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六十多歲的老兩口,節衣縮食拿出畢生積蓄,給孩子全款在上海買了房子。房租到期後想要跟兒子住在一起,沒成想親家母捷足先登,推開門一臉他們是外人的樣子,兒媳婦眼都不抬,撇一下就走開了。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兒子不僅一句沒幫爹媽說話,反而說讓他們先走,回頭再去看他們。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就這樣,兩個老人,蹬著三輪車,遊蕩在大上海,連房子都捨不得租,窩在不到十平米的包子鋪裡......

這是《安家》裡的劇情,嚴叔兩口子沒日沒夜賣了一二十年包子,天天滿懷希望為兒子買房、在上海紮根。我想,他們在憧憬未來三代同堂的時候,同意全款買房加媳婦名字的時候,真的一點都沒有考慮過,自己棺材本都掏出來了,兒媳婦會看他們一眼都覺得礙事兒,兒子會連家門都不敢讓他們進。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一個結婚成了家也快要當爸爸的人,竟然可以對自己的爹媽絕情到如此,理應被譴責。這時候,再回頭看看老嚴兩口子的那些話,顯得更是諷刺“咱們這麼拼,可不就是為了給兒子在上海安個家,生個上海孫子麼”、“只要孩子過得好,咱們怎麼都行”、“咱這麼幹,可不都是為了兒子麼”......

可以說,老嚴兩口是用半輩子拼搏和後半輩子憋屈來告訴大家:不計成本、不計回報所做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不知道感恩,不勞而獲理所應當。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算下來,老嚴夫婦滿心愛子心切的背後,犯了三個錯誤:

1,無條件地愛孩子、為孩子付出,是在自斷後路。

可以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養育孩子傳遞和傳承生命的價值,是每一對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但是,愛孩子,要有個底線。一旦對孩子疼惜過度,就是溺愛孩子,會把孩子慣壞,更會毀了自己的後路。

很多父母說,日子是過個孩子,打拼一輩子,最後都是孩子的。這種無私,會讓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為人父母就應該為了小孩怎麼怎麼樣,而忽略了為人子應該孝順、自立。有父母的庇護和家產,會讓孩子喪失多少拼搏之心?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李誕在《吐槽大會》裡的一個段子讓人印象特別深刻:我爸要是王健林,我天天在家睡大覺,我還讀哪門子書、拼哪門子博?普通人富養孩子的悲哀,大概如此吧!

2,孩子一旦開啟無節制索取模式,半點都退讓不得。

劇中老嚴的兒子在房子過戶簽字的檔口,當著一堆外人的面,提出加媳婦的名字,他料定了老兩口善良、不願下不來臺。當然,他們更是會無條件、無保留為兒子付出、為孫子付出。

這種能準確捏準父母脈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一旦孩子得知,父母給他們什麼苦都願意吃、什麼妥協都可以接受,自然就會無節制地向父母索取:我上學你應該供養我、我工資不夠花你該貼補我、我結婚你應該給我買房子、出彩禮(嫁妝)、我生孩子你應該給我帶孩子或者貼補我們生活......

全部都是父母應該給孩子做的,那孩子根本不會有半點感恩之心。父母不再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至親,而是需要時召之即來、不需要時揮之即去的工具,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3,只要孩子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這是老嚴夫妻經常說的一句話,他們是真心為孩子付出。兒子住進去他們全款買的房子時,大概一點也想不到他們為了給他買房子,天天凌晨就開始忙活、爹媽累到腰疼、心臟不好吧?如果說有想法,這樣的兒子大概唯一的想法就是,離自己土老帽、渾身包子味的父母遠一點吧?

經常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的父母,絕對培養不出心懷感恩的孩子。他們會從骨子裡認定,自己的爹媽生來就是為自己服務的。只要自己好,爹媽受委屈、丟人都不算是什麼事,這是他們自願的。

想起三年前,在鄭州買下第二套房子的時候,雙方父母催生二胎,孃家媽說:你們現在收入也不錯,趕緊再要個孩子給妞作伴,以後倆孩子一人一套房,多好。婆婆更過分一點,說都買兩套房了,不生個兒子,以後家產都是外姓人的。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當時老胡看出了我神色不對,打哈哈過去了。但是我心裡很清楚,這兩套房子現在有貸款,即便過幾年還完了,這也是我和他的房子,跟女兒沒有多大的關係。以後,即便真的會要二胎,也跟二胎沒有什麼關係。我們自己買的房子,父母老了可以居住養老,孩子長大,他們可以暫時無條件居住,直到他們有能力外出租房或者買房。但,這就是我們的房子,跟孩子沒有關係,包括車子、存款都一樣。

以後,我們死了,名下所有的資產可以作為遺產贈與孩子,同樣我也可以選擇捐贈出去。怎麼處理,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應該被任何人干涉,父母跟孩子也不行。

為人父母,我們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創造更豐富的精神生活,都無可厚非。我始終都覺得,這一切的前提是,在我們努力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的同時,順帶讓孩子也過得更好,而不是,為了孩子去逼自己怎麼樣。兩個成年人帶一個未成年的小孩,在這點上決定權跟主導權就是在父母手裡的。

“一切為了孩子好”,只會有兩個結果:要麼給孩子添加沉重的思想負擔,覺得是因為自己,父母才會那般辛苦;要麼孩子會覺得理所應該,父母就應該給自己創造更多、提供更多。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即便是父母血緣關係,也應該計算投入產出比,付出就應該有回報。

兩年前,媽媽生病住院,我跟哥哥都主動去交住院費。當時,媽媽覺得自己身體不給力,拖累我們了。總是儘可能讓我爸伺候她、不麻煩我們。當時,我和哥哥心裡都特別過意不去。爸媽供我們讀書,成家以後更是對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時我們忙起來可以不打電話、少回家看他們。但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我們都不該含糊。他們可以拒絕,但是我們不可以不給。

當然了,換過來,如果爸媽給我們強行攤派的話,我和哥哥也許嘴上不會說什麼,心裡一定會不舒服,會覺得父母難伺候。

當然這也不是不孝順,我門從小看著爸媽伺候爺爺奶奶。這兩位老人過世之後,陸續又趕上外公外婆臥病在床。即便農活再忙再累,他們依然端屎倒尿毫無怨言。還會教育我和哥哥:父母養大孩子不容易,一輩子不會圖孩子太多東西,臨了倒在病床上了,再不盡盡心,良心會不安。大概這就是父母對我們要求的回報吧。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到了我這一輩,我和老胡不像父母那輩人一樣佛系求回報。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我們最經常告訴孩子的是,這是我們三個人的家,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三歲的小孩說氣話的時候經常口無遮攔。無論是跟我拌嘴還是跟老胡拌嘴,她經常說,我不喜歡你了,你走吧,不要在家。

這時候,我們兩個一定會同時站出來說,這是我們兩個買的房子,可以我們三個人住,但要走也是你走。

即便孩子只有三歲,我們一樣會強調歸屬權:買給她的玩具、書,她想送人、想借給朋友,我們都會尊重她。但是,除此以外,她想霸佔任何東西、說任何大話,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制止。

去年,我們去給一個搬到別墅裡的土豪朋友燎鍋底兒。回來以後,孩子問我:媽媽,為什麼XX阿姨家的房子那麼大,我們家卻這麼小?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當時,我告訴她,每個人的能力和經濟條件有差別。跟這個阿姨比,我們家確實很小,但是,跟有的人比,我們家還算比較大的。不過,我確實跟你一樣,都希望住更大的房子。但是想換大房子,需要很多很多錢,既需要我們好好賺錢,還需要我們在生活裡節省一點,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看見什麼就買什麼了。

從那以後,再逛街,姑娘果然不會再見什麼就要買什麼了。還會時常問問,她什麼時候才能長大,要跟我們一起賺錢、買大房子。

三歲多的小孩子,身上難以避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會無理取鬧,也會撒潑。很多時候,我跟老胡,寧願會冷處理等她平靜下來。比起近乎玻璃心一般的“安全感”,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夠自己承擔後果,哪怕一時丟人、下不來臺,也堅決不給孩子的無理要求妥協。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除了不妥協之外,在孩子的世界裡,我們儘可能讓孩子來主導。有時候,孩子想要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我們會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我們在旁邊助力,但一定是孩子為主導的。比如,她想吃麵包,我會指導著她一起揉麵、放磨具,還要看烤箱時間;她想做彩泥畫,我會輔助地幫她修整邊邊角角,但必須她自己來選色、塗色;想下樓練習滑冰,自己穿鞋、帶護具,最後我們幫忙檢查一下。快要摔倒的時候,大人會上前搭把手,但是,想一直拉著手練習,是不可能的。

從小給予孩子再多,不如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想要的東西自己去努力爭取。

原來在公眾號上看過一篇文章,說孩子有出息,父母一輩子賺不到孩子一年的收入。孩子三觀不正,可能一夜敗光父母的畢生積蓄。從小讓孩子明白靠自己,以後孩子會過得更有目標和方向,父母也會更輕鬆不至於跟在後邊擦屁股,臨老再被拖累一把。

我是小姨子叨叨,一個考霸全職媽媽,不定期叨叨點育兒家長裡短,關於“白眼狼”孩子的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呢?


警惕養在身邊的“白眼狼”:只要孩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