李元将为叔叔,反而要求李元将降低辈分,李元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于是乎,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

不仅如此,李绅还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他爱吃鸡肉,确切的说,爱吃鸡舌头,其余部分,全部扔掉,传说他为了吃一把鸡舌,需要杀掉500多只鸡,奢侈程度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同时,他家中还养有无数的美女歌姬。

有一次,和他同朝为官的大诗人刘禹锡被邀请到李绅家中做客,结果当他看到李绅府上这奢华的情形后,便忍不住做了一首《赠司空妓》来讽刺李绅:“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翻译一下就是说,李绅家中那是美酒佳肴,歌女美色,轻歌曼舞,这对于李绅而言是司空见惯,但这奢侈糜烂的生活,却让我刘禹锡肝肠寸断,于心不忍。由此可见李绅是有多奢侈和腐败。

后来,李绅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还一手炮制了著名的“吴湘案”,将曾经得罪过李德裕父亲的吴湘等人全部处死,制造了唐朝中期的一场大冤案。最后,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竟然还善始善终,终年74岁,死后被追赠太尉,谥文肃。

不过,正义终究不会缺席,在李绅死后的第二年,朝廷为“吴湘案”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我是赵帅锅


唐代大诗人李绅,是不是大贪官不好说,毕竟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他的品行确实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说他祸害百姓,鱼肉乡民,那这就应该是有人断章取义了。李绅整体上,应该还是比较同情劳苦大众的。

李绅在翰林院做学士时,曾经写过三首《悯农诗》,其中一首“锄禾日当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第二首、第三首诗,所写的农夫、织女等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对天下百姓生活状况的描写,可谓是一针见血。种粮食的农夫,种出了粮食,却是饥肠辘辘,甚至被饿死;织布的织女,织出了布匹,竟然无衣可穿。当时的大唐盛世,真实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正应了同时代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

此时此刻的李绅,已经是翰林院学士,并非穷困潦倒。李绅是从内心深处同情劳苦大众的,并非像某些说法中,李绅只是在自己还未出仕前,家庭贫苦时,才同情劳苦大众。

而李绅所写的第三首《悯农诗》,原本是李逢吉想用来陷害李绅的。李逢吉将诗举报给了当时的唐武宗。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武宗看过之后,却检讨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的过失,还晋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阴差阳错竟然成了当朝宰相,甚至李绅当时还误认为是李逢吉推荐了他,对李逢吉是千般感谢。

而实际上呢,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敌,只是想借举报李绅之机,邀功请求封赏,让自己升官而已。事实上,李逢吉后来,一抓到机会,就继续这么做。这让后来知道了真相的李绅会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伤害越深呀,这绝对会影响到李绅以后的行为举止。再加上李绅为人刚直,在李绅得势后,那些曾经欺压过他,让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绅干了两件让人所不齿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变孙子。

说是李绅有一段时间,长期寄居他乡。每次路过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门时,李绅都要叫李元将为叔叔。多部史书上都记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其中,并没写李元将对李绅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龌龊,如果遇到过,就应该有所体会。李元将到底对李绅好不好,恐怕很难说。李元将到底是正人君子,还是虚伪小人,从他之后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讨好李绅,竟然自称为弟,然后又自称为侄。他见李绅还不满意,最后竟然自称孙子。这时候,李绅才接受。如果李元将真是一个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会如此。根据李绅对众多故人好友的态度,如果李元将真是对他很好,李绅应该不至于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后面讲。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说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与李绅同窗。有一次,特意来拜访李绅,因为天晚,就没直接去打扰李绅,而是住在了旅馆。崔巡官刚住下,其家仆就与一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得知是崔巡管的仆人(就是针对崔巡官的),竟然将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李绅又让人将崔巡官抓来,问为什么不立刻来见他。崔巡官就解释了原因,并且磕头谢罪,请求放他归乡。李绅却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然后发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声。

李绅果然是不念旧情之人么?恐怕不是,这个我们也放到后面说。

但是,因为这两件事,时人开始纷纷议论:“李公(即李绅),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当地的士绅百姓开始恐惧李绅再次突然发疯,牵连到自己,很多人都渡过长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说百姓逃跑,是因为李绅征收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所致,纯粹瞎扯。只是因为李绅未说明原因,惩罚了两个人而已。李绅不宣布原因,的确是李绅做的不到位,显得有点酷暴了。

更大的问题是,两个故事到这里并未讲完呀。对于百姓逃跑,李绅是这么应对的:

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绅)曰:“汝不见淘麦乎?秀者在下,糠秕随流。随流者,不必报来。”自此一言,竟无逾境者也。

下属跟李绅汇报了士绅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绅以淘麦作比,说饱满的麦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听闻此言后,知道李绅没疯,也就不再逃走了。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来看,李绅应该是睚眦必报,鼠肚鸡肠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过史料上的相关记载,那就应该知道,在两件事之后,还记载有一件事。

李绅故交辛丘度的儿子拜谒李绅。李绅有点礼节不周,稍显怠慢。结果,李绅被辛姓少年作诗给骂了。而李绅却自嘲说:“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很多惧怕李绅的官宦子弟,还为李绅受辱而高兴,而李绅也并未因此事,去报复辛丘度父子。从这里看,更多害怕李绅的人是谁呢?不言自明么。李绅又不会去鱼肉欺压普通百姓,百姓有什么害怕李绅的。而那些真正惧怕李绅的人,正如史料所载,“趋事皆惊神破胆矣”,被李绅吓坏了。所以,李绅被人断章取义,进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呢,我们还是要客观对待李绅发迹之后的所为,的确有点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绅爱财不,应该爱,但并没有关于他巧取豪夺的记载。李绅好色不,绝对好美色,但还不至于完全沉迷。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经常邀请好友到家中聚会玩乐,足见其的奢靡。

一次,刘禹锡(做《陋室铭》那位)受邀到李绅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绅家的美姬时,有感而发,不由得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的诗。食色,性也,过于压抑了倒是会出问题呀,当然也不能太不负责任了呀。李绅呢,看到刘禹锡对美姬如此着迷,竟然还赋诗一首,很大方的将自己的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还有一个记载,说是李绅与同僚张又新有嫌隙,两人做什么事都对着干。而张又新被罢官后,回乡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两个儿子。张又新非常悲痛,又担心李绅报复他,就给李绅写信,对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绅对张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还说过去只是争论,他又怎么会记恨。张又新亲自去见李绅道谢。李绅发现张又新竟然跟自己请来陪酒的风尘女子,在数年前就已经相爱,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已。“酷暴”的李绅,竟然让张又新这个昔日的对头,将女子领去,一起归乡,成就了一桩姻缘。李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不能简单而论。

从李绅对辛姓少年,及后面这两件事来看,李绅的“酷暴”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李绅跟通常所认为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经做过坏事,欺压过人,侮辱过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经被欺压、被侮辱的人,在得势之后,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为,最好还优待自己,所以,就给人们不断的洗脑。这才让人觉得,凡是事后报复的人,都是鼠肚鸡肠之人。这种观点应该改改,对于真心悔过之人,应该原谅;对于那些只是想投机之人,应该让他们负起应有的责任,给与惩罚。

所以,李绅所做的事,还真不一定就值得诟病。而李绅最最为人不齿的事情,也被认为是他人生最大污点的事情,就是制造了一桩冤案,“吴湘案”。

当时,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任扬州江都县尉的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到举报后,直接将吴湘逮捕下狱,判处死刑。案件上报朝廷之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崔御史经过调查之后,认为吴湘贪赃属实,强娶名女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绅却坚持处死了吴湘。同时,朝廷中维护李绅的宰相李德裕也将崔元藻给贬官外放。

事情的真实原因呢?应该是李德裕的父亲与吴湘的父亲有世仇,而李绅属于李德裕一党。此时的李绅该怎么做呢?有过类似经验,特别是吃过大亏的人,估计选择都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

所以,与其说李绅发迹后变坏了,倒不如说是唐朝末期的“牛李党争”影响了李绅。所以,对李绅的评价,通常是文学才华非凡,却因为“牛李党争”,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而变得酷暴,奢靡。李绅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为了自己利益,而贪赃枉法,酷暴无情的官吏,还是有所区别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绅也就是缺了那么一点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协了,还染上了欺软怕硬的坏毛病,甚至为了派别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样被党争影响的杜甫等人,李绅过得相对好了点,也就没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并没有李绅祸害百姓的记录。而李绅曾经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果遇到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这李绅完全就是在污蔑大唐盛世,应该早就获罪被处死了),直接写出了底层百姓的困苦与凄惨,这一点是值得敬佩和永远赞扬的。同时,也为虚怀若谷的唐武宗点赞!


奕天读历史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李绅读书的目的就是当官发财,想要发财自然要在百胜身上薅羊毛,这没什么奇怪的。从这个角度讲,李绅和古代大部分读书人没什么不同。至于没发迹之前的苦难,早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了。


李绅出身于官宦家庭,祖上出过宰相父亲也做过县令,可惜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他和老妈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比较艰难。正是这个时候,李绅接触了很多社会底层的农民,看他们每天辛苦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感同身受之下写出了《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但我们要清楚一点,李绅虽然怜悯同情农民,对农民却是没有半点帮助,他的终极目的也并不是为农民代言发声,而是要通过读书出仕,成为享受“盘中餐”的人。而李绅也的确在母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梦想成真,考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既然做了官,就要遵守官场的规则,李绅也不例外,他逐渐从一个单纯的读书人,转变成为官场老手,打击政敌鱼肉百姓的事情自然没少做。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事,可以说很契合当时官员的共性。

事件一、李绅卷入了当时有名的“牛李党争”,并且成为“李党”的重要成员。他在淮南节度使任上,经手了“吴湘案”,成为人生重大污点。当时有人举报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立刻将吴湘下狱判处死刑,后来朝廷派御史来复查案件,发现吴湘虽然贪污却数额很少,更没有强娶民女的事,罪不至死。但李绅依然坚持把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李绅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无它,只因为吴湘的叔父当年得罪过“李党”大佬李德裕的老爸,李绅是在为李德裕报仇而已。这件事证明李绅的人品低劣,为了打击政敌无所不用其极。


事件二、李绅做地方官时,对辖区百姓残酷暴虐,很多人都不堪忍受,纷纷选择逃跑避难。李绅的手下官吏向他汇报这种情况,李绅丝毫不以为意,他对下属说:“这就如同用手捧麦子,饱满的颗粒都在下面,那些秕糠之类的东西随风而去很正常,这种事根本不用向我汇报。”李绅这种态度,证明他早已经不是那个写《悯农》的年轻书生,老百姓在他眼中已经成为任其鱼肉的对象。

事件三、李绅生活奢侈之极,不贪污肯定不足以应付开支。李绅在家中养了无数美女,当时的大诗人刘禹锡去李绅家赴宴,就曾见过李绅庞大的后宅美女群,刘禹锡感叹着写诗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老刘对李绅的奢华生活十分羡慕嫉妒恨,李绅也很大方,送给了刘禹锡一名漂亮的歌妓。



李绅将美女送人的事情没少干,这一方面证明他还有些名士风流,同时更证明了他有严重的贪污行为,不然以官员的薪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应付如此奢华的生活。

总之,天下乌鸦一般黑,李绅做官后有如此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飞叨


这个实例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人无完人,第二人是会变的。

从人无完人的角度去看,一个人能写出好诗,不等于能做好官。

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能写出好诗,也都曾做过小小的小官,但不能继续靠业绩逐步得到提升、重用,剔除当时官场各种问题外,也说明他们做官的实际能力、业绩上还不够突出,至少没有他们写诗的水平和能力那么优秀。

所以,虽然李杜写诗是人才,也有愿为百姓做事的善良愿望,但如果真重用他们去做大事,恐怕只能毁了他们的清名。

~~~~~~~~~~~~~~~~~~~~~~~~~~~~~~~~~~~~~~~~~~~~~~~~~~

其次,人是会变的。

比如,今天是五四,当年五四运动时,张国焘也曾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显现出领袖气质。一直到后来的建党、北伐、国内土地革命等期间,都靠其能力做出过很多贡献,也取得了很大的业绩。

但其行为表现,从长征中与中央闹独立、再到延安后的各种宗派行为和封建意识,都是导致其最终沦为革命的叛徒的原因。

可见,一个曾经卓越的革命者,尚能出现这种反转式的变化,那么李绅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出现实际行为与代表作内涵的发差就不足为奇了。

~~~~~~~~~~~~~~~~~~~~~~~~~~~~~~~~~~~~~~~~~~~~~~~~~~~

李绅这首诗,出名至于质朴却揭示深刻道理,这说明其能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另一个出名的原因式李绅做此诗时的年纪(6岁),属于神童性质的神来之笔。

恰恰是因为当时的李绅生活条件、环境并不优裕(随母漂泊),其心灵尚未受到不良习俗的污染,所以才能感受到农民的疾苦、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

而随着李绅长大、其生活环境的改善,其能体验到民间疾苦的那种环境消失了,心胸狭隘等不良人性之恶被放大了,其行为变化成为人不齿也就是自然结果了。

~~~~~~~~~~~~~~~~~~~~~~~~~~~~~~~~~~~~~~~~~~~~~~~~~~~~~

李绅的这种变化,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在于,首先不要用简单的模式去看人、看事,一个好人也可能偶尔做出坏事,一件好事也可能无意伤害到某个人;

其次是要发展的眼光去看人、看事,一个人现在做的好不等于可以永远无条件的信任他,一件事现在发展的顺利也不能就此撒手放任自流;

再次,是要客观的对待人和事——瑕不掩瑜,客观的评价和接受一个人身上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方面,不因其不好的一面而放弃好的,也不因好的而宽容不好的。

~~~~~~~~~~~~~~~~~~~~~~~~~~~~~~~~~~~~~~~~~~~~~~~~~~~~~

养成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习惯后,看待李绅诗与其人品,就没那么纠结了。


理得心安


很多历史冷知识想必你听过前半段,但是,结局是出乎你意料的。

小时候让梨的孔融的精神被我们从小学习,但是,他长大后不知道发生什么,写了一篇《父母与子无恩》,内容就是说父子没什么恩亲,只不过是一时激情所致,母亲不过是一个容器,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杀头。


出身不好,但热爱学习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后来他也凭借努力学习走上仕途,官至丞相,随着权力的掌握,和欲望的贪婪,他滥用职权,骄横跋扈,后来被皇帝知道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再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想必绝大多数是耳熟能详的,在餐厅、食堂的标语比比皆是,关于作者知道的人少,当然,能写出这样的诗,很多的就是觉得人如诗一样,是一个勤劳、节俭、心系百姓的人。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这个李绅是个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锄禾》 [ 唐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从小出身贫寒,父亲去世的早,由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因为家境的原因,他从小发奋读书,当然,在他的生活中,从小与底层劳动人民打交道,深知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也正是因为深刻的实践体验,才让他写出譬如《悯农》类似的诗,流传千古。


所谓天道酬勤,在他的刻苦发奋下,他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刚开始的他也下定决心想做一个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可是,这世界本就是同污合流的,尤其在朝廷,更是浑浊万分,谁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朋党之争”,被逼无奈的李绅站到了李党这边,也是站错队了,不久,李党失势,他也被殃及,被流放贬官。被贬的李绅郁郁不得志,总想着怎么再爬上去,唯一的哭就是献媚巴结,讨好上级,整点实在的就是钱了,可是,他那点工资又怎么够呢?于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把主意打到了底层劳动人民,通过压榨底层人民,他累积了财富巴结讨好上司,借机升官发财。

随着他欲望的扩大,他越来越不满足,加大对底层人民的压榨力度,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惹的下层民怨沸腾,恨的李绅这个贪欲份子牙痒痒。

【结语: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谁又能做到不忘初心,谁又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终只得现实妥协,与这世界同流合污】

我是历史守夜人,为您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加个关注吧!


橙汁历史


提及李绅,我们会不知觉得想起《悯农》"锄禾人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为贫苦百姓发声的年轻人最后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落得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

造成这前后极大差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李绅作《悯农》这首诗时,刚刚步入仕途,是初入淤泥而未染的时候,对底层的百姓还怀着纯真的情感,看到田野里劳作的农夫,兀兀穷年,寒冬酷暑不停休,却不得温饱,感慨颇深,忿忿不平。伴随着"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李绅的官阶不断提升,"入淤泥而被深染",他的思想与之前产生了极大的不同,生活作风与《悯农》截然相反。刘禹锡曾作《赠李司空妓》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其中刺史是刘禹锡,当时他任苏州刺史,受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的宴会。诗歌大意是:美酒佳肴,歌女美色,轻歌曼舞,对于李绅而言是司空见惯,但这奢侈糜烂的生活,却让我刘禹锡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可见,此时的李绅已与之前截然不同。

其次,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是心系百姓的李绅是为什么最后会迷失自我,忘记初心?"从悯农之感叹到刘禹锡之感慨,从'粒粒皆辛苦'到食鸡舌三百,从忧患'农夫犹饿死'到逼迫百姓'渡江淮者众',李绅走向了'渐次豪奢'的不归之路,渐次丧失了理想信仰,渐次丧失了群众立场,渐次褪变了政治本色"(王建军《从悯农到豪奢:李绅的蜕变》)。创作《悯农》之时,他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他发迹之后,是拉帮结派,攀附权势,攫取权力。随着身份的变化,地位的提升,加之监督体制的形同虚设,后来官至宰相的李绅更是恣意妄为,肆无忌惮。"为百姓忧而忧"的意识逐渐淡薄,变之以压榨的手段盘剥百姓,最后完全走到了百姓的对立面,使百姓过上了"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的惨淡生活。

最后,探求李绅的生平轶事可以看到他本非耿介之士。才秀人微之时,居天宫寺,寺僧苛待他,唯有一老僧厚待他,凑足盘缠助其赴京考试,特意嘱托:"郎君今后必定会发达, 千万不要因为我辈犯了过错,就以灾祸相加。"而后事实证明,李绅确为忘恩薄情之人,他"除了为天宫精舍修寺立碑, 并改名龙宫寺之外,根本不理会老和尚的嘱托,而且对僧人特别严酷"(陶易《李绅的为官与为人》)。

为什么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本非耿介之士的李绅,在混迹官场之后,慢慢遗忘了"百姓至上"的初心,价值观的偏移,加之权力的集中,监督的缺失,意识薄弱的李绅被邪恶之神"渐次豪奢"拖下了水。当年吟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心系百姓的年轻人最终变成了祸害百姓的贪官。


一往文学


大才子李绅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范,与“彩票魔咒”有极大的相似共同之处

虽说李绅按祖上资历来算,也算是典型的官三代,官宦世家出身,但却不幸在6岁那年父亲病逝,自此生活窘迫,跟随母亲流离失所,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可以说从他懂事起他就是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

归根结底就仨字,答案文中揭晓呦!

祖上积累的资源,现在全部化为泡影,一切只能从头开始,位居社会最底层,当时的李绅只能走仕途这条道路,就如同现在无背景的年轻人,要想致富,除了买彩票,那么最公平的方式莫过于高考,少年的不幸遭遇,也让李绅体味到了民间疾苦,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他,也更加坚定了他发愤图强的愿望,最终通过科举高中进士,尽管有过几次落榜,但最终结果是幸运的。

27岁进入翰林院,当上大学士,他往后的命运或许是上天给予他的补偿

一路青云直上,从司马做到刺史,节节高升,直到后来的节度使,最终高居宰相,这样的喜悦之情,无异于现在买彩票中头奖,那个时代当上宰相,位高权重,受万人敬仰,名利双收。

刚开始的李绅还是挺正直的,他也想着为民除害,专门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但是阶级转换让他调整策略,私欲的膨胀,他可能觉得高居宰相不为自己谋福利,都有点对不起这个位置,自然也就贪图享乐,过上了奢靡堕落的生活,早已经将成名之前的那份沉稳与怜悯爱民之情,抛之脑后。

李绅自从做了官,心态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认为当官就应该有当官的架子

自然对于以前的交好,也变得爱搭不理,若是有朋友找他帮忙,不是闭门不见,就是百般为难,当时有一位崔姓友人,因为家中奴仆犯事,为其求情,结果李绅不仅不给面子,连朋友也一起处罚,曾经李绅拜为叔叔的李元将,直到后来自降身段称李绅为爷爷,才得到李绅的接见。


至于他骄奢淫逸的生活,更是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当官不仅不为民做主,而且还残暴极端,动不动就将人处以极刑,征收赋税毫无原则底线,民不聊生各处怨声载道,即使当地有百姓逃亡,他也认为那是百姓自己的原因,丝毫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残暴压迫。

为了满足自己吃鸡舌的欲望,一次就能让数百只鸡命丧黄泉,也可能是出于对先前生活的不满,发泄少年时期命运的不公,鱼肉百姓,也变成了理所当然。

关于李绅前后巨大的反差,无疑就三个字“穷怕了”

童年生活的曲折离奇,让李绅体味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发愤图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应该是报复,他要把这个社会对于他的不公,他前半生遭遇的所有压迫,通通还回去。

就如同我们开头提到的“彩票魔咒”,往往买彩票的主体绝大部分是穷人,一旦他们买彩票中头奖,便会挥霍无度,自幼就缺乏良好的金钱管理意识,很快便会恢复那种一无所有的窘况。

李绅刚享受没多久的官二代生活,就被无情剥夺,自然他的内心是不甘和愤怒的

最终他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地位,那么他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如此辛苦的付出,不拿回应有的代价,那不是白忙活了吗?李绅士前半生和后半生,完全鲜明的对比,也让他没有从这样极大的角色转换当中,适应过来,即使死后,他的种种罪行也最终被人发现,他的过渡消耗,无疑是拿他子孙后代的未来做赌注“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