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近古時期以武則天為界限?

疾風勁草10


說以武則天為界限,我認為是兩方面的,

一是她在政治上有功績,在統領國家上有成效,例如完善科舉武舉,發展農業軍事;

二是她身上有不同與常人的跌宕故事,這些故事為她帶上了“光環”,在我們國家“男尊女卑”的歷史長河中顯得格外突出和傳奇。

首先武則天的一生是傳奇精彩的,政治上有謀略有手段,雖然腥風血雨,譭譽參半,但是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

先是,貞觀十一年(637年)入宮,被唐太宗發現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入御書房侍候文墨。這個變化雖小,但是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被送長安感業寺削髮為尼。各種“勾搭”的暗通款曲兩三年後,唐高宗召則天入宮,晉封為“昭儀”,伺候父子兩帝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備受關注,後來,就如各類影視劇所演,廢皇后王氏,唐高宗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掌握皇家內權。

成為皇后後,利用這個有利身份,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在這期間,她設法清除政敵,例如: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再後來高宗失明,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看史書記載,高宗有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密令洩露,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這種情況一直維繫到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她稱帝期間,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首先,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定國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蒐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杰”,“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她主張“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面。前面說到的武舉制度,使其執政期間湧現出大量優秀的軍事人才。在面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時,就能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陰暗的一面,比如重用酷吏,獎勵告密。比如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一個國家和名族的發展。

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無法掩蓋武則天傳奇的一生,在歷史政治的影響力上,她統治的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裡,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發展農業工業的生產,安定邊疆,完善科舉,破除門第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順應歷史潮流。

這樣的帝王,這樣的人生,在中國歷史長河裡,特別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歷史裡,是無法被忽視,無論誰讀歷史都會被這位女帝難以同日而語的經歷和功績折服。


嚕嚕雜談


引言

歷史時間段的劃分根據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主要代表的社會發展總水平,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某個重大歷史事件

歷史階段劃分

中國歷史的時間段一般劃分為遠古、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現代七個階段。

  • 盤古開天闢地至伏羲氏為遠古;
  • 三皇五帝時期為為太古;
  • 夏商周秦漢時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為上古;
  •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公元220年~公元684年)為中古;
  • 唐宋元明清時期(公元864年~公元1840年)為近古;
  • 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為近代;
  • 新中國成立至今這段時期為現代。

武則天當政後社會發展總變化

武則天當政後,徹底終結門閥制度。發明了殿試和武舉制,最終將科舉制確定下來。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另外,均田制開始瓦解,致使府兵制逐漸衰落,漢民族的尚武之風開始衰減,之後再也難有武將“封狼居胥”的豐功偉績了。但是崇文之風逐漸升起,將文化繁榮逐漸推向巔峰。

結束語

因此中國歷史中古與近古的劃分,根據社會發展的整體變化,就以武則天當政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為標誌。

希望我以上的分析對你有幫助!

歡迎關注@沒事閒拉呱 。【隨手點個贊,留下你的評論,我將與您持續分享有現實觀點、有人生態度的歷史分析!】


沒事閒拉呱


中古、近古的劃分方式很多,目標是更高層次看歷史;但我個人不認同把武則天劃分為近古。


1、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武則天作為唯一女皇對歷史影響當然很大,但武周持續時間很短,最後神龍政變又還政於李唐,進行了政治的妥協。武則天之後還有開元盛世。


總體看,武則天對朝唐朝的影響不如安史之亂大,如果想要劃分,還不如從安史之亂劃分。


即便在武則天府兵制、均田制有破壞,但也是部分,起碼改把這一時間段稱為過渡期,而不是武斷的叫近古。


歷史不是一蹴而就,是會有過渡期的。


2、關於近古劃分,個人認為從元朝比較合適,因這一時間段有了真正意義的世界史。


日本學界內藤湖南有唐宋變革的說法,中國學界亦不認同,多稱為“唐宋轉變”;因為從中國史角度上說,儘管唐宋兩大皇朝時代有很多中層、下層變化,但宋朝並沒有統一天下,且重文抑武,說明這種變化並沒有到統治階級。


連唐宋轉變劃分為近古都被質疑,甭說武則天劃分了。因此我自己把五代、兩宋列為過渡期。


而元朝進入近古,這個是世界性的。發源於歐亞草原蒙古,三次西征讓人類有了真正意義的世界史,中國四大文明傳遍歐洲,歐洲也脫離了愚昧的中世紀時代,迎來偉大的文藝復興。


濤說精彩歷史


有幾分意思。

中國歷史的完整劃分是: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堯舜禹過渡時期——夏商西周——前594年,魯國初稅畝逐步終結奴隸制——秦,大一統王朝開始——東漢,世家社會——世家沒落,官僚時代——1279年,古典中國結束——1840年鴉片戰爭,走入近代——1919五四運動,進入現代——1949年,當代。

世家崛起,控制經濟,壟斷國家:

世家政治的巔峰——東晉:

東晉莊園:

但是說近古自武則天開始則有些牽強。

武則天用酷吏和國家機器壓製關隴勳貴,打擊關東世家,提拔庶族,但這個政策的執行並不徹底,世家過後又迅速恢復。

世家最終消亡無非就是三條:

1、黃巢和隨後的軍閥割據,五代混戰沉重摧殘打擊了世家,世家賴以驕傲的譜碟完全喪失。2、印刷術推廣應用,打破了世家對文字書籍的壟斷。3、北宋文治。


四川達州


中外學者對中國歷史的分期分歧非常大!

日本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對中國的歷史如何進行分期?

日本歷史學者將中國的古代歷史分為六大時期: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又稱近世)、近代史、現代史。

1、遠古界定:

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之前為遠古時期,為原始社會;

2、上古界定: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220年,包含的朝代有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西漢、新朝、東漢;

3、中古界定:

公元220年到公元684年,包含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武則天掌權的684年;

4、近古界定:

公元684年到1840年,武則天執政到鴉片戰爭開始;

5、近代史界定:

1840年到1949年,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6、現代史界定:

1949年到現在為現代史。

一幫日本學者分期中國歷史,怪不得武則天成了近古時期的開啟者了。是不是感到突兀,感到奇怪!

這是日本學者根據自己的觀點分期,我不敢苟同,希望大家也不要人云亦云。

中國學者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分期如何?

最有發言權的對中國古代進行分期的是中國的學者,一般情況下,以被認可的白壽彝著的《中國通史》為標準。

1、遠古時代。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下限截止於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建立;(原始社會)

2、上古時代。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時間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奴隸社會為主體)

3、中古時代。

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秦朝建立到鴉片戰爭發生;(封建社會為主體)

4、近代史時期。

1840-1949;(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

5、現代史時期。

1949至現在。

這是中國歷史學者的分期,是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

為啥武則天成了近古時代的開啟者?

日本研究唐宋的歷史,認為唐宋時期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他們普遍認為唐宋到1840年是中國歷史的近古時期,這個上限的界定眾說紛紜,外國學者也沒有形成統一。

至於武則天被界定為近古時期的開創者,無非是武則天建立新的“周朝”,將唐朝一分為二,可以稱之為前唐和後唐,這種說法中國學者都不敢苟同。

至於界定為684年這個時間,是因為唐高宗在683年的12月27日駕崩,此後武則天完全掌控了唐朝的權力,由此而日本學者以武則天政權看做武周王朝的開始。

因此,他們將近古時期的開始定義為這一年。


鑑於中外史學界對中國古代分期存在有重大分歧,一般都不討論所謂的分期問題。我認為中國歷史還是中國的學者研究的透徹,一些外國學者咋博眼球,沒有多少實際的現實意義。

不過爭論總能推進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吧!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個事情就要和我們聖人孔子有點關係,古代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唯女子與小人•••••”。當時的社會給女人灌輸的思想就是這些。直到武則天當了皇帝才所有改觀。才出現了女官。如果沒有武則天女人地位還是不高。這也就是古代中國的文人大多是男人,女子寥寥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